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所名校】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00328 上传时间:2019-11-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0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0所名校】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00所名校】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00所名校】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00所名校】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00所名校】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地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中代表地球的是( )A甲 B乙 C

2、丙 D丁2以下天体系统中,不包含火星的是( )A太阳系 B河外星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3关于地球自转速度,叙述正确的是( )A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角速度越大B赤道上的线速度、角速度最大C南北极点既无线速度也无角速度D地球上各处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一样4读下图,下列关于 A、B、C、D 四点自转线速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A=CBBD CA=DBBC5下列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 )地方时 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黄赤交角 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左右偏转 昼夜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A B C D6地球是太阳系一颗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体现在( )A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 B是八大

3、行星中质量最大的行星C既有自转运动,又有绕日公转运动 D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7以下四个日期中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A8 月 2 日 B5 月 15 日 C10 月 1 日 D1 月 1 日8下列日期中,南昌白昼最长的是( )A7 月 1 日 B1 月 1 日 C9 月 23 日 D12 月 22 日9下列日期中,南昌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 )A5 月 1 日 B6 月 1 日 C8 月 l 日 D1 月 1 日读下表,完成下列问题。类地行星质量(地球为 1)体积(地球为 1)平均密度(g/cm3)公转周期自转周期水星0.050.0565.4687.9 d58.6 d金星0.820.

4、8565.26224.7 d243 d地球115.521 a23 h 56min火星0.110.1503.961.9 a24 h 37min10从表中可以看出四颗行星最接近的是( )A质量相近 B体积接近 C公转周期最为接近 D平均密度11材料中所反映的太阳系的部分行星,其绕日公转方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同向性各行星的自转方向都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同B共面性各行星的公转轨道面与地球的公转轨道面近乎在同一平面C近圆性各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都为近似正圆的椭圆D各行星都在各自的轨道上按一定规律绕日运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2014年9月12日证实,太空探测器“旅行

5、者1号”已经飞出太阳系,成为首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为寻找地外文明又迈近了一步。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2材料中比“太阳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在天体系统层次图中的位置,正确的是()AA BB CC DD13下列关于“太阳系中至今为止只发现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叙述,不正确的是()A太阳系中地球有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B地球自转周期适中,所以地球上有适宜的昼夜温差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产生适合生命生存的大气D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所以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14太阳物质构成的主要成分是( )A氢和氧 B氧和氦 C氢和氦 D氧和氮15下列太阳活动及其所处的太阳外部圈层中,对应正确的是( )A日冕层耀

6、斑 B色球层黑子C光球层黑子 D色球层太阳风16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 )A耀斑和太阳风 B黑子和耀斑 C太阳风 D日17关于太阳辐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就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的能量B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氢气的燃烧C大阳辐射能量是由核聚变反应过程中亏损的质量转化而来的D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18一条自东向西流的河流南岸受流水的冲刷作用比较明显,若只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该河流位于( )A南半球 B赤道地区 C北半球 D北极地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 2017 年 10 月 18 日至 10 月 24 日在北京召开

7、。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9习主席作报告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位置是( )AA与B之间 BB与C之间 CC与D之间 DD与A之间20十九大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速度不断加快 B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再变小C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D南极圈内极昼范围不断缩小21下图为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其中表示南半球风向的是( )22下图中,正确的地面和高空等压线分布示意图是( )A B C D读甲图“地球自转速度随纬度变化”和乙图“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完成下列问题。23甲图M点的纬度、乙图

8、N点的月份分别是( )A30;1 月 B60;7 月 C60;1 月 D30;7 月24浙江某地(30N ,E)七月中旬一天正午,阿根廷某地(30S,60W)的农民正在( )A刚起床吃早饭 B在田间割麦子 C吹着风扇吃晚饭 D盖着被子进梦乡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5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四季的更替 C运动物体偏向 D地方时差异26图示季节内,P地( )A盛行东北信风 B正午太阳高度可能达全年最大值C当地时间6时日出 D此日过后白昼逐日变长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有一集设计喜羊羊“遁地”

