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浙江省丽水市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12100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浙江省丽水市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8-2019学年浙江省丽水市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8-2019学年浙江省丽水市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18-2019学年浙江省丽水市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18-2019学年浙江省丽水市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8-2019学年浙江省丽水市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20分)1(4分)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雾纱袅袅,竖琴声声,秋风里(yn)(1) 藏着无限的诗情。落菊飘洒成七彩瀑布,一道道,一帘帘,流(xi)(2) 着思绪和永不可及的梦幻。绣球依依,若燃烧的红烛,一朵朵,一团团,开放着期待,开放着霞(n)(3) ,开放着血染的乐章。阳光照射的时候,美丽(zhn)(4) 放在心里。2(8分)古诗文默写。(1) ,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曹植梁甫行)(2)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使至塞上中,表现作者从个人荣辱沉浮转为阔大的境界,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的诗句

2、是: , 。这句诗,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4)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用寥寥数字写景,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将自己空灵的心境表现出来的句子是: , , 。3(3分)文言词语释义。(1)好鸟相鸣 (2)猛浪若奔 (3)窥谷忘反 4(5分)下面这段文字出自红星闪耀中国,阅读后回答问题。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息下来的一百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五千英里的 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 近二十四英里,一支

3、大军和它的辎重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 近乎奇迹。(1)选段中的统计数据属于红军的哪次军事行动?(2)一路上红军遭遇了诸多“险峻”,请举两例具体说明。二、现代文阅读(25分)5(17分)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各题。野菊花之恋刘文方 秋风古道,碎了满地的记忆。沧桑的老树搀扶着颤巍巍的枯藤,伴着几声乌鸦的哀鸣。枝叶褪尽了青春的容颜,和着秋风的舞曲摇荡。清幽的小草用心蘸满金黄的汁水,把端庄的俊秀的正楷瞬间换成了龙飞凤舞的狂草。灰黄的夕阳,寂寥的心情秋天是荒凉寂寞无聊至极的。 在这天地为之变色的季节里,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平添了几分生动,点缀着肃杀的秋。遍地暖暖的金黄,不由得让人

4、心头为之感动。 它是贫贱但不卑贱的花。它绝不择地而生,枯草丛中,田间地头,高山土坡,悬崖峭壁,无论贫瘠,还是肥沃。它无处不在,质朴而又自然。秋风吹过,此起彼伏的浓郁而又微苦的香甜味经久不绝。给它一点阳光,它就灿烂,给它一点阳光,它就洒下满地的金黄。它没有“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的闲适,有的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倔强和孤傲。越是悬崖峭壁之上,它越是努力开放,鲜艳而丰满。它从不后悔把自己逼上绝地,它完成了绝处逢生自我的超越,闪亮发光,香溢四射。 它蓄势而动,厚积薄发。初春,它悄悄地发芽,从不与百花争艳,从不在春风醉人的季节里过早地展露花枝招展的外衣。外表看来它就是草芥中的

5、草芥,只有走近它,细细地品味,才知道它散发着与草芥不同的气息。它只是默默无闻地、努力地生长着,长好了茎叶,长好了身体,等待着秋风起,昂首怒放,花香四溢。 它是王者之花。千年以前,夕阳西下的深秋,西风凛冽的古道旁,那个落第秀才黄巢,策马古道内心彷徨之际,忽然阵阵野菊花的幽香扑鼻而来,猛然间激发了他的豪情壮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几年后揭竿而起,把偌大的唐王朝搅得天翻地覆。 它是雅致之花和悲情之花。那个大才女易安居士深有感触。靖康之变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由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

6、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它是越老越有用的花。即使是花儿开败了,它也是自始至终透着清凉的、浓郁的花香。本草纲目中对野菊花的药效有详细的记载:性甘、味寒,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野菊花还可广泛用于治疗疔疮痈肿、咽喉肿痛、风火赤眼、头痛眩晕等病症,同时又有很好的降压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因此人们还经常把菊花采撷晾晒后,精选装入枕头,嗅着花香入梦,又在花香之中醒来,神清气爽,美不胜收。它还可以盛开在沸腾的茶水中: 一股暖流/冲进/干涸的心扉/沸

