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所名校】2019届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04447 上传时间:2019-12-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0所名校】2019届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00所名校】2019届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00所名校】2019届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00所名校】2019届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00所名校】2019届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9届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 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

2、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A 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B 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 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 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2读下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环境动荡不安B 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C 制度的变革和创新D 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3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模式主要存在三种:( )“早期启蒙”模式“冲击反应”模式“侵略革命”模式。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A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明中后期B 明中后期、鸦片战争、太平

3、天国C 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D 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4 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当时( )A 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理念B 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C 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D 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5西汉御史指出盐铁官营的目的,“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盐铁官营( )A 具有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B 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C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D 目

4、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6在唐代,饮茶习俗逐渐风靡全国,许多著名的茶园占田大,产量多,唐中期的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宋代,川陕地区的茶园买卖频繁,交子成为交易的重要中介。这说明( )A 饮茶之风带动了农民增收B 农业规模经营加速商业化C 交子扩大了政府财政收入D 海外贸易与交流逐渐加强7唐代女服的主要特征为风华美丽、不拘一格、个性突出,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的绚丽开放,呈现一种内敛拘谨而又不乏淡雅精致的风格。这一变化反映( )A 理学的道德观念日渐普遍化B 宋代治国理念发生根本变化C 商品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D 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8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

5、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据此可知( )A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B 阳明心学张以行代知C 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D 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9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A 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B 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C 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D 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10189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没有提兴民权、设议院等维新派的核心主张。变法开始后,他还劝说光绪帝在变法过程中应该“勿去旧街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

6、渐擢小臣”。这说明康有为( )A 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B 侧重于提倡除旧布新C 实质上代表守旧势力的利益D 并不认同君主立宪制11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就社会转型问题曾说:“有人主张寻求文明应先取其外形,但一旦遇到障碍,而又束手无策;我主张先求其精神,排除障碍,为汲取外形文明开辟道路。”按照他的观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应该是( )A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一新文化运动B 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C 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D 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12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

7、,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 史记卷五七周勃世家: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说:“请得与丞相议之”。史记卷一百七武安侯列传: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坐语移日,所言皆听”。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

8、谬既多,不亡何待!摘自贞观政要政体材料三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引自某史书职官志请回答:(1)秦朝丞相的职能是什么?从材料一可知丞相的政治地位怎样?(3)唐太宗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如何?他又是怎样做的?(5)根据材料三划线部分推知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材料中的“帝自操权柄”是什么意思?“帝”指的是谁?(4)从三段材料中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面为19世纪40年代至战期间中外经济发展状况简表。时间中国外国19世纪40年代至19

9、世纪六七十年代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洋务企业创建。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经厂等民族工业产生。据统计,甲午战前外商在华共创办企业103家。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工业革命在欧美国家深入开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欧美国家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末至一战前官办企业中张之洞的湖北纺纱官局发展势头较好;以张赛大生纱厂为代表的民间商办企业出现高潮。据统计,1913年外资企业增加到300余家。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1106万美元。欧美国家几乎同时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与生产的结合更紧密。美德垄断组织程度高。欧美国家进入“电气时代”。一战期间民族纺织业和面粉业出现空前发展。以周学熙创办启新洋

10、灰公司、荣氏兄弟创办中新纺织无限公司为典型代表的民族企业出口明显增加。欧洲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沟相对减少,关、日对华经济侵略加深。欧美国家钢铁工业和国防工业发展迅速。做为一战主战场的欧洲经济破坏严重。美、日经济发展迅速。摘编自齐兴荣主编世界史等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经济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5(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肇始于1901年的清末官制改革,在人事集权方面,首先是收拢地方督抚之权。清政府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造成督抚坐大、甚至拥兵自重的情况。1906年,清政府借改革官制之机,迫使袁世凯辞去八

11、项兼差,张之洞内调军机大臣,实际是明升暗降。改制中所形成的十一个行政部的首席长官,满、蒙贵族占七人,且均是要害部门,汉人之势大绌。清政府还通过机构改革,把一些重要事权收归中央,通过新设的商部等加强中央政府的指挥权威。商部不仅在中央试图攫夺他部的职权,而且还要攫夺地方督抚的事权。巡警部成立并改设民政部后,在各地兴巡警,事权属巡警部,督抚居次要位置。度支部成立后,各省财政事件随时报部,各省官银号,随时由部稽核。另外清政府制定一系列成文章程,如内阁官制初议草案、钦定宪法大纲、内阁官制、内阁办事暂行章程、资政院官制章程等等来达此目的。1911年裁撤军机处,成立了由庆亲王奕勖担任总理大臣的内阁。摘编自鞠

