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崇仁中学七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含详细解答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01712 上传时间:2019-11-2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崇仁中学七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含详细解答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崇仁中学七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含详细解答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崇仁中学七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含详细解答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崇仁中学七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含详细解答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崇仁中学七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含详细解答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9-2020学年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崇仁中学七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一、积累与运用(20分)1(2分)下面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可鲁克湖是淡水湖,芦苇连片,候鸟成群结对,湖水澄澈,像一个温柔的少女,给戈壁的辽阔粗犷添上了一丝秀美;而托素湖是咸水湖,寸草不生,只有烈烈雄风与湖水拍岸的声音相应和,像一个豪迈健壮的小伙子在长啸。这两个湖泊静谧而晶亮,像是两面熠熠生辉的巨大宝镜。Adng kung h bBchng kung h mCchng gung h mDdng gung h m2(4分)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在表格中改正。咄咄逼人 花技招展 一脉情思

2、顷盆瓢泼披蓑带笠 抖搂精神 争先恐后 舒活筋骨错别字改正3(2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是课文春里的一句话,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状其不知不觉的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B这两句中“嫩嫩的”三字不能去掉,因为这三个字既写出了春草鲜嫩的样子,又符合节令的特点,而且写出了初春时节萌生的小草那软软的质地。C上面两句从宏观描绘,写出了春草的情态,它的质地、色泽、长势。D“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从修辞角度来看,属于拟人。4(2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

3、是()A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集春水,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B鲁迅的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记叙了他童年的生活和求学的历程,追述那些难以忘怀的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思念之情,同时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讽刺。C“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常用的谦辞还有:家父、舍弟、鄙人、劳驾、赐教、寒舍、见谅等。D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菊、竹、梅。5(2分)捧读经典名著,汲取人生智慧。请根据要求填空。 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 一文,饱含着鲁迅对一位潦倒的

4、同乡旧友的思念与同情;二十四孝图一文,表明了鲁迅对封建孝道持 的态度。6(8分)古诗文默写(1)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3)树木丛生, 。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4)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5)西厢记中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天净沙秋思中与此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 。7(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西湖秋意赵丽宏苏堤尽头是花港。走进花港公园,才真正看到了秋天的本色。不是凄凉和萧瑟,不是委顿和枯黄,而是火的色彩,是壮丽和辉煌枫叶正红。那一瓣瓣红五星般的叶片,在微风中抖动着,像一簇簇小

5、火苗,组合成一篷篷巨大的红色篝火,在青色和黄色之中熊熊地燃烧着。所有的一切,山石草木,池塘楼阁,仿佛全被燃着。我不禁想起了不久前在北京香山看到的红叶,那是满山遍野的火焰,把秋天燃烧得一片通红。我曾经惊喜得失声叫起来。此刻,面对着西子湖畔的如火红枫,虽没有在香山时的那种惊喜,却也身心为之一振。香山红叶是一种黄栌的树叶,远看红得轰轰烈烈,近看也不免有一种枯萎的感觉。红枫就不一样了,远眺近看,都一样生机盎然。红枫,是我心目中最美的植物之一,在秋天的西子湖畔,它们用自己鲜艳的色彩,向世界透露着生命的亮色,在秋风里吟诵着一首美丽的抒情诗依然有绿。不仅是苍松翠柏,更多的是许多貌不出众的常青树木:樟、桂、黄

6、杨、冬青在落叶遍地的湖畔沉着地吐着绿,这是苍劲的深绿,是墨绿。最远处是一片水杉树,肃立在青沉沉的山脚下,像古人笔下的水墨画。倘若,西子湖畔春天的绿,给人清新妩媚的感觉,那么,此时的绿,应该说是庄重的,是深厚的,它使人想起人到中年以后的那种稳重和成熟也有花。自然是秋的皇后菊花。在上海,刚刚参观过万卉色艳的菊展,所以,在这里傲然卓立的名种菊并没有吸引我的注意力,倒是悄悄开放在湖畔树丛中的那些野菊花,花朵很小,然而一开就是雪白的一片,热烈而又优雅,有一种桀骜不驯的野气和生机。在一个不为人注目的小土丘上,居然还长着一片红花草,玫瑰色的小花,悄然开放在绿茵茵的小圆叶中这应该是春天的标志啊!西湖,用她的永

