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河北省大名县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普通班)(PDF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06419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6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河北省大名县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普通班)(PDF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届河北省大名县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普通班)(PDF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届河北省大名县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普通班)(PDF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届河北省大名县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普通班)(PDF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届河北省大名县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普通班)(PDF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西周建立后,前代商王朝与“四土”方国间“莫敢不来王”的归附臣属关系,变为了地方诸侯“莫不事 王”的政治关系。这一变化表明,周代 A结束了商代地方分权制度        B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控制 C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        D消除了地方分权割据隐患 2孔子坦言“吾从周”,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实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周道”。但是他在教育上 却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学术下移。这一现象 A、是战国儒学发展的产物        B、体现了孔子毕生对社会平等的追求 C

2、、是当时社会转型的反映        D、体现了崛起中的士阶层的政治诉求 3. 秦朝及以后, 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髙的官员, 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职位监察一千 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 A. 旨在防范监察官员独断专权       B. 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 C. 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       D.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 4. 据记载,宋代时,“陈、许、颖、亳等州,止因去秋一次水灾,(农户)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这 说明小农经济( )

3、A具有保守性   B缺少防灾意识    C具有脆弱性  D有自给自足性 5. 尚书始置于秦,“秦时,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故谓之尚书”,汉武帝废除了原来的禁(帝王 所居官苑)外尚书,设立由宦官主持的禁中尚书。这表明,秦汉时期 A. 中央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B. 尚书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C.宦官集团严重威胁专制皇权         D. 国家决策权力日趋集中 6张家山汉墓竹简贼律中规定:“凡市场上出售不合格的肉,市官要尽量全部收获并焚毁;即使是县 政府的肉,

4、也要同样焚毁。应当焚毁的,而没有焚毁,市官与出售者同样受到处罚,要按盗窃罪论处。” 这反映出汉代 A注重规范市场的秩序           B极力防范官商勾结 - 2 - C推行了严厉抑商政策           D政府官营弊端显露 7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游侠郭解“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东汉班固在汉书中认 为郭解的做法违背礼法、破坏等级制度,“其罪已不容诛矣”。两人对郭解不同评价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5、;B、代表阶级利益不同 C、主流思想影响程度不同          D、专制制度强弱不同 8在谈及唐代的选官制度时,学者钱穆指出:“当知在门第教育下,附加以一种考试,故见考试之利。现 在门第衰落,吏无教育培养,仅凭考试选拔,则何从得真才?”这主要表明作者 A认为科举制度不合时宜         B认为科举制度需要其他制度配合 C高度肯定九品中正制          D认为科举制度只适用于世家子弟 9. 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出自旧唐书)思

6、潮,对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 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通史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这说明唐代 A. 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 儒学趋向平民化发展 C. 儒学神秘化得到加强          D. 儒学理论有待于重构 10. 宋神宗时的都城开封,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有来自各地 的粮食、牛羊、酒、茶瓷器等,还有来自日本、阿拉伯等国的货物。上述材料可以推断出当时 A. 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7、   B. 经济政策相对宽松 C. 对外贸易呈现水陆并进          D. 传统经济结构裂变 11. 北宋天圣五年颁布诏书:“旧条,私下分田的佃农不得移动,如地主发遣,要给予凭证,才能允许到 别处住。自今后,客户迁移不用取得地主的凭证,如果是地主无理阻拦,准许经过县衙详细审理。”这说 明 A.雇佣关系成为主流             B.土地兼并的加剧 C.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

8、.自耕农经济发展 12. 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现象,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 地被 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如松江已形成稻田、棉田各半的格局。这反映了当时 A手工业发展阻碍农业生产    B江南地区形成新的生产方式 C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种植 13明内阁权力很大,特别是明朝中后期,皇帝已大多放弃了御览章疏之权,均由阁臣拟旨。也就是说, 批答章奏之权也有一部分实际下放到内阁。这说明内阁(  ) A议政权有所扩大   B等同于宰相制   C向宰相制发展   D篡

