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所名校】2019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06726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0所名校】2019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00所名校】2019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00所名校】2019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00所名校】2019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00所名校】2019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9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 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乾隆三十八年(1773)将秘密立储制度化。为防止意外,“又另书密封一匣,常

2、以随身”,并称“建储册立,非国家之福,召乱起衅,多由于此。”“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该制度( )A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B 避免了皇族内部权力倾轧,利于政局稳定C 摆脱了宗法观念的束缚,有助于选贤任能D 有利于排除其他势力对皇位继承的干扰,加强了皇权2楚武王灭权(国)后,派人担任权县县尹,县尹向楚王直接负责,不世袭。至于郡县关系,当时有“千里百县,县有四郡”之说。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A 官僚制度已经建立B 周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强化C 郡下设县已成定制D 分封制下的统治秩序遭破坏3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形成了捐助制度。该制度规定,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

3、邦的公共支出,特别是资助戏剧演出、修建战舰。此外,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这表明古代雅典( )A 形成了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B 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C 重视缓和公民财富不平等的矛盾D 社会阶级对立得到消除41839,林则徐在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的通令中指出:“况茶叶、大黄(一种中药材),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靳惜(吝惜),恩莫大焉!”这反映出林则徐( )A 主张平等商贸往来B 抵制西方惊夺原料C 讲究禁烟策略手段D 文化封闭性的观念51983年湖北张家山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包括二年律令,内称:“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这一规定

4、( )A 旨在增强中央权威维护统一B 目的是厉行法治突显皇权至上C 促进了国家政务的有序运行D 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责任意识6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 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B 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C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D 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7明朝北方边境的粮草供给交给普通商人做,政府省去路程上的消耗。粮草生意风险大,利益小,于是明政府就给往北方边境输送粮草的商人发放“盐引”,让商人们合法地从事食盐生意。这样政府提供优

5、惠政策,商人带来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这反映出( )A 明朝经济政策在实践中遇到挑战B 官督商办是资本主义的早期形式C 明朝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明朝北方边防空虚8关于“五谷”,古代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最初流行的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菽,而后来最流行的说法是指稻、黍、稷、麦、菽。较早流行的“五谷”中无“稻”,主要原因在于( )A 水稻的发现时间较晚B 最初的经济重心在北方C 麻是古代主要的经济作物D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9(2018届湖北省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

6、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代的农业生产中( )A 人地矛盾的显现B 精耕细作的传承C 稻麦种植的减少D 技术交流的增加10在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上,士大夫群体始终反对神宗将个人意愿(不立长子)凌驾于礼法之上,为此与神宗争吵长达15年。期间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但最后还是以立长子为太子而告终,史称“国本之争”。这表明( )A 专制皇权日益膨胀B 群臣思想保守顽固C 传统文化力量强大D 改革面临政治风险11秦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福建地域上主要有闽中郡,当时福州属闽中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郡

7、守是闽中郡最高的行政长官闽中郡有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福州是闽中郡郡守的封地A B C D 12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A 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B 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 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D 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13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A 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B 宗法制的瓦解,皇

8、帝制度确立C 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D 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14新唐书论及昭宗(公元888-9004年)说:“自古亡国,未必皆愚庸暴虐之君也。其祸乱之来有渐积,及其大势已去,适丁斯时,故虽有智勇,有不能为者矣,可谓真不幸也,昭宗是已。”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昭宗愚庸暴虐导致唐政权的灭亡B 唐朝气数已尽,昭宗也无力回天C 昭宗顺天应民,主张无为而治D 昭宗不幸在于有智勇而用人失策15(题文)下表展示的是19521978年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 )年份国民收入指数消费水平指数全国居民城市居民农村居民195210010010010019571531229126311

9、701978453177021201576(注:国民收入指数和消费指数均按可比价格计算,此表格出自中国统计年鉴1993)A 国民收入主要用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B 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C 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在不断拉大D 计划经济体制保证了国民收入持续增长16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A 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B 门阀士族的政治作用显著提高C 豪强势力推动了国家政权发展D 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17孙健在中国经济通史中提到:“西汉时期,冶铁

