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8-2019学年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 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产生的重要纪年方法,甲、乙、丙、丁、戊、
2、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六十年一循环,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念、纪月、纪日、纪时的。按照干支纪年方法,1902年应该是( )A 甲未年B 丁子年C 壬寅年D 辛酉年2中国历史上纪年方式多种多样,直到中华民国时期才统一使用公历纪年。梅花岭记中写道顺治二年乙酉四月(1645年2月),江都围急。此处采用的纪年方式是( )A 天干地支纪年法B 帝王年号纪年法C 王公年
3、次纪年法D 年号和干支兼用3“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 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 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4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皇权专制得到加强B 中央集权体制形成C 血缘政治开始形成D 统一国家初露端倪5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
4、,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 分封制B 封建制度C 君主专制制度D 中央集权制度6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A自然的崇拜 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7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如下图所示)体现了宗法观念对人们起居生活的影响。其中家中长辈的住处位于( )A 甲处B 乙处C 丙处D 丁处8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鞅( )A 主张立法为民B 强调有法可依C 关注法律实施D 重视
5、赏罚并重9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者通过对节庆时间、场合、仪式的安排等有意或无意地对治下百姓进行管理和教化。夏商周三代的岁时节庆一脉相承,在人们参与节庆活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了共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由此可见,先秦节庆( )A 束缚了百姓的思想及其生活B 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C 宣示了夏商周政权的合法性D 娱乐性取代了教化功能10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授土”,司徒“授民”。对此解读最恰当的是( )A 周天子器重有望成为全国大宗的诸侯B 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C 鲁国国君非同姓亲族分封当以礼待之D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典型体现11中国古代锁孔设计特别
6、讲究,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钥匙孔的锁: 如用“一”字锁者为普通百姓,用“士”字锁者为文人士大夫,再复杂些的“上、古、山”字锁为商人常用,最复杂的是皇室和高官所使用的“古、正、尚、王”字锁。这说明( )A 礼乐制度已经深入百姓日常生活 B 尊卑贵贱的封建等级制度森严C 商品设计着眼于不同阶层的需求 D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12秦王赢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灭掉了六国,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六国中最早和最后被灭掉的国家是( )A韩国 燕国 B韩国 齐国C赵国 燕国 D魏国 齐国 13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
7、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 分封制全面崩溃B 宗法制荡然无存C 郡县制初现雏形D 实行郡国并行制14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以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A 皇帝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B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 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D 神化皇权,万世一统15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 “于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B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
8、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C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D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宜慰司以达之。”16荀子君道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 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B 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C 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D 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地方控制17晋朝干宝晋武革命论中记载:“帝王之兴,必俟天命;苟有代谢,非人事也。”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
9、点( )A 皇位世袭B 皇权独尊C 皇权至上D 神权政治18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日: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B 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C 丞相制度实行不合时宜D 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19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指( )A 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B 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C 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D 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20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
10、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21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三公九卿制 B权力高度集中 C皇位继承制 D国家统一22下列关于三公九卿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秦始皇建立三公九卿制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分权于三公九卿三公中的丞相负责监察百官汉朝继续沿用秦代的三公九卿制A B C D 23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
11、帝这样做意在( )A 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B 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C 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D 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24唐代宰相会议在最后决策时,通常采取协商一致通过的方式,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这一做法有利于( )A 提高宰相议事的效率B 削弱皇帝的决策权C 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D 加强相权间的制约25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 )钱穆先生的观点是A 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B 唐朝三省相互牵制C 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D 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12、26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是指( )A 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 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 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 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27阿倍仲麻吕是日本著名遣唐留学生,负责接待遣唐使的部门应是( )A 礼部B 户部C 工部D 刑部28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 相权削弱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29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
13、,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A 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 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 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D 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30“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披冠带”的现象源于我国哪一项选官制度( )A 征辟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籍中出现的部分人名:刘敬先(宋书),蔡兴宗(南史),裴安祖(北史),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明