9、夺了议政权 14. 明清科举规定:阐述四书义、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否则不予录取。据此可知,明清时 期 - 3 - A. 实行八股取士         B. 朱熹的理学思想日益僵化 C. 强化思想控制         D. 注重提高官员的综合素养 15. 明清徽商宅第楹联内容丰富,其中笃敬堂云:“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 不难。”敬修堂云:“事业从五伦做起,文章本六经得来。”这些楹联反映出徽商的突出特点是 A、以德治商     B、商儒结合     C

10、、诚信为本      D、知行合一 16对于唐中宗景龙元年(707 年)勅令“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通常学者认为“这是只允许在一个 县域范围之内设置一个正式市场”;而后有新学者认为“勅令规定所不得置者,并非市场本身,而是指负 责管理市场的官员”。这说明 A历史研究都具有不确定性       B时间性决定着历史真实性 C学者的学识影响历史解释       D后世学者观点更科学准确 17. 清代苏州严氏之先“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清康熙时人归玄恭曾言:“士之子恒 为士,商之子恒为商然吾

11、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其观点 反映出 A.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清代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C.政府开始调整抑商政策        D.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下降 18. 清朝光绪年间,有官员奏曰:“洋人船炮之巧愈出愈奇,不谙礼仪惟以力之强弱争为雄长。”也有官 员说:“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惟武备则极力讲求,武备亦无足取法,惟船坚炮利四字则精益求 精。”由此可见,当时官员 A.仍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之中      B.认为西方政事

12、无足取法 C.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较为肤浅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19. 1865 年,李鸿章奏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局时指出:“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 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 “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由 此可知李鸿章 A.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            B.抵御外辱求富求强 C.以创办民用企业为主            D.大力发展资本主义 20.(清末)旧工业之衰

13、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 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其主要原因是 A.农村消费观念的变化            B.中国已经被卷入世界市场 C.旧工业产品日益匮乏            D.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盛行 21. 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兑业务,1862 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 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 (  )  - 4 - 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 &

14、nbsp;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 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       D.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 22.“洋务新政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 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材料旨在说明洋务运动 A.积极扶持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客观上促进了进步力量的发展 C.是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转折点        D.是创办民族资

15、本主义企业的主力军 23. 适在 1919 年感叹说:“十来年的人物,只有死者能保住盛名。“”时势变得太快,生者偶一不上劲, 就要落后赶不上了,不久就成了“背时”的人了。“这说明当时 A.政界人物更换频繁             B.社会要求统一思想 C.思想界的剧烈演进             D.知识分子人才断层 24. 1899 年, 美国向英俄等国提出 “门户开放” 照会, 其中规定 “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现行税率征收关税” 。 美国提出这条规定的目的在于 A提高中国的

16、关税税率           B插足其他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 C取消其他列强在华侵略特权        D独享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 25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 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 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17、;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26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关于维新 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吻合的是( ) A揭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B开辟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路 C形成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D成为正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 27 民国时期, 初小四年级课本 平等 一文写道: “共和国无阶级之分, 人人平等, 受治于同一之法律 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B辛亥

18、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28、1922 年民族资本家张謇描述当时的捐税之重:“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道路梗阻,节节为历,行之 愈远,则商品货成本愈重,是禁止商货之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是当时 A、政治分裂及财政困窘        B、政府颁布法令进行限制 - 5 - C、海关关税自主权丧失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29、       &nbs

19、p;          表一 年份 货币工资指数 生活费指数 实际工资指数 1926 100 100 100 1927 110.14 108.59 101.43 1928 108.54 113.29 95.81 1929 109.32 116.58 93.77 表一是 1926-1929 年天津面粉厂工人工资情况表。综合表一可知,这一时期 A、工人受到的剥削程度日益加深         B、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C、工人实际收入与物价同步增长         D、

20、工人的工资没有任何增加 30.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 “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 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 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31.1927 年 8 月 20 日, 毛泽东在给党中央的信中写到:“国民党的旗子真

21、不能打了, 再打则必会再失败. 我们则应坚决地竖起红旗。”在此,毛泽东 A、强调中共独立领导革命            B、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主张继续维持国共合作            D.近代国家统一观念传播广泛 32. 古代希腊戏剧早期主要是描写神的世界,智者运动时期则转移到对人本身的描写。这一变化反映了 A戏剧服务对象转向民众            B宗教信仰丧失主导地位 C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 &nb