10、业非常发达。据考古发掘,在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都发现过汉代冶铁遗址。其中以南阳、巩县两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这本质上反映了( )A 河南冶铁业发达B 中原地区农业发达C 政府重视手工业D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181906年,英国自由党在大选中获胜,英国议会主动提议逐年削减并最终停止对中国出口鸦片。在此基础上,两国政府经过磋商谈判,最终于1907年签订了禁烟条例。公开由政府支持的鸦片贸易终于成为历史。这主要体现了( )A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B 中国禁烟运动收到实效C 鸦片贸易罪恶被深刻认识D 鸦片贸易不再有利可图19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决定采用

11、阳历为国历,1927年,国民政府通令:“嗣后无论公私事项,一律遵用国历”,然而之后社会使用旧历(农历)仍占主流。1936年,国民政府通告旧有的农家节气,应时节令等,均移于国历,其不可移者,则仍其旧,藉为推行国历之助”。这表明( )A 保守主义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B 政府向落后社会生活方式让步C 城乡之间习俗变迁的速度差异大D 政府意识到习俗变迁应因势利导20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不种棉的地区,如江苏华亭县农民“改禾种花”,“江西、浙江、湖北等处,向只专事蚕桑者,今皆种植棉花。”这表明( )A 农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B 棉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C 封建土地制度受到冲击D

12、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1“战争的胜利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上文旨在( )A 鼓舞中国人民的志气B 驳斥国内各种错误言论C 指导战争的正确路线D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2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A 管理体系逐步完善B 过度依赖西方技术C 逐渐成为外资企业D 所雇洋匠皆为

13、外行23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西汉设立中朝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北宋设立枢密院A B C D 24有学者说,英国自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国家“主治者的意志与国民的意志历来所有的差异一概被消灭”。这反映出英国( )A 国王仍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B 国民可以直接管理国家事务C 代议制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D 以政治妥协调和阶级利益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诸葛亮和白居易自愿向世人公开自己的财产状况,但在封建社会为何无从推广,阻力究竟来自哪里?孝文帝“反腐”主要依靠由中央直

14、接派出“使者”进行纠察,唐、宋都相继沿袭,但“财产与收入不符”如何惩处,则带有很大的个人好恶和随意成分。夏炎古代官员的财产公开方式材料二:英国是最早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国家,1883年,议会通过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1978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政府官员行为道德法,1989年,又修订为道德改革法。它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如实填写财产,由新成立的道德署收存,总审计长负责审查。若存在灰色收入,就会被治罪。财产报告向全社会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阅。刘植荣外国公务员如何公示财产材料三:1948年8月,国民党高层会议在庐山召开,蒋经国提出“公示高

15、官国外财产”的建议,蒋介石不敢同意。苏州生评蒋介石父子“官员财产公示”之争请回答: (1)你认为中国封建社会财产公示制度无从推广的主要阻力有哪些?据材料一指出封建统治者反腐采用的是什么制度?其反腐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哪些原则?指出英国能率先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政治前提。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财产公示制度能成功推行的原因。(3)结合时代背景,指出蒋经国提出官员财产公示的目的。蒋介石不敢同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国家认同体现一个公民对自己国家的认知和情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惠此中国

16、,以绥四方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出处尚书诗经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解释意即皇天将中国(天子所在的都城及附近地区)的土地与人民交给周武王治理。这是“中国”一词的最早的文献记载意即爱护京师老百姓,安抚诸侯定四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意即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这是已知的“中国”一词最早的铭文记载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西周时期为什么将天子所在的京师地区称为“中国”。从史料的角度说说“何尊”的价值。材料二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

17、,通国之公仆隶也。”而中国之尊王者曰:“天子富有四海,臣妾亿兆。”臣妾者,其文之故训犹奴虏也。夫如是则西洋之民,其尊且贵也,过于王侯将相,而我中国之民,其卑且贱,皆奴产子也。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夫驱奴虏以斗贵人,固何所往而不败?严复辟韩(2)依据材料,概括严复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辟韩文章发表的背景。材料三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第四条中华人民

18、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节选(3)依据材料,概括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阐述1954年宪法颁布的意义。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孟子?离娄上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

