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9届甘肃静宁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 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礼记王制记载:“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但
2、是“春秋之世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这反映了( )A 鲁国朝聘次数多反映其政治地位低下B 周王室衰微逐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C 齐晋两国通过争霸战争成为春秋霸主D 诸侯国通过朝聘实行远交近攻策略2中国史学会副会长熊月之认为: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事实上起着准宗教的功能。皇帝无权阅读史官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故帝王将相惧怕史官。这种情况说明了( )A 历代帝王十分重视以史为鉴B 后世评说对帝王将相的制约C 传统人伦思想制约帝王行为D 帝王将相功过由史官来决定3南朝时,谱学成为专门之学,士族不精谱学,不能为官,谱学既是吏部选官的依据,也是南
3、朝鉴别庶姓大族冒名顶替、伪造家世的依据。这反映了( )A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B 门阀政治影响谱学发展C 士族与庶族矛盾的缓和D 重视选拔真才实学人材4战国时期,民间私立祠、社数量大增。男女巫成为百姓信仰鬼神的关键人物,祭祀不再是固定时间的特定仪式,而变成他们的谋生手段。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的紧迫性B 祭祀活动干扰正常社会秩序C 社会转型时期民间信仰趋于合理D 贵族政治崩溃影响民间祭祀5下表为北宋名臣事迹材料一定程度反映出北宋( )A 重文轻武,文官待遇较高B 政治相对保守,老成持重者受重视C 理学兴起,重视内心反省D 科举考试完善,所选人才各有所长6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
4、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据此可推知当时( )年代年数乞休次数年平均次数洪武3500正统294014成化23103448嘉靖454871082隆庆6761267万历488931860A 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B 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C 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解D 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7中国太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C体
5、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8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称:“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出现政府奏议中所称情况主要是由于( )A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B西汉初的“无为而治”引起匈奴南侵和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C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的藩镇割据局面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9公元前417年,雅典人准备通过陶片放逐法流放阿克比亚德斯和尼奇亚斯中的一个。但在投票之前,两人突然联合起来,导致相对次要的许佩波罗斯被流放
6、。雅典人因此感到愤怒,从此取消了该法。这反映出陶片放逐法( )A 只是用于打击政敌的工具B 根本无法维护民主制度C 主观随意性强难以维持D 存在制度缺陷易于操纵10厦门大学教授徐国栋说:“在谢沃拉、西塞罗生活的共和国晚期,古希腊哲学犹如西斯廷小教堂天顶画创世纪中的那个上帝,罗马法犹如那个被造好的亚当,前者的手指轻轻触及后者。被触者就从一堆泥土变成鲜活的生命,并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进而影响着诸多的后来者。”作者意在说明( )A 希腊民主政治深刻影响罗马法的发展B 希腊文化赋予罗马法精神内涵C 欧洲两大文化源头相互影响互为渊源D 没有希腊文化就没有罗马文化11登特列夫认为:“如果没有自然法,意大利
7、半岛上一个农民小共同体的渺小法律,绝不可能演变成为后来国际文明的普遍法律。”他的意思是罗马法( )A 演变为成文法是历史的进步B 成为世界各国法律的蓝本C 维护了奴隶主阶级根本利益D 体现基本正义和理性原则12公元前6世纪,梭伦设立公民陪审法院,规定:陪审法官从年满30岁的雅典公民中选举产生,按照一定顺序轮流参加案件审判。每次参加审判的人数大约是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审判结果由陪审法官往票箱内投放石子的方式投票表决。这一规定( )A 保证了雅典各阶层的权利 B 适应了当时的民主政治体制C 避免了司法中的集体暴政 D 构建了现代陪审制度的框架13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雅典思想家著有鼓吹法律和法治的大量
8、作品,但西塞罗认为大多数希腊人“永远不理解或在意法庭上所作证词的神圣约束效力”,就连伯里克利的老师在被判刑后也选择了逃跑。这表明( )A 希腊文明对罗马法的影响有限B 雅典公民缺乏法律知识的指导C 雅典的民主政治已经走向衰落D 雅典法学理论与实践存在断裂14伯利克里当政时期,对在公民大会上发言的人的资格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通过继承获得的财产的人都没有资格在公民大会上发言。这主要反映出( )A 雅典的民主存在虚伪性 B 民主与道德要求的统一C 家庭是雅典民主的基础 D 财产是享有民主的前提15马克斯韦伯说,罗马法“对于我们本民族
9、的法律系统是一种强力剂,在它的帮助下,旧的和新生规则的发展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文明状况的需要,我们整个独立的法律系统,象罗马法本身一样,就这样被逐步建立起来”。罗马法( )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 深刻影响欧洲近代社会行为规范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 不断地适应着欧洲历史发展要求16著名学者何新在其著作希腊伪史考(2013年出版)中提到一些有趣的观点。如,古希腊只是一个地名而非一个殖民帝国;亚里士多德著作太多、范围太广,更像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对这些观点,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这说明( )A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 著作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C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