7、水中/尽力舒展/僵枯的四肢/她/再一次/尽力绽放/赏心悦目的/美丽。 立冬之后,风霜雪雨使野菊花鲜艳的色彩逐渐黯淡下来。它义无反顾地融入大地的虚怀,等待中的一场野火,把腐朽的旧皮囊在“噼啪”中化为灰烬。涅槃的根在坚硬的石缝或者如石的冻土中潜滋暗长,有些许已经迫不及待地破土而出,那毛茸茸的小耳朵,仿佛等待倾听春雷隆隆的声音,等待下一个春的来临,等待下一个秋的金黄。(选自新民晚报2018年5月11日,略有改动)(1)请填写出“遍地暖暖的金黄,不由得让人心头为之感动”中“为之感动”的原因。贫贱但不卑贱 越老越有用。(2)品析语言。它从不后悔把自己逼上绝地,它完成了绝处逢生自我的超越,闪亮发光,香溢四

8、射。(品析加点词)一股暖流/冲进/干涸的心扉/沸水中/尽力舒展/僵枯的四肢/她/再一次/尽力绽放/赏心悦目的/美丽。(赏析句子的修辞效果)(3)请写出你对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请你对文章第一段进行简要分析和评价。6(8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一 资料显示,中国内地大城市7至18岁的儿童青少年中,100个男生就有12个超重、5个肥胖,100个女生就有7个超重、3个肥胖;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对此,专家指出,国民整体能量摄入提高、洋快餐、含糖和碳酸饮料及甜食摄入增加是重要原因,在生活中应做到以下两点: 1要控制饮食。饮食过量,吃得过饱,是肥胖

9、的主要原因。因米面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多食可在人体内转化成脂肪而积聚在皮下。因此每顿饭以吃八九成饱为宜。同时要限制高脂肪副食品的摄入量。 2要增强运动。每天不仅要增加运动量,而且要延长运动时间。因运动初期是消耗体内的糖类,只有较长时间的运动才能消耗贮存的脂肪。因此每天要坚持运动,而且要选用消耗性较大的运动,如长跑、跳绳、打篮球、踢足球、游泳、爬山等活动,关键在持之以恒。材料二材料三膳食平衡避免隐性饥饿(节选)肥胖也属营养不良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副主任张倩表示,儿童处于不同年龄段,需要分阶段补充各种营养。比如2岁至6岁儿童应保证足量食物摄入,并做到平衡膳食,每天饮奶及足量水;6

10、至17岁学龄儿童要三餐合理,不偏食、贪食,保证钙、铁及维生素摄入,并保持适量体重增长。张倩还说,所有儿童都应经常进行户外活动,6岁以上儿童应达到每天至少60分钟的充足运动。 当前,我国儿童肥胖问题日趋严重。实际上,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肥胖儿童的营养不均衡问题非常严重,超重者的饮食习惯往往不良,摄入过多高热、高脂食物,却又排斥蔬菜水果等有益身体的食物,再加上运动不足,就造成营养不良的发生。因此,肥胖儿童更需要注意均衡膳食的摄入,减少高热、高脂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增强运动,以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重视学生一日三餐 据北京市2015年度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报告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生长发

11、育处于全国较高水平,但仍存在膳食结构不尽合理、高强度身体活动少、睡眠不足、肥胖、超重等健康问题,学生们的饮食行为和营养知识有待改善和加强。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马冠生指出,应制订学生餐营养需求及营养操作相关标准,同时要加强学生餐供餐管理,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配餐、烹调培训;鼓励学校开设食堂,为不同年级、不同生理状态的学生提供相应的群体配餐。(1)请在材料一中找到一句话,用来说明材料二中图1和图2所表达的信息。(2)以上材料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3)“但仍存在膳食结构不尽合理、高强度身体活动少、睡眠不足、肥胖、超重等健康问题”一句中“尽”字能否去掉?为什

12、么?(4)你同意材料三中专家说的“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吗?为什么?三、古诗文阅读(25分)7(4分)阅读王维的少年行(其二),完成下列各题。少年行王维(唐)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1)诗中少年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2)最后一句“纵死犹闻侠骨香”中运用“ ”和“ ”两词,以顿挫的用笔,更有力度地展示了少年的内心世界。8(8分)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晓雾将歇

