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所名校】2019届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01895 上传时间:2019-11-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0所名校】2019届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00所名校】2019届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00所名校】2019届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00所名校】2019届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00所名校】2019届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9届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 史(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一、单选题1商鞍君臣中记载:“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

2、法者,不为也。”这表明当时( )A分封制瓦解、君主专制建立B“以法治国”成立为治国标准C法家是最受人民推崇的学派D“以法治国”成为百家共识2逸周书(原名周书,是一部记载西周浩誓辞命的记言性史书,作者不详,此书经后代学者考定为先秦古籍。)卷五作摊解称:“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据此推定( )A西周出现了郡与县是可信的历史B西周时贵族政治解体了C郡县制在西周已经出现D西周时县与郡的长官由周王任命3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分科取士有过中肯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这一评价中肯在( )A肯定了选官制度对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B看到了两种选官制度

3、在选才方式上的不同C肯定了科举制对政治的有利影响D肯定了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4熊人霖称的南荣集描述明代闽浙地区的“寮主经济”:“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披寮蓬以待普民之至,给所执之种,俾为锄植而征其租;菁民者,依寰主为活,而受其佣值。”促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是( )A资本主义的萌芽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C人身控制的松弛D自然经济逐渐瓦解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华克观念正在转变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6下表为梁启超19

4、01年所著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的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旨在呼吁( )A摒弃倡导专制的儒家思想B建立人人平等的民主国家C转变国家理念以救亡图存D客观理性地看待中西文化7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双减双交”(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再到“耕者有其田”的几次变化。这反映了( )A生产关系调整以民主革命任务为导向B政治局面动荡影响经济政策制定C中共十地公有制的确立过程曲折艰难D中共始终以废除封建剥削为目标8985年1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从1985年开始,在国营大中型企业中,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的

5、办法。该做法目的是( )A改变单一的公有制形式B实现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C增强企业活力和自主权D推动城市的改革全面展开9厦门大学教授徐国栋说:“在谢沃拉、西塞罗生活的共和国晚期,古希腊哲学犹如西斯廷小教堂天顶画创世纪中的那个上帝,罗马法犹如那个被造好的亚当,前者的手指轻轻触及后者。被触者就从一堆泥土变成鲜活的生命,并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进而影响着诸多的后来者。”作者意在说明( )A希腊民主政治深刻影响罗马法的发展B希腊文化赋予罗马法精神内涵C欧洲两大文化源头相互影响互为渊源D没有希腊文化就没有罗马文化10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

6、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三权分立B君主立宪C人民主权D法律至上11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1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

7、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第II卷(非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二、材料分析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前工业化时期(15-18世纪),英国乡村社会经济关系的深刻变革有两大最突出的现象,即乡村工业的广泛兴起和圈地运动的普遍发生。以毛纺织业为主体的乡村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之间横向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人口的互动,城市资本对农村的渗透以及城市对乡村经济辐射能力的加强。到工业革命前夕,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已遍布广大农村地区,加快了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据前工业化时期

8、英国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知识分子px“民族自救”为己任,毅然深入偏远落后的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他们开展艰苦细致的扫盲工作,倡导革除陋俗,引进推广农业技术,建立生产、销售、信用等合作社,努力构建农村医疗保健体系。全面抗战爆发后,运动被迫中止。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开展土地革命,破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苏雏埃政府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首位,组织农民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兴办一批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有计划的发展商品经济一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据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等(1)根据材料

9、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农村经济出现的新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乡村建设运动相比,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特点,并对两者分别加以简要评价。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冷战结束后,从生产关系看,美国已经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从身份地位看,美国从“两极”变成了“一超”;从时代特征看,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让位于和平发展的时代。面对如此巨大的内外环境变化,美国本应顺势进行新一轮体制性变革,但克林顿醉心于新经济带来的繁荣和赢得冷战的胜利感,没有改革的动力;小布什遭遇“911事件”,丧失了改革的时机,并因为错误的战略选择陷入“两场战争一场危机”;美国

10、人民忍无可忍,终于把改革的希望寄托于高呼“变革”的奥巴马,但他有心无力,八年下来,“奥巴马新政”终究雷声大雨点小,绝难算得上成功,甚至可以说是失败据袁鹏美国需要一场深刻的政治变革解读材料,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运用除材料以外的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隋朝统治

