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02691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2019年4月23日第卷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时期,士与大夫的位置发生变化,之前称“大夫士”,之后则称“士大夫”,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宗法分封制的瓦解B. 士大夫的社会地位高于大夫士C. 知识分子阶层和官僚阶层的对立D. 形成重视布衣将相的社会风气【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宗法制的瓦解。士和大夫是两个不同的阶层,“大夫士”和“士大夫”只是称谓顺序的变化,故排除B项;士和大夫社会地位的变化没有体现知识分子和官僚

2、阶层的对立,故排除C项;布衣将相出现于汉代,故排除D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在宗法制体系中,大夫的地位是高于士的,士与大夫位置的变化说明了宗法分封制的崩溃,故选A。2.在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统治的重要命题,秦实行郡县制,东汉实行州郡县制;唐实行道府(州)县制;宋实行路府(州)县制;元则实行省路府州县制,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这些王朝都对地方实施了绝对控制B. 三级管理体制优于两级管理体制C. 各朝地方管理体制因皇帝好恶而调整D. 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答案】D【解析】【详解】A选项过于绝对,如西汉初期出现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东汉末年出现地方豪强割据,唐朝现藩镇割

3、据等现象,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A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地方三级二级行政制度的比较问题,排除B。材料并未涉及皇帝好恶的因素,C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从秦朝到元朝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都是在县制的基础上不断发生变化,这反映出历代地方行政制度既有沿袭,又有变革,因此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变迁的主线,故D选正确。3.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 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 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

4、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可知,董仲舒认为上天生百姓的本性有善的本质,却没有成为善,于是确立一名天子而使他善,故选D。B项与材料表述意思相反,故排除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废止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的思想,独尊儒家学说,这与材料无关,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C项的信息,故排除C。4.敦煌藏经洞文书中,记载了唐朝一男子给妻子的休书:“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这反映出A. 唐朝社会离婚率较高B. 中国古代妇女地位低下C. 唐朝社会相对宽容、开放D. 唐朝深受传统儒家婚恋观念

5、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唐代妇女离婚后可以再行婚配,并被社会接受,因此唐朝社会相对宽容开放,故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仅依据一份休书无法判断出唐朝社会离婚率较高;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唐代妇女可以离婚和再婚,体现出唐代妇女地位较高;D选项错误,传统儒家思想讲究“三从四德”,妇女地位低下,因此唐朝受传统儒家婚恋观念影响较小。5.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代的农业生产中( )A. 人地矛盾的显现B. 精

6、耕细作的传承C. 稻麦种植的减少D. 技术交流的增加【答案】B【解析】【详解】陈敷认为种的面积大而无收获不如少种而提高单产,王祯认为耕种田地要量力而行,争取提高产量,沈氏认为做农事要勤于耕作多施肥,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收获更多粮食。因此,这三位古代的农学家都在强调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量的农业耕作方式,B项正确;题干并未出现人多地少的矛盾,A项错误;题干未出现种植稻麦,C项错误;题干未体现地区间或中外农业技术的交流,D项错误。6.明中叶以来,“弃儒从商”日渐成风,以至时人有“士好言利”之讥,而“学者以治生为本”一类观点也多见于明儒论著之中。这种现象表明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动摇B.

7、商业发展影响价值观念C. 重义轻利观念不断强化D. 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我国的封建王朝依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A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可排除A;在明晴时期,我国的商业继续发展,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致于出现了“弃儒从商”、 “学者以治生为本”的现象,说明了商业发展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故选B;“重义轻利观念不断强化”的说法与材料中“弃儒从商”、 “学者以治生为本”的现象相违背,故排除C;明清之际形成的经世致用虽影响很大,但没有形成主流,故可排除D。7.下表是近代在华的外国航运吨位占比情况表年份(百万)英国(%)美国(%)日本(%)德国(%)其

8、他(%)187285468411017249189222984403286461190763452516246105108据此可知A. 中国的民族经济遭受列强冲击B. 美国的经济实力最弱C. 英国在中国的航运业中占主导D. 日本的经济发展最快【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下表是近代在华的外国航运吨位占比情况表”可知,外国在华航运所占比重可知,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来源地,被迫的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民族经济遭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经济实力大增,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出英国的主导地位,故C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日本发展最快,故D项排除。8.鸦片

