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 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据史载,夏后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
2、:“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戳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子畏上帝,不敢不征”。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该材料表明夏、商、周时期的中国( )A 集权政治制度已形成B 神权与王权有机结合C 占卜和迷信活动盛行D 宗法等级观日渐凸显2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燕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 周王B 燕国国君C 卿大夫D 士3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这表明分封制( )A 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3、B 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C 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D 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衰落4史记周本纪记载:“懿王崩,共王弟辟方(懿王之权)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變,是为夷王。”这一做法( )A 是对宗法继承制度的补充B 反映了分封制走向瓦解C 体现了周王室血缘关系的松驰D 说明了周王室威信扫地5西周推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而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这说明( )A 历史制度总是重复循环B 西汉的制度最优C 制度的革新具有渐进性D 郡县制存在弊端6关于秦汉一统,黄仁宇认为统一的地理基础也不容忽视。他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专辟一章“土壤风向雨量”,指出黄土、黄河、风向和雨量等都是支持中央集权化大一
4、统的要素。下面与他的观点相呼应的看法是( )A 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走向B 战国诸侯以农立国、相互竞争C 气象因素无法解释民族国家形成D 古代文明都以大河为中心,推行重农政策7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官员职能奉常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典客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皇室事务治粟内史国家财政少府皇室财政A 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B 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C 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D 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8杨师群在中国历史的教训一书中说:“皇帝(始皇)的威权还表现在为民立极,他不但是天下的道德表率、人向的行为楷模,而且要对臣民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作出详
5、尽的规定因为皇帝不仅是天下最有权势和威严的统治者,还是最聪明、最伟大的圣主。”根据上述材料不能看出秦始皇( )A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威严B承担了思想文化导师的角色C通过立威和表率实现了对民众的绝对控制D把专制王权的范畴扩展到新的领域9据记载,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到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司法机构逐渐独立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 专制皇权趋于顶峰D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10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废分封,立郡县”的措施,其根本目的在于( )A 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B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 巩
6、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11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 )A 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B 旨在终结丞相制度C 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D 加速了西汉的灭亡12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A 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 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C 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 D 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13李治安教授认为:“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
7、握权力大而不专。”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双重性是指既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B 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既中央集权,同时又体现出地方分权C 对行省的有效监督及行省内部分权制衡,避免行省过于专权D 在权力结构上实行集体领导与民主集中制相结合的权力结构14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过类似情况。一般认为,北宋政治体制的变革是其重要原因。下列各项最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是( )A 全面推行文官制度B 实行二府三司制度C 削弱节度使的权力D 设枢密院管理军事1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8、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自秦代设置监察机构以来,我国历朝都很重视监察制度建设。以下官员或机构不属于专事监察职责的是( )A 参知政事B 御史御史台C 提点邢狱司都察院D 刺史十三州部16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之处是( )A 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B 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C 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D 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17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清代六部长官均无权对各省督、抚直接发布命令,则不得谓是总辖全国之行政长官。又各部尚书,侍郎均有单独上奏之权,则各部尚书亦并不得谓是统率各该部之惟一长官。清制六部尚书、左右侍郎俱满、汉各一人,则
9、一部而长官六人。此等各无专事”最符合上述材料主旨的是( )A 清代通过“以满制汉”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B 清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了新的发展C 对六部的权限规定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蜂D 清代中央机构的设置相对比较完善和成熟18针对军机处的“有官无吏”现象,清朝赵翼说:“枢廷义取慎密,有官无吏。”也有学者指出“始密且速矣。”军机处名义上虽然有官,但实质上除了皇帝,其他人全都是吏,是真正的“有吏无官”。对军机处“有官无吏”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便于严格保密有利于提高效率加强君主专制其实是有吏无官A B C D 19历史学家钱穆认为明代皇帝“在法理上变成了政府里的真正领袖”,其产生影响( )
10、A 丞相制度的完善B 六部隶属于皇帝C 君主专制加强D 中央实行三省制20“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在位时曾再三对百官诉苦。至明成祖时,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采取的措施是( )A 设枢密院B 设立南书房C 设置殿阁大学士D 设立内阁21日人不但在台湾各地设立日语学校,而且发布书房义塾规则,下令台湾人自办的私塾必须加教日语。日本能够在台湾推行这一政策的法律依据是( )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22李侃编写的中国近代史称:“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步代大大加快,俄、英等国争先恐后地掠夺在华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
