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准对练十把握文体特征答好论证题目(含解析)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08169 上传时间:2019-12-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准对练十把握文体特征答好论证题目(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准对练十把握文体特征答好论证题目(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准对练十把握文体特征答好论证题目(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准对练十把握文体特征答好论证题目(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精准对练十把握文体特征,答好论证题目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着孔子学说理性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尚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

2、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

3、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

4、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

5、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节选自赵焰美的背后,有删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在明朝之前一直占据着社会的主流,道学是这一主流思想的补充,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B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佛教传入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C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有着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D尽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亲自然、空物我的高贵精

6、神仍偶有抬头,也偶尔出现一批拥有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作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B项,“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佛教传入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错误,选项扩大范围,第四段说的是“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由此可知,原文是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成分得到淡化,而非所有成分都得到淡化。故选B。答案:B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对孔子与庄子的学说进行剖析,展现出艺术表现不同但

7、旨归一致的中国士大夫精神。B文章以明朝为时间的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呈现对照式结构,结构谨严。C文章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话,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修辞效果凸显,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共比拟齐飞,语言鲜活,感染力强。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C项,“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8、”错误,从文中来看,罗素的话是过渡句,承上启下。证明“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以及证明“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一方面高旷幽远,一方面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选项只说了一方面。故选C。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在“艺术人生”观念影响下,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高峰,洋溢着高蹈的精神追求,比如诗歌中王维的山居秋暝。B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生的理性态度和精神。C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D清诗“落红不是无情物

9、,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题中,B项,“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错误,选项以偏概全,偷换主语,从文中来看,儒学与道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原文“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

10、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中国文化”错误,原文的陈述主语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而非“中国文化”。C项,“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错误,从第二段来看,原文的意思应是孔子庄子在艺术上追求精美,生活上追求情理。D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低俗化”错误,从最后一段来看,相反,应是“时有抬头的高贵精神”的体现。故选A。答案:A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我国合同法颁布至今不过20年,但合同制度在我国则是历史悠久。在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合同一般被称为契约。如今存世的传统契约文书,是中国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传统契约中展现的契约观念,至

11、今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合同的看法。史料表明,我国传统契约实践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目前能够解读出来的最早传世契约资料铭刻于青铜礼器,记录了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的行为。周礼还记录了先秦时期使用竹木制作傅别、书契和质剂三种契约券书的方法,这些古老的契约应用于当时买卖、借贷等交易行为。汉晋时期,人们依然以竹木制作交易券书,内容简单直接。东晋以后,纸张开始应用于契约书写。吐鲁番出土和敦煌发现的纸质契约跨越了我国北朝、唐和五代时期,记录了近600年间买卖、借贷、租佃等丰富的契约行为。历史还记载,北宋时曾出现过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从徽州等地发现的数以万计的传统契约来看,南

12、宋以来契约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合同法,但契约制度并不缺乏。仅从文献记载看,传统契约制度包括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个方面。法律方面,唐代及其后各代法典对不同类别契约所需要满足的交易条件都有明确规定。社会习惯方面,历代官箴、村规民约以及家法族规对传统契约制度也有不同程度的记载。此外,传统契约制度还直接体现在流传下来的契约文本中。契约往往由职业或半职业的代书人书写。代书人为了方便,会根据当时的制度规定,结合缔约习惯制定各种契约契式,并装订成册。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明清时的士人开始收集整理契式文本,雕印成书并广为传播。在缔约时,交易者会要求一并移交上手老契

13、,并将其与新订契约、纳税凭证等相关文书粘附在一起。久而久之,一份契约可能长达数米甚至十几米。契约越长,记录的交易越多,经历的时段越久,保留的制度信息就越丰富。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的书写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契约观念。一是推崇信守契约的精神。“署名为信”“恐人无信,故立此契”的诚实守信精神贯穿于传统社会契约的订立过程。二是注重书面形式契约。为了使契约能够被信守,传统社会中人们对“白纸黑字”“立字为据”十分倚重。三是注重通过调解手段解决契约争议。我国传统契约涉及的对象一般为“户婚田土”,如果发生争议,由于诉讼成本高以及人们“息讼”意识深厚,当事人多选择由乡邻或家族进行调解处理。传统社会的乡规民约中也积

14、累了大量对契约争议进行调解的习惯。今天,我们对合同法实践进行研究,可以吸收借鉴传统契约制度与实践的精华,学习传统契约制定和纠纷解决的智慧,以更好完善相关合同规则。(王旭从传统契约中读出智慧,略有删节)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传统契约实践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契约就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B铭刻在青铜礼器上记录西周贵族间进行土地等财产交易的契约是目前能解读出来的最早传世契约资料。C传统契约有其规范格式和内容要求,有的是官方提供契约样例,有的是民间根据具体情况编辑契约范式。D我国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的书写传统塑造的契约观念,体现为崇尚守信的精神和

15、注重调解的智慧。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契约就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曲解文意。选文第2段是说“从徽州等地发现的数以万计的传统契约来看,南宋以来契约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故选A。答案:A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主要运用将文献资料和实物印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述了我国传统契约给我们今天的启示。B文章中间依次从契约制度、契约实

16、践和契约观念三方面入手,具体分析了我国传统契约文化遗产。C文章从国家法律、社会习惯和契约文本三个角度,说明我国传统社会中有着深厚的契约书写传统。D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的行文结构谋篇,论述如何从传统契约中读出智慧,以更好完善相关合同规则。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依次从契约制度、契约实践和契约观念三方面入手”颠倒顺序。结合“史料表明,我国传统契约实践有20

17、00年以上的历史。目前能够解读出来的最早传世契约资料铭刻于青铜礼器,记录了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的行为”“尽管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合同法,但契约制度并不缺乏。仅从文献记载看,传统契约制度包括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个方面”等分析可知,文中先谈契约实践,后谈契约制度。故选B。答案:B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合同法,研究如今存世的传统契约文书和相关文献资料,可以获得法治的启示。B契约上保留的制度信息是否丰富与契约记录的交易量多少、经历的时段情况以及契约的长度有关。C在合同法颁布之前,当事双方若对契约所涉对象发生争执,须根据乡规民约由乡邻或家

18、族调解处理。D今天人们心中的合同依旧是那份签名盖章的“白纸黑字”协议书,可见诚实守信的精神已深入民心。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合同法”错,选文第3段开头说的是“尽管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合同法,但契约制度并不缺乏”。C项,“须根据乡规民约由乡邻或家族调解处理”以偏概全,说法绝对。根据文意可知,解决契约纠纷问题,民间调停并非唯一途径。可以诉之公堂,但打官司费用高,加上人们“息讼”意识深厚,所以“当事人多选择由乡邻或家族进行调解处理”。D项,“可见诚实守信的精神已深入民心”牵强附会,于文无据。根据文意可知,“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的书写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契约观念”,其中的确包括诚实守信的精神,但并不能说“诚实守信的精神已深入民心”。故选B。答案:B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二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