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淮北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 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年底到,交通忙,载游子,送归客”,表达了深存于中国人心底的珍惜亲
2、情、渴望相聚的情结。追根溯源,与这种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 井田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2“(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已破陈,即县之。”“(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 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B 楚庄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C 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D 出现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局面3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胜数。”材料所揭示的深层信息是( )A 分封制遭到破坏B 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C 诸侯国相互厮杀D 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4“王初并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3、,郡置守、尉、监。”材料中的“王”是指( )A 周文王B 周武王C 秦孝公D 秦始皇5假如有一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归纳整理大臣们的奏章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位高官应是( )A 丞相B 御史大夫C 太尉D 郡守6汉高祖刘邦灭异姓王后,大封刘姓诸王,立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明 初朱元璋将除太子之外的 23 个儿子和 1 个从孙都封为藩王,以“藩屏帝室”。血缘分封的长 期存在说明了( )A 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政权的长期稳定B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C 西周分封制度完备为后世普遍推崇D 分封对象主要为同姓子弟7唐玄宗天宝初年,设置十节度使
4、,节制边疆军事力量(其分布见下图),由下图可知,此时( )A 节度使严重威胁中央集权B 疆域扩大推动行政制度变革C 节度使重在保障边疆安全D 节度使掌握了地方军政大权8“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而威柄最为不分。”材料描述的是( )A 秦朝统一后推行的郡县制B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现象C 北宋解决地方割据的措施D 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9南台备要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们)从便区处。”这可以反
5、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 获得了紧急事务的处置权C 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 各项权力不受中央的节制10王家范在论及中国历史上的“郡县”与“封建”时说:“集权与分权乃是一切国家权力统治必难避开的两极,相反而相成,犹如广阔光系的两极。向心力与离心力构成一种弹性张力,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材料表明作者主张( )A “郡县”优于“封建”B “郡县”与“封建”都有其合理性C “封建”优于“郡县”D “郡县”与“封建”矛盾无法调和11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两组镜头,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电视剧甲: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坐着在
6、议事,各自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最后由皇帝决定。电视剧乙:河南府爆发洪灾,内阁的阁臣根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户部、工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 秦、唐 B 汉、宋 C 秦、明 D 明、清12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13唐代任官制度规定,五品以上髙官的任命,先由中书门下 审核,然后以君主的名义颁发委任状,六品以下则由吏部任命。但是,谏官补阙(七品)、拾遗(八品)和监察御史(八品)的任命方式却与五
7、品以上高官完全一样。这反映了唐代( )A 三省体制制约了皇权B 官吏任命方式相对混乱C 监察与行政职权分立D 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14“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材料中的“我朝”指的是( )A 汉朝B 唐朝C 明朝D 清朝15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反映了( )A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B阁臣利用皇权参与政治C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D内阁制初具民主协商性16清会典
8、中有记载:“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对该机构的描述有误的是( )A 机构简单,人员精干B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中枢机构C 有官无吏,职有定员D 提高办事效率,政治决策封闭性明显17通典记载: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侍中张衡上疏曰:自初举孝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馀力,乃草文法耳。今诏书一以能诵章句、结奏案为限,虽有至孝,不当其料,所谓损本而求末者也。文中“损本而求末”的“本”是指()A 孝、廉的选官标准 B 门第族望的推选依据C 科举考试的办法 D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8在清代,“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宗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
9、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降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腾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矣。”这主要表明科举制( )A 利于培养社会读书风气B 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C 把选官权力集中在中央D 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19下图中君臣礼节的变化,从本质上说明( )A 中国礼仪不断等级化的趋势B 君臣关系不断恶化的趋势C 皇帝与大臣的地位不断变化D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20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权至上的后果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 君主专
10、制被颠覆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21有学者把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规律归纳为“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疏远)”趋势。这种趋势表明( )A 皇帝近臣权力极大 B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C 丞相成为中央权力中枢 D 君主专制的强化22“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 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梁启超)“周朝革命”和“汉朝革命”分别是指( )A宗法制、中外朝制度 B分封制、郡国并行制 C分封制、察举制 D宗法制、推恩令23最终在雅典确立民主制的是( )A 梭伦B 伯利克里C 克里
