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太史公自序》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13846 上传时间:2019-12-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4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太史公自序》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1课《太史公自序》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1课《太史公自序》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1课《太史公自序》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1课《太史公自序》学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课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的学术史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如“适”“略”“论”等多义词,重点掌握通假字。2.思维:理解太史公创作史记的条件、动机和指导思想,加深对其人其书的认识。3.审美:主客问答的写作手法。学法点拨初学史记,同学们一定有理解不深不透、弄不明白的地方,不必急躁,可以注意以下几点:1.将它与必修五报任安书结合起来学习。2.借助注释和译文。抓住常见常用的语言点学习积累,过于艰涩的地方可以放过。尤其对文中最难的部分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只要知道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要效仿孔子作春秋、寓褒贬于书中即可,不必强求自己弄通。3.实在不明白,可以边学习其他文章边学习本文,将本

2、文与其他具体文章结合学。还可以在学完所有的选读篇目后,再重温甚至重学它。诗美晨读题汉太史司马迁墓诗明李园春曾读遗书慕令名,祠堂今教观仪型。数茎白发欺霜雪,一寸丹心贯日星。文藻不随秋色老,英灵常伴晓峰青。穷碑犹记当年事,三复令人涕泪零。赏析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首联点题,表达了自己对太史公的仰慕之情。颔联承接上联运用白描,描写了太史公的白发,疑似霜雪,让人想见太史公著述的艰辛,同时诗人点出太史公的一片丹心可昭日月,与日月同辉,彪炳史册。颈联是转,写太史公的文采不会跟秋色一样衰败,太史公的英灵永远和清晨的山峰一样万古长青。尾联是合,写诗人读完碑文,想起了太史公一生的际遇,心中感慨万千,不禁涕泗交流。

3、 语言积累与梳理一、基础梳理1.通假字(1)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_(2)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_(3)失之豪厘,差以千里:_(4)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_(5)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_(6)罔罗天下放失旧闻:_(7)辅拂股肱之臣配焉:_(8)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_答案(1)同“讽”,讽喻(2)同“旨”,要旨(3)同“毫”,毫毛,极小的数量单位(4)同“矣”,助词,表陈述语气(5)同“隳”,毁(6)“罔”同“网”,搜罗;“失”同“佚”,散失 (7)同“弼”,辅助(8)同“倜”,与“傥”构成联绵词,卓越洒脱,不拘于俗必备知识通假字古人在写作时,有时对某一个词没有用记录它的那

4、个固定的字,而用了一个跟它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就叫做“通假”,原先那个固定的字叫“本字”,用来代替的字叫“通假字”。如太史公自序“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中“豪”表示的是“细微”的意思,而当时记录这个意思的汉字是“毫”,司马迁没有用“毫”,而用了一个同音字“豪”来代替,“毫”是本字,在这里,“豪”就是“毫”的“通假字”。显然,通假字本身的意义跟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意思是毫不相干的,如上例的“豪”本指“豪猪”,它跟“细微”风马牛不相及。因此,我们要了解文章的准确含义,就不能依据通假字字面意思,而是要通过通假字的语音,找出它所代表的本字。由于多种原因,古人通假时,所用的通假字与本字之间有

5、着相对的稳定性,比如“毫”就常用“豪”来通假,项羽本纪“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中“豪”即如此。这就给我们识别通假字提供了方便。2.一词多义(1)适(2)卒(3)罔(4)略(5)论答案(1)到/恰巧(2)死/最终(3)同“网”,搜罗/名词,网(4)巡行,巡视/大略(5)读ln,编/论述/讨论3.古今异义词(1)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古义:_今义:_(2)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古义:_今义:_(3)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古义:_今义:_(4)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古义:_今义:_(5)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古义:_今义:_(6)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古义:_今义:_答案(

6、1)古义:参与其事。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2)古义:我,谦称。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3)古义:纲常,法度。这里用作动词,有“规范”之意。今义:策划并管理(企业);经营。(4)古义: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古义:整理,归纳。今义:有秩序;有条理;不凌乱。(5)古义:文中指遗业。今义:最低的等级或品类。(6)古义:儒生。今义: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古义:不断。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

7、常发生。4.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1)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_(2)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_(3)明是非,定犹豫:_(4)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_(5)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_(6)则学者至今则之:_答案(1)名词作动词,坑杀(2)名词作动词,封王(3)形容词作动词,明辨(4)名词作动词,评定是非(5)名词作动词,像臣子;像父亲(6)意动用法,把当作准则5.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1)程伯休甫其后也:_(2)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_(3)夫子所论,欲以何明:_(4)见父于河洛之间:_(5)此孝之大者:_(6)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_答案(1)判断句(2)省略句(3)宾