7、不枯竭的心血,用她的始终不渝的柔情,哺育着湖畔众多的生命。如今,到了秋天,到了大自然新陈代谢的季节,西湖的儿女们却依然顽强在秋风里挥舞着手臂,为母亲唱着动人的生命之歌西湖,你可以因此而欣慰了。(1)请根据文章内容,分别用1至2个词语概括下列景物的特点。红枫: 绿树: 野菊: (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那一瓣瓣红五星般的叶片,在微风中抖动着,像一簇簇小火苗,组合成一篷篷巨大的红色篝火,在青色和黄色之中熊熊地燃烧着。(请赏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如今,到了秋天,到了大自然新陈代谢的季节,西湖的儿女们却依然顽强在秋风里挥舞着手臂,为母亲唱着动人的生命之歌(加点词“儿女们”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8、)(3)作者写了西子湖畔的红枫,又为什么要写北京的香山红叶?(4)散文结尾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13分)淡淡的深情常跃强母亲只有我一个儿子。恢复高考的第2年,我考上了大学,在我那个偏僻的小村子里是第一个。嗜酒如命的父亲,天天与乡亲喝到一醉方休。酒后吐真言:“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自豪里带着炫耀。只有母亲总是淡淡的,不见她多么喜。她戴了老花镜,在暖暖的秋阳里给我缝新被子。我走过去;她听见了我的脚步声,目光从老花镜上方探出来,淡淡地一笑。我说:“妈,我要上大学去了!”母亲说:“我知道了。”没有鼓励,连声音也是淡淡的。上学的那天是个好晴天,母亲提着提包送我出了大门。出大门也就是走了三五步

9、,母亲就把提包递给我,说:“你走吧”而后便是很决断地转身,硬朗朗地走回去,院里葡萄架的叶子遮住了她的身子,我只看见了一个淡淡的背影。在车站上,见一些同学的父母来送行,依依惜别,千叮咛万嘱咐。我孤零零的,便觉得很委屈。上了车,我赌气坐在一个角落里,谁也不理,埋头读书。车开动了,一些同学掏出手绢擦那红肿的眼睛。我反倒觉得赤条无牵挂,心里轻松。大学四年,花开花落。读书读烦了,每每对窗呆坐便想起母亲。小时候,母亲一眼看不见我就满街喊;喊不应,就往水井里看,到池塘边去找。我忽然猴一样从哪个旮旯里钻出来,母亲就笑骂一声,巴掌扬起来要打,但落下来却极轻,拍打掉沾了一身的泥土温馨的回忆,常使一颗心阵阵发热,泪

10、就在不知不觉中从腮边滑下来。我结婚以后,偕妻回老家探望父母。正值隆冬,又下了大雪,一家人围炉闲话。说到我当年上大学的事,母亲就说:“你上大学以后,我做了一个噩梦,梦见你死了,我一哭哭了个没气”妻子抿着嘴笑,父亲笑得扭过脸去,连母亲也忍不住笑了。只有我笑不起来,甚感惊讶。联想我刚到家那天,母亲悄悄问我的那句话:“她也舍得炒一顿肉让你吃吗?”一霎时我恍然大悟。母亲在我去上大学的那些漫长的日子里,她该如何的牵挂和思念她的儿子呀!她知道她的儿子是个心浮气躁的人,这自然又给她添了一份担心。母亲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她不知道她儿子去上学的这个地方究竟有多大,是非多不多。日思夜想,坐卧难宁,思念伴着惊恐默默地郁

11、结在她的心里。于某一夜,噩梦就扇动着黑色的翅膀朝她飞来了。试想,一个连媳妇舍不舍得让她的儿子吃一顿肉菜都挂念的母亲,这样的母亲,活得该有多累呀!母亲为什么对她的儿子总是淡淡的,以我当时的浮躁心境,很难体悟到。四年寒窗苦读,之后辛勤笔耕,终于在大大小小的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幼稚而浅薄的文字时。后来,母亲说了一件使我灵魂大为震惊的事情。她仍旧是以淡淡的语气对我说的“你父亲说:咱的儿子成才了,往后我再也不跟你生气了,咱好好过日子吧!你为母亲争气,这也罢了!”我听了这句话,呆愣了大半天。文学的功能自古很小,不想竟起到了和睦家庭的作用,这令我惊喜,这比得一个什么文学奖更有意义,也更能长久的激动人心!写到这里