9、前往地球另外一侧去看看。他从家中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7在它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 )A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B地壳古登堡界面地幔莫霍界面地核C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D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28如果喜羊羊希望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A B C D2013 年 1 月 6 日,俄罗斯勘察加半岛上的 Tolbachnik 火山喷发,浓烟弥漫,火山灰飞溅,读“Tolbachnik 火山喷发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下列问题。29从火山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圈

10、层 B圈层 C圈层 D圈层30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B圈层横波不能通过C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最小31关于时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球共分成 24 个时区 B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东经 120C东经 5属于东时区 D西经 52属于西三区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3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是陆地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D各圈层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33有关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属于地壳的一部分B岩石圈位于上地幔的上部、软流层

11、以下C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全部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处于软流层以上以上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到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34近地面大气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A B C D35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 )A B C D36下面各图中,画法正确的是( )A BC D北京时间 2017 年 11 月 8 日下午 14:40,美国总统特朗普乘坐“空军一号”专机抵达北京,开始对北京为期 3 天的访问,这是特朗普上任后首次访问中国。据此完成下列问题。37特朗普到达中国北京时,美国

12、纽约(西五区)的区时为( )A9 日 3:40 B8 日 1:40 C8 日 3:40 D8 日 9:4038北京和纽约两地产生时差的原因是( )A纬度差异 B地球公转 C地球自转 D黄赤交角存在39特朗普访问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B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变大C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大 D南半球昼长变短40读“某地气压场中风形成示意图”图中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是( )Aa Bb Cc Dd第II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41读地球光照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该日正值北半球_(填节气)。(2)图中所示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坐标是:_,太阳直射点即将向

13、_移动。(3)图中 A、B、C 三点,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_。(4)从 B 地向赤道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球自转影响会向_(东或西)偏移。(5)图中 A 点正值_(填“日出”或“日落”),此时,A 点地方时为_时,该日 A 地昼长_。(6)此时北京时间为_时,国际标准时间是_时。42下图是“某地高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后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点,气压最高的是_,气压最低的是_。(2)A地是_(受热或冷却)的地方(受热或冷却),该地空气垂直运动的方向是_;B地是_(受热或冷却)的地方(受热或冷却),该地空气垂直运动的方向是_。(3)B地近地面形成_(高或低)气压。(4)若该热力环流发生

14、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A、B中代表城区的是_,若发生在白天海陆之间,则A、B中代表海洋的是_。(5)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_。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地理答案1B 2B 【解析】1根据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的距离远近,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海,据此判断选B。2火星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属于总星系,据此选B。3C【解析】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线速度赤道最大,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A正确;地球自转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各地都相同为15度每小时,赤道上的线速度最大,角速度不是最大的;南北极点无线速度,也无角速度。4B【解析】地表各地自转的线

15、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纬度越高,自转的线速度越小,由四点纬度位置可知A=CBD,故B项正确。5A【解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地方时,对。对地球形状的影响,使地球形成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球体,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黄赤交角与自转无关,、错。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左右偏转、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对。没有自转,也有昼夜现象,错。A对,B、C、D错。6D【解析】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主要体现在其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不是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也不是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小的行星;有自转、公转运动并不是地球的特有现象,据此选D。【点睛】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包括地球的自身

16、条件(液态水、较厚的大气层和适宜的温度)和地球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和较安全的行星际空间)。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补干扰,为地球形成了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属于地球生命存在的外部条件。7D【解析】地球公转速度不均,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据此选D。【点睛】地球公转速度不均,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8A【解析】南昌位于北半球,夏季昼长夜短,且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因此,四选项中,接近夏至日的选项昼最长,据此选A。【点睛】地球二分二至日的规律:1、春分指向夏至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在加长夜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扩大。南半球 昼短夜长

17、。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2、夏至指向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缩小。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夜在缩短昼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3、秋分指向冬至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夜在缩短昼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昼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4、冬至指向春分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在加