11、围。”这实际上反映了( )A 日本是瓜分中国狂潮中的急先锋B 马关条约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C 列强在掠夺中国过程中相互勾结D 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3“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南京条约的内容中,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B 协定关税C 开放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D 赔款2100万银元24晚清有臣子对皇上说:“皇上,居住在这样的国家里,多安全啊,老百姓都丰衣足食呢!”这样的“安全”局面彻底被打破是在( )A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B 中日甲午战争时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D 鸦片战争时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载:
12、“武德(唐高祖年号)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三公地位高,无实权,实际上是荣誉职务。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系执行机关,政务繁多,故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管理有关事务,这些部门在政权机构中所起的作用最大。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根据材料,围绕制度设计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携带蒸汽机、远洋战舰模型与高倍望远镜等礼物访华,向乾隆祝寿,同时希望中英互通有无,发展贸易,并在
13、京建立大使馆。乾隆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断然拒绝。英国使团无功而返。(1)马嘎尔尼使团来华时中国奉行什么对外政策?分析奉行这种政策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原因。材料二 史学家蒋廷黻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2)1840年后中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蒋廷黻这句话的?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 史 答 案1B【解析】 “恭行天罚”“天命殛之”“子畏上帝”“天命诛之”这里都体现出借用上天意愿来加强统治的思想。体现出神权与王权有机结合的特点,故B项正确;夏、
14、商、周时期的中国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借助神权思想加强统治,不是迷信活动盛行,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法等级的信息观念,故D项错误。【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2
15、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宗法制下,周王是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土地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依此类推。因此,在鲁国宗法系统中,鲁国国君即为大宗。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为B。3C【解析】由“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到“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说明由于分封制的实施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故C项正确;受分封的地方并不都是少数民族地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周王室对于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周边地区开
16、发,并不是说周王室附近地区衰落,故D项错误。中外朝制度4A【解析】材料中的“诸侯复立懿王太子變”表明仍然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兄终弟及只是对宗法继承制度的补充。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宗法继承制度,不是分封制,排除B项;从材料反映的信息来看仍然根据血缘关系继承,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解答文言文材料选择题需要注意:(1)重要的虚词,如则、非等,这些词后的语句一般就是解答题目的核心句。(2)重要的历史人物信息,如称谓、官职、人名等。(3)时间信息,既包括文言文材料中的时间描述,也包括引文出处的时间等等。(4)所选文献的出处、名称、作者等等。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17、问题的能力,解答本小题要抓住核心句词、时间信息等。5C【解析】郡国并行制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创新,所以材料说明了制度的革新具有渐进性,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历史制度不是简单的重复循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西汉的制度也不是最优的,选项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没有说郡县制存在弊端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6B【解析】A中的“决定”一词太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从材料“黄土、黄河、风向和雨量等都是支持中央集权化大一统的要素。”可看出B与题干中的观点一致、相符,故选B;题干中的“风向和雨量”属于气象因素,黄仁宇的观点也是在解释自然因素对政治的影响,故C与题意
18、不符, D中的“都”说法绝对,不合史实,故排除。 点睛:根据材料信息“黄土、黄河、风向和雨量等都是支持中央集权化大一统的要素”可知黄仁宇指出的是农业和政治的关系,而B项中的“以农立国”与此呼应。7A【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秦朝还有专门的官员来管理皇室的“家务事”,这体现了家国同治,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秦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存在权力的制约平衡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没体现出等级制度以及行政效率提高之类的信息,所以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8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的威权还表现在为民立极,他不但是
19、天下的道德表率、人向的行为楷模,而且要对臣民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作出详尽的规定因为皇帝不仅是天下最有权势和威严的统治者,还是最聪明、最伟大的圣主”可以判断A、和均符合材料中主旨,项不能得出答案,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政治秦汉时期政治皇帝制度特点【名师点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一个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体现在决策方式上,中央集权体现在管理方式上。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三大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选官趋势逐渐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9B【解析】材料内容反映了地方司法权不断削弱,不等同
20、于司法机构的独立,故A项错误;从汉代到明清地方司法权的削弱源于中央集权的增强,故B项正确;内阁、军机处等机构的出现说明专制皇权趋于顶峰,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地方享有司法权,不能说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汉代可以处死罪犯。宋代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到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汉代到明清中央集权的增强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0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巩固统一政策的措施,解题时紧扣“废分封、立郡县”与“主要目的”等关键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维护皇
21、权的至高无上主要是通过界定君臣权限来实现,“废分封,立郡县”是把地方权利集中到中央,便于国家的统一,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本身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之一,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废分封、立郡县11C【解析】中外朝制度主要是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以加强皇权的集中,故C项正确;中外朝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目的是分割丞相权力,不是终结丞相制度,故B项错误;该措施有利于君主专制集权加强,并不是导致西汉灭亡的原因,故D项错误。12D【解析】根据材料“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可知,科举制选拔标准的公平公正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门阀势力,故