12、方安中国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研究(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官制改革的目的和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官制改革的影响。16(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96年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敲响了祖国危亡的警钟:生物不断在“变”、不断在进化,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社会也是如此。既然人力可“与天争胜”而终“胜天”,只要人治日新、变法图强,国家就可永存,种族就可不坠,此所谓“存亡生死,其权仍操之我手”!因此,中国变法救亡不仅合理、可能,而且刻不容缓!改编自严复的维新思想材料二 我们如果还要把这个国家整

13、顿起来,如果还希望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占一个地位,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我们的问题是救国,救这个衰病的民族,救这个半死的文化。胡适介绍我的思想(1)根据材料一,归纳严复挽救民族危机的思想观点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胡适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并简述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做出的突出贡献。(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中国梦”的内涵。2019届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 史 答 案1A【解析

14、】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相互扯皮,导致办事效率低下所致,可见两个部门合署办公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A正确;三省长官还是各负其责,并没有扩大权力,故B错误;除了论述的是行政效率问题,不是皇权与相权矛盾问题,故C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要废除三省六部制度,故D错误。2C【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官依据,故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下降,到隋唐时期,以科举制选官,以考试成绩和才学为依据,故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上升,这体现了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故C正确;社会环境动荡不安,无法解释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上升的原因,故A错误;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与农业生产有关,与材料无关

15、,故B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佛、道思想冲击儒学思想,但这与选官制度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表格关键数据信息,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被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取代的史实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3B【解析】“冲击反应”模式中“冲击”是与西方列强侵略有关,中国最早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是鸦片战争,故相对应的近代化起点是鸦片战争。“侵略革命”模式中中国最早的反抗运动是太平天国运动,故相对应的近代化起点是太平天国运动。“早期启蒙”模式中“早期启蒙”思想出现在明末清初,故相对应的近代化起点是明中后期。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4D【解析

16、】据材料“申报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申报的观点,不是清政府的理念,故A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故B排除;材料并未涉及洋务运动的成果,故C错误;申报的观点说明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甲午战争的背景出发,注意分清申报与清政府的不同,据此即可得出“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的结论。5A【解析】根据材料“建国用、排富商、齐黎民、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可见盐铁专营目的是为建设国家、打击富商、济民生、增加政府收入,解决军费,减轻百

17、姓赋税负担,因此,盐铁官营既能让政府从经济上牟取暴利,同时又能稳定政局、维护政治统治的双重作用,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减轻百姓赋税负担,而不是基本解除,故B项错误;D项包含在A项之中。点睛:从材料“建国用、排富商、齐黎民、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中可以看出盐铁专营既有政治利益也有经济利益,从而得出正确答案。6B【解析】唐代“著名的茶园规模大,产量多”、“政府征收茶税”到宋代茶园交易与交子运用,说明唐宋两代茶田规模扩大,带来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饮茶之风带动了农民增收,故A错误;唐代没有交子,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海外贸易与交流逐渐加强,故D错误。故

18、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茶园占田大,产量多茶园买卖频繁”,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规模经营加速商业化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7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女服“内敛拘谨而又不乏淡雅精致”体现了宋代理学的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的影响,故A选项正确;宋代治国理念是重文轻武,但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故B选项错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唐代,但女服的特点由开放到拘谨,故C选项错误;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也无法说明女服的特点由开放到拘谨,故D选项错误。故选A。8D【解析】结合材料知而不行是不知,可得出王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故选D;A项表述有

19、误,排除;不能概括为以行代知,排除B;C项表述有误,知行脱节,排除。9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京剧的形成过程吸收了百家之长,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兼容性,C项正确。材料强调京剧的形成过程吸收了百家之长,与文化艺术异彩缤纷无关,排除A。京剧的形成并非是文化的薪火相传而是文化的吸收借鉴,排除B。D项说法过于绝对,并非所有的文化都能实现融会贯通,排除。10A【解析】材料中康有为没有提出变法主张,只是简单的修补,显然是想通过妥协来减少变法的阻力,故A正确;除旧布新不是维新派思想主旨,故B错误;康有为代表的是维新派,不是守旧派,故C错误;康有为赞同君主立宪制,故D错误。11D【解析】据材料“我主张先求其

20、精神,排除障碍,为汲取外形文明开辟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按照他的观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应该是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即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精神内容,故D正确。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故A排除。辛亥革命学习西方制度,故B排除。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体现了由器物到制度,未涉及思想,故C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12B【解析】A项说法太绝对,历史事实也可以通过实物证据来呈现。不是所有的历史叙述都不客观,有些历史叙述是可以还原历史事实的,所以C项错误。D项本身不说法不准确,多种历史叙述如果都相同也不一定就是事实,且与题意要求不符合。通过材料内容可

21、知,对于宋太宗是否去过宫中这一事件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所以B项正确。【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学研究的方法点睛:本题通过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来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需要学生明确材料内容的真实含义,理解它是在对同一史实描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史学家在争论什么。历史叙述总是带有作者的主观性,材料中的两种叙述正是反映了这个方面的现象。13(1)是皇帝的政治助手,“助理万机”;位高权重。(2)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做法:由宰相等官员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3)明朝。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明太祖朱元璋。(4)

