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2.领悟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浚源()(2)塞源()(3)载舟()(4)壅蔽() (5)谬赏()答案(1)jn(2)s(3)zi(4)yn(5)mi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_(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_答案(1)通“毋”,不要(2)通“震”,震慑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必固其根本古义:_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的,重要的;本来,从来;从头到尾,始终,全然(多用于否定式);彻底。(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_
2、今义:尽情。(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_今义:认为。(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_今义:走路。答案(1)树根。(2)放纵性情,含贬义。(3)以(之)为,把当作。(4)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3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1)安(2)信(3)求答案(1)形容词,安定/疑问副词,怎么/疑问代词,哪里/动词,养,奉养/动词,安置,安放(2)形容词,诚实/动词,信任/名词,信用/动词,相信/副词,随意(3)动词,追求/动词,探求/动词,请求/动词,索求4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_(2)简能而任之:_(3)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_(4)择善而从之:_(5)
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_(6)必固其根本:_(7)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_(8)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_(9)塞源而欲流长者也:_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居之下(2)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3)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之人(4)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 (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8)形容词用作动词,达到远方(9)形容词用作动词,流得长远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的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1)形容词用作名词。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2)形容词用作动词。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以(2)而答案(1)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承接/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把/介词,用 (2)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6写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_(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_答案(1)判断句(2)介宾短语后置句7翻译下列句子(1)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译文:_(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译文:_答案(1)(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
5、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2)选拔贤能的人委以重任,选择正确的意见加以采纳。三、名言警句魏征名言1学问欲博,而行已欲敦。2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3人君出言欲闻己过,其国即兴;若出言欲人从己,其国即丧。一、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能犯颜直谏著称。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晋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于其手。唐贞观十一年(637)上谏太宗十思疏,十三年上十渐不克终疏。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著录魏征集
6、 20卷,已散佚。二、背景展示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疏。其中心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的唐帝国的统治。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机,是有其背景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战乱时代,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勇武过人,生活俭朴,礼贤下士,很是奋发有为。但当他继承了帝位之后,逐渐改变了勤俭的作风,因此魏征写作此文,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冶。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也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三、文化常识1疏:臣子给皇帝用来陈述意见的奏章,又称“奏疏”、“
7、奏议”。如论积贮疏、论贵粟疏。2域中:天地之间,语出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3载舟覆舟:语出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古代大臣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时之政事时常会遭致杀身灭门之祸。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200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那么,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到底论述了哪些问题,是什么让唐太宗对魏征如此器重?下面是本文的结构脉络导图,请阅读课文后把处填写完整。答案历史警告十思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