11、斯提尼D 苏格拉底24公元前440年,雅典城邦司库官被控挪用公款,在未经详细调查的情况下,公民大会便将其中十位成员判处死刑。当钱的去向被查明并证明司库官无辜的时候,其中九人已经被处死,只有一人得以幸免。这说明( )A 雅典政治体现了公平与公正的原则B 雅典治国仅有民主没有法律C 雅典的民主形式中存在权力的误用D 希波战争的紧张形势导致民主行为的仓促25有学者指出,“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雅典政制,这些著作流传下来,经中世纪而到近代。”这里旨在强调( )A 雅典民主制因外敌的入侵而消亡B 雅典民主传统仅通
12、过著作流传后世C 雅典民主制对近代民主政治有重大影响D 雅典民主制战胜了中世纪的封建专制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6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 (秦始皇死后)秦始皇完成的统一大业并没有被摧毁,中国人高兴地看到暴政结束,有些人希望退回到秦以前的无政府状态去。随之建立起来的汉朝,承袭了秦始皇建立的体制。事实上,在中国延续二千多年之久的体
13、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材料三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材料四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类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2)材料二对“秦制”做出了什么样的评价?(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其专在下”、“
14、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初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其最终目的是什么?2018-2019学年安徽省淮北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 史 答 案1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这是受中国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宗法制是中国古代家庭内部区分亲疏关系的制度,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故选C。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郡县的出现是对分封制的冲击与破坏,且分封诸侯的权利应是周王室而不是地方诸侯,因此A项错误。完成国家统一秦不是楚,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秦国,因此排除C项。提取材料当中的关
15、键信息楚庄王、韩桓惠王十年说明当时存在分封制,而“已破陈,即县之”“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中的郡守说明也存在郡县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郡县制出现3A【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春秋时期诸侯国国君被杀、诸侯争霸导致诸侯国的数目减少,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4D【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秦朝,推行郡县制,材料中“王”即秦始皇,故D正确;A和B是西周时期;C是战国时期。5B【解析】根据“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可知是秦朝的御
16、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B项正确;丞相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不负责监察。太尉负责军事,郡守是郡的最高长官,这二者都不负责监察。故排除ACD三项。6B【解析】材料说明血缘分封是中国古代分封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类型,血缘分封在本质上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皇权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并且血缘分封长期存在,故A项正确;皇权是秦朝时期出现,故B项错误;C中普遍推崇不符合事实;分封也存在异性,故D项错误。7C【解析】材料“设置十节度使,节制边疆军事力量”反映了节度使重在保障边疆安全,故C正确;图片材料并不能说明节度使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疆域扩大推动行政制度变革,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节
17、度使掌握了地方行政大权,故D错误。故选C。8C【解析】“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描述的是北宋收地方的权、钱、兵与中央,这是北宋解决地方割据的措施,故C项正确;ABD均不符合材料的信息,故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关键信息“收敛藩镇,权归于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9B【解析】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大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省”的本意为宫禁,引伸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行省有利于中央有效管理地方,所以排除ACD;由材
18、料“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故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体制的演变元朝的行省制度10B【解析】材料作者认为郡县制能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加强中央集权,而分封制能适当给与地方一定的权力,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形成一种张力,能更有效地维系统治,故排除D,选B;材料并非认为“郡县”“封建”孰优孰劣,排除AC。点睛: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基本知识,容易导致判断时犯“先入为主”的思维错误。本题就是要结合材料中王家范的观点,从而得出结论。11C【解析】秦朝时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明朝时废丞相,设内阁权分六部。从郡、丞相、诸卿和皇帝裁决可判断甲是秦朝,阁臣、诏书直送六
19、部可以判断乙是明朝。故选D。其他各项均不符合史实。12B【解析】唐代三省六部体制的运行程序是先由中书省草拟正式意见,然后提交皇帝审批而后交由门下省负责审议,门下省负责审议过后由皇帝发布诏令交由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根据事件属性交由下属六部具体执行,所以唐代兴修大型水利工程的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故选B;根据以上分析,ACD项均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体制,根据所学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分析解答即可。13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补阙、拾遗属于谏官,监察御史负责监察,他们的职责主要对皇帝和宰相的言行进行监督和谏议,体现了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D项正
20、确。材料没有体现三省体制制约了皇权,而是强调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排除A。B项说法错误,与材料强调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不符,排除。材料涉及官员的任命,没有体现监察与行政职权分立,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14C【解析】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之后就没有丞相这一官职。排除AB,选C。清朝沿用明制,也没有设立丞相,排除D。15B【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内阁大臣地位不高也无权,内阁大学士不能与皇帝共同决策,决策权只属于皇帝一个人,内阁大臣也不是延续历代宰相职权,“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足以证明阁臣是能够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的。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