9、战争前后,在广东任职的林则徐积极关注西洋动向,提倡“师夷长技”,获得了后人“开眼看世界”的赞誉。回到福州后,他领导当地士绅激烈反对外国传教士入居神光寺行医。这最能体现A. 林则徐具备较强的国家主权意识B.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冲击儒学地位C. 列强入侵激化了沿海地区的矛盾D. 开明士大夫仍受华夷之别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积极关注西洋动向”和“反对外国传教士入居神光寺行医”可知林则徐对洋人态度的前后矛盾直接现其复杂心态,故选D;材料“反对外国传教士入居神光寺行医”没有涉及维护国家主权问题,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基督教和西方科学冲击儒学地位,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列强入侵与沿海矛盾激化

10、的信息,排除C。9.1917年至1918年,恽代英在武汉组织“互助社”,毛泽东等在长沙发起“新民学会”,李大钊成立“少年中国学会”,邓中夏、傅斯年等分别成立“国民社”、“新潮社”。这最能说明A. 民主革命的成果显著B. 西方社会思潮迅速传播C. 十月革命的影响巨大D. 共产主义获得普遍认同【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没有涉及民主革命成果,排除A;材料体现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组织民主政治社团,传播西方思想,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十月革命的信息,排除C;D中“普遍认同”太绝对,排除D。10.湖南、湖北的工会会员,到1926年年底,发展到30余万人,在许多地区,工人还建立了自己的武装纠察队。

11、与此同时,农民运动也在全国迅猛发展,湖南的农民运动更是如火如荼、波澜壮阔,成为全国农运中心。这主要得益于A. 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B.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正确指导C.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D. 两湖地区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心【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的时间“1926年”可以看出应该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当时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迅速发展,主要是由于北伐军胜利进军促进了工农运动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A项,1926年底,中共工作重心没有发生转移,其发生转移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之后形成的,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两湖地

12、区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心的结论,排除。11.陕甘宁边区土地所有权证条例规定,在已完成土地革命的地区推行土地登记,发放所有权证,保证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同时,对逃亡地主的态度变得较为温和,妥善安排他们的生计。这种做法A. 体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B. 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C. 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新形势D. 扩大了解放战争的群众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对逃亡地主的态度变得较为温和,妥善安排他们的生计”可知在抗战期间中共的土地政策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新形势,C选项符合题意。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实行的,A选项排除。根据陕甘宁边区土地所有权证条

13、例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可知,此时的土地政策主要是为抗日战争服务的,B选项排除。结合背景知识可知,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D选项排除。12.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阐明了党的工业经济方针:没收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对城乡资本主义成分既要容许其“存在及发展”又不能“任其泛滥”。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至城市B. 坚持新民主主义发展路线C. 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D. 遵循孙中山民生主义主张【答案】B【解析】没收官僚资本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大改造措施,说明此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C是建国之后;孙中山民生主义主张

14、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13.据统计,194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为845%(1952年为747%,1957年为623%。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A. 农业生产受到巨大破坏B. 农村社会变革成效有限C. 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突出D.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答案】C【解析】材料显示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到1957年下降为62.3%,说明工业化比重逐渐上升,经过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促使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突出,C正确;农业并不是受到破坏,是因为工业化突出,A错误;农村社会此时没有更大变革,B错误;D是大跃进时期。14.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

15、,一批新独立的非洲国家如: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苏丹、突尼斯等,先后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主要得益于中国A. 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B. 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C.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答案】C【解析】【详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被很多国家作为外交准则,故选C。“独立自主”主要指我国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与题目主旨不一致,排除A;我国是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间不符,排除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指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与材料无关,排除D。15.雅典曾经有一项法律,规定可以

16、控告某人有“私心”,并以此定罪,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公民如果在国内出现派系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这反映了A. 规范公民的行为利于希腊稳定B. 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高度重视C. 雅典法律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D. 所有人都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答案】C【解析】“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等做法是在强化公民的意识,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是高度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而非高度重视公民的个人权利,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并非所有人在雅典都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 本题考查雅典的城邦意识的

17、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注意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把握16.12世纪罗马法在欧洲出现了复兴,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写道:“罗马法披荆斩棘在丛林中开辟了一条明确的、始终一贯的道路,这条道路对于权力和财富是有利的。”这反映出罗马法:A. 有利于加强教皇的权力B. 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武器C. 保护商品生产者的利益D. 是欧洲近代各国法律的源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罗马法“对于权威和财富是有利的”,可知,C项正确。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14到15世纪,A选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A。同样,B选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的影响,故D是无关项,排除D。17.文