22、D项正确;钱穆提及科举制的选拔标准和原则,未提及对君主集权的作用,故A项错误;德行和学识成为科举的主要依据,但并未体现出思想文化的控制,故B项错误;德行和学识只是官员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故C项错误。13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行省制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权力大而不专;行省制既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A项正确,但不符合设问;行省制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既中央集权,同时又体现出地方分权,B项正确,但不符合设问;C项对行省的有效监督及行省内部分权制衡,避免行省过于专权,正确,但不符合设问;行省制不是实行集体领导与民主集中制相结合的权力结构,D项错误,符合设问,所以选
23、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行省制”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14B【解析】根据题干的要求“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和所学史实,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度表明中央和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符合要求,故答案为B项。A项反映的是行政权的变化;C项反映的是军权的变化;D项反映的是分割丞相的军权;其他三项不符合“最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要求,排除A、C、D项。15A【解析】参知政事属于副宰相,用来分割宰相的新政权,故选A;BCD都是监察机构或官职,排除。16A【解析】内阁和军机处都是皇帝的助理机构,都参与决策,没有决策权,故A正确;朝廷事务和地方事务均有六部负责管理,故B错误;D属于兵部管理
24、。17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清制六部尚书、左右侍郎俱满、汉各一人,则一部而长官六人。此等各无专事”可以判断出清朝君主专制的措施进一步加强,故本题选择B项;A中“以满制汉”不符合题意;C是军机处的设立;D中完善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政治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措施【名师点睛】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极端与黑暗时代。复习时把握个“趋势”、注意两个“联系”、抓住三个“核心”。一个“趋势”: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两个“联系”:一是联系明清时期经济、思想状况,说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二是联系同一时期西方代议制的确立,说明中国政治制度
25、的落伍。三个“核心”: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有三大核心内容,即丞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形成、军机处的设立。18A【解析】根据材料“枢廷义取慎密”体现军政大事需要严格保密,正确;“始密且速矣”体现军机处能迅速处理政务,利于提高效率,正确;根据材料“军机处名义上虽然有官,但实质上除了皇帝,其他人全都是吏,是真正的有吏无官”体现军机处有利于加强皇权,是真正的有吏无官,官员权力小,故正确;所以排除BCD,选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枢廷义取慎密,有官而无吏”“始密且速矣”等关键信息的意思,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19C【解析】明朝初期废除宰相制度,逐步形成内阁制,但内阁大臣仅备顾问兼协
26、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君主专制加强,故答案为C项。明朝初年废除丞相制度,排除A项;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是废除丞相制度后权力结构的变化,不是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排除B项;D项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明朝内阁是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只是对皇帝决策和处理国家政务起辅助作用,不可能对皇权起到限制的作用。20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朱元璋由于废除丞相制度,造成皇帝政务繁忙。为改变这种情况,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
27、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物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所以选D,排除C;枢密院是宋元管理军事的机构,南书房是清朝康熙皇帝设立,排除A、B。21C【解析】根据关键信息“日人不但在台湾各地设立日语学校”,联系所学,1895年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故日本能够在台湾推行这一政策的法律依据是马关条约,C正确;南京条约、北京条约与日本无关,排除AB;辛丑条约和“日人不但在台湾各地设立日语学校”无关,排除D。【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不平等条约。抓住关键信息“日人”“日语学校”“台湾”,联系所学知识不难判断。22B【解析】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
28、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加剧。故答案为B项。A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23C【解析】南京条约开放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打破了原来仅有广州一口通商的状况,中国国门大开,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也是南京条约的内容,但不符合题干中“最能说明”的要求,排除A、B、D项。24C【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彻底打破”的要求,排除A、B、D项。25示例一论题:三
29、省六部制下体现一定的分权与制衡。阐述: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决策、审批和行政职能,相权一分为三,体现分化事权;三省既分工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体现相互制衡;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以皇权政治为中心,三省长官均对皇帝负责并在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言之有理即可得示例二论题:三省六部制促使君主集权体制完善。阐述: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掌决策、审批和行政职能,三省分工与合作,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利于减少统治着的决策失误;以皇权政治为中心,利于加强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相权,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完善。(言之有理即可得(评分标准:论题角度合理、中心突出,阐述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30、【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所给材料提取观点,材料中“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的信息从“三省六部制下体现一定的分权与制衡”或者从“三省六部制促使君主集权体制完善”或者从“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与意义”提取观点;第二小问论证结合材料中关于三省六部制度信息以及所学围绕观点进行论证即可。点睛:26(1)闭关锁国。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巩固封建统治;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文化上:传统的夷夏观,天朝上国思想,自大心理。(2)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开放。(言之有理即可)“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指:自认为是天朝大国,以不平等的态度对待,视外国为夷。“184
31、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指: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发动对华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外关系,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从材料中的“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并联系所学可知,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奉行这种政策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政治方面的君主专制、经济方面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天朝上国思想等等来回答。(2)联系所学可知,1840年后中国的对外政策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开放。对于“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这句话的理解,应当联系所学,从1840年前后的中外关系的变化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