18、长夜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昼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9D【解析】南昌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当太阳位于南回归线时,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因此,距南回归线越近或太阳直射点位置越靠南,日期上越接近冬至日12月22日的选项,南昌的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据此选项中,1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是四个选项中太阳直射点最靠南的日子,故该日期南昌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小,选D。【点睛】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10D 11A 【解析】10从表中可以看出四颗行

19、星最接近的是平均密度,质量、体积、公转周期差距都较大,据此选D。11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近圆性(公转轨道接近圆)及共面性(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三大特征,同时各行星都在各自的轨道上按一定规律绕日运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表中所列的类地行星绕日公转的同向性是指从北极上空看,各行星都按逆时针绕日旋转,即绕日公转方向相同,并不是指四行星的自转方向与地球相同,据此选A。【点睛】太阳系有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差异可将它们分为三大类即类地行星、巨行星及远日行星;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近圆性(公转轨道接近圆)及共面性(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三大特征。1、同向

20、性:从北极上空看,各行星都按逆时针绕日旋转。2、近圆性:运行的轨道都近似圆形。3、共面性:各行星的轨道大体在同一平面上。4、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比并不特殊。12A 13C 【解析】12读图知,图中丁是地球,丙地月系,乙是太阳系,比太阳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甲是银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总行系,它是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的范围。据此分析选A。13地球产生适合生命生存的大气是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能有足够的引力吸附大气同时经过长期演化原始大气适合了生命的生存;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自转与公转周期适当和地球大气层的作用,使地球有适宜的温度,并保证地球上有液态水

21、的存在。故C选项的语句前后逻辑关系错误,选C。【点睛】地球存在生命的主要原因:具有稳定的太阳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具备适宜的温度、供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等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条件。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条件包括: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轨道安全,为地球提供了安全的宇宙环境。14D【解析】太阳物质构成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选C。15C【解析】太阳大气的光球层上有太阳黑子活动,色球层有耀斑和日珥,日冕层有太阳风,据此选C。【点睛】太阳大气层从里往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各层对应的太阳活动依次是光球层上有太阳黑子活动,色球层有耀斑和日珥,日冕层有太阳风。其中黑子和耀斑往往被当做是太阳活动的

22、主要标志,而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最主要的标志,其活动周期为11年。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很大表现在:影响地球气候,如中纬度地区树木年轮的变化规律呈现11年的特点;带电粒子流会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地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在两极地区的夜空产生极光现象等。16B【解析】太阳大气层从里往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各层对应的太阳活动依次是光球层上有太阳黑子活动,色球层有耀斑和日珥,日冕层有太阳风。黑子和耀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二者往往被当做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选B。17B【解析】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并非来源于氢气的燃烧,据此选B。18A【解析

23、】根据材料,“自东向西流的河流南岸受流水的冲刷作用比较明显”,说明河流受到向左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因此该河流位于南半球,选A。【点睛】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规律是“南左北右赤道无”。19B 20A 【解析】1910 月 18 日至 10 月 24 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正由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节气上位于秋分后、冬至前,图中A为夏至,B为秋分,C为冬至,故该时段位于BC之间,选B。20结合上题,十九大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正由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节气上位于秋分后、冬至前,此时段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地球正向近日点方向运动,地球公转速度不断加快;北京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变小;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

24、极圈内极昼范围不断扩大。据此分析选A。21A【解析】本题考查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在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而画出风向为A符合。22D【解析】根据热力环流原理,近地面受热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则相反。同一水平高度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高压区,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故选D。23B 24D 【解析】23由图可知,M点的自转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纬度应为60;N点的公转速度最慢,应对应远日点7月初,据此选B。24浙江某地(30N,E)七月中旬一天正午,也就是北京时间12点时,阿根廷某地(30S,60W)的时间为0点,正值子夜,农民正盖着被子进梦乡。阿根廷正值当地的