1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两岸石壁,五色交辉。(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9(13分)崇明老人记【清】陆陇其崇明县有吴姓老人者,年已九十九岁,其妇亦九十七岁矣。老人生四子,壮年家贫,鬻子以自给,四子尽为富家奴。及四子长,咸能自立,各自赎身娶妇,遂同居而共养父

14、母焉。伯仲叔季,列肆五间:每户一铺,另辟一间,为出入之所。四子奉养父母,曲尽孝道。始拟膳每月一轮,周而复始,其媳曰:“翁姑老矣,若一月一轮,则必历三月后,方得侍奉颜色,太疏。”拟每日一家,周而复始。媳又曰:“翁老矣,若一日一轮,则历三日后,方得侍奉颜色,亦疏。”乃以一餐为率,如蚤餐伯,则午餐仲,晚餐叔,则明日蚤餐季,周而复始。若逢五及十,则四子共设于中堂,父母南向坐,东则四子及诸孙辈,西则四媳及诸孙媳辈。分伯仲坐定,以次称觞献寿。率以为常。老人饮食之所,后置一橱,橱中每家各置钱一串,每串五十文。老人每食毕,反手于橱中随意取钱一串,即往市中嬉,买果饼啖之。橱中钱缺,则其子潜补之,不令老人知也。老

15、人间往知交游,或对弈,或樗蒲四子知其所往,随遣人密嘱其家佯输于老人,老人亦不知也。老人胜,辄踊跃归。亦率以为常。盖数十年无异云。(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改)【注】鬻(y):卖。伯仲叔季:兄弟排行的次序。率(l):文中指频次。称觞(shng):举杯。率(shui ):大致,一般。樗蒲(ch p):古代一种游戏。(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遂 同 居 而 共 养 父 母 焉。(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及四子长 得侍奉颜色 则明日蚤餐季 老人每食毕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橱中钱缺,则其子潜补之,不令老人知也。(4)文中两次写到“率以为常”,

16、请依次分别概括所指的两件事。第节中“率以为常”指 。第节中“率以为常”指 。(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崇明老人的子女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的中华美德。四、写作(30分)10(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易卜生说:“你最大的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相信你有过把自己铸造成器的种种努力,一定也见过同样专心致志铸造自己的同道。回顾过往,你一定有不少联想与思考。 请以“走着走着,花就开了”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600字; 2文体(诗歌除外)自选;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1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易卜生说:“你最大的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相信你有

17、过把自己铸造成器的种种努力,一定也见过同样专心致志铸造自己的同道。回顾过往,你一定有不少联想与思考。 请以“每一步,都算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少于600字;文体(诗歌除外)自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易卜生说:“你最大的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相信你有过把自己铸造成器的种种努力,一定也见过同样专心致志铸造自己的同道。回顾过往,你一定有不少联想与思考。 请以“他(她)努力的样子闪闪发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少于600字;文体(诗歌除外)自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2018-2019学年浙江省丽水市八年级(上)期

18、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基础知识(20分)1(4分)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雾纱袅袅,竖琴声声,秋风里(yn)(1)蕴藏着无限的诗情。落菊飘洒成七彩瀑布,一道道,一帘帘,流(xi)(2)泻着思绪和永不可及的梦幻。绣球依依,若燃烧的红烛,一朵朵,一团团,开放着期待,开放着霞(n)(3)霓,开放着血染的乐章。阳光照射的时候,美丽(zhn)(4)绽放在心里。【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平时读课文要关注词语的积累和记忆。【解答】“蕴藏”不要写作“晕藏”;“泻”不要写作“泄”;“霞霓”不要写作“霞睨”;“绽放”不要写作“战放”。答案:(1)蕴;(2)泻;(3)霓;(4)绽。【点评】根据拼

19、音写词语。正确认读汉语拼音,再现课文中词语,然后正确书写。2(8分)古诗文默写。(1)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曹植梁甫行)(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使至塞上中,表现作者从个人荣辱沉浮转为阔大的境界,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4)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用寥寥数字写景,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将自己空灵的心境表现出来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古诗文的背诵

20、、默写,能熟练的背诵并准确的默写,不出现错别字。对于一些理解性的背诵默写的诗句要理解原句,还要知道句子的象征意义,延伸意义,知道用于哪种意境之中。【解答】答案:(1)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重点字:殊);(2)乱花渐欲迷人眼;(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重点字:孤);(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重点字:荇)。【点评】做好本题要考熟练地背诵,积累,还要注意字形不出现错别字,一些经典名句要深刻理解。3(3分)文言词语释义。(1)好鸟相鸣美丽的(2)猛浪若奔飞奔的骏马(3)窥谷忘反同“返”,返回【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