19、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2019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20、历 史 答 案1D【解析】试题分析:乾隆三十八年,将秘密立储制度化。统治者认为“建储册立,非国家之福,召乱起衅,多由于此”,明立储君会招致祸乱,故“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排除A项;秘密立储制度并不能避免皇族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B项表述不确切;立储制度明显是受宗法制的影响,C项不对。这一制度排除了其他势力对皇位继承的干扰,加强了皇权,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名师点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21、、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消极影响: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盛行;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2D【解析】分封制度下诸侯长官是世袭的,材料中“县尹向楚王直接负责,不世袭”说明官僚政治逐步确立,分封制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官僚制度已经建立是秦朝政治制度确立,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难以控制地方政权,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郡受到县管理,故C项错误。3C【解析】根据“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富有

22、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这种制度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缓解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城邦秩序,故C正确;A中“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表述夸大其词,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排除B;在奴隶社会的雅典,社会阶级对立不可能消除,D表述过于绝对,错误。4D【解析】材料林则徐的意思是说比如中国的茶叶和大黄,如果天朝不向英国出口,这些野蛮人就一天也无法活下去。显然没有认识到英国进行贸易的主要意图,故D正确;A中平等贸易没有提及;B中抵制材料没有体现;C中禁烟与材料意思相反。5D【解析】根据“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可知,法律规定对不廉洁、不

23、胜任的官吏予以免职,这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责任意识,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增强中央权威、突显皇权至上,排除AB;材料信息与国家政务的有序运行无关,排除C。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分析解答即可。6C【解析】【详解】材料“从1540年到 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导致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故C项正确;AB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D项排除。【点睛】材料“从1540年到 164

2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是解题的关键。7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但在实践中“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抑商政策受到挑战,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政府提供优惠政策”,而非政府参与经营,与官督商办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明朝政府的经济政策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但明朝政府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政府为了降低运输成本、降低风险而让商人参与,没有体现出北方边防空虚,故D项错误。8B【解析】试题分析:北方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水稻主要产于

25、南方,其历史也十分悠久,但是由于最初的经济重心在北方,较早流行的“五谷”中无“稻”,所以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五谷。9B【解析】材料“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均体现了要多投入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中的精耕细作的特点,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人多地少的矛盾,A不正确;CD均与材料无关。点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是高考常考点,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耕作方式,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等,在此基础上得出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等。10C【解析】“国本之争”中明神宗最终妥协主要还是

26、因为受到传统嫡长子继承制及宗法关系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根据“国本之争”的最终结局可以得知,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与A项不符。大臣的思想是否保守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改革的问题,故排除D项。11C【解析】【详解】秦朝实行郡县制,意味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郡县制下,郡县的长官郡守和县令等都由中央或者皇帝直接任免,故符合史实,表达正确,而则不符合史实,表达错误;在郡县制下,郡县的官员享有俸禄,但是不能拥有封地,故不符合史实。综上所述,C符合史实,是正确选项。其它选项则不完全符合史实,故排除ABD。【点睛】这一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这类题型在全国卷高考试题中相对出现较少,但是这类题

27、目属于以前多项选择题的变种,因为能够在一个题目里考查到更多的知识点,所以在模拟试题或者平时的考试题中多有出现。这类题要想做对,还是有技巧的。如果知识点掌握比较熟练的话,可以不看选项,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直接选择,然后将自己做出的答案与选项对照,只要是能找到一致的,一般情况就能保证正确了。如果有些知识点不是很熟悉,可以采用“选基法”,即将自己最有把握认为对的和错的选项找出来,然后对比选项中是否有自己有把握的那些,一般就能依据这一技巧做对题目。12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找到中国民主革命正确的方向,B项正确;材料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8、而非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排除A;材料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不存在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排除C;D项观点正确,但与材料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不符,排除。所以选B13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秦朝统一以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实行郡县制,确立单一制的中央集权模式。故答案为A项。宗法制的瓦解与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无关,排除B项;秦朝统一后并非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C项;三公九卿制对巩固君主专制有利,与中央集权制没有决定性关系,排除D项。14B【解析】根据“其祸乱之来有渐积,及其大势已去,适丁斯时,故虽有智勇,有不能为者矣