18、艺复兴名义上是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实际上是创造一种反对封建神权的新文化,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是世界的主体。应该从神学教条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恢复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可见,人文主义之“新”的意义在于A. 奠定了近代人权的基础B. 有助于共和制取代君主制C. 推动“新航路”的开辟D. 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答案】A【解析】根据“创造一种反对封建神权的新文化,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是世界的主体”,说明文艺复兴强调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人创造了现实生活、人应该享受现实生活,奠定了近代人权的基础,故A正确;材料与共和制取代君主制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人文主义强调人在社会

19、中的地位,与“新航路”的开辟无关,与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无关,排除CD。18.1972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尼克松的窃听丑闻,即“水门事件”爆发后,华盛顿邮报一直追踪报道;民主党候选人乔治戈迈文声称水门事件是对美国民主与自由的践踏;国会也成立了特别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材料最能体现美国A. 主权在民原则B. 天赋人权原则C. 分权制衡原则D. 联邦制原则【答案】C【解析】“华盛顿邮报一直追踪报道”和国会成立特别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体现的是总统权力受到其他力量的制约,最能体现美国的分权制衡原则。故答案为C项。A、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出联邦制原则,排除D项。

20、点睛:美国宪法所体现的分权与制衡原则包括两种类型的分权:纵向的分权,即中央政府(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州政府)的权力划分。这种权力划分是通过联邦制来实现的。横向的分权,即国家权力机构或州权力机构内部的分权。这种权力划分是通过三权分立体制来实现的。19.1931年,苏联集体农庄开始实行按劳动日计酬制,庄员报酬到年度结束时才能得到。1956年改行预付款制,年初以卢布对劳动日单价进行估算,按月预支报酬,年终结算。这一改变A. 推动了农业改革的完成B. 调动了庄员劳动的积极性C. 增强了政治改革的信心D. 解决了庄员报酬的不稳定【答案】B【解析】【详解】1931年,苏联集体农庄开始实行按劳动日计酬制,

21、庄员报酬到年度结束时才能得到,在一年内庄员没有任何固定收入,庄员也不清楚一个劳动日能拿到多少报酬,当然更不知道经济年度结束时能获得的总收入是多少。这种付酬制度减弱了农庄庄员对劳动结果的兴趣,也就不会从物质利益上去关心农业的发展。1956年改行预付款制,年初以卢布对劳动日单价进行估算,按月预支报酬,年终结算。有利于克服按劳动日年终支付报酬的一些缺点,并对提高农庄庄员的积极性起到一定作用,故B正确;1956年实行预付款制,无法体现推动了农业改革的完成,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增强了政治改革的信心,排除C;1956改革之后的庄员付酬制度其基础仍是劳动日,因此,并没有解决庄员的报酬所存在的不稳定和无保

22、障的问题,排除D。20.16、17世纪,建立在全球商品交换基础上的社会分工逐渐形成;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和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由此可见,当时A. 亚洲经济地位依然较高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具规模C. 西欧与东欧的矛盾尖锐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主流【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说明“全球商品交换基础上的社会分工逐渐形成”,结合所学知识,16、17世纪经过了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具规模。故答案为B项。ACD项,材料无法体现亚洲的经济地位的高低、西欧与东欧的矛盾是否尖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否成为主流,排

23、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21.20世纪60年代,经互会在“国际分工”的原则基础上,大力推行“经济一体化”,要求其它成员国的经济计划必须同苏联的计划“相协调”,并先后建立了近30个超国家的“国际合作组织”和一些双边及多边合营的“联合公司”。这表明经互会A. 为了对抗美国的马歇尔计划B. 推动东欧国家经济体制的变革C.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D. 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国际化【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要求

24、其它成员国的经济计划必须同苏联的计划相协调,并先后建立了近30个超国家的国际合作组织和一些双边及多边合营的联合公司”可知经互会以“国际分工”为原则,建立了“国际合作组织”和“联合公司”,体现了计划经济的国际化,故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互会的国际化,与对抗马歇尔计划无关,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东欧经济体制改革,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故C错误。22. 成立时间名称1960年非洲国家咖啡组织1965年拉丁美洲国家石油互助协会1968年铜矿出口国政府联合委员会上表中所列国际组织的成立反映了A. 国际垄断资本的新一轮扩张B. 区域集团化建设的成就显著C. 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化挑战D