22、sp;           D戏剧创作开始面向生活 33.下面是十二铜表法第七表“房屋及土地”的部分内容。这些内容表明该法 A.出发点在于维护贵族利益          B.法律条文具体明晰 一、建筑物周围应有二尺半宽的空地,以便通行。 四、相邻田地之间,应留空地五尺,以便通行和犁地,该空地不适用时效的规定。 五、土地疆界发生争执时,由长官委任仲裁员三人解决之。 六、在他人土地上有通行权的,其道路的宽度,直向为八尺,拐弯处为十六尺。 八、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的,受害人得诉

23、请赔偿 - 6 - C.化解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D.繁琐且不具操作性 34、梭伦执政时期,曾制定一项特别法令,规定任何公民“当发生内争之时,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失去 公民权利”。这反映了当时的雅典 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           D、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35.意大利学者彼特拉克(1304 年一 1374 年)认为:在上帝的创造物中,人占据最高地位,因

24、而对上帝的 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应该把人作为思考的对象。这说明他 A. 具有反宗教的理性精神           B. 注重对人的哲学化研究 C. 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先河           D. 意欲使人摆脱神学束缚 36、随着地理大发现和航海探险的深入发展,需要探险人具有科学的头脑、理性的分析、广博的知识、娴 熟的技巧和技术,需要适宜的探险工具、需要航海技术的改进等。由此推之,新航路的开辟 A、得益于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       B、促进了欧洲理性主义广

25、泛传播 C、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D、启迪了人文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7. 有人说:“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 全新的政体。“”全新“的实质是 A、由人治变成法治             B、国王受议会制约 C、首相掌握了实权             D、建立责任内阁制 38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国会通过每一项法令,都必须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以一致的方式共同批准。这 一规定

26、体现了 A三权分立原则   B联邦主义原则    C共和主义原则    D权力制衡原则   39.威廉三世 (英国国王) 在 1689 年否决了下院提出的 三年法案 , 1693 年再次否决此法案, 一直到 1694 年才迫于对外战争需要签署此法案。这表明当时英国 A. 民主政治体制亟待完善          B. 议会尚不能限制国王的权力 C. 责任内阁制的弊端明显          D. 光荣革命的成果遭到破坏 40、随着国际竞争的

27、加剧,科学技术革命的连续发生,生产力向更高层次飞跃,领先国家经历了由英国到 美国的更替,从而牵动世界经济重心从西欧向北美跨越。这一现象发生于 A、新航路开辟后           B、工业革命时期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卷卷( (非选择题非选择题  共共 4040 分分) )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二、材料题(本大题共 4141、4242、4343 三个小题,其中三个小题,其中 4141 题题 1313 分,分,4242 题题 121

28、2 分,分,4343 题题 1515 分,共计分,共计 4040 分)分)  - 7 - 41. 4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13 分分) )。  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新兴的太平洋贸易成为新的东西方海上贸 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西班牙人开展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始于 1565 年,正值明朝政府开始推行开海贸易政策。西 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满载美洲白银及商品的大帆船,从墨西哥驶往菲律宾马尼拉。这引起把银视为至 宝的中国商人的兴趣,努力扩展对菲出口贸易。中国船队所载货物到达马尼拉,即被转装到待航墨西 哥的大帆

29、船上。大帆船把盛产白银的美洲和银价昂贵的中国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生产的生丝与丝绸大 量运销于需求特别强大的美洲市场,西班牙人获得的贸易利润惊人。到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英国渐 成世界海上霸主,逐渐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自由贸易的世界大潮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 “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绵延 250 年的太平洋“大帆船贸易”遂告终结。 摘编自张顺洪等著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帆船贸易”兴起的主要条件。(5 分) (2)据材料,归纳“大帆船贸易”的主要特点,指出“大帆船贸易”衰落的原因。(4 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30、大帆船贸易”对各大洲发展进程的影响。(4 分) 42.4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12 分)分)  中国民族认同内涵的演变 古代中国 “内诸夏而外夷狄”“以夏变夷”成为华夏中心观的主要基调 1845 年 姚莹撰写康蝤纪行,“翼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徐筹制夷之 - 8 - 策” 1858 年 天津条约規定,英法公使进驻北京,与政府交往用平等礼节,而清 廷对此大为不满,战事再次爆发 1864 年 王韬在代上苏抚李宫保书中称:“和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 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 19 世纪末 1898 年,康有为等人组