8、语前置句(4)状语后置句(5)定语后置句(6)固定句式(“何为哉”译为“为什么呢?”表疑问)6.翻译下面的句子(1)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译文:_(2)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译文:_(3)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译文:_答案(1)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恨他,卿大夫阻抑他。(2)考察他们所以会这样的原因,都是丢掉了立国立身的根本(礼义)。(3)礼是在坏事发生之前加以防范,法是在坏事发生之后予以惩处;法施行的作用容易看到,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难以察觉。二、常识识记1.封禅封禅,是中国古时候统治者举行的一种祀典。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封禅就

9、是“祭天地”。封与禅一般都是在泰山同时进行。2.黄老“黄老”,也称黄老学说,是道教的别称之一。“黄”指道教始祖黄帝,“老”指道教创始人老子。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以黄帝、老子的道家思想为主,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特点是“无为而治”。3.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指古代传说中的帝王。三皇为伏羲(太昊)、神农(炎帝)、燧人。五帝为黄帝、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唐尧(陶唐氏)、虞舜(有虞氏)。 思维发展与审美鉴赏1.下面是本文的结构导图,请根据课文在空白处填出相应的概括内容。答案叙述年轻时生活经历,立志创作史记通过对话,阐述创作史记的目的2.下面是司马迁一生大事年表,请根据课文在空

10、白处填出相应的概括内容。答案壮游天下郎中西征发愤著书微任务活动一太史公创作史记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答:_答案(1)家族赋予的使命。(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2.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答:_答案(1)“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2)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3.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壶遂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答:_答案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

11、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非,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诘难,怕世俗人像壶遂那样批他著史记如孔子著春秋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4.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请结合文本内容填写下表。原因内容时代的因素家族的影响自身的努力前人的表率答案原因内容时代的因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家族的影响史官世家,先人才艺自身的努力自幼攻读,青年漫游,在职博览前人的表率以孔子等先贤为榜样微任务活动二精彩片段赏析1.司马迁写父亲临终遗嘱场景十分感人。文章是怎样写司马迁接受父亲临终遗嘱的情景的?司马谈的遗嘱包含了哪些意思?这样写有什

12、么作用?答:_答案(1)文章第5段描写了司马迁的父亲临终遗嘱的场景,父子握手流涕,以史相托付,场面凝重感人。(2)司马谈说了三层意思:一是写信史是祖传的绪业,自己现在难以完成续写历史的任务,要求司马迁“无忘吾所欲论著”,强调完成这一使命就是“孝亲”;二是告诫司马迁要以周公、孔子为榜样,通过写史,“修旧起废”,兴礼乐,正王道;三是汉兴以来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自己未能论载,“甚惧焉”,要司马迁牢记勿忘,实现自己的遗愿。(3)这段话语重心长,含意深刻,司马谈把论载史实的重任交给了司马迁,强调这既是孝亲的表现,又是时代的召唤。同时提出要求,要像孔子作春秋那样,通过评述历史,起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司马迁

13、深知父命的分量,所以他流着眼泪庄重承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2.在太史公自序中,作者用了较长的一段文字记叙了他与壶遂的问答辩难。想一想,司马迁写这段文字要说明什么问题?从写作手法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答案(1)本段司马迁以回答壶遂问题为由,评述孔子为何作春秋。他认为孔子作春秋,是为了褒贬从鲁隐公到鲁哀公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是非,“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替天下人树立行为的标准和规范,“以达王事”。认为无论是人君,还是人臣;无论是人父,还是人子,都必须通春秋之义。司马迁还强调孔子作春秋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行为,“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司马迁对孔子作春秋给予如此

14、高的评价,实际上是在暗示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是在对史记作自我评价,同时也在提醒世人注意史记的作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司马迁甚至有意违背某些事实,比如春秋并不曾“贬天子”,“贬天子”的其实是史记,东汉末年的王允就曾指责史记是“谤书”(见后汉书蔡邕列传)。这段文字中虽然也提到了其他儒家经典,但正如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所说的那样,只是“陪说”,司马迁重点要说的还是春秋。总之,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说明春秋的“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的伟大历史贡献。二是说明自己在当时决心写作史记的必要性,虽有意