21、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名师点睛】在做此类试题时首先审准题目的设问明确答题的方向,其次审清题目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因为其实好多选择题都是在设问、时间和空间等信息上设置陷阱,特别注意有些隐性的时空信息,必要时可以用笔画出来。然后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16C【解析】军机处就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的产物,军机处无定员,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军机处的确机构简单,人员精干,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中枢机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军机处能提高办事效率
22、,但缺点是政治决策封闭性明显,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7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根据题干中“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分析是围绕汉代人才选拔制度而产生的争论,题干中左雄建议改变察举制,而遭到张衡的反对,主张继续通过举孝廉的方式进行选官。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选官制度。18B【解析】题干考察清朝科举制度的回避制度。通过回避制度,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营私舞弊,有利于科举考试的公正公平,故B正确。选项A是科举考试“为没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的作用。选项B是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在考试选官制度的作用,把考试的选拔权集中在中央。选项D,是科举
23、考试中八股取士的作用,和题干无关。点睛:该题考察学生对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重要表现之一,对世界文官考试制度有重要影响。科举制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19D【解析】图中信息反映了中国古代君臣“坐而论道”到臣子跪着奏事的变化,这实质上说明君主权力不断加强,丞相权力不断下降的趋势,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君臣礼节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礼仪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君臣关系的不断恶化,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大臣的地
24、位不断下降,故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图片反映的是丞相地位的变化,实质上反映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20A【解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皇帝权力曾因各种因素遭到威胁,但没有从根本上废除,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君主专制政体本身的漏洞,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主要涉及君权,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从秦至清的史实,故C项错误。皇权至高无上,从秦至清,君主权力总的趋势是不断强化,而不是被制约,故D项错误。21D【解析】君主近臣是指皇帝身边官员的边缘化,显然是丞相制度逐渐削弱直至废除,这一过程说明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D正确
25、;A属于原因,不是趋势;B属于地方制度;C属于原因,不是趋势。22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是指西周实行分封制;而“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是指汉代实行察举制,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组合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23C【解析】梭伦的改革把国家引入民主化的轨道,排除A;克里斯提尼改革使民主政治在雅典确立,故选C;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进一步得到完善,排除B。苏格拉底是一个思想家,排除D。24C【解析】据材料“雅典城邦司库官被控挪用公款,
26、在未经详细调查的情况下,公民大会便将其中十位成员判处死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导致权力的滥用,体现了雅典直接民主政治的弊端,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直接民主政治的弊端,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错在“没有法律”;材料汇总没有体现出希波战争的影响,故D项错误。点睛:材料“雅典城邦司库官被控挪用公款,在未经详细调查的情况下,公民大会便将其中十位成员判处死刑”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25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这一
27、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使公职人员对社会负责,并使其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故选C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26(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2)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被历代王朝所沿用;易形成暴政。(3)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4)三省六部制。特点: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目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解
28、析】(1)主要政治制度:材料“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体现了宗法制的特点,“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体现了分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为西周主要政治制度为:分封制和宗法制;”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则体现出集权,专制的特点,可以总结出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差别:从材料中西周的“地方分权”和秦朝的“一统”可以看出两者一个实行分权,一个是大一统的集权,周朝分封的诸侯在各自领地权力很大,权力尚未高度集中,而秦朝曾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垂直管理,权力高度集中;从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与宗法制互相维系,构成了西周的贵族政治,而秦朝则实行郡县制,按才能选拔官员形成了官僚政治。
29、(2)根据材料“在中国延续二千多年之久的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得出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被历代王朝所沿用;根据材料“中国人高兴地看到暴政结束”得出易形成暴政。材料二对“秦制”的评价主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评价。(3)封建即分封,周朝实行分封制,各地方诸侯享有征派赋役和组建军队的权力,到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扩大,分封制遭到破坏,故“其专在下”;“其专在上”指秦始皇独揽军事、政治、经济大权同时还决定官员任免,专制色彩浓厚。顾炎武说分封制“其专在下”,郡县制“其专在上”,表明他批判地看待两种制度,并不完全否定任何一者,而是寻求两者的优点将其结合,即“寓封建于分封之中” (4)根据材料“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门下即下尚书省”得出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特点:根据所学可知,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同时各自负责的内容明确。因此特点可结合这两个内容概括。目的:结合所学,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产物,故其最终目的是要加强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