12、,我的眼睛湿润了。尽管我是个微不足道的人,然而在母亲的眼里是金贵的。她最了解她的儿子,她知道她的儿子有一颗易于动情的心,怕儿子分心,不让我牵挂她,才总是淡淡的。要硬下这样的心肠,忍受这样痛苦的折磨,需要多么坚忍!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本文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中“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一句,一方面表明了父亲为“我”感到骄傲,同时也为第段写“我”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作了铺垫。B第段中母亲化“打”为“拍”的动作,看似漫不经心,但母亲的爱子之心却表露无遗。这样的细节描写在文中多出可见。C本文在选材上最大的特点是选取日常 生活中的小事,赋予那些普通的事情以深刻的

13、含义,以小见大、平中见奇。D本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典雅华丽的词语,作者以发自肺腑的深情,为平淡的母亲抒写了一首朴素感人的赞歌。(2)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将生活中平常事情串联在一起的?文中儿子对母爱的体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3)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的分析。(4)文章结尾“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这句话饱含深意,其中“平静的水面”和“深处的激流”各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三、文言文赏析(13分)9(8分)【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

14、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1)两篇文章各讲述了怎样的故事?(2)对语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一会儿雪大了。B公欣然曰:谢太傅高兴地说。C尝月下戏:曾经在月下唱戏。D必不明:一定看不见。(3)两篇文中孩子们有什么共同点?(4)你认为徐孺子的“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好在哪里?10(5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客中初夏宋司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注】清和:天气清新而暖和。

15、乍:突然。南山当户:正对门的南山。转:变得。(1)世说新语中谢道韫说道“未若柳絮因风起”,将 比喻成柳絮;而本诗“更无柳絮因风起”写的是 时节的风景。(2)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情感?四、按要求作文(40分)11(40分)请以“一个秋日的早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不得抄袭;不少于500字。2019-2020学年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崇仁中学七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20分)1(2分)下面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可鲁克湖是淡水湖,芦苇连片,候鸟成群结对,湖水澄澈,像一个温柔的少女,给戈壁的

16、辽阔粗犷添上了一丝秀美;而托素湖是咸水湖,寸草不生,只有烈烈雄风与湖水拍岸的声音相应和,像一个豪迈健壮的小伙子在长啸。这两个湖泊静谧而晶亮,像是两面熠熠生辉的巨大宝镜。Adng kung h bBchng kung h mCchng gung h mDdng gung h m【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解答】题目中的“澄澈”的“澄”读作“chng”,故排除AD两项,“粗犷”中的“犷”读作“gung”故排除B项。故选:C。【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

17、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能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2(4分)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在表格中改正。咄咄逼人 花技招展 一脉情思 顷盆瓢泼披蓑带笠 抖搂精神 争先恐后 舒活筋骨错别字改正【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解答】答案:技枝;顷倾;带戴;搂擞。【点评】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

18、;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3(2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是课文春里的一句话,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状其不知不觉的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B这两句中“嫩嫩的”三字不能去掉,因为这三个字既写出了春草鲜嫩的样子,又符合节令的特点,而且写出了初春时节萌生的小草那软软的质地。C上面两句从宏观描绘,写出了春草的情态,它的质地、色泽、长势。D“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从修辞角度来看,属于拟人。【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时应从表述它在表达上的

19、效果,表明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角度分析。【解答】ABD正确;C有误,“两句从宏观描绘”有误,“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是细节描写,后面一句才是宏观描写。故选:C。【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分析判断即可。4(2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集春水,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B鲁迅的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记叙了他童年的生活和求学的历程,追述那些难以忘怀的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思念之情,同时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讽刺。C“君与家君期日中。

20、”“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常用的谦辞还有:家父、舍弟、鄙人、劳驾、赐教、寒舍、见谅等。D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菊、竹、梅。【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解答】A有误,春水是冰心的作品。B正确。C有误,劳驾、赐教是敬辞。D有误,“岁寒三友”指松、竹、梅。故选:B。【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

21、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5(2分)捧读经典名著,汲取人生智慧。请根据要求填空。 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范爱农一文,饱含着鲁迅对一位潦倒的同乡旧友的思念与同情;二十四孝图一文,表明了鲁迅对封建孝道持批判的态度。【分析】本题考查名著知识。名著就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以及流传的文字作品。根据名著内容作答即可。【解答】答案:范爱农 批判。【点评】解答这类题目,要熟读原著,结合人物的主要事迹分析其性格特点,尤其是每个人物的主要特点要熟知。6(8分)古诗文默写(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

