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8-2019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 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一、单选题1文字的发明是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某学者收集了下列一组
2、甲骨文,你认为这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A 君主专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中央集权制2古语道:“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近年来,贵州一些地方为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举办寻根祭祖活动。这种习俗源自( )A 禅让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郡县制3据全球通史载:“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A 君主专制B 皇帝制C 郡县制D 中央集权制42008年湖南大学抢救性回购2000余枚流落海外的秦
3、简,保护研究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批秦简成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可能涉及的政治制度有(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郡县制度内外朝制A B C D 5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 史记的记载B 学者的研究论著C 秦简的记载D 民间的传说6有学者认为:“汉初,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A 郡国并行制B 内外朝制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 察举制度7铜仁一中某学生在课
4、外书上找到了描述某一制度的史料:“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下列选项中符合该史料描述的制度的是( )A 三公九卿制B 三省六部制C 二府三司制D 军机处8“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表述与该制度相关的是( )A “举孝廉,父别居”B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 “立嫡以长不以贤”D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9某学生笔记上这样写到:“它是秦朝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辖,以及中央对边疆地区特别是对西藏、台湾的管辖。”学生笔记中的“它”是指( )A 郡国并行制B 节度使C 行省制D
5、 宣政院10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恰当的评价是( )A 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正确B 关于科举制的史实正确,评价有问题C 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 关于科举制史实有问题,评价正确11“胡惟府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A 内阁制度B 宰相制度C 宦官集团D 胡惟庙集团12“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 与皇帝“
6、共治国事”B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C “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D 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13“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的“它”指( )A 解放战争B 甲午中日战争C 鸦片战争D 抗日战争14现代化新论一书说到:“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该材料中的“在此以后”是指( )A 南京条约签订后B 马关条约签订后C 北京条约签订后D 辛
7、丑条约签订后15导游带领一群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向同学们解说关于近代列强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的:“起初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接下来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后来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最后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显然导游把列强取得这些特权的顺序弄错了,那么符合历史事实的顺序是( )A B C D 16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反抗外来侵略B 寻求救国之路C 掀起民主革命D 推翻清朝统治17两部文献具有相一致的方面,对此正确的表述是( )A 都反对封建主义压迫,但由于当时条件不具备都无法真正的落实B 都成为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的愿望C 都主张发展资
8、本主义,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D 都以绝对平均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建立民主政治为奋斗目标18有记者在西安事变结束时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并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他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 国共两党正式组建联合政府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 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D 蒋介石获释并重掌军政大权19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下图是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就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有如下议论,你认为完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9、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一致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A B C D 20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某次战役作了这样的描述:“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热而无情的。”史沫特莱所指的这个战役是( )A 平津战役B 淮海战役C 渡江战役D 百团大战21李汝伦在紫玉箫二集中写到:“满天凉露压降旗,武运凋残日下西。会看大和魂葬处,豺鸣哭化暮鸦啼”。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是( )A 甲午悲歌B 台湾沦陷C 珍珠港祭D 日寇投降22历史教科书总结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对
10、此某学生提出:“毛泽东出身农民,他却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书上明显错误。”对上述观点最合适的理解是( )A 该学生对“农民阶级”这一概念理解片面,结论错误B 教科书只是就一般规律作出判断,毛泽东是个特殊现象C 太平天国运动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结论差异合理D 教科书只是出自某些专家的“一家之言”,结论不一定合理23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下列事件体现这一历史转型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B 义和团运动C 辛亥革命D 国民大革命24除革命党、谘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19
11、11年12月10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和(荷)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这表明( )A 中国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B 西方列强放弃清朝政府转而支持孙中山C 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制D 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25 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与20世纪30年代的抗日战争都是近代中国的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结果和影响差别很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 欧美列强对中国抵抗态度不同 B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C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 D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第II卷(非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二、非选择题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
12、料一 (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交尚书省施行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明朝中央机构示意略图材料三 第四条临时大总统得参议院之同意,有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之权。第五条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兼任免文武官员,但制定官制、官规,及任命国务员及外交专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第十八条行政各部设部长一人为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2年1月2日)材料四 第
13、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第三十五条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第四十三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第四十四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前期中央体制并概括其运作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这些特点对唐代政治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明朝中央机构与过去比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什么?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3)材料三与材料四相比,在内容上有何变化?分析