21、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解答】(1)句意为:美丽的鸟相互和鸣。好:美丽的。(2)句意为: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3)句意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反,通假字,同“返”,返回。答案:(1)美丽的。(2)飞奔的骏马。(3)同“返”,返回。【点评】做好本题平时要注意积累、识记,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一定要掌握,还要学会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对于一词多义的实词还要总结辨析,加强练习。4(5分)下面这段文字出自红星闪耀中国,阅读后回答问题。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息下来的一百天其中有许多

22、天打遭遇战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五千英里的 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 近二十四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 近乎奇迹。(1)选段中的统计数据属于红军的哪次军事行动?(2)一路上红军遭遇了诸多“险峻”,请举两例具体说明。【分析】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 的不朽经典名著。作为第一部向全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图书,它在英语世界获得了轰动性的影响,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故事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准确识记主要人物及相关的情节

23、(事件)等。抓住语段中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历经的长度,可以判断这是长征。(2)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故事情节的理解。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准确识记相关的情节(事件)等。抓住“险峻“二字,可知这是列举红军在长征途中遭遇的艰难险阻,有自然方面的,也有敌人方面的,选取两个例子进行具体说明即可。比如自然方面的,在白雪皑皑、空气稀薄的大雪山上,衣衫单薄、气血不旺的南方战士冻死不少等等。注意要具体说明。答案:(1)长征(2)在白雪皑皑、空气稀薄的大雪山上,衣衫单薄、气血不旺的南方战士冻死不少。在荒凉的炮铜岗上,在齐胸深的泥淖上铺出一条曲折之路,成百上千的战士倒下就没再站起来。在难见人烟、曲折如迷宫的大草原上,失足陷入

24、沼泽便无从援手,沿途损失许多牲口和人员。在经过藏族人部落所居住的荒野地带时,面对团结起来的敌视他们的人民,所吃苦头远超之前的一切。【点评】对于考试范围中提到的中外名著名篇,一定要读,要熟读。对于书中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某个人物的经典故事,语言风格,思想意义等一定要了然于心。可以用表格或画图的形式把书的故事脉络理顺,帮助理解。二、现代文阅读(25分)5(17分)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各题。野菊花之恋刘文方 秋风古道,碎了满地的记忆。沧桑的老树搀扶着颤巍巍的枯藤,伴着几声乌鸦的哀鸣。枝叶褪尽了青春的容颜,和着秋风的舞曲摇荡。清幽的小草用心蘸满金黄的汁水,把端庄的俊秀的正楷瞬间换成了龙飞凤舞的狂草。

25、灰黄的夕阳,寂寥的心情秋天是荒凉寂寞无聊至极的。 在这天地为之变色的季节里,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平添了几分生动,点缀着肃杀的秋。遍地暖暖的金黄,不由得让人心头为之感动。 它是贫贱但不卑贱的花。它绝不择地而生,枯草丛中,田间地头,高山土坡,悬崖峭壁,无论贫瘠,还是肥沃。它无处不在,质朴而又自然。秋风吹过,此起彼伏的浓郁而又微苦的香甜味经久不绝。给它一点阳光,它就灿烂,给它一点阳光,它就洒下满地的金黄。它没有“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的闲适,有的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倔强和孤傲。越是悬崖峭壁之上,它越是努力开放,鲜艳而丰满。它从不后悔把自己逼上绝地,它完成了绝处逢生自我的超越

26、,闪亮发光,香溢四射。 它蓄势而动,厚积薄发。初春,它悄悄地发芽,从不与百花争艳,从不在春风醉人的季节里过早地展露花枝招展的外衣。外表看来它就是草芥中的草芥,只有走近它,细细地品味,才知道它散发着与草芥不同的气息。它只是默默无闻地、努力地生长着,长好了茎叶,长好了身体,等待着秋风起,昂首怒放,花香四溢。 它是王者之花。千年以前,夕阳西下的深秋,西风凛冽的古道旁,那个落第秀才黄巢,策马古道内心彷徨之际,忽然阵阵野菊花的幽香扑鼻而来,猛然间激发了他的豪情壮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几年后揭竿而起,把偌大的唐王朝搅得天翻地覆。 它是雅致之花和悲情之花。那

