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10877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不求甚解”与“咬文嚼字”中外语言教研室 许燕语文作为基础科目,工具性之外更具有综合性、人文性,肩负素质教育、健全人格养成的重任,语文课堂上,可以引领学生漫步于文学名著的长堤,去感悟睿智的思想、瞻仰阔大的胸襟,哪怕仅仅是陶醉于迷人的语句、幽美的意境,让一节节课堂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品位、素养;或者以有争议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思考辩论,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或者放飞想象的翅膀,编制一个个美丽的梦想总之语文课堂应当是学生精神活动的乐土、是学生灵魂的家园。然而实际上语文课堂常常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对课文的条分缕析使得语文课堂失去鲜活的绿色、蜕变成干瘪的丝瓜,自然也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

2、趣。再加上中职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学习习惯、纪律观念、学习热情等诸方面都不尽如人意,这样,老师的教学、管理就更显得劳而无功。因此中职语文教师更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研究教学对象,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中职从教六年,由 95 级教至如今的 2003 级,感触颇深。但是现在的学生果真无药可救了吗?今年执教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两篇课文后,有了一点小小的想法,谈出来不妨大家一起讨论讨论。一、 “不求甚解”与阅读有一部分学生不爱上语文课,因为语文课上不外乎分段、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好像每课必经此套路,而且老师生怕学生听不懂、记不住,每每分析得过细,以至于学生学起来乏

3、而无味,久而久之,厌倦了,疲怠了,提不起精神这是必然的结果。“不求甚解”本意是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邓拓在不求甚解一文中,对“不求甚解”一词提出新意,即读书应读“活” ,重在掌握其精神实质, “未晓处且放过” ,不要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盛赞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我深有同感,不仅自己读书如此,教书更应如此。我校所用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 (基础版)第一册第一篇课文潮涌浦东 ,篇幅较长,以往我都用两次课讲完,生怕学生由于对文中某个术语的不理解而对文章不能整体感知,结果学生不甚喜欢这篇文章。今年,我在执教 03 商务英语

4、班时,用一次课的时间把这篇课文一气呵成,目的旨在让学生感受浦东建设速度之快,发展变化之好,其余的“繁文缛节”能省则省,能简则简,也就是“不求甚解” 。结果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学生对这课的兴趣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不少学生下课后还围着我问:“现在浦东第二轮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没有?我们武汉市会有那么一天吗?”学生在这课的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的体验是后续学习的动力。如何帮助学生找到成功的体验呢?阅读,广泛的阅读。让学生阅读中把握作者脉搏的跳动,体会作者情感的波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逐渐地改变对语文课的看法,以至于慢慢热爱语文。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叶圣陶说过, “一切语文学得

5、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诀窍是什么,他总会告诉你, 我喜欢语文,喜欢阅读 ”。这种阅读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更不要求学生条分缕析,着重指导学生“不求甚解” ,从大量的阅读中获得快感。诸葛亮也就是这样读书的。王粲的英雄记钞说, “三人(徐庶、石广元、孟公威)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历史事实证明,诸葛亮确实比他们三人都高明得多。况且这个世界上也不可能有哪个人能够把一本书完全读懂。惟有“不求甚解”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大量阅读有价值而又是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吧!语文不仅是关于语言工具的学习,还肩负着传承祖国绵延不息的文

6、化、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激发阅读的兴趣以及课后自觉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亲近文学作品,尽量多地与古今中外伟大的思想对话,从而丰富思想、提高品位。课本只是阅读教材的一个较小的部分,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是师生不断自觉丰富的阅读的海洋,在广阔的背景下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作品,这样的阅读是主动的、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灵动的。教参、老师对作品的理解只是一种参考、介绍,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人生阅历,与作者亲密对话,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二、 “咬文嚼字”与品味“咬文嚼字”是一个成语,指过分的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文人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就实际意

7、义来说含有贬义,常指人呆板、迂腐。但朱光潜先生却特意以此写了一片著名的文艺随笔咬文嚼字 ,在文中举了三个例子,教我们如何品味文章的语言。其实, “咬文嚼字”是中国语文的传统。其实,所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 “吟得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 ,都是说的这么回事。众所周知的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句的“绿”字得来过程,贾岛“推敲”的故事, “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优劣的争论等等,实际上都是“咬文嚼字” 。 语文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存在着自身的规律。往往一段话,一句话,甚至一个字,如果牢牢的抓住了,并深入品味,就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就要求“咬文嚼

8、字”! 那么,如何来“咬文嚼字”呢?就具体的语文教学来说,在文章关键处就要带领学生字斟句酌,认真品味,务求领悟作者立意谋篇、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竟至于拍案叫绝,因而兴味渐浓。就如同陶渊明所说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你看,读书竟然可以令人忘记饥饿,可想而知, “咬文嚼字”的魅力有多大。朱光潜在文中所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这里,可以以教材为例加以说明。 郭沫若的白鹭中写道:“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这两句话值得细细品味。初读时,觉得它似乎与上下文联系不上,上文

