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二9月月考历 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人和谋士都是自由职业者,他们浪迹于各国各地,主
2、动寻找主人出卖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形成了“士无长君,国无定臣”的局面,这说明( )A 宗法分封制已完全崩溃 B 军功成为各国授爵的依据C 贵族世卿世禄特权被打破 D 君主集权意识的产生2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思无邪”,并教育弟子以诗经为立言、立行的标准。汉儒也说诗经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表明儒学家( )A 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功能B 强调学术的经世致用C 推崇经典文献的历史价值D 关注世间的治乱兴衰3史书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累累若丧家之狗”等。导致孔子如此尴尬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3、 )A 诸侯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保守B 他的宣传方式不当C 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的实际需要D 当时法家思想更受诸侯青睐4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关于二者的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都得到统治者认同B 都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 都抑制了土地兼并D 都符合人民的利益要求5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该思想强调( )A 官员和将领的选用应遵从宗法血缘关系B 选用人才应随时代发展进行
4、适当的调整C 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选拔德才兼备之人D 文臣武将的选拔应该注重基层工作经验6韩非子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君主)独制四海之内”。下列制度中,最符合“独制”的是( )A 禅让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郡县制7有学者认为:法家不别亲疏,不分贵贱,给重视血缘和等级关系的社会以强烈冲击;它以君主和国家为 中心进行思考,强调尊君卑臣,在某些时候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这体现了法家思想的积极作用是( )A 建立了无差别等级的社会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建立了尊君卑臣的等级社会 D 提出改革社会的主张8“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该
5、观点属于学说( )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9汉初统治者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后汉武帝强行罢黜百家,独兴儒学。这种思想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出( )A 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B 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C 君主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D 统治集团内部治国理念的分歧10春秋决狱比中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 孝治天下、儒家独尊B 原心定罪、以礼入法C 德主刑辅、以人为本D
6、 纲常为主、刑法为辅11“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一观点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该观点的提出者是( )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董仲舒12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 强调“大一统”B 糅合了多个学派的思想C 趋向“三教合一”D 背离了先秦的传统儒学13董仲舒称:“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不明于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表明他主张( )A 君主专制B 天人感应C “大一统”D 君权神授14“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
7、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庆赏则上尊而不侵。”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 )A 以德治国,反对刑罚B 以法治国,厉行赏罚C 无为而治,崇尚自然D 兼爱非攻,提倡节俭15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城出现了一批“异偶”(出自旧唐书)思潮,对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通史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这说明唐代( )A 儒学主流地位严重动摇 B 学术氛围比较宽松C 儒学的发展趋向平民化 D 儒学信仰有待于重构16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分歧在于()A “格物致知”与“发明人之本心”的矛盾B “理”是否是世界万物的本原C 是否继承孔孟正宗
8、以治理国家D 是否遵循“三纲五常”,维护社会秩序17王阳明一反程朱理学家提出的大学首句改本的“在新民”之说,而坚持大学古本的“在亲民”之说,其基本思想是保民、爱民与富民,以民之好恶为好恶。这反映出王阳明( )A 思想保守的复古特性B “知行合一”的实践论要义C 外求“良知”的道德自觉D 良知学说的“民本”特质18南宋时期,儒学家陈亮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出振兴南宋,转弱为强的途径。这说明( )A 朱熹之理学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B 儒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C 儒学具有经世致用之内涵 D 孟子学说
9、备受宋儒推崇19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市民阶层的发展B 监察制度的完善C 阶级矛盾的消除D 封建统治基础的扩大20朱子语类载:“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朱熹强调的“理”是( )A 超越时空的精神实体 B 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C 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 D 追求幸福的物质欲望21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 )A 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C
10、 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D 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22“从来天生民而立之君长,所以为民役者也,君一人不能独治万几,于是建设臣工以分治之,凡佐君为民役者也。”材料观点和下列思想家一致的是( )A 孔子B 黄宗羲C 朱熹D 王阳明23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有思想家提出:“孔子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水火之心。故曰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愚不揣有见于此,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该思想家是( )A 董仲舒B 陆九渊C 王守仁D 顾炎武24“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后世之民,皆守株之类矣。”提出与此