25、冬季,麦收是夏季,此时不可能在田间割麦子。据此选D。【点睛】计算两地的经度差:(1)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同在东经或同在西经,则:经度差=经度大的度数-经度小的度数。(2)1.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一个在东经另一个在西经,则:经度差=两地经度相加;2.把经度差转化为两地的地方时差,即:地方时差=经度差15/小时;或经度差X4分钟每度(1小时=15度,1度=4分钟);3.计算地方时:根据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西位置关系,加减地方时差,即: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如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25C 26B 【解析】25根据材料中,“拨动

26、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可知,实验模拟的是地球自转,故实验只能演示由于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异问题。而最明显的是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的差异需地球上两个经度不同的地方比较分析就能反映出来,四季的更替是由于地球公转引起的,运动物体的偏向必须是地表运动物体才产生偏向,通过该实验不能演示,据此选C。26根据图示,P点位于南半球中纬度地区,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可知P点位于黑夜即将进入白天的晨线上,但由于昼长夜短,故日出时间早于6点,据此选A。【点睛】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处于夏半年。当地夏半年的时候,日出时间早于6点,日落时刻晚于18点。但赤道上全

27、年昼夜平分。27D 28A 【解析】27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由表及里为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28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石油一般是粘稠的液体,若遇到石油,横波会消失,纵波通过时波速也突然下降。图表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由岩石构造进入石油矿藏时,横波立即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的状况,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点睛】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地震波。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由表及里为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29B 30C 【解析】29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从火山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

28、地幔顶部的软流层。读图,图中圈层应是地壳,圈层是地幔, 圈层是外核,圈层是内核,选B对。30结合前面分析,圈层是地壳,厚度海洋较陆地小,A错。地震波中,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圈层是地幔,是固态,横波能通过,B错。圈层是外核,横波不能通过,最可能为液态,C对。圈层是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最大,D错。【点睛】地球内部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自地表到地心依次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圈层,地幔上部有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源地。31C【解析】根据每15划分为一个区时,全球共划分为24个区时;东经7为零时区;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东经120;西经52度属于西三区。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32C 33

29、D 【解析】32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不独立,是陆地上所有生物生存空间的总称,生物圈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上部、水圈的全部;各圈层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据此分析选C。33岩石圈主要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圈位于上地幔的上部、软流层以上;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处于软流层以上,据此选D。【点睛】地壳的范围小,岩石圈范围大。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指的是软流层以上部分;地壳仅仅指莫霍界面以上部分。34B 35D 【解析】34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前需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之后地面吸收热量增温,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放散热量。近地面大气可以强烈吸收地面

30、辐射使近地面大气增温。大气增温后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向外放散热量,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弥补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该辐射即大气逆辐射。据此近地面大气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太阳-大气的削弱作用-地面-地面辐射-大气-大气逆辐射,图示中代表太阳辐射,代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代表大气逆辐射,代表地面辐射,因此其传递顺序为,选B。35读图,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图分析,代表太阳辐射,代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代表大气逆辐射,代表地面辐射。根据箭头的宽度分析,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少,大气热量来源主要是地面辐射。所以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的序号是,选D。【点睛】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前需经过

31、大气的削弱作用,之后地面吸收热量增温,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放散热量。近地面大气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增温。大气增温后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向外放散热量,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弥补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该类辐射被称为大气逆辐射。据此,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概括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36C【解析】从极点往下看,地球自转方向呈现出“北逆南顺”特点,AB错;地球公转轨道为黄道,1月初为近日点,7月初为远日点,据此选C。37B 38C 39A 【解析】37特朗普到达中国北京时,北京时间也就是东八区的区时为11 月 8 日下午 14:40,美国纽

32、约(西五区)的区时为8 日14:40(85)=8 日 1:40,据此计算选B。38地球自转导致经度不同,时刻不同,地方时不同,因此时差与地球自转有关,与经度有关。黄赤交角是公转与自转轨道不重合形成的,时差与公转无关,据此选C。39特朗普访问期间为11 月 8 日至11日,该时间段,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回归线移动,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大;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小;南半球昼长继续增长。据此分析选A。【点睛】时差计算1、计算两地的经度差:(1)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同在东经或同在西经,则:经度差=经度大的度数-经度小的度数。(2)

