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宣化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13190 上传时间:2019-12-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宣化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河北省宣化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河北省宣化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河北省宣化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河北省宣化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2分 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人的姓与名余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关永礼先生所著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许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颁布平民必称姓氏、名字义务令,普遍推行姓氏制度,改变了此前只有贵族、武士、神职官员才享有姓氏的历史。而细致考究下来,“姓”的历史要比“氏”更古老。“姓”字是由“女”字和“生

2、”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远古的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比如在周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姜嫄因踩了熊的脚印而生了后稷,因此周人以熊为图腾,并姓姬,甲骨文“姬”字的右半部,就是熊的脚印的象形。而在商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简狄因吞食了燕子蛋而生了契,所以商人就以鸟为图腾,并姓子,子就是卵或蛋的意思。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是来自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

3、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这就是“氏”的来历。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人们在交往中互相称名称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

4、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是因为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年,开始取字。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束发的簪子),作为成年的标志,可以取字。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因此,以字相称,表示尊敬。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

5、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还有以反义相对取字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晦”字义相反。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及时代。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清末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笔名、艺名取代。 (选自北京日报)1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美国家,更早于亚洲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B.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大多古姓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

6、关系。C.中国最初的姓来源于母系,而氏来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汉以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D.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士和平民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而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B.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 应用,而“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C.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

7、名。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 想,互相补充;或反义相对,对比鲜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14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且多由 中国传入,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 B.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下标记直系血 统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 C.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诸葛 亮自称“亮”,鲁肃则称他“孔明”。D.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及时代,而 到了明

8、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命若琴弦 史铁生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老瞎子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无道君王害黎民。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来,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

9、弦一阵紧拨,唱道:“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或者:“茶也喝来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满场立刻鸦雀无声。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书正说到紧要处 “罗成回马再交战,大胆苏烈又兴兵。苏烈大刀如流水,罗成长枪似腾云,好似海中龙吊宝,犹如深山虎争林。又战七日并七夜,罗成清茶无点唇”。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野羊岭上有一座小庙,离野羊坳村二里地,师徒二人就在这里住下。小瞎子撅着屁股烧火。老瞎子坐在一旁淘米,凭着听觉他能把米中的沙子拣出来。老瞎子终于开了腔:“听我一句话,保准对你没坏处。

10、以后离那妮子远点儿。” 一早起来小瞎子病了,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弹断最后一根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心里总在说:“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晚上仍一个人到野羊坳去说书。终于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岭,回到小庙里。 “明天我就去抓药。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来。”蛇皮剥开了,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小瞎子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根,

11、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村里人都说是在兰秀嫁到山外去的那天。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都明白了。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就是一张无字的白纸。“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小瞎子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记住,得弹断一千二

12、百根。”“一千二?”“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者在第4段写老瞎子的听觉,意蕴丰富。既说淘米,也说管教徒弟,还在结构上暗联着小说前后的情节。B小说详细描写老瞎子弹断最后一根琴弦前的心理活动,目的是刻画老瞎子的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C琴槽里的纸条,本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可是瞎子师徒却认为是可以

13、医好瞎眼的奇方,还代代相传,流毒深远。D小说末段,运用了概括和象征的手法,高度浓缩了瞎子艺人们的生命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探索。E这篇小说,以瞎子艺人追求睁眼看到光明为内容,倾诉了残疾艺人们对命运不公的愤慨和不平之气。5.小说的第2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答: 6小说中的“老瞎子”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草堂岁月里的杜甫 冯至上元元年(760)开春,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开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

14、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杜甫十分感教,作诗酬谢。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都要。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

15、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件入诗罢了。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他赞美它所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巢。细想起来,这些风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如此赞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遇已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他在秦州山野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成为他乐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

16、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作者初居草堂时的心境。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他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

17、肃宗的意思,他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交结了一些风雅人士。还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万紫千红,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声娇色丽,充满无限生机。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这使他感到在茫茫人世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

18、。 (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相关链接】草堂在暮春时节落成了这是760年,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杜甫却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羡慕。他在这时期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我们把这类的诗句和759年在洛阳道上与秦州道上的诗相比,意境上有多么大的一个悬殊!难道杜甫自己的生活刚刚有了着落,便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冯至杜甫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中、晚唐诗人如张籍、白居易、元稹、杜荀鹤、曹邺、皮日休均受杜诗影响。杜甫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民

