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二)ppt课件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00178 上传时间:2019-11-19 格式:PPTX 页数:49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二)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第5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二)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第5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二)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第5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二)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第5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二)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5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二),第二单元 诗意地栖居,1.分析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我”“雨巷”等意象特点的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2.分析寂寞的意象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的意境特点,培养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体会衬托等艺术手法的作用。,【学习目标】,预读先学,多读厚积,品读研析,内容索引,预读先学,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单音字 彷徨( ) 彳亍( ) 颓圮( ) 寂寥( ) 惆怅( ) 羡艳( ), 语言知识强化,hun,ch ch,tu p,lio,chu chn,xin,小巷( ) 巷道( ),(2)多音字,曲,曲高和

2、寡( ) 曲径通幽( ),散,散打( ) 散失( ),巷,q,q,sn,sn,xin,hn,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圮( ) 杞( ),寥( ) 廖( ),(2),坍圮,枸杞,寂寥,姓廖,二、词语积累 1.理解运用 (1)彷徨:_ (2)惆怅:_,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伤感;失意。,2.辨词填空 (1)寂寥寂寞 寂寥:寂静;空旷。寂寞:孤单冷清;清静,寂静。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多数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_生活,他们最需要“三大保障”,即生活保障、医护保障和精神保障。 在上城区高银街北端

3、,有一条旧西门街,能够直通西湖边。这是一条约400米长的街巷。街巷两侧的民居多修建于清末民初时期。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老住户纷纷外迁,旧西门街显得有些_。,寂寞,寂寥,(2)徜徉彳亍 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彳亍:慢慢地走,走走停停。 一个下午都在秋水悠悠的古琴声中陶醉,或许和园中秋雨润花的意境十分和谐吧。真的有如_在一个清纯的世界里,丝毫没有想停下来的感觉。 无论你是在鼓浪屿吹海风,还是在老北京胡同里徘徊,抑或是在南京老城南古巷_,当你踏上青岛的土地、穿行于红墙绿瓦之间的那一瞬,你会怀疑自己是否回到了一个世纪之前,甚至是比一个世纪更久远,徜徉,彳亍,三、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1)撑

4、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2)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2.课外名句丁香情结 (1)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 (2)竹叶岂能消积恨,丁香空解结同心。韦庄悼亡姬 (3)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文本常识积累,一、作者简介 1.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1933年8月出版望舒草,1948年出版灾难的岁月,一生共留下

5、了92首诗篇。雨巷写于1927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2.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卞之琳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卞之琳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是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也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二、背景展示 1.1927年夏天, 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期。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

6、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因找不到革命的前途,在痛苦中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四一二”政变后,戴望舒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2.20世纪30年代的知识分子身处理想失落的现代社会,普遍染上了“都市怀乡病”。远离时代浪潮的他们不得不转向抒写自己的内心。现代派诗人卞之琳的一首小诗寂寞吟唱出了众生的集体无意识的寂寞迷失的乡愁。,三、文学常识 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且创作的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诗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

7、现代诗派发展的鼎盛时期。现代诗派并非西方现代派诗歌的简单移入,它实际上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因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现代诗派的核心是象征主义。,品读研析,江南的雨,留客不说话;江南的雨巷,悠长而寂寥。雨巷中行走的姑娘,撩动了多少人的情怀,牵引着多少人的目光。开创了新诗新纪元的“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江南的雨巷里彳亍、寻觅、等待着,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课堂导语,雨巷, 通读整体感知,雨巷紧紧围绕“丁香一样地姑娘”运用意象表情达意,请将最能体现意象特征和诗人情感的六个两字词语填在图中花瓣的空缺处。,答案,答案 悠长 寂寥 哀怨 彷徨 凄清 惆怅

8、,1.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雨巷在意象选择上独具特色,请找出本诗中的主要意象并简要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及在诗中的作用。,答案, 深读重点探究,答案,2.“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三句诗有什么好处?,答案,答案 这三句诗字数相同,结构相似,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妩媚但带着淡淡的忧愁的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亦表现了美好理想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3.雨巷中有这样的诗句,“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能否将句中的两个“飘”字改为“

9、走”字?为什么?,答案,答案 不能。因为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想象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而且“飘”字与前面的“梦”字构成了最佳组合。总之,“飘”字生动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飘”字不能改为“走”字。,“丁香一样”的姑娘实有其人吗?请搜集资料,谈谈你的理解。,答案, 延读思维拓展,答案 (观点一)“丁香一样”的姑娘并不真的存在于现实社会中,她只存在于作者的心里,因为作者在诗中写道:“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因此,丁香姑娘只是一个虚构的角色,她被作者用来抒发心中的情感,她是一个线索,是诗中的灵魂人物,是一种美好理想的象