27、个大才女易安居士深有感触。靖康之变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由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它是越老越有用的花。即使是花儿开败了,它也是自始至终透着清凉的、浓郁的花香。本草纲目中对野菊花的药效有详细的记载:性甘、味寒,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野菊花还可广泛用于治疗疔疮痈肿、咽喉肿痛、风火赤眼、头痛眩晕等病症,同时又有很好的降压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因此人

28、们还经常把菊花采撷晾晒后,精选装入枕头,嗅着花香入梦,又在花香之中醒来,神清气爽,美不胜收。它还可以盛开在沸腾的茶水中: 一股暖流/冲进/干涸的心扉/沸水中/尽力舒展/僵枯的四肢/她/再一次/尽力绽放/赏心悦目的/美丽。 立冬之后,风霜雪雨使野菊花鲜艳的色彩逐渐黯淡下来。它义无反顾地融入大地的虚怀,等待中的一场野火,把腐朽的旧皮囊在“噼啪”中化为灰烬。涅槃的根在坚硬的石缝或者如石的冻土中潜滋暗长,有些许已经迫不及待地破土而出,那毛茸茸的小耳朵,仿佛等待倾听春雷隆隆的声音,等待下一个春的来临,等待下一个秋的金黄。(选自新民晚报2018年5月11日,略有改动)(1)请填写出“遍地暖暖的金黄,不由得

29、让人心头为之感动”中“为之感动”的原因。贫贱但不卑贱蓄势而动,厚积薄发王者雅致和悲情越老越有用。(2)品析语言。它从不后悔把自己逼上绝地,它完成了绝处逢生自我的超越,闪亮发光,香溢四射。(品析加点词)一股暖流/冲进/干涸的心扉/沸水中/尽力舒展/僵枯的四肢/她/再一次/尽力绽放/赏心悦目的/美丽。(赏析句子的修辞效果)(3)请写出你对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请你对文章第一段进行简要分析和评价。【分析】本文开头通过描写老树、乌鸦、枝叶、秋风等特定秋景,写出了秋天荒凉寂寞无聊至极的特点,与下文写野菊花带来的生动和暖意形成对比,为下文赞美野菊花做好了铺垫。接着作者具体描写了“遍地暖暖的金黄,

30、不由得让人心头为之感动”中“为之感动”的原因。表达了“我”内心对野菊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某段中的某句话提出问题,一般情况下答案也会在这句话的附近。根据“遍地暖暖的金黄,不由得让人心头为之感动”中“为之感动”是总写,第一个原因是贫贱但不卑贱。第二个原因应该从文中“它蓄势而动,厚积薄发”作答;第三个原因应该从文中“它是王者之花”作答;第四个原因应该从文中“它是雅致之花和悲情之花”作答;第五个原因是它是越老越有用的花。(2)本题考查词语与句子的赏析。第句按题干要求,抓住“逼”来分析。结合句子来看,“逼”是“威胁、强迫的意思”的意思,表现了野菊花的勇敢和坚强,也表达

31、了我对野菊花的喜爱之深。第句运用生动的拟人,来突出野菊花在沸水中绽放出的美丽姿态,再次表现我对野菊花的喜爱。(3)本题考查主旨句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语境去思考,答出句子的表面义与深层含义,从中归纳出做人的道理。首先理解“涅槃”是指不生不灭,自在;“潜滋暗长”是指:潜:暗中,隐藏;滋:生长;指在暗中不知不觉地生长。这里是写野菊花的根有顽强的生命力,在积攒着力量,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它在迫不及待地盼望着重生。(4)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段落在文章开头的作用一般是:统领全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营造氛围;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就本文而言,从结构上看,具体是为下文

32、赞美野菊花做好了铺垫,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首段从内容上看,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描写老树、乌鸦、枝叶、秋风等荒凉寂寞,与下文写野菊花带来的生动和暖意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野菊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答案:(1)蓄势而动,厚积薄发(默默无闻、努力生长) 王者 雅致和悲情(2)“逼”是威胁、强迫的意思,用在这里写出了野菊花勇于面对绝境,突出了野菊花的倔强和孤傲,表达了“我”内心对野菊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此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野菊花在沸水中绽放出的美丽姿态,以及带给“我”的愉悦、舒畅之感。(3)通过野菊花在冬日里的涅槃和等待,深化了文章主题,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生生不息,给人以无限的