22、秋思)(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4)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5)西厢记中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天净沙秋思中与此意境相似的诗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名篇默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答案:(1)小桥流水人家(2)潮平两岸阔(3)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注意“萧”的书写)(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注意“雁”的书

23、写)(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注意“涯”的书写)【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7(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西湖秋意赵丽宏苏堤尽头是花港。走进花港公园,才真正看到了秋天的本色。不是凄凉和萧瑟,不是委顿和枯黄,而是火的色彩,是壮丽和辉煌枫叶正红。那一瓣瓣红五星般的叶片,在微风中抖动着,像一簇簇小火苗,组合成一篷篷巨大的红色篝火,在青色和黄色之中熊熊地燃烧着。所有的一切,山石草木,池塘楼阁,仿

24、佛全被燃着。我不禁想起了不久前在北京香山看到的红叶,那是满山遍野的火焰,把秋天燃烧得一片通红。我曾经惊喜得失声叫起来。此刻,面对着西子湖畔的如火红枫,虽没有在香山时的那种惊喜,却也身心为之一振。香山红叶是一种黄栌的树叶,远看红得轰轰烈烈,近看也不免有一种枯萎的感觉。红枫就不一样了,远眺近看,都一样生机盎然。红枫,是我心目中最美的植物之一,在秋天的西子湖畔,它们用自己鲜艳的色彩,向世界透露着生命的亮色,在秋风里吟诵着一首美丽的抒情诗依然有绿。不仅是苍松翠柏,更多的是许多貌不出众的常青树木:樟、桂、黄杨、冬青在落叶遍地的湖畔沉着地吐着绿,这是苍劲的深绿,是墨绿。最远处是一片水杉树,肃立在青沉沉的山

25、脚下,像古人笔下的水墨画。倘若,西子湖畔春天的绿,给人清新妩媚的感觉,那么,此时的绿,应该说是庄重的,是深厚的,它使人想起人到中年以后的那种稳重和成熟也有花。自然是秋的皇后菊花。在上海,刚刚参观过万卉色艳的菊展,所以,在这里傲然卓立的名种菊并没有吸引我的注意力,倒是悄悄开放在湖畔树丛中的那些野菊花,花朵很小,然而一开就是雪白的一片,热烈而又优雅,有一种桀骜不驯的野气和生机。在一个不为人注目的小土丘上,居然还长着一片红花草,玫瑰色的小花,悄然开放在绿茵茵的小圆叶中这应该是春天的标志啊!西湖,用她的永不枯竭的心血,用她的始终不渝的柔情,哺育着湖畔众多的生命。如今,到了秋天,到了大自然新陈代谢的季节

26、,西湖的儿女们却依然顽强在秋风里挥舞着手臂,为母亲唱着动人的生命之歌西湖,你可以因此而欣慰了。(1)请根据文章内容,分别用1至2个词语概括下列景物的特点。红枫:壮丽、辉煌(生机盎然);绿树:庄重、深厚(持重、成熟);野菊:热烈、优雅(野气、生机)。(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那一瓣瓣红五星般的叶片,在微风中抖动着,像一簇簇小火苗,组合成一篷篷巨大的红色篝火,在青色和黄色之中熊熊地燃烧着。(请赏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如今,到了秋天,到了大自然新陈代谢的季节,西湖的儿女们却依然顽强在秋风里挥舞着手臂,为母亲唱着动人的生命之歌(加点词“儿女们”在文中具体指什么?)(3)作者写了西子湖畔的红

27、枫,又为什么要写北京的香山红叶?(4)散文结尾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这篇文章是作者秋游西湖之所见,通过对红枫、绿树、野菊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作者对西湖哺育众多生命的敬意,对这些生命力以蓬勃生机回报西湖的赞颂。【解答】(1)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文章第三段写红枫,“那一瓣瓣红五星般的叶片,在微风中抖动着,像一簇簇小火苗,组合成一篷篷巨大的红色篝火”“在秋天的西子湖畔,它们用自己鲜艳的色彩,向世界透露着生命的亮色,在秋风里吟诵着一首美丽的抒情诗”两个句子,可见西湖畔的红枫一在于颜色艳丽,二在于富有生机,抓住这两点来概括即可。第四段写绿树,“在落叶遍地的湖畔沉着地吐着绿,这是苍劲的深绿