19、生疾苦,下启中唐新乐府运动。韩愈诗气势雄壮、沉雄博大、奇险生硬、拗折艰涩、喜以文为诗,乃受杜诗影响。李商隐诗浓丽沉郁、气象高远、造语精工,亦受杜诗影响。宋代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说:“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健,陆龟蒙得其赡博。”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荀鹤等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维基百科)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在建造草堂时,除了亲友的主动帮助,杜甫也忙着向各地亲友“索求”“花果树木”“日用家什”,以至于无暇写诗记录草堂的

20、建造过程。B.“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这表明杜甫即使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审美观也依然是现实主义的。C.草堂岁月里,全靠故人接济的经济条件也没有能阻挡杜甫对寻常农舍之景的赞叹,他写了不少田园诗来表达暂得栖身之所时的安适心境。D.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中原和关内,坐在建好的清幽的草堂院内,杜甫过起了有滋有味的闲适生活,回京做官的机会也因此放弃了。E.杜甫总是关注身边的现实生活,笔下的诗篇也大都如实地记录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的心灵感受,草堂岁月里写下的诗章也依然如此。8. 材料特意评点了草堂建好后杜甫写的江村和蜀相,这样写从内容上说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

21、简要分析。(6分)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一)课外文言文阅读(14分)吉茂字叔暢,冯翊池阳人也,世为著姓。好书,不耻恶衣恶食,而耻一物之不知。建安初关中始平茂与扶风苏则共入武功南山隐处精思数岁州举茂才除临汾令居官清静吏民不忍欺。转为武德侯庶子。二十二年,坐其宗人吉本等起事被收。先是科禁内学及兵书,而茂皆有,匿不送官。及其被收,不知当坐本等,顾谓其左右曰:“我坐书也。”会钟相国证茂、本服第已绝,故得不坐。后以茂为武陵太守,不之官。转酂相,以国省,拜议郎。景初中病亡。自茂修行,从少至长,冬则被裘,夏则短褐,行则步涉,食则茨藿,臣役妻子,室如悬磬。其或馈遗,一不肯受。虽不以此高人,亦心疾不

22、义而贵且富者。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茂同郡护羌校尉王琰,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而琰子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人。嘉时还为散骑郎,冯翊郡移嘉为中正。嘉叙茂虽在上第,而状甚下,云:“德优能少。”茂愠曰:“痛乎,我效汝父子冠帻劫人邪!”初,茂同产兄黄,以十二年中从公府掾为长陵令。是时科禁长吏擅去官,而黄闻司徒赵温薨,自以为故吏,违科奔丧,为司隶钟繇所收,遂伏法。茂时为白衣,始有清名於三辅,以为兄坐追义而死,怨怒不肯哭。至岁终,繇举茂。议者以为茂必不就,及举既到而茂就之,故时人或以茂为畏繇,或以茂为髦士也。 (选自三国志吉茂传)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

23、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安初/关中始平/茂与扶风苏则共入武功南山/隐处精思数岁/州举茂才/除临汾令 /居官清静/吏民不忍欺/ B.建安初/关中始平茂与扶风苏则/共入武功南山/隐处精思数岁/州举茂才/除临汾令 /居官清静/吏民不忍欺/ C.建安初/关中始平/茂与扶风苏则共入武功南山隐处/精思数岁/州举茂才/除临汾令 /居官清静/吏民不忍欺/ D.建安初/关中始平茂与扶风苏则/共入武功南山隐处/精思数岁/州举茂才/除临汾令 /居官清静/吏民不忍欺/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茂才,即秀才,汉代推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明清时代科举考中的秀才有时也

24、沿用此 名,也可以解释为优秀的人才。 B.庶子,官名,掌管诸侯、卿大夫的庶子教育事务,晋以后为太子官属。也指妾生的 儿子或者正妻所生的长子以外的儿子。 C.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 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从中央官员中选举产生。 D.辅,指京城附近的地区。三辅,汉景帝、汉武帝时,京畿官左内史、右内史、主爵 都尉共同治理长安,所辖地区就是三辅。1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吉茂,出身名门望族,喜欢读书,曾私藏有内学及兵书,他将这些违反当时条律 禁令的书藏匿起来,没有交官。B.吉茂很注意修身养性。他一生修行,吃穿粗陋不讲究,行

25、则徒步无所谓,对妻儿 尽心照顾,有人赠送财物一律不收,也非常痛恨那些不义之士。 C.吉茂为官清净,无为而治。他操行纯洁,没有污点,不忍心去欺负吏民百姓,却被 当时学识渊博的王嘉认为是“德优能少”。 D.吉茂识时务,同母所生的哥哥吉黄被钟繇杀了,他为此很愤怒。等到自己被钟繇 举荐时,他仍然赴任并因此留下了争议。有人说他怕钟繇,有人说他是俊杰。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及其被收,不知当坐本等,顾谓其左右曰:“我坐书也。”(5分)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3题。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

