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所名校】2018-2019学年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02954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0所名校】2018-2019学年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00所名校】2018-2019学年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00所名校】2018-2019学年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00所名校】2018-2019学年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00所名校】2018-2019学年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8-2019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 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

2、”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 具有民主色彩B 以血缘为纽带C 权力高度集中D 神权王权结合2在家国一体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华民族形成了重血缘、重亲情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的制度源头是( )A 禅让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集权制3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巳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 郡县制遭到破坏B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C 分封制受到冲击D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4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

3、,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据此,西周分封的主体是( )A 王族B 功臣C 将领D 先代贵族5杜甫24岁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留下望岳一诗,其中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诗句。“齐鲁”之称源于西周分封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召公之子受封于鲁 B 鲁国诸侯对周天子定期朝贡C 鲁国是因功臣受封 D 鲁国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6西周时期某诸侯国君有子四人,依年龄从大到小分别是甲、乙、丙、丁,其中甲、丁是庶子,乙、丙是嫡子,应该继承诸侯之位的是( )A 甲B 乙C 丙D 丁7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赵佗任南海郡郡尉,任嚣任

4、龙川县县令。赵佗、任嚣( )A 是秦始皇任命的官吏B 定期进京朝觐秦始皇C 将地方财赋运送中央D 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8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 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B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C 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D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9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同学在考证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 史记的记载B 秦简的记载C 民间的传说D 史家的学术观点10假如一名秦朝的

5、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A 丞相B 太尉C 御史大夫D 郡守11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 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 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12据汉书记载,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该官员属于( )A 十三州刺史B 御史大夫C 参知政事D 三司使13下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

6、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右在”后空缺部分应是( )A 皇帝 B 太尉 C 御史大夫 D 丞相14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A 宗法制得以恢复B 分封制被彻底取消C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D 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15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昌邑王,另立汉宣帝。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霍光说:“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议定请示皇太后就完了。”这实质上反映了( )A 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B 内外朝制度开始形

7、成C 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D 皇权受到相权的限制16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17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 )A 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B 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C 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D 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18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

8、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A 派文臣做知州B 设“三衙”收精兵C 设三司使管财政D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19元史地理志记载:“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为了有效的管辖这些地区,元朝采取的措施是( )A 推行郡县制度B 设置中书省C 实行监察制度D 实行行省制度20南台备要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们)从便区处。”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 获得了紧

9、急事务的处置权C 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 各项权力不受中央的节制21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此举目的是( )A 增加六部权力B 扩大统治基础C 加强专制统治D 提高办事效率22“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A 内阁制度B 宰相制度C 宦官集团D 胡惟庸集团23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C 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 设六部分理全

10、国政务24皇帝下达给臣下指示方略、考核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机要文书,为防止泄露,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密封,加盖军机处印信后,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通称为“廷寄”。“廷寄”制度反映出( )A 军机处权利大于内阁B 军机处提高清政府行政效率C 军机处直接统领兵部D 军机大臣掌握行政决策权25清代定制,官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笔圈定简放。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这表明( )A 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B 统治危机冲击中央集权C 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D 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26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A 一半是封建社会,一半是殖民地B 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各占一半C 大部分主权丧失,封建经济为主D 地主阶级与外国势力共同统治的社会271938年,蒋廷黻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这说明清廷( )A 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B 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C 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D 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28近代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

12、领事裁判权B 片面最惠国待遇C 居住及租地权D “门户开放”政策29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这一规定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影响是( )A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B有利于日本对中国资源的掠夺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更加恶劣D日本建立起对中国的经济控制30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20世纪。这里的礼物指的是( )A 火烧京城圆明园B 割占台湾澎湖列岛C 签定辛丑条约D 提出二十一条31“门户开放”政策的含义是( )A 清政府向西方列强开放B 清政府与各国之间相互开放

13、C 西方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互相开放D 西方列强在华势力向美国开放32“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一诗作反映的事件是( )A 左宗棠收复新疆B 刘步蟾抗击日本侵略者C 曾纪泽到俄国谈判D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331884年,清政府根据左宗棠的建议设立新疆行省。就当时而言,其主要目的在于( )A 加强西北边疆的管辖B 配合收复伊犁的斗争C 驱逐阿古柏侵略势力D 协助清军进攻吐鲁番34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政策的变化历程是( )A 招抚一镇压一利用B 镇压一招抚一镇压C 利用一镇压一招抚D 招抚一利用一镇压35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初,在京畿一带,义和团“一倡百

14、和,从者如归。城市乡镇,遍设神坛,坛旁刀戟林立”。这( )A 增强了中国人民反清的斗争信心B 体现了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持C 反映出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D 是对严峻的民族危机的回应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法令由一统”,“君主言出法随,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唐六典卷八门下省侍中条:“凡下之通于上,其制有六:一曰奏抄,二曰奏弹,三曰露布,四曰议”并在注释中解释“议”云:“谓朝之疑事,下公卿议,理有畀同,奏而裁之。”集议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重大的关涉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诸方面的问题,均可通过一定的程序,成为集