28、,是墨绿”“此时的绿,应该说是庄重的,是深厚的,它使人想起人到中年以后的那种稳重和成熟”,就可用句中的“庄重、深厚、持重、成熟”等词来概括。第五段写野菊,“热烈而又优雅,有一种桀骜不驯的野气和生机”,可提取句中的“热烈、优雅、野气、生机”中的两个来作答。(2)本题考查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一般多从修辞、描写的角度进行。这个句子将红枫的叶比作“五星”“小火苗”“篝火”,抓住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可见分别来形象地表现枫叶的形状与红的热烈。表现出作者浓浓的喜爱之情。本题考查词语指代内容的理解。这个句子出现在文章的第六段,是对前文的总结。根据前文描述的内容,可以看出这里

29、是将西湖拟人化,西湖的儿女们指的就是西湖边生长的花草树木。(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文章在第三段写西湖畔的枫叶时写到香山红叶,“香山红叶是一种黄栌的树叶,远看红得轰轰烈烈,近看也不免有一种枯萎的感觉。红枫就不一样了,远眺近看,都一样生机盎然”可以看出作者意在将香山红叶与西湖红枫进行对比,从而突出西湖红枫不论远眺近看,都是那样的具有生机。(4)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这篇文章是作者秋游西湖之所见,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描写了西湖畔的红枫、绿树、野菊花,最后第六段进行总结。“西湖,用她的永不枯竭的心血,用她的始终不渝的柔情,哺育着湖畔众多的生命”,表达对西湖哺育众多生命的赞美;“如今,到了秋

30、天,到了大自然新陈代谢的季节,西湖的儿女们却依然顽强在秋风里挥舞着手臂,为母亲唱着动人的生命之歌”一句,则是对西湖畔众多生命对西湖恩情回报行为的赞美。答案:(1)红枫:壮丽、辉煌(生机盎然);绿树:庄重、深厚(持重、成熟);野菊:热烈、优雅(野气、生机)。(2)运用比喻(将红枫叶比作红五星、火苗、篝火),从形状与色彩角度写出红枫的壮丽、辉煌、热烈,表现作者的惊喜与振奋之情。西湖边的花草树木。(3)通过对比(以香山红叶近看枯萎与西湖红枫远近都生机盎然对比),突出西湖红枫色彩鲜艳,充满生机,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4)表达作者对西湖哺育众多生命的敬意,对生命之美(这些生命以蓬勃生机回报西湖)的赞颂。

31、【点评】句子赏析的答题方法:一、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人物描写 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 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8(13分)淡淡的深情常跃强母亲只有我一个儿子。恢复高考的第2年,我考上了大学,在我那个偏僻的小村子里是第一个。嗜酒如命的父亲,天天与乡亲喝到一醉方休。酒后吐真言:“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自豪里带着炫耀。只有母亲总是淡淡的,不见她多么喜。她戴了老花镜,在

32、暖暖的秋阳里给我缝新被子。我走过去;她听见了我的脚步声,目光从老花镜上方探出来,淡淡地一笑。我说:“妈,我要上大学去了!”母亲说:“我知道了。”没有鼓励,连声音也是淡淡的。上学的那天是个好晴天,母亲提着提包送我出了大门。出大门也就是走了三五步,母亲就把提包递给我,说:“你走吧”而后便是很决断地转身,硬朗朗地走回去,院里葡萄架的叶子遮住了她的身子,我只看见了一个淡淡的背影。在车站上,见一些同学的父母来送行,依依惜别,千叮咛万嘱咐。我孤零零的,便觉得很委屈。上了车,我赌气坐在一个角落里,谁也不理,埋头读书。车开动了,一些同学掏出手绢擦那红肿的眼睛。我反倒觉得赤条无牵挂,心里轻松。大学四年,花开花落