26、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渌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注】此词乃作者被外放任溧水县令期间在无想山消夏时所作。 溅溅:流水声。社燕:即燕子,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走。 尊,通“樽”,酒杯。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A“风老莺雏”三句,写夏初风物,取景典型,饶有特点,给人成熟饱满之感。B 乌鸢乐、溪水喧,作者笔下的景物蕴含活力,呈现出清新、自然、美好之态。C“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句有暂时抛开个人荣辱,向酒杯中找寻寄托的意味。D“歌筵畔”三句

27、,写在弦歌与美酒中意欲醉眠,表现出渴望归隐的决绝态度。14.下片引入“社燕”,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何妙处?(6分)答: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4)8分;(5)附加题2分。(1) 李商隐锦瑟中“ , ”两句借庄子和杜宇的典 故,表现了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恋,表达了迷惘哀怨之情。(2) 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用比喻的手法, 写出了曲调的流转和凝涩。 (3) 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是作者在向当朝统治者敲警钟。(4) 出师表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 ”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

28、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A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表明,当下的世界已经形成经济高度依存、信息高度发达、产业相互交融的格局,是一个经济高度一体化的时代。B欧美企业期待依靠新的产业技术革命维持领先,新兴经济体也想“弯道超车”,相互之间有竞争也有合作。C两孩政策自从全面放开后,“能不能生二孩”“该不该生二孩”“生二孩后怎么办”之类的话题一直被民众热烈讨论。D音乐真人秀节目中国好歌曲在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第三季启动,导师包括刘欢、羽泉、陶喆和范晓萱组成。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对于这个方案,我有充足的论证,也用了很多的案例,他说我调

29、查不够,我不以为然,因为,具有前瞻性的方案是创意,还没有实施,去哪里调查? 真是好事多磨,经历了许多挫折,他的公司终于正式成立了,他也可以安之若素了。王老师是位儒雅谦和的师长,前后共招了七名博士生,我忝列门墙,且为大弟子,接受教诲的机会更多一些。 领导干部要带头约束自己的行为,大力清除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和”污垢“,努力实现自我净化。自我革新,才能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风气。 今年上半年城区二手房网上备案量达到1604套,比去年同期小幅增长。由于数据中存在部分房改房的备案量,二手房市场的交易情况依然不瘟不火。 嫉妒心强的人看到身边的人取得了成就,不仅不赞一词,反而会恶语相加乃至造谣中伤,使对方激

30、情消减,名誉受损,甚至产生更坏的结果。 A. B C D 18.填入下列一段文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高考作文要有读者意识。平时作文,是写作者自赏,是小范围好友传阅,是通过发表让公众了解,文章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生命力的,读者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很重要。考扬作文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戴着镣铐的舞蹈,考生要有读者意识。考场作文的读者,就是那个未曾谋面的阅卷老师。其读者的特殊性决定了写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树立读者意识的必要性。A无论还抑或因此不仅而且B既/也所以不但还C不管也还因为既又D/还又因而不仅而且19.下列各句中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A中国的文化典籍可以按照“经”、

31、“史”、“子”、“集”分为四大部分,例如老子的道德经就收集在“经”部,史记就收集在“史”部。B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共20篇,它和大学中庸孟子一起称为古代的“四书”。 C左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较为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同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 值,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称为“春秋三传”。D唐代禅宗六祖慧能弘法的坛经,是佛教史上汉人高僧所著的唯一被尊为“经” 的著作,它记录的是慧能得法及传播教化的事迹。此书确立了唐以后禅宗发展主流的基本框架,把“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宗推到一个新的高峰。20. 下列各句中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A.