10、糊不清 D 历史研究没有可信的定论17英国的新贵族自然是获得爵位的人,虽然他们对于国王滥封爵位有所不满,但是至少他们已经获得这一显荣的尊号,自然对国王也怀有感激之情,不愿意废弃国王使自己的尊号受损,使这一美好的制度消失。这从侧面主要说明( )A 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B 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必然C 资产阶级革命的渐进性D 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曲折18下表目录为某著作的局部,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小州的胜利”,指参议员每州两名顾及小州利益B “着火的房子”,反映联邦制下出现危机C “人类的五分三”,把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来计算人口D “瑕不掩瑜”,说明颁布的宪法功绩远大于局限19下图是近代德国统一后
11、的一幅政治漫画,帽子为普鲁士军盔,帽子下的人是德国民众。对此图的解释,最为全面准确的是( )A 德国以王朝战争的形式完成了国家的统一B 德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保护人民C 德国的未来完全由军队控制D 德国的政治走向由军国主义而非人民群众来决定20据统计,1871-1914年,德国共派出了548名外交官,其中贵族出身者为377名,占总数的69%,大使级外交官更是“几乎无一例外地属于高级贵族或旧的乡村贵族,只有派驻巴黎的舍恩男爵来自贵族化的工业家家庭”;非贵族出身者只能担任其中无关紧要的职位。材料可以说明统一后的德国( )A 外交事务上全为容克贵族垄断B 经济上贵族有雄厚实力C 官员选拔上全以家族背景
12、为准D 政治上保留着贵族特权21法国人权宣言称:“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各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此等限制仅得由法律规定之。”下列与此类似的先秦思想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兼爱、非攻、尚贤”C “不尚贤,使民不争” D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221763年4月,英国议员威尔克斯发表匿名文章,谴责国王乔治三世凌驾于议会之上的专横行为。乔治三世下令逮捕威尔克斯。被少数贵族控制的下议院迎合国王旨意,不顾议员享有逮捕豁免权的规定,宣布取消威尔克斯的议员资格。在1768年议会选举中,威尔克斯再次当选为议会代表,下议院蛮不讲
13、理地拒绝承认他的议员资格。这一事件的发展表明( )A 议会选举改革成为当务之急B 国王执政的合法地位受质疑C 下议院权力呈日益扩大趋势D 民主和专制的斗争依然存在23 主持制订美国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谈到民主政治时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自由之于党争,如同空气之于火因为自由孕育党争,所以它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企图因消除党争而消除自由,那就象灭绝空气一样荒唐”。他主要想说明( )A 民主政治的建立应基于对个人自由的尊重B 西方式民主政治必然导致党争的出现C 两党制是美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有力保证D 政党政治的形成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2420世纪以前
14、的历史著作每当论及美国,都赋予赞歌般的评价,历史研究者们相信宪法是美国全民的杰作和天才创造;20世纪初,历史学家认为关于召开制宪会议的提议,并未经过直接或间接的人民表决,大量没有财产的人民始终未曾参与制宪的工作。据此可知( )A 历史解释受时代背景影响B 多角度客观的反映了历史事实C 美国宪法本身具有多样性D 刻意追求历史结论而进行创新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5国家结构与民族问题是政治中的重大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张传
15、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材料二 “联邦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摘自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材料三 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孙中山在东京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日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孙中山序(1921年)(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制有何积极影响?(3)据
16、材料三,概括孙中山民族国家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从周公“以德配天”、孟子的“民贵君轻”的主张,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从朱熹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其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到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的“君臣共治、地方分治”,这些闪耀着分权制约光芒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思想及其实践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君主专制,但对封建君主专制多少起到一定限制用。近代中国的分权思想来源于西方,雅典权力制约机制自梭伦改革始,如公民大会的决议有的尚需经陪审法庭审议并最后批准。陪审法庭主要职能在于司法,但它同时也拥有一定的立法权。据黄毅论中
17、国古代限制君权的思想材料二在西欧中世纪则出现了一些宪政雏形,到了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和理论家进一步发展和实践了分权与制衡原则。19世纪中叶,清朝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和变形,这种局面为近代军阀分裂割据埋下了伏笔,但也使讲求经世致用、注重社会实际的地方督抚大员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领导者和推动者。20世纪初立宪派主导的分权立宪运动迅速开展起来,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革新力量,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化政治进程,对清王朝的覆灭起了重要作用。据傅兆龙国家权力制约论(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和雅典分权的特点。(2)据材料二及所学归纳近代西方权力制约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3)据材料