15、议的主题。摘编自探讨隋唐时期司法政策(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集议”机制形成的积极意义。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摘编自国史大纲材料二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门无寒门,下门无士族”者也

16、。宋书恩幸传材料三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料,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通典选举历代制下(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选官制度的选拔标准。(2)材料中的选官制度,你认为哪一个较为合理,为什么?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新月异,枪炮皆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摘编自申报1894年7月9日材料二中国和日本分别代表着封闭与开化

17、两股势力,西方国家自然会更亲近日本。如果日本有最终战胜的机会,西方都应该放弃干涉的动议,然而中国的最终战胜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而如果西方不立即阻止这场战争,最终的结果必将是日本战败后丧失独立,继而日本也会加入中国,充满忌恨地把西方的“洋鬼佬”赶出国门。如果出于猜忌,欧洲列强不愿出兵干预,美国应该挺身而出,虽然这与美国奉行的门罗主又相违背,但事态的特珠性应该让美国考虑暂时放弃原则。为了不对全球贸易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冲突必须停止。摘编自英国每日新闻报1894年8月12日材料三纵观甲午战争,除却黄海上的硝烟,还有一场看不见的战争:舆论战。日本政府早在对朝鲜进行战略包围的时候,就已经将舆论宣传上升为国

18、家战略,他们秘密聘请前纽约论坛报记者豪斯作为舆论战顾问,当纽约世界报记者克里曼揭露日本旅顺大屠杀事实后,日本政府勾结华盛顿邮报、旧金山纪事、纽约时报发表有利于日本的文章,从而质疑克里曼;清朝政府和媒体却在屠杀事件中集体保持沉默。伊藤博文说,利用媒体攻势取得国民舆论的支持,就等于拿下了战争一半的胜利。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点石斋画报刊载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石版画“牙山大胜”、“倭兵无状”、“海战捷音”、“形同海盗”完全是被清军慌报军情误导,颠倒了真相,国人还一时被虚假胜利蒙蔽,在国际上成为笑谈,造成急劣影响。摘编自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对中日战争的形势做了

19、怎样的预测?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和西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预测?(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战败的原因。2018-2019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 史 答 案1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商朝统治者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是因为商王把占卜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体现出王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题干强调商朝体现神权王权结合,与具有民主色彩不符,排除A。以血缘为纽带也是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但是与题干强调神权王权结合不符,排除B。商朝尚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2B【解析】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20、巩固统治的制度,中华民族重血缘、重亲情的传统观念与这一制度有关。故答案为B项。禅让制度指的是部落首领的产生方式,与血缘、亲情无关,排除A项;郡县制度是一种地方管理方式,排除C项;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与血缘、亲情无关,排除D项。【点睛】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宗法制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通过规定宗族内严格的等级制度,以此确定在国家权力分配中的地位,避免因权力分配不均和继承问题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从而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因此,在西周宗法制下,大宗与小宗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

21、,也是政治隶属关系。通过实行宗法制,在保证各级贵族垄断政治权力和特权地位的基础上,调节贵族之间的矛盾,稳定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3C【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崩溃,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作为诸侯,郑庄公的种种行径:“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说明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已被破坏,故选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不是郡县制,A项错误;B项错在“开始”;D项“彻底”的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选C。4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可以看出,西周分封的主体是王族。故答案

22、为A项。功臣是分封对象,但不是主要的,排除B项;西周分封的对象包括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代,不是将领和先代贵族,排除C、D项。【点睛】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分派到地方的诸侯也可对下分封,从而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通过分封,西周诸侯与王室之间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A选项错误,周公之子伯禽被分封在鲁国;B选项说法正确,符合

23、西周分封制的要求;C选项错误,鲁国是王系血亲;D选项错误,鲁国遵守的是西周的分封和宗法体系。点睛:鲁国,中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首任国君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子伯禽。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国都为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今山东省南部。6B【解析】西周宗法制规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乙是周王的嫡长子,有资格继承王位;丙虽是嫡生,但不是长子;甲、丁是嫡长子的庶母兄弟,均为小宗,无权继承王位。故选B。考点:西周的宗法制。点评:宗法制即宗教法规,是一种权利继承制度,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

24、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宗法制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贵族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世袭制、分封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A【解析】赵佗、任嚣属于郡县主要官吏,是由皇帝任免调遣。故答案为A项。朝觐述职是分封制下诸侯对天子的义务,排除B项;将地方财赋运送中央是北宋时期转运使的职责,排除C项;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是中央官吏丞相的职责,排除D项。8C【解析】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