8、么?“十思”的具体意义是什么?答:_答案(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知足”、“知止”(克制物质欲望),不纵奢扰民;“谦冲”、“自牧”,不骄傲自满;“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正身”、“黜恶”,不受蒙蔽利用;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2)“十思”的核心内容:“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3)“十思”的具体意义:“总此十思,弘兹九德”,能够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2在本文中,作者进谏的思路是怎样的?答:_答案魏征以能犯颜直谏著称,而本文又意在劝谏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为达到此目的,作者反复申述论说。先以比喻推理出之
9、,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验证之,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的向背和政权的安危,振聋发聩;再以具体做法结之,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全文思路严谨,论证有力,令人信服。3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地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答:_答案(1)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2)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治”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10、”比作“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4作者是怎样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这一历史现象的?这一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答:_答案(1)作者首先提出历代帝王始繁终寡这一历史现象,然后分析这些帝王在取江山与守江山两个时期的不同表现,突出他们往往都有这样的通病:“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这之后,作者针对现实,扣住“纵情以傲物”加以发挥。“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到了这种地步,那么,即便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用严厉的声势来吓唬,人们也不会心服。一旦民怨迭生,则社稷也将为之倾覆。(2)作者剖析这一历史现象的目
11、的正在于进一步揭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将第1段所论述的道理具体化。通过这两段论证居安思危之重要,不这样做的危害已经讲得十分透彻。这就自然地引出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才算居安思危呢?这时进而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就显得顺理成章了。魏征在本文中强调以德治国,这在我们今天强调健全法制的背景下,还有它的时代意义吗?答:_答案(示例)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危机、困难依然存在;拜金主义、享乐思想还大有市场,权钱交易、腐化堕落等丑恶现象层出不穷。我们必须坚持以“德”治国,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也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以“法”治国。只有这样,经济发展才有保障,国家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援引事
12、例,论据充足作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引用古圣先贤的话,援举故事事例来说明自己的意思。如“善始”、“克终”出自诗经大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出自尚书武成“垂拱而天下治”;同时暗用引文的还有“怨不在大,可畏唯人”、“思知足以自戒”、“思知止以安人”、“思谦冲而自牧”等,显得简明含蓄又富有启发性。例证法在议论文中用得最多最广,它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推理方法。因为任何观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而事实胜于雄辩,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所以例证法是一般议论文都要用到的。技巧点拨运用例证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不能只把例子摆在论点后,而不去揭示论点、论据之间的
13、内在联系。不加以充分的分析、说理,就不能把观点阐述清楚,文章就会变得简单化,缺乏内在的逻辑力量。摆出事实后,需要讲道理。(2)例证法中所选的例子,一定要真实而有典型性,否则就无法说明问题。(3)运用事实论证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它是对事实的总体或全局的全面性统计或概括。采用枚举个别事实的论证方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举几个事例即可。枚举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原则,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迁移运用请以“自卑自负自强”为话题,写一段文字阐述你的观点。要求运用例证法,不少于200字。答:_
14、答案(示例)自卑像根受潮的火柴,难以将希望之火点燃;自负像个可怕的陷阱,一旦身陷其中即难以自拔;唯有自信自强,才能扬起生活的风帆。我国宋朝的文豪苏洵,几次赶考都名落孙山,一些人更是对他冷嘲热讽,但他没有灰心,而是闭门苦读,终于因散文有极高的造诣而名列唐宋八大家;举世闻名的音乐家贝多芬,30岁就耳聋,他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在听不见声音的情况下,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并谱写出时代的最强音“扼住生命的咽喉”;居里夫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作为镭的发现者,荣获诺贝尔化学奖,耀眼荣誉并没有使她陶醉,她仍如从前一样孜孜不倦地工作,成为获得这一殊荣的唯一女性。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在挫折面前毫
15、不自卑,在成就面前毫不自负,始终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一、课本素材点击素材倾听别人的意见唐太宗李世民和名臣魏征之间演绎了一段进谏与纳谏的佳话。每当唐太宗犯错误之时,总有一个人挺身而出,直言劝谏,甚至犯颜而谏,这个人就是魏征。唐太宗也以魏征为自己的镜子,为自己纠正过错,使自己少犯错误,终于造就了“贞观之治”。魏征死后,唐太宗大哭:“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死,朕亡一镜矣。”运用示例漆黑的海上,海轮不仅要遵循罗盘的指向,它还需要海上灯塔的导航。人生亦如此,没有谁可以一意孤行地走向成功的巅峰,他人的意见有时如登山的拐杖,支撑着你前进的脚步。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