11、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16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

12、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

13、原因。17(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尖锐地指出,“爱国必自兴民权始”,断定“能兴民权者,断无可亡之理”。流亡日本时期,他曾愤怒地表示“我辈实不可复生息于专制政体之下。专制政体者,我辈之公敌也,大仇也!有专制则无我辈,有我辈则无专制,我不愿与之共立,我宁愿与之偕亡”。1903年12月,梁启超由美国返回日本,曾承认“与其共和,不如君立立宪,与其君主立宪,不如开明专制”。从1905年开始,清政府宣布要实施立宪,梁启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期望,为出国的五大臣起草考察各国宪政报告,直到“皇族内阁”产生,才使梁启超君主立宪的幻想彻底破天。民国成立后,梁表示接受既成事实当袁世凯复辟

14、帝制时,于1915年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促使了护国运动的爆发。摘编自徐斌论梁启超的善变(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变化。(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变化。2019届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 史(文)答 案1B【解析】材料要求所言、所行和事情“中法”,这说明“以法治国”成立为治国标准,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迁,排除A;法家主张严刑峻法,缺乏人文关怀,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其他学派对法家的态度,排除D。2A【解析】 由“逸周书考定为先秦古籍。”“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可见西周出现了郡与县是可信的历史,故选A;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贵

15、族政治的解体,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西周以前的历史,所以不能断定西周以前是否有郡县,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郡县长官与周忘得关系,排除D。3C【解析】由材料中自“ 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 ” 可判断,这一制度是科举制 。 科举制使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与到政权中来 , 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选官制度不仅仅包括科举制,而世官制与察举制存在严重不足,排除A;材料是通过比较两种选官制度在选才方式上的不同而肯定科举制,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排除D。4C【解析】据题干材料可以知道,反映的是明代寮主经济的发展,说明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 人

16、身控制的松弛,故选C;材料中并未体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农业生产效率,排除A,B;D项是在清朝晚期,排除。5B【解析】材料中能很明显地看出当时部分官员对于关税主权的不在意,说明这部分官员缺乏近代主权意识,故选B;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晚期,思想封闭,排除其他选项。6C【解析】材料无法体现“摒弃倡导专制的儒家思想”,排除A;由于阶级和时代局限性,不可能真正建立人人平等的民主国家建立,排除B;据中国旧思想“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欧洲新思想“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的思想,表明梁启超主张仿效西方民主政治,挽救民族危机,C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梁启超客观理性地看待中西文化,D项与材料无关,

17、排除。7A【解析】“双减双交”是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的条件下,为完成反帝任务实行的土地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和“耕者有其田”均是为完成反封建的任务,而采取的措施。因此这一变化过程反映出随着不同时期需要完成的民主革命任务而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土地政策的变化,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排除。8C【解析】材料中的“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的办法”,一方面是增强企业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工资与经济效益挂钩,可以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从而增强企业活力。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的变化,排

18、除A项;B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展开,排除D项。9B【解析】从材料中的“前者的手指轻轻触及后者。被触者就从一堆泥土变成鲜活的生命,并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来看,说明古希腊哲学赋予罗马法生命,实际上是指希腊文化赋予罗马法精神内涵。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希腊文化而不是民主政治对罗马法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希腊文化对罗马的影响,没有反映罗马文化对希腊的影响,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点睛:罗马法的特点是同它的源头古希腊的自然法思想分不开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自然法、公平和正义都有过深刻的阐述。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只要人类社会存在,

19、这种追求也就存在。正是因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才使得罗马法获得了其他奴隶制法律制度所不具备的生命力。可以这么说,自然法思想为罗马法注入了血液和灵魂,罗马法因此获得了与其他国家奴隶制法律制度不同的风骨。10C【解析】依据题干“又是平民大众”可知国民公会是由平民大众组成,代表人民,而它同时又是权威机关,又是法庭可知,人民享有极大主权,C项符合题意;三权分立是美国最早实行,建立起联邦制政府;由题干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可知,没有君主,所以不是君主立宪;题干没有体现法律至上的观点。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11A【解析】依据材料“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

