《第5课 进学解》同步练习(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14241 上传时间:2019-12-3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 进学解》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5课 进学解》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5课 进学解》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5课 进学解》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5课进学解一、基础巩固1给加点的字注音。(1)晷(u)(2)佶屈聱牙(jo)(3)闳(hn)(4)踬(zh) (5)要其中(yo zhn)(6)卓荦(lu)(7)踵常途(zhn)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记事者必提其要 B三年博士,冗不见治C指前人之瑕疵 D作为文章,其书满家答案C解析A项古义:史书类典籍。B项古义:古代传授经学的官员。D项古义:写,写作。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B解析B项侍奉。A项追求/从事。C项礼法/治国方术。D项表被动/指对自己怎样。4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补苴罅漏B易奇

2、而法,诗正而葩C名一艺者无不庸D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答案D解析D项为名词作状语,其余三项为名词用作动词。5主张文章应“惟陈言之务去”的文学家是()A韩愈 B柳宗元C欧阳修 D王安石答案A二、名句默写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行成于思毁于随。(2)记事者必提其要,_。(3)沉浸郁,_。(4)先生之于文,_。答案(1)业精于勤荒于嬉(2)纂言者必钩其玄(3)含英咀华(4)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三、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

3、,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

4、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7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遗:遗漏B登明选公,杂进巧拙巧:聪敏的C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明:阐明D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訾:批评答案B解析巧:形容词用作名词,聪敏的人。是“杂进”的宾语。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D解析D项均表转折,可是。A项用/因为。B项在/由于。C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到去。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韩愈说自己“学虽勤而不繇其统”云云,显然不是作者的由衷之言,实际上是反语泄愤。B作者旁征博引,引古论今,证明自己的遭遇并非有司用

5、人不明不公之故,进而证明了是由于自己的才能有限造成的。C作者以反语讽刺了当时社会的庸俗腐败,表现了一个有理想的士大夫在黑暗现实中不妥协的精神。D所选文字平和谦退,似乎火气消尽;而细味之下,又感到有心酸、无奈、愤懑、嘲讽种种情绪包孕其中,其文气与前文形成对比。答案B解析实际上,作者是反话正说,证明自己的遭遇非有司用人不明不公,是因自己才能有限,进一步证明的是“讽刺有司用人不明不公”这一中心论点。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译文:_ (2)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译文:_答案(1)荀卿恪守正道,发扬光大宏伟的理论,因为逃避谗言到

6、了楚国,最后还是丢官而死在兰陵。(2)有所举动就遭到毁谤,名誉也跟着受到影响,被放置在闲散的位置上,实在是恰如其分的。四、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与于襄阳书韩愈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

7、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谨献旧

8、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注这是韩愈所写的一封请求引荐的信。于襄阳,名,字允元,深得唐德宗器重。因做过襄阳大都督,故称于襄阳。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贤才,问计于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请从隗始!”韩愈以郭隗自比,用谦逊的口气希望得到提拔。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士之能垂休光休:美好B未始不相须也相须:互相依赖 C在下之人负其能负:仗恃 D未尝干之干:从事答案D解析干:请求。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中既表现了自己积极仕进的心情,又对达官贵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B作者认为,读书人享有大名

9、的原因,是有先通显而负天下重望的人做其引导者。C作者认为,是下位之人恃才傲物,上位之人不肯屈尊下顾导致二者不能“相须”。D作者认为,自己虽然不是人才,可是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那些一般的人。答案A解析文章并无批评之意。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译文:_(2)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译文:_答案(1)我从侧面听说阁下具有不平凡的才能,立身行事不同一般,道德方正而办事讲究实际。(2)社会上狭隘而无远见的人,不值得把情况告诉他;磊落而卓越伟大的人,又不肯听我的倾诉。那我就只好相信自己命运困顿了!1

10、4第四段作者描述自己生活的窘迫状态的目的是什么?答:_答案描述自己生活的窘迫状态来争取对方的同情,以求得被任用的机会。参考译文七月三日,将仕郎兼国子监四门博士韩愈,恭谨地将书信呈给尚书阁下:读书人能够享有大名,显荣于当世的原因,莫不有先通显而负天下重望的人做他们的引导者。读书人能够留下壮美的光辉,照耀着后世的原因,也莫不有后通显而负天下重望的人做他们的继承者。没有人做他的引导者,即使有美誉却不会彰显;没有人做他的继承者,即使功业盛大却不会流传。这两种人,未尝不互相依赖,不过这种情况要经过千百年才能够碰上一次啊!难道是在上位的人没有可以攀援的,在下位的人没有值得推举的吗?为什么互相依赖这样密切,

11、而互相遇见的机会却这样少呢?它的原因就在于在下位的人仗恃着他的才能,不肯讨好他上面的人;在上位的人仗恃着他的权位,不肯关心他下面的人。因此有才能的人往往处于忧伤的困顿之中,身居高位的人也没有发出显赫的光辉。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是不对的。没有去请求别人,不可以说上面没有提携后进的人;没有去物色人才,不可以说下面没有值得推举的人。我叨念这些话好久了,没有敢把它讲给别人听。我从侧面听说阁下具有不平凡的才能,立身行事不同一般,道德方正而办事讲究实际,进退不跟着时俗转,文武人才都加以使用。难道不正是我所说的那种能引导后进之士的人吗?但是没有听到哪个后进之士得到您的赏识,受到您的重用。难道是物色人才而没有得到

12、吗?或者是志向倾注在立功上,行事一心在报答君主上,虽然遇到可以推举的人,却没有空闲以礼相待吗?为什么那应该听到的举荐人才的消息而长久听不到呢?我虽然不是人才,可是自己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一般人。阁下可能是寻找人才却没有得到吧?古人有句话:“(招揽人才)请从我郭隗开始。”现在我急需早晚买草料、买口粮、雇佣仆人、租赁房屋的资金,这些只不过花上您一天享受的费用就足够了。如果您说“我的志向倾注在立功上,行事一心在报答君主上,虽然遇到可推举的人,却没有空闲以礼相待”,那就不是我韩愈所敢于知道的了。社会上狭隘而无远见的人,不值得把情况告诉他;磊落而卓越伟大的人,又不肯听我的倾诉。那我就只好相信自己命运困顿了!我恭谨地呈上过去写的十八篇文章,如果承蒙您给看一下,也足够了解我的志向所在。韩愈恭恭敬敬地拜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苏教版 >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