11、观点相类似的思想家是( )A 陆九渊 B 王夫之 C 顾炎武 D 黄宗羲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是在传统礼乐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各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和改造主张也不尽相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周代的礼乐主要流行于士及士以上的贵族阶层中,其主要功能是明确贵族间的尊卑关系,规范贵族的行为,对于下层人民来说,礼乐是不适用的。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在战国时代已丧失殆尽。经过变法运动,法律制度普遍建立起来,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材料二 墨子确实对当时统治阶层礼乐实践中所表现的过度奢侈的生活风格大加抨击。就礼
12、乐传统而言,墨子大致是宁取早先之简朴而舍其后来之繁缛的。(早期道家)相信文明制度(指礼乐制度)不但不是自然状态的改进,而是对自然状态的污染和毁灭,而人类只有在自然状态中才能找到完全彻底的幸福与自由。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周代礼乐的主要作用,并指出法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2)据材料二,指出墨家认为传统礼乐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及其改造主张,并概括早期道家突破传统礼乐的核心主张26儒家思想孕含着的许多治国理念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道之以政(政令),齐之以刑(刑罚),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材料二 天
13、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其理由。(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思想主张作出简要评价。(3)据材料三,指出明朝无“善治”的原因。据
14、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为了防止“无善治”所提出的举措。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二9月月考历 史 答 案1C【解析】西周时期官员都是实行血缘世袭制,春秋战国时期“出卖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成为官员,打破了过去贵族世卿世禄特权,故C项正确;此时宗法制并不是完全崩溃,故A项错误;材料中依靠才能成为官员,并不是都依据军功受爵,故B项错误;材料中论述选官标准变化,并不是君主集权意识的加强,故D项错误。2C【解析】诗经是儒家经典著作,孔子和汉代儒家学者都把诗经作为教育子弟“立言、立行的标准”,说明儒学家都极力推崇经典文献的历史价值,正确;材料主要注重的是儒家经典著作,不是礼乐制度
15、,A错误;经世致用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材料没有关注世间的治乱兴衰,故项错误。3C【解析】“孔子受到了许多诸侯的拒绝和同时代人的嘲笑讽刺”体现了春秋时期儒学不受重视,这种尴尬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孔子的主张不符合诸侯争霸的需要,故C项正确;诸侯当时思想并不是保守,诸侯想通过争霸战争实现国家统一,故A项错误;孔子的思想不符合诸侯争霸战争需要,不是宣传思想不当,故B项错误;材料实质问的是儒家思想不受欢迎的原因,这要从儒家自身寻找,故D项错误。4B【解析】根据材料“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体现的是轻徭薄赋,保证农民生产时间;“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体现的是抑制兼并,由此可知两者
16、主张都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两者思想得到统治者认同,而是强调两者主张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体现的是抑制兼并,但是孟子主张中无法体现抑制兼并,C项错误。董仲舒和孟子的主张都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虽然减轻人民负担,但是不能等同于代表人民的利益,D项错误。5D【解析】【详解】从材料“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中可以看出,韩非子认为国君应该从基层选拔官吏,根据功劳来决定官员的爵位,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韩非的选官标准,排除;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时代发展、人才选用的变化,材料只反映了此时的选拔
17、标准,故B项不符合题意;C项属于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6D【解析】试题分析:由“要在中央”、“(君主)独制四海之内”可知,韩非子主张的是加强君主专制,A项禅让制是依据能力和品德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不符合君主专制的要求。B项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C项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7B【解析】材料反映法家主张冲击了血缘和等级社会,“以君主和国家为中心进行思考”的主张实际上是提倡加强君主和国家的权威,这些主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法家主张“尊君卑臣”是为了突出君主的地位
18、,并非要建立等级社会,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8C【解析】引文的意思为“要视他国为自己的国家;视其他人家为自己的家;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一样。”体现了待人如己,相亲相爱的思想主张。儒家“仁爱”思想强调仁者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儒家的“仁爱”是有等级有差别的“爱”,是推己及人,而不是待人如己,故A错误。道家主张顺其自然,取消国家,恢复小国寡民的状态,故C正确。法家“法治”强调严刑峻法。残酷无情,故D错误。墨家“兼爱”强调无差别平等的爱,故C正确。9C【解析】无论是汉初的“无为而治”,还是汉武帝刘彻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加强皇权的需要,这种需要反映在政治思想方面也会因时
19、而异,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思想统治,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故A项错误;思想是服务于政治需要,不是道家思想存在问题,也不是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故B项错误;统治集团采用治国理念是符合国情需要,不是分歧,故项错误。10A【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对同一案件,官府依据法律,董仲舒依据儒家纲常,并不能说明孝治天下、儒家独尊,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官府依据法律,董仲舒依据儒家纲常说明了原心定罪、以礼入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也反映了德主刑辅的特点,故
20、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应免罪,体现了纲常为主、刑法为辅的特点,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11D【解析】题干意思是说上天通过君主把百姓改向善,属于君权神授思想,是西汉时期董仲舒为了神话儒学提出思想,故D项正确;孔子、孟子和荀子都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家,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B和C错误。12B【解析】试题分析: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故答案为B。A属于董仲舒的思想,但与材料不符;CD项是魏晋南北朝以后儒学发展中出现的现象。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新儒学体系13B【解析】根
21、据材料中的“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表明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故答案为B项。这种主张为君主专制服务,但材料中的观点不是主张君主专制,排除A项;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君权神授的主张是天子受命于天,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点睛:为加强君主权威,维护大一统局面,董仲舒新儒学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通过“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是指天和人类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使天感应;鼓吹“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是万物的主宰,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为君主专制寻找合法性和正当性的理由。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均带有浓厚的