31、织保国会,呼吁:“惟有合群以救之,惟有激耻 以振之。” 20 世纪初 时人称:“危哉中国,各国竞争中心点也”,“建设本民族之国家,不 可不排除妨害吾民族之魔力”,“欲思排外,则不得不先排满” 1919 年前后 陈独秀指出:“对外发展主义,固然是中国人现在做不到的,而且 我们也不赞成这一不合理的思想, 但 民族自决主义 , 我们是绝对赞成的。 ”  1924 年 孙中山认为:“对于国外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 约,以恢复我国国际平等地位,实现国家独立。” 1935 年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据彭明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949)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

32、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 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3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15 分)分)  材料 1900 年到 1911 年,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被迫进行自上而下的修律变革。在修律实践中,法 律首次挣脱了伦理道德的束缚,改变了“出礼而入刑”的传统制度与观念。如旧律中“子孙违犯教令”是 重罪, 改革后的新律则认为子孙违犯教令属家庭教育的范围。 从 1903 年到 1906 年, 清政府陆续颁布了 奖 励公司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等各种单行商事法规。 1906 年制定的大清

33、刑事民事诉讼法在中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律师制度。1908 年完成的大清新刑 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刑法典。1911 年编纂完毕的大清民律草案,采用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 - 9 - 民法原则,成为中华民国民法的基础。1911 年 11 月,清政府为了挽救因辛亥革命造成的时局动乱, 在 3 天之内仓促制定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形式上被迫缩小了皇帝的权力,相对扩大了议会和总理 的权力,但仍强调皇权至上。这是清政府最后一部宪法性文件。 摘编自蔡黎明清末修律的再认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清末法律改革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法律改革的历史影响。(7 分) -

34、 10 - 高三历史 9 月份月考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10 BCBCD ACBDB  1120 CDACB CACAB 2130 BBCBA CCABB 3140 ACBDD CADAC 二主观题 41. 【答案】(1)主要条件: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明朝开放海禁;中国商人积极参与;中 国与美洲市场的互补。(5 分) (2)主要特点:西班牙垄断贸易;白银交换商品。(2 分) 原因:英国确立海上霸权;自由贸易潮流的冲击。(2 分) (3)影响:提供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西欧经济转型;白银流入促进亚洲特别是中国经济繁荣;美洲财富被 大肆掠夺;黑奴贸易加剧非洲的贫困与落后。(4 分

35、) 42【答案】示例 论题:日本侵略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论证: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和腐朽,引起列强掀起瓜 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社会各阶层纷纷掀起救亡图 存运动的高潮。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进行了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 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及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民族意识的进一步增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基础。20 世纪 30 年 代,日本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

36、要矛盾,网共两党由对峙走向联合,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民族主义空前高涨,抗日战争胜利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 点。 总之,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并加剧了两国间的民族危机,客观上唤醒了中国人民 的民族意识,在抗日的旗帜下中华名族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这成为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对有关联的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的共同点加以 提炼,找到材料之间的联系,以此立论,材料涉及到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的民 族意识不断觉醒,或者寻找材料中与日本有关的两则材料,从日本的侵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方面作答,要 求学生做到言之有理,史论结合。 43【答案】(1)被动进行;受西方影响;区分礼法(儒家伦理与法律相分离);兼有封建性和和资本主义 的法制特征;形成新的法律体系(新的法律部门或法律专门化、分工明确也可得分)。(1 点 2 分,答出 - 11 - 4 点得 8 分) (2) 影响: 积极: 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或改变了原有法律落后局面、 或突破了原有诸法合体的法律体系) , 推动了法律近代化;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为后来民国政府法律的制定提供借鉴。(1 点 2 分,3 点 5 分) 消极:目的是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但无法挽救清朝覆亡命运。(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月考试卷 > 高三上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