25、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故答案为C项。A项属于西周的分封制,排除;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排除B项;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的创立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排除D项。9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常识的运用能力,史料价值的高低遵循实物史料价值高于文字材料的规律,其中以出土的文物史料价值最高,所以在备选项中秦简的价值最高,答案选B项,C项最低,A D两项价值相同但低于B项。考点:史料不同史料的价值比较文字史料、实物史料10C【解析】“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说明这一官员的职责是负责群臣奏章和监察百

26、官,根据所学可知,这是秦朝的御史大夫所负责的工作,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1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君主权力在不断加强,宰相权力在不断削弱,直至废除,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12A【解析】从材料“周行郡国”“省察治状”“断治冤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官员的职责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由此可判断是刺史;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故A项正确。B项是秦朝的中央官制,排除;CD项是宋朝的中央官职,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

27、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进行分析,结合“汉书记载”和所学知识解答即可。13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政治制度。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下,一切军国大事最终都取决于皇帝。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14C【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的推恩令,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可知这一法令是推恩令,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王国的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宗法制未恢复,A错误;B项“彻底”表述错误;材料是表明地方自主权的逐渐削弱,D项错误。故选C。15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内朝首领霍

28、光拒绝丞相参加废立皇帝的会议,因为汉代内朝权力来自于皇帝,因此这实质上反映了专制皇权的加强,故答案为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朝掌握决策权力,外朝掌握执行权力,A项不能反映内外朝制度的实质,排除;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于汉武帝时期,排除B;D项与材料反映的史实不相符,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汉内外朝制度【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意在考查考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西汉时期为加强皇权,汉武帝任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内外朝制度。内朝参与决策,以丞相为首的外朝负责执行,相权受到削弱,皇权得到加强。材料所述排

29、斥丞相的现象反映的实质就是专制皇权的加强。16B【解析】唐代三省六部体制的运行程序是先由中书省草拟正式意见,然后提交皇帝审批而后交由门下省负责审议,门下省负责审议过后由皇帝发布诏令交由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根据事件属性交由下属六部具体执行,所以唐代兴修大型水利工程的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故选B;根据以上分析,ACD项均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体制,根据所学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分析解答即可。17A【解析】据材料提到,(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御史中丞监督

30、百官、三司使管理财政、枢密副使管理军政,故A正确。御史中丞不管理财政,故B错误。同理,C错误。三司使不管理军政,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中央官制【名师点睛】宋虽沿唐朝制度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但其主要职权被置于内庭的政事堂所控制;并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凡军机大事,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无权过问。设三司行使财权。其结果“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想知”。又设谏院,以弹劾大臣,使宰相难以在处理朝政中施展作为。18A【解析】材料中的宋太祖“选儒臣”意即选文官,“分治大藩”则是指治理地方,即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派文臣做知州。故答

31、案为A项。B项是削弱武官的权力,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针对丞相采取的措施,且属于中央官员,不符合“分治大藩”,排除;D项不能反映“选儒臣”的特点,排除。19D【解析】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开创行省制度,在地方设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为D项。秦朝开始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排除A项;元朝的中书省是中央行政机构,排除B项;从材料中的“为了有效的管辖这些地区”来看,应当是地方行政制度,C项与此不符,排除。20B【解析】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大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省”的本意为宫禁,引伸为中枢机要、

32、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行省有利于中央有效管理地方,所以排除ACD;由材料“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故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体制的演变元朝的行省制度21C【解析】明朝废除丞相主要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故C正确;A显然不符合题意,六部是执行机构;废除丞相属于中央官制调整,不是扩大统治基础,故B错误;提高办事效率属于军机处设立带来的影响,故D错误。22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朱元璋废除丞相,“那个庞然大物”是指丞相制度,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朱元璋时还没有内阁制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朱元璋也没有毁掉宦官集团,选

33、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胡惟庸集团只是表面问题,丞相制度才是真正的庞然大物,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是废除丞相制度。23A【解析】题干中的诗文说“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可见废除宰相后,皇帝一人无法处理繁巨政务,朱元璋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是明成祖开始采取的措施;票拟权更是之后随着内阁地位日益提高而获得的;明朝早在建立时已设立六部。故正确答案为A。24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故B正确。根据

34、所学可知军机处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秘书班子,没有决策权,ACD说法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25B【解析】据材料提到,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清朝统治危机,地方督抚权力较大,冲击中央集权,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故A排除。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过于绝对,故C排除。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也过于绝对,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影响26C【解析】所谓半殖民地,指部分丧

35、失国家主权,所谓半封建社会指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封建社会体系不完全瓦解,是不完全的封建社会和不完全的殖民地社会,故选C;A是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机械的错误理解,排除;B是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片面理解,排除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包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丰富的内涵,D只是涉及到政治方面,排除。27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可以看出尽管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损害中国主权,但清廷不以为意,说明当时人们的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故答案为D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是因为打开了国门,不是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排除A