29、,可谓真不幸也,昭宗是已。”说明唐朝的灭亡并非因为昭宗愚庸暴虐,而是唐朝“大势已去”,A错误,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昭宗顺天应民,主张无为而治”,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用人失策”,排除D。15C【解析】由1952-1978年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的数据看出,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指数都呈增长趋势,但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指数高于农村居民,且差距在不断拉大,说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在不断拉大,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民收入的支出情况,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指数,无法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B;材料只提供了三个年份国民收入指数,没有其他年份的数据,无法体现国民收入持续增长,排除D。

30、16C【解析】从材料中给出的词“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都包含“家世”,说明在东汉世家大族兴起,对整个国家产生了一定的敢于和影响,这在西汉还是不多见的,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与材料无关;B选项曲解了“家世”的含义,误认为“家世”是门阀士族;D选项说法错误,与材料的含义不符。17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描述的是“在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即中原地区的冶铁较发达,这本质上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之上,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是现象,不是本质;题干中

31、不能表现政府的态度,排除C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末,不是西汉,排除D项。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中原地区农业发达18A【解析】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垄断资本形成,英国对外需要资本投资场所以及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鸦片贸易的进行不再符合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故答案为A项。从材料“英国议会主动提议逐年削减并最终停止对中国鸦片出口”可知是英国主动停止对华禁烟,不是中国禁烟运动的结果,排除B项;鸦片贸易罪恶被深刻认识是英国停止对中国鸦片出口的因素之一,但不符合材料中的时代背景特征,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19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1912至1

32、927政府倡导使用阳历,但民间以使用阴历为主;根据1936年政府通告,“旧有的农家节气,应时节令等,均移于国历,其不可移者,则仍其旧,藉为推行国历之助”可知政府意识到习俗变迁需要顺应民众生活,应该因势利导,故D项正确。民间使用阴历,不能说明是保守主义,更不能推断保守主义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排除A。民间使用阴历不能说是落后生活方式的体现,而且不能体现政府向落后社会生活方式让步,排除B。题干只是强调政府对使用阴历的前后政策的变化,与城乡之间习俗变迁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20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受棉花出口的刺激”,说明江苏等地的农民“改禾种花”或“改桑种花”是为了将棉花作为商

33、品在市场上出售,表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故答案为D项。A、B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的变化,排除C项。点睛:鸦片战争后,我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是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并且与农业分离,以男耕女织相结合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结构开始走向瓦解,即纺与织分开,织与耕分开;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其中包括经济作物的扩种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21D【解析

34、】根据材料“战争的胜利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可出得出,文中主旨强调抗战胜利的根本是动员全民族的力量,故进一步巩固民族统一战线,故D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材料并没有针对某一种言论,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具体做出哪种路线指导,故C项错误。22B【解析】材料信息“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说明洋务企业管理极为不完善,故A项错误;“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说明洋务企业过渡依赖西方技术,故B项正确;洋务企业是中国人采用机器生产经营的近代企业,故C项错误;“有些洋匠不懂技术”不代表所有洋匠都为外行,故D项错误。点睛:2018年4月16

35、日美国宣布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无疑会重挫中兴的发展。中兴事件对中国企业是个镜鉴,中国企业必须进一步提高创新,尽快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本题隐性契合民族工业的热点问题,强调民族工业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性,不能受制于人。本题涉及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23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分别是西汉、唐、宋时期加强君权、削弱相权的措施;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把持了选官大权,不能体现这一特点,排除含的选项。故答案选择D项。考

36、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的演进24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推翻了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随后颁布的权利法案规定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王权受到限制,故A项错误;“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权力,国民并不能直接管理国家事务,B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核心,代议制民主政治得到发展,故C项正确;“光荣革命”以不流血的方式完成,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政局和社会的稳定,并为社会变革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方式,但并未调和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D项错误。25(1)阻力:皇亲国戚、权臣贪官。制度:监察制度。原因:专制主义中