18、二概括近代中国政府权力演变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材料要求:中英重大改革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比较中英两国改革的内容或结果,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28(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联合国维和是由本组织制定的一种独特而有力的手段。“第一代维和行动”是以1948年向中东地区派遣“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为开端。维和行动本质上是军事性质的,包括监测、监督、证实停火,实现初期和平协定,这种传统的维和行动通常不直接介入解决冲突的政治进程。冷战结束之后的20世纪9
19、0年代,如恐怖主义、贩毒、移民问题、极端民族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等日益突显出来。冷战后开启的“第二代维和行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维和的任务不仅包括传统的维持和平,而且扩展到了国家建设和人道主义救援方面,即包括监督或组织选举,军人复员和武器控制,协助宪法或司法改革的执行,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等。维和部队的组成不仅包括军队,还包括警察和文职人员,旨在全面落实和平协议。中国对联合国维和经历了从反对、默许到参与的变化过程。冷战结束之前,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没有也不可能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1989年中国开始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此后中国维和人员的足迹几乎遍及世界上所有的热点地区,为全球的和平事业贡献中国力量和中
20、国智慧。摘编自联合国官方网站关于“维护和平”专题资料(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冷战后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原因。(2)根据材料,指出冷战结束前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特点有何不同,并说明其原因。29(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汉初以来,听任郡国自由铸钱,私铸之风盛行。其结果,造成铜钱大小轻重不一,劣币充斥市场。到了武帝时代,铜钱越来越轻、物价越来越贵的现象日趋严重。同时一些诸侯王和豪商大贾、豪强地主乘机利用财势操纵铸币大权;积蓄经济力量。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采纳桑弘羊建议,对币制进行彻底整顿:“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朝廷主持造币的机构)铸,钱既多,而令天
21、下非三官钱不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入三官。”这种新铸的钱,称为三官钱或上林钱,后世称为五铢钱。五铢钱的重量与实际重量相等,规格相同,质量较好,成本较高,使私铸者无利可图。自汉武帝创五铢钱制直到隋末,其间垂七百三十九年,尽行五铢延用不废。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背景和内容。(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意义。2019届甘肃静宁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 史 答 案1B【解析】小聘指诸侯每年派大夫聘问于天子,大聘使卿,朝则诸侯自行。依据“春秋之世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可知,春秋时期鲁大夫聘周
22、次数减少,聘齐、聘晋次数超过聘周的次数,说明周王室衰微逐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B正确;材料反映周王室衰微,并非鲁国政治地位低下,排除A;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春秋之世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结合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的知识分析解答。2B【解析】“以史为鉴”的意思是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而材料讲的是皇帝害怕自己出现负面的历史形象,二者没有关系,A项错误;根据材料,由于皇帝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担心自己在史书上留下负面形象,加之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这就使得史官对皇帝的评价对于皇权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说明青史留名是制
23、约皇权的力量,故B项正确;史官不代表儒家,本题主要叙述古代史官在史书中评价皇帝对于皇权具有限制作用,与儒家伦理制约皇权并无直接关联,C项错误;D项表述有误,排除。3B【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材料并未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士族与庶族矛盾不断激化,排除C;材料所说谱学成为专门之学,并未体现重视选拔真才,排除D;注重家世门第,影响着谱学发展,故选B。4D【解析】结合所学,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周天子大权旁落,致使贵族政治崩溃影响民间祭祀,故选D;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C在材料中皆无体现,排除。5B【解析】表格列举出吕瑞、毕士安和寇准都属于书生气,老成持重,说明政治相对保守,B正确;表格难以说明
24、重文轻武的格局,A错误;理学兴起北宋时期,表格难以体现,C错误;科举制度材料体现不出,D错误。6D【解析】官员退休与君主专制没有必然联系,清朝军机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到达顶峰,故A项错误。官员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只是退出官场,不能说明其修身齐家的责任意识淡化,故B项错误。 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这个观念在明朝并没有瓦解,故C项错误。 表中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乞休”的官员越来越多,在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说明士大夫并不仅仅以仕途上的成果作为自我实现的唯一途径,还有其他自我实现的方法,故D项正确。7C【解析】考查宗法制的作用。关键信息: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
25、的重要手段。AB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D项说法错误。8D【解析】范文正公即范仲淹,这是他在“庆历新政”前的奏议,题中所述“官壅于下,民用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是指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具体体现为“三冗两积”局面,这一局面的根源则是宋初(宋太祖)过度集权(过度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的统治措施造成的消极影响。ABC都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9D【解析】陶片放逐法存在打击报复的缺陷,“在投票之前,两人突然联合起来,导致相对次要的许佩波罗斯被流放”体现出该制度存在的缺陷,D正确;打击工具说法不符合题意,A