14、指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表节选自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原文。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妄图独占中国由来已久。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发动和参加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其中大多数是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从国民党政府手中相继占领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3500万,仅南
15、京大屠杀就死亡30万人以上。从关内骗到东北的劳工被残害致死的不下200万人。此外,还有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日军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成为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一页。江泽民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据材料一,概括两则原文内容的最大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有关史实,概括指出“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发动和参加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2018-2019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 史
16、 答 案1B【解析】从图示反映的“王”“国”“侯”等甲骨文可以看出,当时已出现诸侯,封国,由此判断应是分封制。故答案为B项。夏商周时代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A项;宗法制与图示信息无关,排除C项;夏商周时期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制,排除D项。2C【解析】宗法制是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政治等级、维护贵族统治的制度。由于宗法制注重血缘关系,导致后来中国人讲究家族亲情,追求寻根祭祖。故答案为C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A项;分封制是分封诸侯到地方建立封国的制度,排除B项;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点睛】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
17、权力的制度,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宗法制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通过规定宗族内严格的等级制度,以此确定在国家权力分配中的地位,避免因权力分配不均和继承问题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从而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3D【解析】中央集权制从秦朝形成后,延续了2000多年,对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故答案为D项。君主专制是最高统治者的决策方式,不是国家结构形式;皇帝制是维护最高统治者权力和地位的制度;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中的“最有利于”的要求,排除A、B、C项。4A【解析】秦简作为实物资料,可以从中得出秦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秦朝
18、统一后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隋唐时期形成三省六部制,西汉武帝时期形成内外朝制度,不是秦朝的制度,排除含有或的B、C、D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5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常识的运用能力。史料价值的高低遵循实物史料价值高于文字材料的规律,其中以出土的文物史料价值最
19、高,所以在备选项中秦简的价值最高,C项正确,史记的记载和学者的研究论著两项价值相同,但其可信度低于文物史料,排除AB;D项可信度不高,排除。所以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名师点睛】新课标高考中较原有的高考模式增加了基础历史理论知识的考查,较常见的有不同历史观的辨析,例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和社会史观等史观的考查;史料与史学观点之间的关系;不同史料的价值比较,如文字史料,实物史料以及考古发现等;以及对史料的解读等信息,今后的高考还将进一步强化基本史学知识的考查。6A【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西汉所走的“中间路线”是指实
20、行郡国并行制。故答案为A项。内外朝制度是西汉实行的中央行政制度,排除B项;秦朝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察举制是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排除D项。【点睛】西汉初年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的郡国并行制。汉初建立诸侯王国,本来的目的是拱卫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但后来的发展却适得其反。诸侯王依恃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与中央对抗,并进而觊觎皇帝的位置,以致造成对中央的严重威胁。汉景帝时,大臣晁错请求削藩,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七国之乱。汉武帝在位期间,采纳主父偃的献策,制定“推恩令”,在政治体制上实行强干弱枝,不断加强中央统治,削弱地方力量,对于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1、政治体制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从西汉及后来一些封建王朝实行分封制的情况来看,分封制已经不能适应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7B【解析】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工负责,各司其职,互相牵制,与材料信息相吻合。故答案为B项。三公九卿制和二府三司制不符合材料描述的特征,排除A、C项;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排除D项。8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度,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科举制度是密切相关的,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举孝廉,父别居”反映的是察举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上品无寒门,
22、下品无士族”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立嫡以长不以贤”反映的是宗法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9C【解析】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答案为C项。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项;唐朝在地方设立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割据一方,排除B项;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排除D项。10C【解析】科举制在隋朝时形成,最初并非“以八股为试”;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因此该帖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23、,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说法错误,排除A、B、D项。【点睛】隋朝时期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11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朱元璋废除丞相,“那个庞然大物”是指丞相制度,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朱元璋时还没有内阁制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朱元璋也没有毁掉宦官集团,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胡惟庸集团只是表面问题,丞相制度才是真正的庞然大物,选
24、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是废除丞相制度。12D【解析】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故答案为D项。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排除A项;B项是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的职权,排除B项;C项是三省六部制下尚书省的职权,排除C项。13C【解析】从材料中的“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可以看出,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答案为C项。解放战争的胜利宣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大大加深了中
25、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排除B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排除D项。14B【解析】从材料中的“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以看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因此“在此以后”是指签订马关条约以后。故答案为B项。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以倾销商品为主,辛丑条约签订时列强已经改变了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排除A、C、D项。1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具体考查对近代中国相关重大事件的把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取得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