37、央集权制度下人治色彩浓厚,监察和处罚体现君主个人意志。(2)原则: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分权制衡;主权在民。 前提:英国19世纪议会的改革和责任内阁制的最终确立,代议制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原因:1787年宪法提供了有力的宪法保障;两党制下政党相互制衡;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官员自上而下带头执行;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监督执行;民众积极参与监督。 (3)目的:为挽救国民党因解放战争不利局面和政治腐败引发的统治危机。原因:财产公示会触及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集团利益。【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阻力,根据材料“但在封建社会为何无从推广,阻力究竟来自哪里

38、?”和联系所学知识可从皇亲国戚、权臣贪官等方面思考中国封建社会财产公示制度无从推广的阻力。第二小问制度,根据材料“孝文帝反腐”主要依靠由中央直接派出“使者”进行纠察,唐、宋都相继沿袭”可知封建统治者反腐采用监察制度。第三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则带有很大的个人好恶和随意成分”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人治色彩、君主个人意志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原则,根据材料“国是最早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国家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如实填写财产,由新成

39、立的道德署收存,总审计长负责审查。若存在灰色收入,就会被治罪”等信息可从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分权制衡、主权在民等方面概括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原则即可。第二小问前提,根据材料“英国是最早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国家”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代议制的晚上等方面思考即可。第三小问,关于美国财产公示制度能成功推行的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1787年宪法保障、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官员自上而下带头执行、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监督执行、民众积极参与监督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1948年8月,国民党高层会议在

40、庐山召开,蒋经国提出公示高官国外财产的建议,蒋介石不敢同意。”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解放战争不利局面、政治腐败引发统治危机等方面思考即可。第二小问,关于蒋介石不敢同意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触动四大家族的利益方面考虑。26(1)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度,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众诸侯拱卫京师,形成京师的中心地位,故称“中国”。“何尊”的出土,有助于研究西周的分封制度(适用性),作为第一手材料,印证了文献典籍的记载(可信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2)观点:西方国家国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百姓是奴仆;在对外战争中西方国民为国家而战,中国百姓为私利而斗,因而失败。背景:西方国家大多建立近代政体,中国实行君主专

41、制制度;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思想文化不断传入中国;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3)原则:人民民主,民族平等,社会主义。意义: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保障。【解析】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度,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众诸侯拱卫京师,形成京师的中心地位,所以将天子所在的京师地区称为“中国”。从史料的角度看材料“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可知“何尊”的出土,有助于研究西周的分封制度,能够印证了文献典籍的记载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第(2)问,“观点”由材料概括得出。材料信息“夫如是则西洋之民,其尊且贵也,过于

42、王侯将相,而我中国之民,其卑且贱,皆奴产子也”得出西方国家国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百姓是奴仆;“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夫驱奴虏以斗贵人,固何所往而不败?”得出在对外战争中西方国民为国家而战,中国百姓为私利而斗,因而失败。“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思想文化不断传入中国、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等角度回答。第(3)问,“基本原则”依据材料概括得出。材料“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得出人民民主原则;“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

43、律平等”得出民族平等原则;“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得出社会主义原则。依据所学知识, 1954年宪法颁布的意义是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保障。27(1)因素:民心。主张:仁政。(2)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目的:神化君权;警诫限制君权,巩固统治。变化: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关键:薄敛节俭。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4)标准:百姓的忧乐。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解析】【详解】(1)因素:由材料一中

44、的“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可以得出天下得失的关键是是否得民心。主张:结合所学孟子思想的相关知识和材料一中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可以得出,孟子主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2)主张:由材料二中的“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可以得出其主张是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目的:由材料二中的“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可以得出上述主张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以此神化君权;二是要警诫限制君权,巩固统治。变化:结合所学可知,由于董仲舒对传统儒学的改造和发挥,迎合了汉武帝的统治需要,所以最终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之后,由于统治者的倡导,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关键:由材料三中的“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和“故爱民必先于节用”可以得出朱熹 认为爱民的关键是薄敛节俭。地位:结合所学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可知,南宋以后,理学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4)标准:由材料四中的“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可以得出黄宗羲认为天下治乱的标准是百姓的忧乐。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认为要想使天下大治,需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月考试卷 > 高三上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