22、封建迷信色彩,从而儒家思想神学化。14B【解析】据材料中“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庆赏则上尊而不侵”等信息可得出主张以刑罚治国,而不是反对刑罚,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治民无常,唯治为法”“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庆赏”等信息可以得出应该是法家的思想,依法治国,厉行赏罚,故B项正确;无为而治属于道家的思想,与题意不合,故C项排除;兼爱非攻是墨家的思想主张,故D项排除。15D【解析】唐代佛教发展,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儒学“异偶”以及“提出了怀疑和批判”说明传统儒学出现了危机,有待于信仰的重建,故D项正确;儒学受到批判,但并不能说明儒学主流地位的动摇,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儒学危
23、机,并不是学术氛围的宽松,故B项错误;儒学发展一直属于精英基层,儒学平民化是在南宋以后,故C项错误。16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分歧在于对世界本源的认识和把握“理”的途径。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属于客观唯心。在程朱理学看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陆王心学也主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但他认为心即是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属于主观唯心。在陆王心学看来,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要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格物致知”即探究事物原理获得天理,“发明人之本心”即通过探究反省内心获得天理。故A项正确;其它三项都是共同之处,故排除BCD项。17D【解析】
24、王阳明提倡“致良知”的思想,良知就是道德修养方法,材料中“保民、爱民与富民,以民之好恶为好恶”信息体现出良知学说的“民本”特质,故D项正确;王阳明的思想并不是保守性,故A错误;材料没有提出“知行合一”的实践论思想,故B错误;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思想,故项错误。18C【解析】南宋儒学家反对空谈心性,主张改革期望振兴南宋,说明当时的儒学家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故C项正确;朱熹的思想仍然是官方正统儒学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是说明儒学分歧产生,主要是探讨儒学的功用,故B项错误;材料是借助古代儒家思想主张来救世,故D项错误。19D【解析】材料认为秦汉时期士的参与对农民起义是有帮助的,而明朝则士参与人
25、数少,而且不易成事,结合所学知识,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理学思想深入人心,对封建伦理的认识更为固化,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故D正确;A选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选项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封建社会,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不会消除,C选项表述错误,排除。20B【解析】朱熹强调的“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源,结合所学可知,理就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故选B;朱熹强调“理”是客观存在的,故A不符合史实;君权神授是董仲舒所提倡的,而朱熹的思想在董仲舒的思想后面,所以不可能成为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故排除C;朱熹的“理”是反对追求幸福的物质欲望的,故D与朱熹的观点相反,所以排除D。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
26、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就是考查理学家朱熹的“理”这一概念。21A【解析】【详解】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地位较低。而到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传统的“士农工商”观念有所改变,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传统社会结构并没有解体,故B项错误;明末清初出现了反封建的思想,但主流思想仍是儒家思想,等级观念深厚,故平等观念深入人心表述错误,排除C项;
27、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主要是鸦片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22B【解析】材料中的信息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主张限制君权,符合黄宗羲的观点。故答案为B项。孔子主张“仁政”和以德治民,排除A项;朱熹维护君主专制,排除C项;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排除D项。23D【解析】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误国,对明朝的社会弊病提出批判,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材料主旨相符,故D项符合。其它几项人物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都排除。24B【解析】材料“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后世之民,皆守株之类矣”体现出作者主张进行变革,反对守旧、僵化;根据所学者知识可知,王夫之主张变革,反对守旧,故B项正确;A
28、项提出“心即理”的心学,排除;C项提出“经世致用”,排除;D项反对君主专制度,排除。25(1)主要作用:规范贵族行为(明确贵族尊卑);维系宗族政治秩序。法家态度:用法律取代礼乐。(2)主要弊端:过度奢侈、繁缛。改造主张:回归简朴(化繁缛为简朴)。核心主张:回归自然,追寻幸福与自由。【解析】【详解】(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其主要功能是明确贵族间的尊卑关系,规范贵族的行为”、“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等信息即可概括周代礼乐的主要作用。第二问,根据材料一“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归纳法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即可。(2)第一问,根据材料二“过度奢侈的生活风格大加抨击”、“墨子大
29、致是宁取早先之简朴而舍其后来之繁缛的”等信息即可概括主要弊端。第二问,根据材料二“墨子大致是宁取早先之简朴而舍其后来之繁缛的”回答改造主张即可。第三问,根据材料二“人类只有在自然状态中才能找到完全彻底的幸福与自由”概括早期道家突破传统礼乐的核心主张即可。26(1)理念:德治(为政以德);礼治。理由:用政令法律和刑罚治理国家有局限。(2)观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评价:神化君权,维护君主专制;规劝君主,缓和矛盾。(言之有理都可给分)(3)原因:废除丞相;君主专制。措施:设置宰相;以“天下之法”代“皇帝一家之法”。【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可从德治、礼治方面概括治国理念即可。关于理由,根据材料一“道之以政(政令),齐之以刑(刑罚),民免而无耻”可从政令法律、刑罚治国存在局限方面思考作答。(2)关于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根据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等信息即可概括主张。关于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神化君权、限制君权方面思考作答。(3)根据材料三“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即可从废丞相的角度回答明朝无“善治”的原因。关于举措,根据材料三“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黄宗羲提出设置宰相、用公法取代私法方面思考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