33、。读书读烦了,每每对窗呆坐便想起母亲。小时候,母亲一眼看不见我就满街喊;喊不应,就往水井里看,到池塘边去找。我忽然猴一样从哪个旮旯里钻出来,母亲就笑骂一声,巴掌扬起来要打,但落下来却极轻,拍打掉沾了一身的泥土温馨的回忆,常使一颗心阵阵发热,泪就在不知不觉中从腮边滑下来。我结婚以后,偕妻回老家探望父母。正值隆冬,又下了大雪,一家人围炉闲话。说到我当年上大学的事,母亲就说:“你上大学以后,我做了一个噩梦,梦见你死了,我一哭哭了个没气”妻子抿着嘴笑,父亲笑得扭过脸去,连母亲也忍不住笑了。只有我笑不起来,甚感惊讶。联想我刚到家那天,母亲悄悄问我的那句话:“她也舍得炒一顿肉让你吃吗?”一霎时我恍然大悟。

34、母亲在我去上大学的那些漫长的日子里,她该如何的牵挂和思念她的儿子呀!她知道她的儿子是个心浮气躁的人,这自然又给她添了一份担心。母亲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她不知道她儿子去上学的这个地方究竟有多大,是非多不多。日思夜想,坐卧难宁,思念伴着惊恐默默地郁结在她的心里。于某一夜,噩梦就扇动着黑色的翅膀朝她飞来了。试想,一个连媳妇舍不舍得让她的儿子吃一顿肉菜都挂念的母亲,这样的母亲,活得该有多累呀!母亲为什么对她的儿子总是淡淡的,以我当时的浮躁心境,很难体悟到。四年寒窗苦读,之后辛勤笔耕,终于在大大小小的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幼稚而浅薄的文字时。后来,母亲说了一件使我灵魂大为震惊的事情。她仍旧是以淡淡的语气对我说的

35、“你父亲说:咱的儿子成才了,往后我再也不跟你生气了,咱好好过日子吧!你为母亲争气,这也罢了!”我听了这句话,呆愣了大半天。文学的功能自古很小,不想竟起到了和睦家庭的作用,这令我惊喜,这比得一个什么文学奖更有意义,也更能长久的激动人心!写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尽管我是个微不足道的人,然而在母亲的眼里是金贵的。她最了解她的儿子,她知道她的儿子有一颗易于动情的心,怕儿子分心,不让我牵挂她,才总是淡淡的。要硬下这样的心肠,忍受这样痛苦的折磨,需要多么坚忍!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本文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第段中“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一句,一方面表明了父亲为“我

36、”感到骄傲,同时也为第段写“我”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作了铺垫。B第段中母亲化“打”为“拍”的动作,看似漫不经心,但母亲的爱子之心却表露无遗。这样的细节描写在文中多出可见。C本文在选材上最大的特点是选取日常 生活中的小事,赋予那些普通的事情以深刻的含义,以小见大、平中见奇。D本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典雅华丽的词语,作者以发自肺腑的深情,为平淡的母亲抒写了一首朴素感人的赞歌。(2)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将生活中平常事情串联在一起的?文中儿子对母爱的体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3)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的分析。(4)文章结尾“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这句

37、话饱含深意,其中“平静的水面”和“深处的激流”各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分析】本文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段到第段,记叙了母亲在作者考上大学后假装冷淡实际挂念、没有去车站送行、在儿子结婚后仍惦记儿子吃穿等细节的事;第二部分从第段到第段,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母爱的感悟,作者终于了解了母亲为什么总是表现得淡淡的,最后点明母爱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的主旨。【解答】(1)本题考查对本文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一句是在作者考上大学后父亲说的话,结合后文“自豪里带着炫耀”的描述可知,这句话表明了父亲为“我”感到骄傲;第段又提到了母亲转述父亲的话,可见这句

38、话也起到了为下文父亲发出“咱的儿子成才了,往后我再也不跟你生气了,咱好好过日子吧”的感叹作铺垫,而并非为写“我”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作了铺垫。选项理解不正确。B、C、D项理解正确。本题要求选择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故选:A项。(2)本题考查对文章脉络的分析能力。解答时,注意全面把握作者思路,概括主要故事,分析得出叙述脉络即线索。本文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段到第段,记叙了母亲在作者考上大学后假装冷淡实际挂念、没有去车站送行、在儿子结婚后仍惦记儿子吃穿等细节的事;第二部分从第段到第段,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母爱的感悟,作者终于了解了母亲为什么总是表现得淡淡的,最后点明母爱是“平静水面下深