33、期待和希望。(4)通过描写老树、乌鸦、枝叶、秋风等特定秋景,写出了秋天荒凉寂寞无聊至极的特点,与下文写野菊花带来的生动和暖意形成对比,为下文赞美野菊花做好了铺垫。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物描写极具渲染力和感染力。【点评】句子表达效果的答题方法:一、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1、人物描写 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 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

34、达了2、景物描写 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 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6(8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一 资料显示,中国内地大城市7至18岁的儿童青少年中,100个男生就有12个超重、5个肥胖,100个女生就有7个超重、3个肥胖;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对此,专家指出,国民整体能量摄入提高、洋快餐、含糖和碳酸饮料及甜食摄入增加是重要原因,在生活中应做到以下两点: 1要控制饮食。饮食过量,吃得过饱,是肥胖的主要原因。因米面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多食可在人体内转化成脂肪而积聚在皮下。因此每顿饭以吃八九成饱为宜。同时要限制高脂肪副食品的

35、摄入量。 2要增强运动。每天不仅要增加运动量,而且要延长运动时间。因运动初期是消耗体内的糖类,只有较长时间的运动才能消耗贮存的脂肪。因此每天要坚持运动,而且要选用消耗性较大的运动,如长跑、跳绳、打篮球、踢足球、游泳、爬山等活动,关键在持之以恒。材料二材料三膳食平衡避免隐性饥饿(节选)肥胖也属营养不良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副主任张倩表示,儿童处于不同年龄段,需要分阶段补充各种营养。比如2岁至6岁儿童应保证足量食物摄入,并做到平衡膳食,每天饮奶及足量水;6至17岁学龄儿童要三餐合理,不偏食、贪食,保证钙、铁及维生素摄入,并保持适量体重增长。张倩还说,所有儿童都应经常进行户外活动,6岁

36、以上儿童应达到每天至少60分钟的充足运动。 当前,我国儿童肥胖问题日趋严重。实际上,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肥胖儿童的营养不均衡问题非常严重,超重者的饮食习惯往往不良,摄入过多高热、高脂食物,却又排斥蔬菜水果等有益身体的食物,再加上运动不足,就造成营养不良的发生。因此,肥胖儿童更需要注意均衡膳食的摄入,减少高热、高脂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增强运动,以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重视学生一日三餐 据北京市2015年度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报告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处于全国较高水平,但仍存在膳食结构不尽合理、高强度身体活动少、睡眠不足、肥胖、超重等健康问题,学生们的饮食行为和营养知识有待改善

37、和加强。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马冠生指出,应制订学生餐营养需求及营养操作相关标准,同时要加强学生餐供餐管理,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配餐、烹调培训;鼓励学校开设食堂,为不同年级、不同生理状态的学生提供相应的群体配餐。(1)请在材料一中找到一句话,用来说明材料二中图1和图2所表达的信息。(2)以上材料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3)“但仍存在膳食结构不尽合理、高强度身体活动少、睡眠不足、肥胖、超重等健康问题”一句中“尽”字能否去掉?为什么?(4)你同意材料三中专家说的“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吗?为什么?【分析】材料一说明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

38、速上升趋势,而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材料二利用图表说明某地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发生率逐年上升,而学生体质不断下降,材料三说明儿童处于不同年龄段,需要分阶段补充各种营养及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为此要重视学生一日三餐。【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我们需要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内在联系,这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共性问题是: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发生率逐年上升和学生体质不断下降。通过对两则材料的比较分析,我们自然能够找到材料一中的关键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进而得出本题的答案。(2)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及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

39、、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 通过分析,材料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其作用是:举例子:举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列数字:列举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如:“中国内地大城市7至18岁的儿童青少年中,100个男生就有12个超重、5个肥胖,100个女生就有7个超重、3个肥胖”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详实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发生率之高。“如长跑、跳绳、打篮 球、踢足球、游泳、爬山等活动,关键在持之以恒。”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消耗性较大的运动方式有哪些。“在生活中应做到以下两点:1要控制饮