15、遮掩,却明确流露出承继孔子春秋的宏图大志。(2)这种写法,实际是借鉴了汉大赋的主客问答的传统方法,通过情节化的主客问答或辩论,将一些重要问题更加清楚地阐述出来,笔法灵活,饶有趣味,使行文更富有变化。司马迁将自序放在七十列传之中,清人金圣叹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八)自序阐述写列传的主旨是褒奖那些“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人,那么,司马迁的“义”是什么?“不令己失时”的“时”又指什么?答:_答案什么是“义”?“义”就是“宜”,也就是应该做的事。司马迁认为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事呢?替李陵说话,司马迁就认为是自己应该做的。从报任安书中我们知道他

16、与李陵并没有什么私交,司马迁替李陵说话更直接的原因是对当朝的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们不满,认为这些人平素只知“全躯保妻子”,别人做事稍有不当,“随而媒孽其短”。司马迁替李陵说话是有感而发的。这只是一个例子,但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官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褒善贬恶。这种责任感、使命感的最高表现就是他在自序中反复表示的要效法孔子作春秋来写史记,就是说要通过论载历史来“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为天下仪表”。这就是司马迁的“义”。从史记这本书看,司马迁也确实做到了“扶义俶傥”。司马迁所说的“不令己失时”的“时”又指什么呢?首先是指时代、机遇。司马迁在自序里说周公卒后五百年有孔子,现在离

17、孔子卒又有五百年了,又到了需要“绍明世”“继春秋”的时代,而这个机遇,这个责任应该属于自己,“小子何敢让焉!”其次,这个“时”还有利用有限的生命之意。司马迁之所以选择了自请腐刑,是因为他感到自己肩负的修史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如果这时候去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司马迁以最大的勇气,忍受了“最下”到“极”的屈辱,赢得了完成史记的生命和时间。司马迁没有“令己失时”。点击素材司马迁含羞忍辱成大业由于“李陵事件”,司马迁被判处以宫刑。面对着世人的诽谤诬陷和自身不幸的遭遇,司马迁没有一蹶不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心中“修史著说”的远大抱负,他忍辱负重,一心沉迷于浩瀚的书海,发愤苦

18、读,最后,终于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面对着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不幸,含垢负重,发愤著书,终有所为,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好好地深思和学习吗?运用示例罗曼罗兰说过:“生活这把犁,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新的源泉,我要坚韧,就像珍珠贝一样,重塑自己的伤口,在伤处磨练出一颗灿烂的珍珠,闪闪发光,照耀自己的人生!”而司马迁就是坚忍精神的写照。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他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认罪;面对威逼,他丝毫不畏惧;面对厄运,他永远不屈服。是什么使司马迁忍辱负重,勇敢地与命运抗争?是坚韧不拔

19、的意志。他正是靠着这样的信念,才留下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豪言壮语,才成就了史记这样的鸿篇巨制,才铸就了流芳百世的辉煌。司马迁用他的亲身经历启迪着人们:一个人有了顽强的意志,就可以战胜一切看似艰巨的困难,坚忍比什么都重要。游司马祠行走在韩城,庙宇楼阁,行宫故居,历史古迹众多,苍松古柏也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耐人寻味,而我总以为它的厚重,源于司马迁。但凡来韩城的人,是绝不会错过游司马祠的。从韩城芝川镇向东,沿着一条宽阔明亮的柏油大道向前走,越过两边民居楼,眼界豁然一亮,放眼南望,一座高山巍峨耸立,上面翠柏茂松、郁郁葱葱,若隐若伏的祠宇躺在翠柏的环抱之中。走过芝秀古桥,一座高大

20、的砖木牌坊映现眼前,遒劲有力的“汉太史司马祠”几个大字熠熠生辉,踩着青石铺砌的进山之路,踏上十几个台阶,便是正门,门匾一行隶书“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字体格调清雅,气息高华。进入大门,青石铺砌的小径,迤逦蛇行,直通山顶。道旁青松挺拔,耸入苍穹,松间山雀清脆的鸣叫给山上带来一片静谧。登上小坡,眼前顿然开阔,一座宏大的祠堂横亘眼前,走近细瞧,上有“汉草书司马迁格言警句展室”的门匾,房檐周围红漆剥落,参差不齐,显示出风雨沧桑,进入宽敞的展厅内,一座座散发着笔墨清香的石碑赫然入目。环视碑石,兀然林立,但见书体或雄浑奔放,气吞万里,或风行雨散,润色生花,或大鹏抟风,长鲸喷浪;或悬崖坠石,惊电遗光,多少文人