36、项;清朝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并非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排除C项。28B【解析】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 片面“ 最惠国待遇 ” 。故本题选B选项。A项是司法方面的权利,外国人在中国犯了法中国法律无权管制;C项明显与材料无关;D项是指的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向任何一个国家开放。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把握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的含义。片面最惠国待遇指的是一个国家和中国缔结了不平等的条约以后,其他国家可以凭借该待遇相互援引,使中

37、国受害无穷;领事裁判权指的是外国人在中国犯了法,不能依据中国人的法律审判,需交给外国领事。29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这是马关条约中的“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的条款,大开资本输出的方便之门,从此西方列强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瓜分中国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沉重地打击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是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排除A。B不是该规定的主要影响。仅凭该规定并不能说明日本建立起对中国的经济控制。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30C【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

38、“进入20世纪”可以看出,西方人给中国送来的礼物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故答案为C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在1860年,日本割占台湾澎湖列岛是在1895年,不属于“20世纪”,排除A、B项;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是在“20世纪”,但不符合题干中“西方人”的要求,排除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西方人”和“20世纪”。根据时间信息可以排除“火烧京城圆明园”和“割占台湾澎湖列岛”;根据“西方人”同样可以排除“割占台湾澎湖列岛”,还可以排除“提出二十一条”,据此确定答案。31C【解析】门户开放政策即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不论是否在中国内地或沿海地区,对于所

39、有列强来说利益均沾、机会平等,即西方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互相开放。故答案为C项。清政府早已向西方列强开放,排除A项;西方列强不存在对清政府的开放,排除B项;是互相开放,而不是仅仅对美国开放,排除D项。32A【解析】材料中的“大将军”是左宗棠,从“天山”“玉关”(即玉门关)等信息可知,这首诗歌反映的事件是左宗棠收复新疆。故答案为A项。刘步蟾抗击日本侵略者是在黄海和威海卫,与“天山”“玉关”无关,排除B项;曾纪泽是外交官,不是“大将军”,排除C项;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是在京津一带,与“天山”“玉关”无关,排除D项。33A【解析】伊犁地区收复于1881年,故排除B;1877年,清军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

40、一举消灭了阿古柏的主力,阿古柏兵败自杀。年底,阿古柏的残部逃入俄境,排除C;1884年,左宗棠已经收复了新疆,新疆局势逐渐稳定,排除D;1884年,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事务,清政府根据左宗棠的建议设立新疆行省,故选A。34B【解析】在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时期遭到了清政府的镇压,在其转移到津京后被清政府利用,之后慈禧西逃中命令对义和团进行镇压,B项符合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政策的变化历程,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C、D项。35D【解析】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是在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日益高涨的表现。故答案为D项。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

41、国运动,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义和团运动是民族危机加深的产物,排除C项。【点睛】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重、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开展的。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反映出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这一口号也带有一定盲目性。“扶清”会使人们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警觉,特别是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由“剿灭”改为“招抚”时,义和团逐渐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灭洋”在当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形势下,起到了广泛动员民众参加斗争的作用,但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36(1)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2)意义:在

42、讨论军政要务时,为皇帝裁决提供依据;可以集思广益,能有效减少中央决策的失误。【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和唐代“集议”机制形成的积极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法令由一统”“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2)唐代“集议”机制形成的积极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各种重大的关涉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诸方面的问题,均可通过一定的程序,成为集议的主题”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37(1)标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品德才能(孝廉);门第声望;科举制考试成绩(学识能力)。(2)合理:科举制。理

43、由: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的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员的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利,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所沿用,影响深远。【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的标准是品德才能;九品中正制的标准是门第声望;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2)最合理的应当是科举制。其理由应当联系所学,从科举制的影响和作用,如对选官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和后世沿用等方面来回答。38(1)预测:中国实力优于日本,

44、会取得战争胜利。原因:中国是东亚最大的国家,进行了30年的洋务运动,经济军事实力有所提高。(2)原因:观念落后,不重视舆论的作用;漠视日本歪曲真相,失去道义支持;军队谎报军情,蒙蔽国人。【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从材料一的“挽回大局在此一举”和材料二的“因而如果西方不立即阻止这场战争,最终的结果必将是日本战败后丧失独立,继而日本也会加入中国”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对中日战争形势的预测结果是中国实力优于日本,会取得战争胜利。中国和西方作此预测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等信息,并联系所学,从中国是东亚最大的国家、洋务运动的开展使中国经济军事实力有所提高等方面来回答。(2)清朝战败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纵观甲午战争,除却黄海上的硝烟,还有一场看不见的战争:舆论战”“清朝政府和媒体却在屠杀事件中集体保持沉默”“国人还一时被虚假胜利蒙蔽,在国际上成为笑谈”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月考试卷 > 高一上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