40、食。2要增强运动。”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控制肥胖现象的两种方式。(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学生答题时先要表态不能删去,阐述理由时首先给加点词定性,然后说明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及删去后意思变为什么,最后总结: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本题中“尽”起限制作用,“不尽”是指不完全如此,说明膳食结构不完全合理。去掉“尽”,意思就变为膳食结构不合理,与实际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学生作答时应先表明观点:同意或不同意,然后结合材料三的内容阐述理由。通过比较、分析,本题更宜从“同意”的角度作答。如:同意。因

41、为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肥胖儿童的营养不均衡问题非常严重,超重者的饮食习惯往往不良,摄入过多高热、高脂食物,却又排斥蔬菜水果等有益身体的食物,再加上运动不足,就造成营养不良的发生。答案:(1)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2)示例:举例子:“如长跑、跳绳、打篮球、踢足球、游泳、爬山等活动,关键在持之以恒。”作用:具体说明了有哪些运动方式。“比如2岁至6岁儿童应保证足量食物摄入,并做到平衡膳食,每天饮奶及足量水;6至17岁学龄儿童要三餐合理,不偏食、贪食,保证钙、铁及维生素摄入,并保持适量体重增长。”作用:具体说明不同年龄段,儿童应补充和保证哪些

42、营养。列数字:“因此每顿饭以吃八九成饱为宜。”作用:用数字说明每顿饭的适宜饭量。“6岁以上儿童应达到每天至少60分钟的充足运动。”作用:用“60分钟”具体说明儿童每天运动应达到的最低时间(或运动量)。分类别:“在生活中应做到以下两点:1要控制饮食。2要增强运动。”作用:分别从“饮食”和“运动”两个方面说明如何控制肥胖现象。(3)不能删去。“不尽”是指不完全如此,去掉“尽”,意思就变了。这里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示例:同意。因为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肥胖儿童的营养不均衡问题非常严重,超重者的饮食习惯往往不良,摄入过多高热、高脂食物,却又排斥蔬菜水果等有益身体的食物,再加上运动不

43、足,就造成营养不良的发生。【点评】说明方法及作用是考查频率很高的一种题型。学生应根据说明方法的内涵准确辨别说明方法的类别,然后再根据每种说明方法的常见作用去分析其具体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还要考虑到有些语句或段落不止一种说明方法,辨别要全面、准确,这是保证答案全面、准确的前提和基础。三、古诗文阅读(25分)7(4分)阅读王维的少年行(其二),完成下列各题。少年行王维(唐)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1)诗中少年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2)最后一句“纵死犹闻侠骨香”中运用“纵”和“犹”两词,以顿挫的用笔,更有力度地展示了少年的内心世界。【分析】本题考查古诗阅读

44、。这首诗写少年们怀着为国牺牲的豪情壮志,从军出征渔阳。他们蔑视困难,蔑视艰苦,也蔑视死亡,充满了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黄家鼎曰:“说得侠士壮怀,凛凛有生气。”诗中描写一位英雄少年、慷慨从军、大义报国、视死如归、可歌可泣的形象。最后一句“纵死犹闻侠骨香”,生动的表现了英雄们不惜为国捐躯、其精神永垂不朽、其形象流芳百世的境界。【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人物形象。少年委身事君,入仕之初便担任了羽林郎的职务,少年报国心切,一心想效功当世,一旦国家有事,便毫不犹豫地随军出征。边关是遥远荒寒的,沙场的搏杀更是出生入死,少年们怀着为国牺牲的豪情壮志,从军出征渔阳。他们蔑视困难,蔑视艰苦,

45、也蔑视死亡,充满了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展现出描写一位英雄少年、慷慨从军、大义报国、视死如归、可歌可泣的形象。(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末句则以斩截之语收束,而“孰”“不”“纵”“犹”等虚词的连用,又不断加强语气,活脱地传达出少年从容朱毅的神情和义无返顾的决心。这种借顿挫的用笔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不仅很有力度,而且进一步深化了游侠“意气”的内涵。答案:(1)描写一位英雄少年慷慨从军、大义报国、视死如归、可歌可泣的形象。(2)纵、犹译文:才从军便作汉朝的羽林郎,一开始就随将军鏖战渔阳。谁知道不能去边关的痛苦,纵然战死还留下侠骨芬芳。【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

46、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8(8分)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晓雾将歇消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两岸石壁,五色交辉。(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八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