14、史),杨光先(清史稿)。材料二 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王国维殷周制度论(1)材料一中这些人名的出现受到什么制度的影响?依据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制定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
15、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依据材料,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2)请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郡县制的积极作用?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士族,不在选举也。(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
16、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四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1)指出上述前三则材料所体现的选官制度名称及各自选官的主要依据。(2)概括材料三中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主要作用。2018-2019学年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 史 答 案1C【解析】天干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0(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天干所对应的位数;地支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2
17、(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地支所对应的位数;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根据计算可知,1902年的干支纪年是壬寅年,故C项正确;排除其ABD三项。2D【解析】根据所学,“顺治”是清朝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的年号,“乙酉”则是天干地支纪年法的计算方法,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3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得知既掌握神权,又掌握行政权,明显表现出神权和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中“秩宗”是一官名,后世用为礼部的习称,并非地方官员;材料中的“卜、巫、史”等都是官民,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也没有体现宗族,因此ABD均错误。所以答
18、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名师点睛】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有控制内外服的权力,借神权以巩固王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度,打破了地方的血缘关系,中央权力进一步加强。商周时期都是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的特点。4D【解析】商周时期还未建立皇帝制度,皇权专制局面始于秦,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于秦,故B项错误;血缘政治始于夏朝,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故C项错误;据材料“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可知,周朝通过血缘分封,管理扩大国土,说明统一国家初露端倪,故D项正确。5A【解析】根据材料“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
19、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可知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选A;封建社会开始于秦代,排除B;材料体现的并非君主专制,不选C;当时,还没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不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本题是概念选择题,这种题型是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它注意对历史概念的有机渗透和运用,备选项的设计立足于历史基本知识的内在规律或本质的挖掘与提高。封建,词本义为“封”土而“建”国;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此题还可以设计为:“封建社会”、“封建思想”、“封建文化”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其实是在近代以后才传入中国的。6D【解析】
20、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可知,“商”姓来源于因功得到的封地。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商鞅7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四合院是按照中国儒家思想的宗法家族观念组合的有层次序列的前后院落,厅堂、居室的布置一定是长幼有序、尊卑不同,一般来说,家中长辈一般住在北房,按照方位就是正房甲处,儿女住在厢房乙处和丙处,仆人居住外院丁处,选择A项符合题意,BCD与题干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
21、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宗法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宗法制的社会形态对国人的正面影响不容忽视。中国古代的宗法制社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随之而来的“忠”“孝”观念深入民心。另外,受宗法制社会的长期熏陶,使国人养成了谦和忍耐、温良恭敬、勤劳俭朴的社会美德和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的社会公德。8C【解析】商君书画策中这段话的大意是:国家混乱,并非由于法律混乱,也不是法律没有实施。每个国家都有法律,但是却没有保证法律能够实施的法律。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会对不守法的人施以刑罚,对守法的人不加以奖励,这样即使没有刑罚百姓也会守法。因为刑罚严
22、苛,百姓不敢触犯,所以就没有刑罚了。因此材料强调的是法律的作用以及刑罚的实施,反映了商鞅对法律实施的关注,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强调法律的制定是为了谁,且当时法律的制定主要是为维护统治,并不会为民,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法律的作用以及刑罚的实施,并不是强调有法可依,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赏”的部分,故D项错误。9B【解析】题干材料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在人们参与节庆活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了共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即认为先秦节庆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A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CD两项表述错误。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前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加强对的人民管理10B【解析】西周时期,实行
23、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因此选B。考点:分封制点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比较项目分封制宗法制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的地位,保证王权稳定内容特点(1)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2)诸侯义务:服从周王、镇守边疆、随从作战、纳贡述职(1)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2)确定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作用(1)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周王朝延续数百年(2
24、)开拓了疆域(1)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2)有利于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关系宗法孩子、分封制、礼乐制度,互为表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与国家行政系统相结合辅之以礼乐制度,形成家国一体的统治结构11B【解析】由题干中的“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钥匙孔的锁”和“皇室和高官”等信息可知,这是强调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的反映,故选B;A错在了百姓日常生活,题干中的等级不仅仅体现在百姓生活中,还涉及到了皇室和高官,故排除A;CD不符合题目主旨,故排除。12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
25、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所以根据所学答案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13C【解析】本题考查对史料的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叙述,“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可知县已经产生,但是还没有到秦朝全面实行。A项错在“全面崩溃”;B项错在“荡然无存”;D项是汉初制度。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14B【解析】依据材料“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B项符合题意。A项体现世袭制度;材料也没体现神灵、神化皇权,故CD两项错误。15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A反映