32、历史散文从体例上分,主要有编年体、国别体和纪传体,著名的“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均为纪传体。B. 古体诗是相对“近体诗”而言的,有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古诗,以古诗十 九首为代表的五言古诗,以及杂言古诗。乐府诗中称为“曲”、“辞”、“歌”、 “行”等,都是 古体 诗。C.“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清代作家 曹雪芹 对 红楼梦 创作甘苦的自我感叹。D.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 雨和郑光祖的赵氏孤儿。21下图是某高二学生列出的学习流程图,请你替这个学生把这个学习流程讲述给老师和其他同学,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33、80个字。(5分) 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上海地铁上,一男子因随地吐痰遭到指责后,竟不停地用污言秽语和指责他的乘客对骂,一黑衣壮汉忍不住,拨开人群走到“吐痰男”跟前踢去一脚,吐痰男顿时安静下来,一语不发,此时,有出来劝架的乘客指责“黑衣男”:“打人是不对的。”更多的人则认可黑衣男的做法。这段视频被上传到网络后,引起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 语文试卷答案1C “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

34、错,原文是“战国以后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汉代以前”的概念表述错误。2.B项“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错,长辈为其取的名还可以在社交场合用于自称。3.A项“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无中生有。4.(5分)答案:D A 。选D项给3分,选A项给2分,选B项给1分。选CE不给分。解析:B项中的心理活动的作用,表述不全面,把较为重要的内容没有表达出。一是表达了老瞎子渴望见到光明的急切心情,二是与后文得知白低后的失落乃至绝望形成对比和反差。C项错解了白纸的寓意和师傅们的坚毅与慈悲。E项,对小说的主旨的理解是错误的,瞎子艺人没有对命运的不公与不平,他们努力争取,说明了他们对眼瞎的接受并积极奋斗。

35、5.(6分)描述老瞎子说书精彩的开场场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加了小说的趣味,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正侧两面突显了老瞎子的说书艺人形象。为后文说唱罗成一书及弹断最后琴弦做铺垫。6.(6分)努力进取, 坚毅顽强。虽然眼瞎了,但心存希望,渴望弹断一千根琴弦后见到光明,并一直努力争取。天越热,越拼命,不愿失去说书好时候。慈善悲悯,传承大爱。当他得知药方只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后,并不把真相告诉徒弟,仍鼓励徒弟继续努力,留给后人以希望。技艺精彩,细心严管。其说书深受大家喜爱,观察仔细,眼瞎心亮,严格管教徒弟。(4)补充:这篇小说的题目叫“命若琴弦”,结合小说的主旨与情节等方面,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题目“命若琴

36、弦”意蕴的理解。(8分)(一)(4分)“命若琴弦”,在文中的意思是,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拉紧了,是指要给自己树立一个活下去的理由,一个美好的目标,如弹够一千根琴弦,取出药方治眼,就可以见到了光明。为了见到光明,这一生就好好弹够一千根琴弦。有了这目标或希望,瞎眼人才能活下去。弹好了就够了,是指即使希望落空,治不好眼睛,但只要活下去,就行了。师傅还有一个庄严的使命,即是把这个希望传承给下一代。(二)(4分)我们普通的人们,也会遭遇另外的打击或灾难,在重大的危机灾难面前,也要给自己树立一个美好的愿望或美好的目标,用这个希望或目标激励自己坚强地活下去,即使明知这个目标不能实

37、现,也要给下一代人树立希望,让他们继续努力奋斗下去,勇敢坚强地活下去。7.【答案】C E。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解析】A.“以至于无暇”错误;B.“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表述的时间错误,这种认识的是在草堂建成后;D.“因此”的表述不合文意。8.【答案】表现杜甫此时生活暂时安定状态。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结束了流徙的生活,生活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诗兴。表现杜甫苦中作乐的现实处境和“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的心境。因为时刻记着“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所以杜甫诗中不时流露出在国事维艰之际被冷落被排挤的不平之气。(意思对即可)补

38、充:杜甫的“草堂”是在什么情 况下建起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案】公元760年暮春时节,在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的时候,杜甫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成都建成了一个栖身的处所草堂。(是社会背景和杜甫的经历)上元元年(760)开春,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地址选定了城郭西郊环境清幽的浣花溪畔,开始筹划建造草堂。建造草堂所需一切,有的是亲友赠送:表弟送了些钱。有的是杜甫索求的:他向友人索求了各种树苗、果木苗及所需家什。(是建造的具体情况)补充:草堂岁月里的杜甫真的“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记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在哪些方面影响了后世的诗人?请结合材料简

39、要分析。【答案】第一问:观点一:杜甫并没有“陶醉”“忘却”。理由:他欣赏、赞叹农舍之景,只是他心灵寻得片刻宁静的表现,在并不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能够如此,正是杜甫热爱生活、关注现实的体现。从这一时期的杜诗中,读者看到的是杜甫平静心境后的报国无门的悲慨。(言之成理即可)观点二:杜甫暂时“陶醉”“忘却”了。理由:草堂建成后,杜甫开始“有滋有味”欣赏草堂风物,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言之成理即可)第二问:影响:内容上,杜甫开创的“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民生疾苦,富于现实主义精神,开