25、. 国际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非洲国家咖啡组织”“拉丁美洲国家石油互助协会”“铜矿出口国政府联合委员会”,可见体现的是发展中国家基于自身经济利益而组成的经济组织,这是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化挑战,故选C;材料中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组织,并非国际垄断资本,排除A;材料只是若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组织,不能说明区域集团化建设的成就显著,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相关经济组织在国际舞台发挥的作用,不能说明国际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排除D。23.1960年,石油资源富集的中东地区成立了以保持石油市场稳定与繁荣为宗旨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它在协调各国石油政策、控制原油产量和价格、

26、保障石油生产国收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74年,美、英、德、法等石油消费国组建了国际能源机构(IEA),展开国际能源合作,降低石油依赖,分享石油消费。两个组织的先后建立表明20世纪后半期A. 经济外交拆除各种围墙藩篱B. 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家间合作C. 国际秩序与国际格局相对应D. 发达国家主导石油生产消费【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两个组织的建立均体现了国家间的合作,使得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是经济全球化的具体体现,B符合题意;在集团内部的合作,对集团以外的国家不再适用,实际上也是新的壁垒的形成,A不正确;两大组织形成时没有明显的国际格局的变化,C不正确;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建立旨在摆脱

27、大国的控制,D不正确。点睛: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为: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二者是密切联系的,集团化的全球化的表现,有利于经济的全球化,全球化是集团化的归属,这也是近年高考的常考点,要求学生对全球化的表现,实质及存在的问题等有所掌握。24.1836年,参加宪章运动的英国工人们高举着旗帜集会,旗帜上写着:“自由之神再一次召集大军,发抖吧,你们这些暴君!难道你们还讪笑这是虚张声势?到头来,你们会流血而非流泪!”这首名为自由的诗属于A. 浪漫主义文学B. 古典主义文学C. 现实主义文学D. 现代主义文学【答案】A【解析】材料“1836年”“自由之神再一次召集大军,发抖吧,你们这些暴

28、君”中可以看出,自由对现实社会的失望,这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故A项正确;BCD项都不符合材料中时间限制,故排除。点睛:材料“1836年”“自由之神再一次召集大军,发抖吧,你们这些暴君”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正确答案。第卷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题第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2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宋代以后,在大举将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的同时,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

29、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材料二 传统英国乡村治理,其实质是以庄园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安排问题和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调节问题。贵族阶级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将部分司法和行政权转移到庄园中,以庄园法庭为载体,有效地维护着贵族的政治、经济地位。庄园制度对英国社会的历史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为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

30、形成,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得英国政治变迁具有精英斗争的特征;庄园制度也衍生出了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朱可心庄园制传统与英国乡村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英国乡村治理的主要做法,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特点:由官方主导向官绅结合发展(或乡村治理的力量向多元化发展);士绅发挥较大作用;中央的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弥补国家管理体制的不足(或维护社会稳定和征发赋税;是官方机构的有益补充);乡规民约进一步发展;基层治理与宗族管理紧密结合;儒家伦理(理学/心学亦

31、可)不断渗入乡村治理;是自然形成的自治状态原因:稳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科举制的推行,促使士绅阶层兴起;文化、教育的发展;儒学的发展和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宗法制庶民化和乡村族权的发展;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行政管理面临人口增长的压力;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2)主要做法:处理好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影响: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得英国近代政治具有精英政治的特征;使得英国形成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为近代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乡村治理和英国乡村治理的比较,中国的特点和英国的做法、影响都可以根据材料进行概括,而中国的成因需要结合课本知识

32、进行归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思考。【详解】(1)特点可以根据材料进行归纳,考生需要从政府、士绅、儒家思想等方面进行作答。根据材料“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可以看出乡村治理的力量向多元化发展;根据材料“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可以看出士绅发挥较大作用;根据材料“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可以看出中央的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根据材料“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承担催征赋税的职”,可以看出维护社会稳定和征发赋税;根据材料“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

33、,可以看出乡规民约进一步发展和儒家伦理不断渗入乡村治理以及基层治理与宗族管理紧密结合;根据材料“清王朝推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可以看出是自然形成的自治状态。原因需要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考生可以从政府加强中央集权、士绅阶层兴起、文化的繁荣兴盛、宗法制庶民化和乡村族权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回答。(2)做法可以根据材料进行归纳,由材料“实质是以庄园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安排问题和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调节问题”可以看出其主要做法是处理好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 影响可以从材料归纳“它为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形成,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和农民问