26、的是周朝分封制,B反映的是宗法制,都不是强化中央集权;C反映的是隋唐三省六部制下发挥大臣集体的作用,集思广益,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反映的是元朝地方制度行省制度,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1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调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文字“(君主)之守司(官吏)”“不可不略知也”说明君主要对官吏实行监督,由此可知本题选择C。AB和材料反映内容不符合。D是元朝地方制度,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17D【解析】根据材料“必俟天命”“非人事也” 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皇帝制度的神权色彩,皇帝是受上天
27、指派到人间统治万民,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皇权来自上天,带有神权色彩,与皇位的继承、皇权的地位无关,故排除ABC三项。18B【解析】注意题中问的是“本质问题”,应该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角度回答。题干材料反映了相权过重威胁皇权,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均不是本质问题,排除;C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丞相制度。【易错警示】做这一类选择题,一定要注意题干中设问的关键信息。常见的有“本质问题”“根本原因”“实质”等,紧扣材料、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选择题的法宝,通过分析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答案。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一边审题一边勾画
28、关键信息的习惯,从而提高做题效率。19D【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则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一切受制于中央。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均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非是对“中央集权”含义的理解,故A、B错误。皇权的至高无上是君主专制的核心,而不是对中央集权的解释,故C错误。中央集权指的是将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到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实行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将一切权力收归中央所有,中央机构对地方机
29、构实行直接有效的统治是中央集权的内容,故D正确。20D【解析】依据所学,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时期的中央官制,题干中所列出的奉常、少府、所掌管的宗庙、皇帝生活,表明秦朝将与皇帝及其家族有关的事情上升到国家政治的高度,体现了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特点,故正确答案为D。AB项是秦朝中央官制的表现,不是本质;C项反映的是选官制度。21B【解析】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其它选项A、C、D是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22D【解析】根据所学,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职能分别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监察
30、百官、分管军事;设立三公九卿制的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承秦制,三分九卿制继续推行。故正确,错误,答案为D项,排除ABC三项。23C【解析】汉武帝为进一步分散和限制相权,实行“中朝”制度,“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的近臣构成。重要政事,“中朝”在宫廷内先自作出决策。他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于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权力受到削弱。故汉武帝的做法主要目的不是打破特权垄断、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故,也不是纠正察举制弊端。所以选C项,不选ABD三项。
31、【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24D【解析】材料中宰相实行的“协商一致”,体现出集体议政的特点,这样做可以加强宰相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故D正确;A中提高效率难以说明;B中皇权至高无上;C中内斗显然不可避免。2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序中”可见AB与题干意思不符;D也不对,唐朝不是实行集体决策,而是指皇帝的决策受到三省的影响,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因此选C。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到元时期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26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到了分散相权加强皇权的作用,同时,三
32、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故选A;BC两项并没有体现出加强皇权的实质,故可排除;D项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可直接排除。27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礼部主管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A正确;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排除B;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排除C;刑部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排除D。所以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三省六部制28C【解析】从材料来看,北宋的中书省、枢密院和三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限制,从而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33、。故选C。A项说法与史实相反;B项应该是在清朝军机处的成立;D项属于加强中央集权措施。29C【解析】A项“全部”说法错误。B项说法错误,北宋时中书门下长官为当朝宰相。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北宋时设三司管理财政,,以分割宰相的财权以加强皇权,故选C。D项无从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名师点睛】宋代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30C【解析】文意大致为:刚生下来头发没还没干,就已经是诸侯,还是婴儿的时候,已经做官。材料反映了豪门世族中尚处幼年的
34、儿童已垄断官位,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31(1)宗法制。因为这些人名带有明显的家族血缘色彩。(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解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的“祖”“宗”“先”等词可知,这些词语都与家族有关,由此回答该制度是宗法制。第二小问,依据从血缘关系来说明。(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盖惧夫名之可籍,而争之易生,其弊并不可胜穷”的信息回答。第二小问,从材料
35、二“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回答。32区别: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郡县制实行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郡县制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采用世卿世禄制”,“ 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概括二者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区别。(2)根据所学,从郡县制对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推动社会转型等角度回答。33(1)制度:世卿世禄(世官制)制、察举制、科举制。依据:血缘、德才、考试成绩。(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
36、;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创立;以才学为录取标准。(满分,(3)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提高了官员素质;形成了重学风气;【解析】(1)根据三则材料的时间及信息可知,三则材料所体现的选官制度分别是世卿世禄(世官制)制、察举制、科举制。结合所学可知,世官制按血缘关系为标准;察举制考察品行与才能;科举制则按考试成绩选拔。(2)根据材料“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科举制的特点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可归纳出: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实行科举制,以才学为录取标准;逐步放宽录取标准。(3)主要作用:材料的图表主要反映了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从隋朝到宋朝逐渐增加,而这一时期主要实行科举选官制度,以考试作为选拔方式,注重才学,各阶层有才学者可以通过考试进入仕途,有利于寒门知识分子参与到封建政权中来,培养了一批廉政官员,扩大了统治基础;统治阶层内部具有流动性和开放性,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