21、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行迹,留下了那一份对史圣的留恋和敬仰。回想细构“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公,哪里会想到身后的荣耀和高贵。苍苍莽莽的梁山啊!滔滔不息的黄河啊!孕育了这样一位惊世奇才!走过“高山仰止”的砖木牌坊,极目仰望,巍峨庄严的司马祠卓然屹立于韩奕坡上,松柏环抱,一片苍翠,踩上凹凸不平的石道,沿着千百年来仰慕者攀登的足迹,经“朝神道”踏上攀登祠墓的石级,石级共九十九级,犹如一条长龙,蜿蜒伸入山顶。拾级而上,但觉山势峭拔,眼界开阔,回望身后,但见黄河远去,川源如画。这超越了人世万物,独居一山的巍峨祠堂啊!

22、伫立在时间的年轮里,默默地向人们倾诉着什么?饱经风雨剥蚀的“河山之阳”巍然耸立,过此,再上九个台阶,便是被韩城人民誉为“太史高坟”的司马祠。走进祠堂,但见“祠宇堂堂,坊榜将将”,院中古柏参天,花木竞秀,松间鸟鸣啾啾,一片幽静。“史圣千秋”四个大字赫然入目,两旁楹联“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史记照尘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殿中司马迁坐像,长须飘拂,双目炯炯,刚毅凛然,显示出不凡的抱负和胸怀,殿中碑石林立,多是后人对他的缅怀和评价,其中尤以郭沫若的诗评最佳。诗云:“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铖,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首诗高度评价了司马迁一

23、生的功绩,看到这,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墓由青砖镶砌,上嵌有八卦砖雕,据传为元世祖忽必烈敕命建造。墓顶有一株千年古柏,苍劲盘桓。如巨掌撑天,柏上鸣雀跳跃,叫声凄凉,似在叹惋那一段凄美的历史,墓旁也是古柏环绕,浓荫蔽空,在千年古柏的近旁,卓然玉立着一株青翠的柏树,与这株千年古柏相映成趣。随后,我有幸看到了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撰写的梦碑一文。其文如下:永徽二年九月,余刺同州,夜静坐于西厅。若有若无,犹梦犹醒,见一女子高髫盛妆,泣谓余曰:“妾汉太史司马迁之侍妾也,赵之平原人,姓随名清娱。年十七事迁,因迁周游名山,携妾至此。会迁有事去京,妾缟居于同,后迁故,

24、妾亦忧伤,寻故,葬于长乐亭之西。天帝悯妾未尽天年,遂司此土。代异时移,谁为我知?血食何所?君亦将主其地,不揣人神之隔,乞一言铭墓,以垂不朽。”余感悟铭之。铭曰:“嗟尔淑女,不世之姿。事彼君子,弗终厥志。百千亿年,血食于斯。”可惜,如此珍贵的碑拓却没有流传,这段凄美的梦碑故事却把人们的神思带到了那悠远的时空,让人们为那位矢志不渝的女子洒一掬同情之泪,更为史公那牺牲许多的悲剧人生而叹惋怜惜。我不由得把那株奇异的柏树与梦碑故事联系起来,莫非是随清娱精诚所至,感而有灵?鉴于此,故随行赋诗一首以示纪念:苍苍梁山,郁郁翠柏。史公之祠,高兮传兮。悠悠居水,凄凄嘤鸣。清娱之志,感而有灵。我们一行下山,已是夕阳

25、西下,眺望身后,已是一片苍翠和辉煌。思悟要点“厚重”一词在全文中有什么样的作用?提示厚重是本文文眼,文章主要写了司马迁的人品和作品对人们的深厚影响,同时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笔墨又丰厚了这里的文化积淀。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赏析它的语言表达效果。提示运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用词形象新颖,化抽象为具体,极富表现力。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生动地表现了书体形态多变,风格各异的特点。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两句诗的理解。提示司马迁的丰功伟绩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千秋万代、名垂青史。这两句诗是对司马迁的高度评价与赞美,他刚正不阿、忍辱含羞,发愤著书他的史记通古今之变,文史兼美,流传千古!文中描写墓顶的千年古柏有什么作用?提示渲染了司马迁墓的庄严、静谧,肃穆的氛围象征着司马迁刚毅凛然、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根据作者的游踪,请在下面的括号内填写主要景点的名称。正门()“高山仰止”“河山之阳”()()提示展室司马祠司马迁墓微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苏教版 > 《史记》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