39、处的激流”的主旨。这种平静的、淡淡的深情贯穿全文,所以母亲对儿子的“淡淡的深情”是本文的线索。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本题考查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找到文章的关键段进行归纳总结即可。首先,文章第段提到“我孤零零的,便觉得很委屈”,随后,“我反倒觉得赤条无牵挂,心里轻松”,表达了“我”在为母亲不来车站为我送行而感到委屈,从而也赌气不去想念母亲。其次,文章第段提到“温馨的回忆,常使一颗心阵阵发热,泪就在不知不觉中从腮边滑下来”,表达了大学阶段“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再次,文章第段提到“一霎时我恍然大悟。母亲在我去上大学的那些漫长的日子里,她该如何的牵挂和思念她的儿子呀!”,表达了结婚后的

40、“我”终于明白母亲对我的思念之深。最后,文章第段提到“母亲说了一件使我灵魂大为震惊的事情”,“我”这才知道母亲为了让“我”早日成才,忍受了多少委屈与痛苦,表达了“我”对母爱的震惊和感激。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3)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答时,结合原文从中找出两处运用了对比手法的句子,并结合上下文语境加以简要分析。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文中多次使用对比手法,如第段“我”考上大学后,其他父母千叮万嘱的热切态度与母亲转身就走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体现了母亲内敛的爱以及后文中

41、我发现母亲当时对我那浓浓的不舍与思念的后知后觉。文章中还有多处对比,找出相关句子分析即可。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4)本题考查对关键句子深层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理解,并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作用。第一问,母亲之前对“我”总是表现得淡淡的,“我”似乎体会不到母爱。因此,此处的“平静水面”指的是母亲对“我”表现出的淡淡的行为。后来,“我”终于体会到了母亲淡淡外表下隐藏的对儿子的深沉而浓烈的爱。因此,此书的“深处的激流”指的是母亲内心深处对“我”的深沉的爱。第二问,从内容上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母爱的深沉与伟大;从结构上说,是对前文的

42、总结,也分别对应标题中的“淡淡”和“深情”,起到了呼应文题的作用。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答案:(1)A(2)本文以母亲对儿子的“淡淡的深情”为线索。在送行时,儿子在委屈赌气,对母亲无牵无挂,心里轻松;大学四年,回想母亲,常心里发热,泪水无意流下;成家结婚后,母亲的询问,儿子恍然大悟;取得一点成就,对母亲的爱感到震惊,心情激动,热泪盈眶。(3)示例:第段“我”考上大学后,将父亲的到处炫耀、一醉方休和母亲总是淡淡的,不见多喜不见多愁进行对比,写出母亲的爱子深情不易被发觉。第段母亲为“我”入学送行,将其他父母的依依惜别、千叮万嘱与母亲淡淡的转身就走进行对比,以母亲的淡淡表现来反衬她隐藏在内心强

43、烈的爱子之情。入学送行时,母亲是淡淡的;但作者走后,母亲作了一个噩梦,一哭哭了个没气。体现母亲对“我”内敛而深沉的爱。(选答其中两项即可)(4)“平静水面”指母亲对儿子表现出的淡淡的行为,“深处的激流”指母亲内心隐藏着的强烈的爱子之情。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恰切地表达出母亲的淡淡的深情。既收束了全文,又照应了文题。【点评】本题考查对本文、表现手法、关键句子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文章脉络的分析能力。其中第(4)题是重点题目,学生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理解,并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作用。三、文言文赏析(13分)9(8分)【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

44、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1)两篇文章各讲述了怎样的故事?(2)对语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CA俄而雪骤:一会儿雪大了。B公欣然曰:谢太傅高兴地说。C尝月下戏:曾经在月下唱戏。D必不明:一定看不见。(3)两篇文中孩子们有什么共同点?(4)你认为徐孺子的“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好在哪里?【分析】译文:【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

45、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让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徐孺子慢慢地说:“不是这样的。比如人的眼睛里有瞳孔,如果没有瞳孔一定看不见。”【解答】(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概括。甲文主要讲述了谢家在下雪天聚会,儿女咏雪时不同的内容,让谢公无比的高兴。乙文主要讲述了徐孺子玩耍时,面对他人的玩笑之问,给出的出人意料的回答。能用简洁的语句讲述出大意即可。(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理解句子要注意关键词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戏”,玩耍;句意为: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故选:C。(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谢家孩子把“雪”比作“盐”“柳絮”,可见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比喻精美恰当。徐孺子是一个聪明的小孩,他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较,他不是正面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借助了某样东西来告诉提问者他的回答。 故此分析两篇文中孩子们机智、聪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语段来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七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