20、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知,这种做法解决了部分农民的生活问题,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结合材料时间“1953年”及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当时并未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城乡的比较,故排除C项。D项是1928年推行农业集体化的做法,是实现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在时间与内容上都与材料不符。【考点定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及苏联三次社会主义改革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问题的能力。解答时需要明确: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只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触及了经济体制的实质。通过这个要点可以排除干扰项。12A【解析】C项与题意不符。B、D两项说法

21、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而不是要把权力真正的下放到地方,更不是要恢复自由放任传统。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政府要减少干预国家经济,所以A项正确。【考点定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政策的调整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能力要求较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面对二战后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下采取的减少政府干扰经济的做法,但并不是要把权力下放到州政府。13(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农村拓展;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取代封建土地所有制;

22、封建小农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大农业;自耕农大量破产成为自由劳动力,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产生;乡村工业发展,经济结构变迁;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2)特点:工农民主政权主导;根本变革封建生产关系;以发展农业生产为核心;建设新民主主义经济。评价:乡村建设运动:反映了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是对农村经济文化建设的有益探索;未实现对农村的彻底改造。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粉碎了敌人经济封锁,巩固了苏维埃红色政权;推动民主革命进程;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借鉴。【解析】本题考查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农村经济出现的新变化、中国近代史上的乡村建设运动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主要考查学生对

23、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农村经济出现的新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即乡村工业的广泛兴起和圈地运动的普遍发生”“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人口的互动,城市资本对农村的渗透以及城市对乡村经济辐射能力的加强”“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已遍布广大农村地区”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与乡村建设运动相比,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开展土地革命,破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苏雏埃政府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首位”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对两者分别加以简要评价,对于乡村建设运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一些知识分子以民族自救为己任”“他们开展艰苦细致的扫盲工作,倡导革除陋俗,引进

24、推广农业技术”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对于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开展土地革命,破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点睛:本大题基本上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14观点:科技革命是影响英国兴衰的重要因素。阐述: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开展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霸主。但在第二次工业革

25、命期间过度依赖殖民地,未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实现产业更新换代,导致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被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的美、德两国先后超越。由此可见,是否抓住了科技革命的机遇,成为决定英国兴衰的重要因素。【解析】材料提到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美国国内和国外虽然有着诸多的有利因素,但由于不思进取,因循守旧,不断丧失发展机遇,导致国力提升缓慢,改革停滞不前,这一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本题可以以国家为主体,分析例如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发展状况,论述改革、科技、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作用。15(1)特点:改变了北周的严刑竣法,减轻刑罚;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2)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

26、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解析】第(1)问,由材料“更定新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采魏、晋刑典”等可知,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第(2)问,依据材料中旧法律局限性造成的危害,并结合法律对国家建设的影响来分析。【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隋朝的改革隋朝法律的改革点睛:本题具有很强的发散性,答案不像以往的选修题目那样对材料内容归纳。它需要学生翻译原文的同时还要对所学的与之相关知识的整合。需要学生对法律作用有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也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文字表述能力。16(1)背景:战争对欧

27、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2)原因: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欧州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等信息归纳得出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2)根据材料信息“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

28、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并联系教材所学法德关系以及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29年”指向的欧洲和世界形势来分析说明。【考点定位】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维护和平的尝试【名师点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这一类试题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如第(1)问“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材料仅仅提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其他需要回答的内容均须联系教材所学,从当时的

29、欧洲形势来回答。第(2)问“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材料信息同样有限,必须联系所学,从法德关系、当时的欧洲和世界形势来分析说明。17【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变化:从兴民权、变法改良、实行君主立宪转向开明专制;从开明专制转向立宪政治;从立宪转向共和。(2)简评:变化原因:因民族危机加深、国内政治形势变化、以及梁启超的个人经历。变化影响:推动了当时中国救亡运动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挽救民族危机;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折射出中国社会政治的近代化趋势,具有进步性。【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爱国必自兴民权始”、“与其君主立宪,不如开明专制”、“实施立宪”、“袁世凯复辟帝制时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变化。(2)本题根据材料“戊戌变法”、“促使了护国运动”并结合所学民族危机、救亡运动、民主近代化等知识即可从原因、影响等方面简评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期末试卷 > 高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