9、都是写白鹭的美,有静态美,有动态美,这两句话却写它的美中不足。而且开头与结尾都讲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 “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 ,而这里又冒出“歌” ,紧接着还用“不”字加以否定。然而,再细细品读,你会读出句中的真正含义:其实讲白鹭是“诗”也好,是“歌”也罢,都是对白鹭的赞美。但讲它“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是针对别人说它不会唱歌而言的,唱歌是一种“外显” ,是直露的;而白鹭不会唱歌,却有一种内涵美,所以作者认为将铿锵、没有韵味的歌用之于白鹭并不适宜。所以,这两句意在写出白鹭美在自然,美在平常,美在内涵。又如:怀鲁迅中写道:“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大地震要来,

10、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不仅要联系上下文,而且还要联系中国 20 世纪 30 年代那令人窒息的政治大背景。句中的“充塞” ,既有充满,又有阻塞、密不透气的意思,用以形容 30 年代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黑暗的旧中国是再恰当不过了。但黑暗是暂时的,黎明即将到来;人民的沉默只是极短的一瞬间,他们不会在沉默中灭亡,一定是在沉默中爆发,如同大地震的爆发。这是对反动派严厉的警告,也是对后来者、特别是千千万万进步青年的呼唤和激励。老一辈语文工作者张孝纯在鳞爪拾遗中曾讲过这样一件事:老师咬文嚼字,自然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觉得语文有可学的了,以至于追随之,钻研之。

11、他在教辽尼亚和他的祖母 (节选自前苏联小说人民是不朽的 )一课中有一句“西瓜闪着金光” 。学生们对“金”大加推敲:西瓜怎么会闪“金光”呢?后来干脆查俄文原著,发现“西瓜” 乃“南瓜”之误译 -可以想见,像这样学习语文,又怎会觉得“没什么可学的”或“不知学什么”呢? 应谐录上记载过这样一个笑话:“有盲子过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折,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无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杆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早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这个故事真有些叫人啼笑皆非。情节的空前紧张于前,结局的平淡乏味于后-要知道“放下即实地” ,又有什么可恐惧的呢? 字、词、句就是语

12、文教学的“地” ,我们只要自己的双脚牢固地踏在这块地上,带领学生认真品味,则语文教学则将不至于味同嚼蜡,而是“齿颊留香”了。 惟其“咬文嚼字” ,学生才能更准确的把握祖国语言丰富的内涵;惟其“咬文嚼字” ,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惟其“咬文嚼字” ,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不至流于空谈,而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三、 “不求甚解”与“咬文嚼字”有人会说,读书怎可以又“不求甚解”又“咬文嚼字”?其实,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不求甚解”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 “不求甚解”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要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影响读书的速度和阅读量。因此我

13、们既要“不求甚解”地广泛、大量、反复地阅读,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某些关键处又要勤于思索,认真品味“咬文嚼字” ,争取达到“会意”这一阅读的最高境况。确实,中职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主动性与普高相比,都相对薄弱,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接受现实,而不能一味地抱怨学生、不满教材。其次,自加压力、坚持学习、不断超越自我,从而具备更为丰富的专业素养和更加精湛的业务能力。近年来,我们一直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际上对于教师的主导作用理解得也很片面。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说法虽有失偏颇却也有些道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引导和培养。如果

14、老师自己是一个满腹诗书而又以读书、思索为乐的人,对于具有向师特性的学生就是一面旗帜,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而且,老师一旦拥有高雅的品位、深厚的积累、开放的思想,其语言自然生动清新、娓娓道来,其信息往往丰富鲜活、引人入胜,学生上课也就容易在思想启迪之外还得到美的享受、甚至有如坐春风的感觉。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老师受到学生的欢迎,而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又让学生热爱语文学习。这种境界自然是很难达到的,却又是我们中职语文教师所必须追求的。再者,没有全国统一高考的压力,再加上职业教育的冲击,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可能要比普高的差一些,可是学生的积极性的高低还取决于教师的调动,更重要的是解除了高考的束缚,中职教师正可以放开手脚,痛痛快快地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进行到底。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学界一直没有间断过对素质教育改革的探讨,自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却也不能否认,有许多美好的设想碰上高考这坚硬冷酷的冰山,结果不是千疮百孔面目全非就是永远被埋葬于记忆的深海里,而中职学校的教学正可以实现这些设想的软着陆。少一些陈规陋习、少一些急功近利,徜徉于教改的海洋上,探索、实践、反思、改进这难道不是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吗?2003 年 11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教 > 职教语文 > 高教版 > 基础模块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