34、题的解决提供了便利”得出其影响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使得英国政治变迁具有精英斗争的特征” 得出具有精英政治的特征;从“庄园制度也衍生出了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得出英国形成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另外结合课本知识为近代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关键信息的获取、归纳能力,第(1)问从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可根据材料进行归纳,其形成的历史原因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结合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来回答;第(2)问英国乡村治理的主要做法和影响根据材料概括即可。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 时间国际组织或机构总部或发起国1945年10月联合国美

35、国纽约1957年7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奥地利维也纳1960年9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奥地利维也纳1970年10月天然橡胶生产国联合会斯里兰卡等亚洲国家1989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新加波1993年11月欧盟比利时布鲁塞尔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瑞士日内瓦2001月6月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北京2015年12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北京从以上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历史信息相互关联,史论结合。)【答案】评分说明:标题切合题意且明确;阐述史实符合材料且正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只有标题没有简述不给分。一等所拟论题切合题意且明确,阐述史实正确,逻辑严密,表

36、述清楚。二等所拟标题接近题意且明确,阐述史实正确,逻辑较严密,表述较为清楚。三等所拟标题偏离题意,阐述史实欠正确,表述不清楚。参考示例论题: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不断发展阐述:1967年,东南亚国家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政治、经济合作组织。东盟建立以来,各成员国积极开展政治、经济合作,促进本地区的发展,在国际上特别是在亚洲政治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战后,欧洲的经济文流与联系进一步加强。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欧盟的成立,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结论:区域集

37、团化推动区域经济政治发展,增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活力。【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信息拟出一个论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论述时要逻辑清晰,语言严谨,注意论从史出。根据材料“石油输出国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欧盟”等总结出论题是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不断发展,结合区域集团化的表现进行分析论证即可。第27题第2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请考生从2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唐初与边境各民族发生战争时,通常派遣大将充任某道行军大总管,统率调自各地的战士远征,战争结束后,往往留兵屯守要地

38、成为军镇,行军大总管随即撤销。随着军事形势的发展,为了避免远道征调,明确防御责任,在较大地区有统一指挥,临时性统率远征的行军大总管逐渐演变为大军区的常任最高长官。大致在开元中,所有军事长官一律称为节度使。天宝末年共有十个节度使,亦即十大军区。每一节度使有若干军、镇、城,配备定额兵士,发生战争时,各节度诸军或联合相邻诸军就足以防御来侵之敌,不需要中央临时调发军力。“边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边兵强盛,节度使权重巩固了边防,保证了内地的农业生产。但外重内轻的形势既已形成,最终导致安史之乱。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代大军区制形成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

39、结合所学知,简要评价唐代的大军区制度【答案】(1)背景: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威胁;避免远道征调,明确防御责任,协调指挥需要;行军大总管的实践。(2)评价:兵将合一,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统一指挥,方便协调调动;巩固了边防,保证了内地农业生产;外重内轻,最终导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为后世大军区制提供借鉴。【解析】【详解】(1)从材料“唐初与边境各民族发生战争时”“避免远道征调,明确防御责任,在较大地区有统一指挥,临时性统率远征的行军大总管逐渐演变为大军区的常任最高长官”中可以概括出答案。(2)从材料“各节度诸军或联合相邻诸军就足以防御来侵之敌,不需要中央临时调发军力”“有统一指挥”“边兵强盛,节度使权

40、重巩固了边防,保证了内地的农业生产。但外重内轻的形势既已形成,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答案。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73年1月23日,美国和越南代表正式签署了结束越南战争的巴黎协议,历时12年的侵越战争宣告结束。尼克松总统在其对越南战争的总结中说:“很少有国家曾享有1959年美国对北越的那种军事优势。战争的一方是一个核超级大国,国民生产总值5000亿美元,武装力量超过100万,人口1.8亿;而另一方是一个军事小国,国民生产总值不到20亿美元,武装力量25万人,人口不足1600万,从纸面上看,这场战争对另一方来说是毫无希望的力量悬殊之战。”摘自正义战争论

41、视域下的越南战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越南战争发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对美国的影响。【答案】(1)背景:在越南争取独立的斗争中,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给予了支持和声援,美国把新中国视为它在亚洲扩张的主要障碍。美国要称霸世界,配合在欧洲地区的冷战,遏制共产主义。(2)越南战争消耗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美国社会造成深远影响;越战后期美国内外交困,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推动中美关系的缓和)和苏攻美守态势的出现。【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从越南的社会性质和与中国的关系及美国对中国的敌视,美国的全球战略的角度加以回答即可。(2)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对美国造成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损失和对美国外交策略的变化以及中美关系方面加以回答即可。 - 1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期中试卷 > 高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