26、出自于1843年南京条约的附件;出自于1858年的天津条约;各出自于1901年的辛丑条约;出自于1895年的马关条约。故正确答案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系列不平等条约16A【解析】虎门销烟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北洋舰队“致远号”战舰反映的是甲午战争中黄海海战的情形,“义和团旗帜”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中国人们掀起的反帝运动,由此可见,三幅图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这一主题,故A正确;虎门销烟无法体现“探索救国之路”,排除B;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封建反侵略,虎门销烟、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都不反封建,排除C;虎门销烟、甲午战
27、争目的是维护清王朝,义和团提出“扶清”,D错误。17A【解析】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二者都反对封建主义压迫,但由于当时条件不具备都无法真正的落实。故答案为A项。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的愿望,排除B项;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排除C项;天朝田亩制度以绝对平均主义为指导思想,没有涉及建立民主政治,排除D项。【点睛】天朝田亩制度具有极大的空想性,根本无法实现。即使能够实现,也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却不能反
28、映时代的要求。资政新篇则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但它不是农民运动的产物,不会得到农民阶级的欢迎。资政新篇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却不能反映农民的要求。18C【解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故答案为C项。抗战期间国共两党没有组建联合政府,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是在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公布后,排除B项;D项不是材料中“统一”的含义,排除D项。19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团结抗战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对推动国共两党
29、的抗战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所以两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但抗战期间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不同,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也不相同,所以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答案选C。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抗日战争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多角度的考查抗日战争是近年来高考关注时政热点的重要表现之一,因为抗日战争是国共双方都高度认可的内容,也是国共双方团结合作的重要表现,所以随着近年来国共两党的高层互访和台海关系的缓和及发展,高考对抗日战争的关注不会放松。20D【解析】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拔掉敌人据点近三千个。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
30、大规模战役。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C项。21D【解析】从材料中的“满天凉露压降旗,武运凋残日下西”等信息来看,这首诗反映的是日本投降的史实,因此题目应当是日寇投降。故答案为D项。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排除A项;台湾沦陷是被日本占领,排除B项;日军取得偷袭珍珠港的胜利,排除C项。22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农民阶级与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故在半殖半封的中国无法领导革命取得胜利;毛泽东虽出身农民但他的思想已经超越了农民阶级的层次,他转变成为与先进生产力结合在一起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故他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故该学生对“农民阶级”的概念理解错误,A项
31、正确。中国近代有很多和毛泽东一样的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投身革命,推动历史的进步,排除B。CD项错误,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23C【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清王朝,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但没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实现社会转型,排除A;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以失败告终,没有推动近代中国民主化社会转型,排除B;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故选C;国民大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以失败告终,没有推动近代中国民主化社会转型,排除D。24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
32、忆和理解的能力。A全体国民表述绝对化;B不符合史实;C中的都赞成表述过于绝对;通过题干内容的表述只能表明民主共和已然成立中国的历史潮流,所以D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名师点睛】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2)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政治地位,颁布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3)思想上: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4)社会生活: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
33、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25D【解析】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结果失败,而其影响并没有深入人心,20世纪30年代的抗日战争都是近代中国的爱国救亡运动结果取得了完全胜利,其影响非常大,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因为前者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举动,而后者则是全民族抗战,所以群众基础是最关键的,故选D;欧美列强对中国的抵抗态度确实存在不同,但是这是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A;BC在近代中国并没有实质性的大发展,故排除BC。26(1)体制:三省体制。特点:讲求程序;集体负责;档案制度规范;皇权中心。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统治;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2)变化:宰相制度最终废除,
34、内阁制建立。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3)变化:约法取消了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的权力;约法规定总理也为国务员;约法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主要原因: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共和。【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根据材料中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可知唐朝前期是三省体制。其运作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送交尚书省施行”等信息概括得出。这些特点对唐代政治的影响应当结合所学,从加强君主专制、减少决策失误等
35、方面来回答。(2)从图示信息可以看出,明朝中央机构与过去比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废除宰相制、形成内阁制。这一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3)材料三与材料四相比在内容上的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三中“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和材料四中的“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共和来回答。27(1)不同: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商品输出成为其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到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成
36、为其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2)侵华战争:1894年挑起甲午战争、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策动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制造七七事变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滔天罪行: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屠杀、残害数千万中国人;发动细菌战、化学战;掠夺、毁灭中国巨额财富。【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史上外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两则原文内容的最大不同之处及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分析得出不同之处,其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一为工业革命后,另一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来回答。(2)“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发动和参加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史实,从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全面侵华战争等方面来回答。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3500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30万人以上”“还有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