40、启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艺术表现形式上,中晚唐写实诗人白居易、韩愈、李商隐、元稹、孟郊等的诗风、文风都有杜甫诗歌风格的影子。(意思对即可)9A10.C “从中央官员中选举产生”错,从原文“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可看出应是“从各郡现任官员中选拔兼任”。11.C 对“通人”的理解有误,“通人”这里指推举贤达的人,不是学识渊博的意思。12.(1)等到吉茂被逮捕,他还不知道自己是因吉本等起事(连坐而被)判罪的,回头对他身边伺候的人说:“我是因书而犯罪的。”解析(1)译出大意给2分,“收”“当”“坐”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参考译文】吉茂,字叔畅,是冯翊池阳人,世代为有声望的名门望族。他喜欢读书,不以吃穿不

41、好为耻,而对不了解某一物感到羞耻。建安初年,关中一带刚平定,吉茂与扶风郡苏则一起入武功南山,潜居在那里精心思虑数年。吉茂被(州里的人)推举为秀才,任命为临汾令。他做官清简,不忍心欺负下级官员和老百姓。后来调任做武德侯庶子。建安二十二年,他的族人吉本等倡议起兵,他也因此受到牵连被逮捕。在此之前,条律禁令规定家内不得有谶纬之学和兵书,而吉茂却都有,他把它们藏匿起来没有交官。等到吉茂被逮捕,他还不知道自己是因为吉本等起事(连坐而被)判罪的,回头对他身边伺候的人说:“我是因书而犯罪的。”适逢钟繇丞相证明吉茂、吉本服制已断,才不用连坐。后来吉茂被任命作武陵太守,他没有到任。后来调任作酂相,因为国家精简机

42、构,被授予议郎官职。景初年间病亡。吉茂修养德行以来,他从小到大,冬天穿粗衣,夏天穿短褐,走路步行,吃野菜饭,对妻儿像臣子一样恭敬,家徒四壁。有人赠送财物,他一律不收。虽不认为这样做高人一等,但也非常痛恨那些不义并且富贵的人。早些时候国家开始建立九品制,从各郡现任官员中选拔中正官,从公卿以下到郎吏,排次序等级,选那些有功德有才能有品行的人担任。吉茂同乡护羌校尉王琰,之前几次为郡守,被尊称为清白。王琰的儿子王嘉在各诸县做官,也再次做推荐贤达之人的官员,王嘉那时还为散骑郎,冯翊郡任命王嘉为中正。王嘉陈述吉茂虽然在上等,但状态却低下,说:“品德优,才能少。”吉茂生气道:“悲痛啊,我效仿你们父子,而你们

43、却衣冠逼人啊!”当初,吉茂的同胞哥哥吉黄,在建安十二年中从公府掾为长陵令。当时条律禁止长吏擅自离官,而吉黄听说司徒赵温死了,自认为是旧时的属吏,便违反条律去奔丧,被司隶钟繇逮捕,于是被执行死刑。吉茂当时为小官吏,并开始在三辅有清名,认为兄长因追求义气而死,所以怨恨愤怒不肯哭。等那年岁末,钟繇推举吉茂。议论者都认为吉茂一定不去就任,等到推举期限到了的时候,吉茂赴任了。所以时人有的认为吉茂怕钟繇,有的认为吉茂是俊杰。13.【解答】D、“渴望归隐的决绝态度”于诗无据这三句写出词人希望在歌舞和美酒中暂时入眠,体现他有着摆脱不了的愁苦14.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以及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以社燕自比社燕在春社时飞来,到秋社时飞去,从海上飘流至此,在人家长椽上作巢寄身瀚海,大海词人借海燕自喻,频年飘流宦海,暂在此溧水寄身既然如此,“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姑且不去考虑身外的事,包括个人的荣辱得失,还是长期亲近酒樽,借酒来浇愁吧答案:手法比喻(类比)(或托物寄情)(2分)妙处:将自己比作来往无定、寄人檐下的社燕,传达出长期宦海漂泊、无从把握自身命运的疲倦感,(2分)生动形象,又颇为含蓄(2分)或:借社燕来往无定、寄人檐下等特点,寄托了自己对长期宦海漂泊、无从把握自身命运的疲倦生涯的感慨,形象恰切,又颇为含蓄译文:风已老,莺正年轻梅子熟了,果肉鲜圆,正午茂密的经树酒下圆形的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高三上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