22、相权逐渐遭到削弱,君权逐步强化,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并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才是本题的题眼。(1)第一问 皇帝日理万机,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当然是助理万机。所言皆听,足以证明宰相位高权重。秦朝丞相的政治地位肯定很高,因为秦朝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越往后发展,丞相的地位是越来越低,秦朝丞相的权利还是挺大的,政治地位还是很高的。到朱元璋时直接去掉了丞相,丞相的悲剧下场是历史的必然。(2)第二问实际是在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既然唐太宗设置了三个宰相,当然唐太宗在丞相作用上

23、的看法如何是积极的,就是回答三省六部制度的积极作用,例如: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他又是怎样做的”其实就是考察三省六部制度的运转程序。三省六部制度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3)“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很明显是明朝朱元璋的废丞相权分六部。“帝自操权柄”关键在于“权柄”绝对不是一般的小权利,而是全国的军政大权。“帝”当然是朱元璋。秦朝丞相的政治地位肯定很高,因为秦朝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越往后发展,丞相的地位是越来越低,秦朝丞相的权利还是挺大的,政治地位还是很高的。到朱元璋时直接去掉了丞相,城乡的悲剧下场是历史的必然。(4)“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

24、”关键是要明白“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是怎样变化的,材料一皇帝高看宰相,到材料二皇帝重视宰相,再到材料三皇帝废除宰相,反正经历了高看、低看、再直接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不去掉不痛快的历程,不难总结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相权逐渐遭到削弱,君权逐步强化。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14示例一论题: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外经济联系加强。阐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欧美列强对外要求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促使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25、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西方列强侵略和外商企业的刺激下,中国人先后创办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顺应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示例二论题:19世纪末至一战前中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阐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欧美列强对外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甲午战后,列强竞相对华资本输出,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被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西方列强侵略和外商企业的刺激下,中国人兴起办厂热潮,与世界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示例三论题:一战期间中外经济联系仍然密切。阐述:一战期间,虽然欧洲列强忙于战事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但是,美国和日本加大对华经济侵略,中国被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是由于欧洲列强忙于战事暂

26、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相对宽松,才出现了发展的最高峰。而民族工业出口的增加,又为欧洲人民提供了生活所需。【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表格信息从中外经济联系作为论点,如“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外经济联系加强”或者“19世纪末至一战前中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一战期间中外经济联系仍然密切”等;论述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从19世纪40年代后、60-70年代以及一战期间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以及民族进行分析;最后从结论角度进行总结说明即可。点睛:本题是表格非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A、两头看,项间比: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

27、时间、地点等。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B、察变化、译文字: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15【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主张变法图强。影响:成为维新派批判封建顽固派守旧不变、激发人民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2)态度: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做是进步的。贡献: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3)内涵: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28、。【解析】 (1)第一小问目的,清朝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时期,清末进行官制改革无非是为了加强统治,根据“首先是收拢地方督抚之权把一些重要事权收归中央”能够得出结论。第二小问内容,根据“满、蒙贵族占七人,且均是要害部门,汉人之势大绌”能够得出重满轻汉;根据“把一些重要事权收归中央,通过新设的商部等加强中央政府的指挥权威”能够得出增设机构,加强中央权威;根据“另外清政府制定一系列成文章程,如内阁官制初议草案、等等来达此目的”能够得出以立法的形式加强皇族统治。(2)根据材料“满、蒙贵族占七人,且均是要害部门,汉人之势大绌”得出,清朝大力削弱汉族地主官僚势力,强化满族统治,会激化满汉矛盾;清末

29、官制改革等无非目的是为了挽救清朝摇摇欲坠的统治,进一步强化专制和中央集权,与立宪派要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近代民主政体背道而驰,导致清政府空前孤立;这一切都加强清政府统治内部的离心力,削弱清政府力量,加速清朝灭亡。16(1)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主张变法图强。影响:成为维新派批判封建顽固派守旧不变、激发人民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2)态度:认为一切中国文化都是落后的,认为一切西方文化都是进步的。贡献: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3)内涵: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生物不断在变、不断在进化,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社会也是如此”、“只要人治日新、变法图强,国家就可永存,种族就可不坠”等信息可从进化论的原理、天演的规律、变法图强等角度思考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变法救亡不仅合理、可能,而且刻不容缓”可从批判封建顽固派守旧不变、要求变法图强方面回答影响即可。(2)根据材料二“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可从绝对肯定西方文化和绝对否定中国文化的角度作答。关于贡献,可从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掀起了文学革命方面思考作答。(3)本问为开放性试题,“中国梦”的内涵围绕“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作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历史高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