26、错误;B错在根本;C中主观性不属于民主制特点。10B【解析】从材料中的“前者的手指轻轻触及后者。被触者就从一堆泥土变成鲜活的生命,并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来看,说明古希腊哲学赋予罗马法生命,实际上是指希腊文化赋予罗马法精神内涵。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希腊文化而不是民主政治对罗马法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希腊文化对罗马的影响,没有反映罗马文化对希腊的影响,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点睛:罗马法的特点是同它的源头古希腊的自然法思想分不开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自然法、公平和正义都有过深刻的阐述。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只要人类社会存在,这种追求也就存在。正是因为对公
27、平、正义的追求,才使得罗马法获得了其他奴隶制法律制度所不具备的生命力。可以这么说,自然法思想为罗马法注入了血液和灵魂,罗马法因此获得了与其他国家奴隶制法律制度不同的风骨。11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正义、公平、理性等自然法的精神具有普遍性,影响广泛深远,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成文法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罗马法并未成为世界各国法律的蓝本,选项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是正确的但材料并未强调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2B【解析】材料反映了公民陪审法院的选举与审判程序,不能反映这保证了雅典各阶层的权利,故A错误;雅典公民陪审法院的选举与审判程
28、序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故适应了当时的民主政治体制,故B正确;“避免了司法中的集体暴政”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雅典公民陪审法院并不是现代陪审制度的框架,故D错误。故选B。13D【解析】由材料中的“著有鼓吹法律和法治的大量作品”“不理解或在意法庭上所作证词的神圣约束效力”可知,雅典法学理论与实践存在不相符的现象,即存在断裂的现象,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雅典的法律,并未论述对罗马法的影响,故A不符合题意,排除;由材料中的“著有鼓吹法律和法治的大量作品”可知,雅典公民并不缺乏法律知识的指导,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雅典的民主政治走向衰落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
29、本题选D。14B【解析】:材料中“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通过继承获得的财产的人都没有资格在公民大会上发言”说明在公民大会上发言的人要具有一定的道德修养,A D两项不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C说法明显错误,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政治、经济发展基础上的,故选B项。考点:古代希腊、雅典的政治文明卓尔不群的雅典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15A【解析】材料中的“在它的帮助下,旧的和新生规则的发展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文明状况的需要”中的“它”是指罗马法,因此材料信息表明罗马法对欧洲各国的法律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罗
30、马法对近代欧洲法律的影响,不是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排除B项;罗马法与民主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是罗马法自身的发展,而是对后世的影响,排除D项。16A【解析】何新在希腊伪史考中对希腊历史进行了质疑,这和西方史学家的观点相反,这实质上说明研究者的不同立场会得出不同的历史解释,故A项正确;BC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历史研究有可能得出可信的定论,故D项错误。17B【解析】新贵族是从事资本主义生产而资产阶级化的地主阶级,故新贵族不等同于资产阶级,排除A;新贵族由于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容易同封建势力妥协,不愿意废弃国王,排除B;材料表明资产阶级革命存在内部阻力,容易出现曲折变动,排除C
31、;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制度问题,排除D。故选B。 18B【解析】 “着火的房子”,反映邦联制下出现的危机而非联邦制下出现危机,选B是符合题意的,故选B;“小州的胜利”指参议员不论州的大小,每州两名,这样就顾及小州利益,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人类的五分三”的确是把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来计算人口,这是典型的种族歧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瑕不掩瑜”说明颁布1787年宪法的功绩远大于局限,选项D不符合题意。19D【解析】德国的统一是通过王朝战争的方式实现的,所以德国建立的民主政体中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人民群众没有得到真正的民主。图中普鲁士军盔象征普鲁士的军事力量,而德国民众则被压迫在军事统治之下
32、,故选D项。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20D【解析】材料“548名外交官,其中贵族出身者为377名,占总数的69% ”反映了统一后的德国政治上保留着贵族特权,故D正确;“其中贵族出身者为377名,占总数的69%”说明外交事务上不是容克贵族垄断,故A错误;材料并未反映经济上贵族有雄厚实力,故B错误;“官员选拔上全以家族背景为准”说法也过于绝对,错误,排除C。21A【解析】“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就是不把自己的厉害关系强加于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符合这一思想,A正确;B是墨家大爱思想;C是老子思想;D是法家思想。点睛:本题解答关键是“自由