33、1.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一个在东经另一个在西经,则:经度差=两地经度相加;2.把经度差转化为两地的地方时差,即:地方时差=经度差15/小时;或经度差X4分钟每度(1小时=15度,1度=4分钟);3.计算地方时:根据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西位置关系,加减地方时差,即: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如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二、地球运动意义:(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地球是一个自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为昼半球,背阳的为夜半球。由于自转,昼夜不断交替,周期约为24小时。2.

34、产生时差。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的不同地点见到的日出时刻就会有早晚,产生地方时。3.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二)地球公转的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做有规律的变化。2.昼夜长短的变化。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圈分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是昼弧,位于夜半球的是夜弧。昼弧夜弧的长度反映了该纬度地区昼和夜的长短。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使同一地方昼夜长短发生了变化。3.四季更替、五带划分 一年中,随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导致到达地面

35、的太阳辐射能得多少不同,造成地球表面在时间上的的季节更替和空间上的五带划分。4.由于地球运动产生的种种现象,对地球上的生物有着重要的意义。40D【解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据此结合图示可知,d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c代表风向,a为地转偏向力,b为近地面摩擦力,据此选D。【点睛】形成风的原动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在非赤道地区,风向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近地面的风向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呈现出与等压线斜交的特点,高空及辽阔海洋上一般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41(1)夏至日 (2)(0,2326N);南 (3)CBA (4)西 (5)日出;2;20 (6)20;1

36、2 【解析】(1)图中显示该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故该日正值北半球夏至。(2)图中所示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0为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则直射点所在的经纬度坐标是(0,2326N),太阳直射点即将向南移动。(3)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则 A、B、C 三点的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为CBA。(4)从 B 地向赤道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球自转产生的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会向西偏移。(5)图中 A 点位于晨线上,此时正值日出,此时,根据 0为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0为12点可以求出A 点地方时为2时,2时日出,则该日 A 地昼长20小时。(6)结合上题,0为12点,则此时北京时间为20

37、时,国际标准时间也就是0经线的地方时,是12点。【点睛】自转线速度分布规律为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除极点外,地球上各地的角速度处处相等。地球上的地转偏向力规律是“南左北右赤道无”。直射点上为12点。昼长=(12日出时间)2,国际标准时间也就是0经线的地方时。42(1); (2)冷却;下沉(收缩下沉);受热;上升(膨胀上升) (3)低 (4)B;A (5)地表冷热不均 【解析】(1)高空与近地面气压性质相反。等压面上凸为高下凸为低,等压面下气压值高,等压面上气压值低。据此,图中点,气压=,故气压最高的是,气压最低的是。(2)高空与近地面气压性质相反,据此,A 地是高压,是冷却的地方,该地空气垂直

38、运动的方向是下沉;B 地是低气压,是受热的地方,该地空气垂直运动的方向是上升。(3)B 地高空等压面上凸,因此近地面等压面下凸,形成低气压。(4)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城区因为气温高,应为低压区域对应B,若发生在白天海陆之间,则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洋为高压,对应 A。(5)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地表冷热不均,因为近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空气的升降运动,引起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最终形成大气运动。【点睛】热力环流中气压分布及气流的运动方向:热力环流示意图中的高低气压是以同一水平面(或说同一海拔高度)来比较的,例如近地面受热的地方形成低压,遇冷的形成高压,这一低一高都是指近地面的气压高低,从近地面往高空,空气越来越稀薄,因此,气压越来越低,到了高空分别形成高压和低压,这里一高一低,都是指同海拔的高空气压值。规律:(1)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小。(2)气流的运动方向是: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为高压,高空为低压,表明气流下沉;反之,气流上升。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地理 > 期中试卷 > 高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