16、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于是才有“诸侯皆朝于齐”的国势;孙中山提出建设三峡的设想,不也是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结果?听取别人的意见,方能集思广益,兼收并蓄,最后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宏伟事业。二、课外素材温总理多次邀请群众代表进中南海在2013年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作任职以来的第十份政府工作报告,这也是温家宝任期内所作的最后一份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全国“两会”召开之前,温家宝总理邀请3位基层群众代表征求对政府工作报告稿和“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这是中国总理第一次邀请基层群众代表走进中南海。2007年全国“两会”召开之前,应温家宝总理之邀走进中南海参加报告稿征求意
17、见座谈会的基层代表增加到12名,这是国务院首次为基层代表专门召开座谈会,这一做法一直延续至今。2013年1月24日至29日,温家宝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三次座谈会,听取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虽然这一次征求意见没有公布基层代表的人数,但法晚记者统计2006年至2012年走进中南海的基层代表人数,就已经达到了74人。选材感言温总理多次邀请群众走进中南海,听取群众的意见,意义重大。从大的方面来说,决策和政策问题是党和国家或者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生命线,也是人民群众的生命线,更是我们当前打造和谐社会的基点。从小的方面讲,总理与群众真诚沟通是对公众权利的尊重,是对人民智慧成果的珍
18、视。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最能了解政府的是群众,最有资格评价政府的也是群众。听取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让人民当家做主,诠释出温总理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让基层群众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魏征进谏有一套马少华提起古代的“谏臣”,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魏征。这位贞观名臣在跟唐太宗共事的17年中,共提了264条建议,被唐太宗全部采纳,魏征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谏臣”的最佳代表。然而,像魏征这样敢于“犯颜直谏”的硬骨头,虽说历朝历代都有,但几千年下来没有一个人能像魏征这样受到推崇、重用,这除了唐太宗“善纳雅言”外,还得力于魏征独特的进谏之道。第一,奠定理论基础,即让唐太宗明白什么是明君和昏君,什么
19、是良臣和忠臣。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什么是明君?什么又是昏君?魏征回答:“明君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广开言路,听取不同的意见;而昏君的共同特点则是闭塞言路,偏听偏信。即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后来,魏征又提出了良臣和忠臣的区别:“良臣既能使君主赢得明君的美名,又能使自己获益,福禄双全;而忠臣却只能以忠君为名,让君主背负昏君的恶名,自己也身首异处。所以,陛下一定要让我成为良臣,而不是忠臣。”只要让唐太宗明白了这些理论,也就为以后的进谏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即使双方出现了一些矛盾,唐太宗也不至于跟魏征完全闹翻。第二,给唐太宗树立一个目标和榜样。唐太宗是一代明君,是无数人的偶像,但他心里也有自己的
20、偶像。他曾多次说过:“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有了这句话就好办了,聪明的魏征在日后的进谏中就经常拿尧、舜来作比较,自然屡试不爽。比如,有一次唐太宗实在被魏征惹烦了,就指责他说:“以后我说话的时候你能不能别老插嘴?有问题不能下来再说吗?我好歹也是个皇帝,当着大家的面你就不能给我点面子吗?”魏征眨了眨眼,说:“当年圣君大舜曾对群臣说:你们有什么意见要当面说,不要开会的时候都不说,下来又乱说。陛下您想做尧、舜那样的圣君,却不让我们做尧、舜的臣子,这也太自私了吧!”听了这一番话,唐太宗的气自然也就消了。这就是魏征的主要进谏方法之一。在古代,皇帝毕竟是皇
21、帝,聪明的大臣绝不会跟皇帝针锋相对,让皇帝下不来台,而是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让皇帝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进谏。第三,给唐太宗讲明利害。贞观六年(632),大唐已开始步入盛世,唐太宗一膨胀,就想去泰山封禅。消息一出,群臣纷纷表示祝贺,头脑灵活的已经开始准备行装。当然也有几个头脑清醒的,想反对却又想不出合适的理由,于是,就把目光转向了魏征。这时,魏征咳嗽了一声,说:“陛下,先别这么兴奋,我觉得还不到封禅的时候。”唐太宗早就料到魏征会反对,所以早就准备好了说辞:“你觉得还没到封禅的时候,是认为我功劳不够高、德行不够尊、中国还未安、四夷还未服、年谷还未丰、祥瑞还未至吗?”这就是所谓的“六德”。这时,魏征不
22、慌不忙地说:“陛下有这六德是天下共知的,去封禅完全没问题。不过,去泰山的沿途,因隋炀帝无道,连年兵火不断,千里无人烟,虽然这几年陛下治国有方,民生逐渐恢复,但仍然很萧条。陛下如果去封禅,周围很多国家的国王和使者也都要跟随,要是让他们看到这沿途的萧条景象,他们会怎么想?我大唐的国际形象还怎么维持?”这就是魏征的进谏智慧。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只是用“劳民伤财”这样的陈词滥调去劝唐太宗,作用几乎等于零,那就讲讲其中的关键利害,最急于展示的东西恰恰会成为最怕暴露的东西。别说是英明的唐太宗,就是一个昏君,也会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进谏成功也就顺理成章了。(有改动)读后启悟唐太宗曾说:“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
23、但觉其妩媚耳。”魏征在唐太宗时期受到推崇、重用,除了因太宗“善纳雅言”外,还得力于魏征独特的进谏之道。左传名句赏析(19)1名句树德莫如滋,击疾莫如尽。释义修养道德的最好方法就是促使它不断增长,消除疾病的最好方法就是治得彻底干净。赏析这句话从两个方面提醒人们注意:一方面是在培养品德方面不断地努力,让美好的品德天天发展,天天滋长。因为一个人良好的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树立起来的,它要经过长期的磨砺、积累。另一方面就是说祛除疾病,要注意根除,不留后患。引申起来,就是对邪恶、对坏事,就要彻底地驱除干净。因为如果还保留下来的话,即使是残余,也会复活,也会重来,还会继续造成损失与危害。这句话是对提高自身修
24、养的一种指导,它启示我们:既要努力培养自己的美德,又一定要与自己身上的不好的地方进行斗争,彻底去掉自身的各种毛病,改正自己的缺点。2名句不以一眚掩大德。释义不能因为一次过失而掩盖了平素的高尚品德和过去的功绩。赏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优秀人才,也难免有时会犯错误。爱护人才,就要允许人才犯错误,不能一犯错误就一棍子打死,要分析错误的产生原因、性质、大小,并作出恰当的处理。对于大多数犯错误者而言,应该是“犯错误不要紧,改了就是好同志”。这些都是现代人们很熟悉的对待犯错误者的正确态度。古代一些明智的用人者,在对待下属犯错误的态度上,同样有着不俗的表现,他们不以一眚掩大德,不以小过废人才,体现了对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关心和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