33、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22D【解析】材料实质上反映的是国王和议员之间的斗争,体现了英国民主政治下,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依然存在,民主政治还不够完善,D正确;材料体现的不是议会选举的不完善,而是议员和国王之间的斗争,A不正确;材料所述国王行为存在着不合法,B不正确;从材料叙述看,不能得出下院权力扩大,C不正确。23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因为自由孕育党争,所以它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企图因消除党争而消除自由,那就象灭绝空气一样荒唐”说明民主自由是美国政治建立的核心理念,在追求自由时难免会引发党争,一味强调党争而忽视自由是对美国政治目的的根本背离
34、,所以麦迪逊强调了对个人自由尊重的重要性,故答案选A,C D两项说法正确但材料并未直接体现,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名师点睛】1787年宪法的内容: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即中央政府),同时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由民选产生。保证政府代表广泛民意,具有一定的民主性。24A【解析】材料反映不同时期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认识不一样,说明历史解释受时代背景影响,排除A;材料没有从多角度反映历史事实,排除B;美国宪法是客观的,排除C;材料没
35、有刻意追求历史结论而进行创新,排除D。25(1)西汉的推动:解决郡国并行制问题,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在汉承秦制基础上,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固国家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文化“一统”加强政治“一统”。(2)影响:它较好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使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同时也确保了各州的灵活性和独创性,这为美国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是近代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3)变化:从强调排满革命、建立汉族国家到主张建设统一的民族国家贡献: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主义的王朝国
36、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现代国家;初步形成了大中华民族国家观【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可知是汉武帝时期。根据所学知识从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实行思想上的统一等方面的措施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2)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联邦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主要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美国联邦制积极影响:它较好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使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
37、一的国家,同时也确保了各州的灵活性和独创性,这为美国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是近代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3)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材料中“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建设一大中华民族”得出孙中山民族国家观念的变化:从强调排满革命、建立汉族国家到主张建设统一的民族国家。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即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主义的王朝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现代国家;初步形成了大中华民族国家观。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
38、统的秦汉政治百官公卿;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三民主义26(1)特点:古代中国:在君主专制的前提下,通过相权(谏官)、天道(道德)、地方分权来制约君权。古代雅典:是奴隶制民主的组成部分,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交叉制约。(2)思想:法制;分权制衡。背景:防止专制、维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果;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中世纪的相关经验。(3)演变:从传统的中央集权到近代的地方分权。影响: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近代中国军阀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和雅典
39、的分权的特点,从材料中“这些闪耀着分权制约光芒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思想及其实践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君主专制,但对封建君主专制多少起到一定限制作用”可以概括得出;从雅典民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奴隶制贵族的民主,学生从阶级属性上来分析即可。(2)本题考查西方的权力制约,第一问从材料中“分权与制衡原则”可以得出西方近代权力制约的思想为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第二问背景则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来分析即可得出:防止专制、维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果;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中世纪的相关经验(3)本题考查中国政府权力的演变,从材料中“清朝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和变形”可见地方权力在逐渐
40、增大的趋势;第二问影响的分析从材料中“为近代军阀分裂割据埋下了伏笔”、“对清王朝的覆灭起了重要作用”来总结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特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卓尔不群的雅典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西方民主政治的特点分权制衡。27示例1:内容:中国政治改革围绕扩大资产阶级参政权,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英国议会改革围绕调整议席分配,扩大选举权范围,推进政治民主化。原因: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不断加深;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英国工业革命后阶级结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完善代议制,发展民主;民众民主
41、意识增强。示例2:结果:中国政治改革失败,英国议会改革成功。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薄弱;封建势力强大,清政府缺乏对政体变革的诚意;改革措施缺乏连续性;改革的外部环境恶劣。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自由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改革措施、实施过程渐进有序;英国政治环境稳定。【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正确认知,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题兼顾考查学生史学理论及素养相关内容“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从而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本题实际上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第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
42、行准确归纳、概括,提炼出观点,观点要言简意赅,结合材料信息,观点可以从内容或者结果等方面入手;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要注意围绕中国、英国同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思想文化等分别展开。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附评分标准:一等(129分)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说明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85分)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说明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O分)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说明欠缺说服力,表述
43、不清楚。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中国戊戌变法概况及影响;历史上重大改革中国清末新政概况及影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议会改革;史学理论及素养历史研究和认识的方法“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28(1)冷战结束前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特点有何不同,并说明其原因:不同特点冷战前本质上为军事性质,不直接介入政治进程。冷战后不仅包括传统的维持和平,而且扩展到国家建设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原因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非传统安全因素凸显,人道主义危机增多。(2)在冷战后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原因改革开放的推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提升,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中
44、国更深融入国际社会的需要;中国对联合国及其维和行动认识的转变;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力量的参与等。【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冷战结束前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特点的不同能在材料直接找到答案,例如,冷战前维和行动本质上是军事性质的,冷战后的维和的任务不仅包括传统的维持和平,而且扩展到了国家建设和人道主义救援方面等就是可以直接作为答案的。(2)中国在冷战后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原因主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例如,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新时期中国外交是实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使中国更需要深融入国际社会等多角度分析。29(1)背景:汉初听任地方和民间铸钱,导
45、致币制混乱;轻钱劣币的泛滥,致使物价腾贵,人民生活困苦;地方权贵、富商借此集聚力量,威胁中央政权。内容:禁止地方铸造货币,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废除一切旧币,以五铢钱为唯一法币;将铜材置于中央统一管制之下。(2)意义:杜绝了民间私铸钱币的流弊;结束了币制紊乱的状况;统一铸币,巩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市制产生积极影响。【解析】(1)关于汉武帝币制改革的背景,根据材料“汉初以来,听任郡国自由铸钱,私铸之风盛行。其结果,造成铜钱大小轻重不一,劣币充斥市场”可概括为汉初听任地方和民间铸钱,导致币制混乱;根据材料“到了武帝时代,铜钱越来越轻、物价越来越贵的现象日趋严重”可概括为轻钱劣币的泛滥,致使物价腾贵,人
46、民生活困苦;根据材料“一些诸侯王和豪商大贾、豪强地主乘机利用财势操纵铸币大权;积蓄经济力量”可概括为地方权贵、富商借此集聚力量,威胁中央政权。关于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内容,根据材料“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朝廷主持造币的机构)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行”可概括为禁止地方铸造货币,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根据材料“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入三官后世称为五铢钱”可概括为废除一切旧币,以五铢钱为唯一法币;还可从将铜材置于中央统一管制之下方面作答。(2)关于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意义,根据材料“自汉武帝创五铢钱制直到隋末,其间垂七百三十九年,尽行五铢延用不废”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杜绝了民间私铸钱币的流弊、结束了币制紊乱的状况、统一铸币、巩固中央集权、对后世市制产生积极影响等方面思考作答。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