10、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所以作者“希望”逢着这样一个忧郁的丁香姑娘。 (观点二)有。因为本诗饱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没有这个人就不会有那么细腻的描写和那么深的感情。,(观点三)作者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力。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地行走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的希望,这希望的象征就是“丁香一样”的姑娘。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黑暗的政治中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如果寂寞是风,那么我们都是风中

11、的旅客;如果寂寞是雨,那么我们都是雨中的行者;如果寂寞是诗,那么我们都在反复吟哦寂寞是人生旅途的必然吗,我们每个人都无法躲过?现代派诗人卞之琳也在寂寞的生命历程中回味着,叹息着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寂寞,看看他笔下的“寂寞”是什么?,课堂导语,寂寞, 通读整体感知,寂寞这首诗,用四组不对称的事物共同演绎着寂寞,在空间中,在时间中,在心理暗示的层面上,营造了彻彻底底的荒凉之感。请找出这四组事物,填在表中空缺处。,答案,答案 乡下与城里 童年与成年 古老事物(蝈蝈)与现代文明(夜明表) 生与死,1.“寂寞”是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一个主题,但它们往往写的是成年人的寂寞或者隐者的寂寞,而卞之琳的这首诗却从

12、孩童时期来写“寂寞”,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寓意?,答案, 深读重点探究,答案 诗人没有写成年人的寂寞,而是从孩童时期开始写起,似乎寂寞生来就伴随着人们。诗人写的是一种与生俱来、人们从小就“怕”、就想方设法逃避的“寂寞”。这样来理解,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诗人的立意。“枕头边养一只蝈蝈”,并不是像一般的诗那样仅止于表现童心,而是为了打破从小就害怕的“寂寞”;长大后在城里操劳,夜明表代替了蝈蝈,也是为了陪伴生命的寂寞;尤其是诗的结尾,不仅写出了一种人生的荒唐和不公,而且对“寂寞”的表现也到了使人暗自心惊的强烈程度。 这就是“乡下小孩子”的命运,从一开始懂事起就害怕寂寞,逃避寂寞,到最后又这样回到了寂寞的怀抱

13、。“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首诗到最后留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天荒地老的寂寞之感。显然,诗人在一个乡下小孩子那里,寄寓了他自己对人生的感受。,答案 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滴滴答答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更深刻地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2.中国古典诗歌历来就有一种以“动”写“静”的传统。寂寞结尾两句中不曾休止的仍滴答行走的夜明表起到了什么作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答案,答案 (示例一)同意。列举古代与寂寞相伴的名人贤士进行论述。例如:屈原是寂寞的,楚国上下,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阴阳易位,惟屈原独醒;司马迁是寂寞的,为著史记匍匐于地,奋笔疾

14、书,身受奇耻大辱而不改其志,令世人不解;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豪放不羁,与封建世俗不合,自然寂寞无比。 (示例二)不同意。甘于寂寞是由个人追求与心态决定的。封建社会照样有许许多多不甘寂寞、为理想奔波的人。也可以列举事例来证明。,寂寞一诗感叹人生短促而时光无限,寂寞常常伴随人的一生。中国古代文人大多是寂寞的,这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密切相关。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答案, 延读思维拓展,多读厚积,巧用通感,丰富情趣 戴望舒在雨巷中有意识地运用了通感手法,例如“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化视觉形象为一种听觉感受,似乎连目光也忧郁惆怅得发出了叹息声。这样写,不仅形成了一种特殊的

15、美感,也写出了忧郁之深、忧郁之动人。, 读技法 勤练笔,【技巧点拨】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官能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是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仿佛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比如:欣赏建筑

16、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值得注意的是运用通感要注意两种感觉之间的联系,既使得感觉器官得到“沟通”,又得给读者艺术“感悟”,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来。,【迁移运用】 用通感的手法写一个场面, 100字左右。,答案,答案 (示例)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刚开始时,节奏低缓,好似烟波浩渺的湖面上有阵阵轻风拂过,漫无边际的水波轻柔地晃荡着,浪花轻轻拍击着堤岸。紧接着,声音渐渐增大,节奏加快,好似黄河之水从天而降,浩浩荡荡,波

17、汹浪涌,如万马奔腾,似蛟龙出海。,1.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运用示例】 我带着你的梦,牵着你的遗愿,回到了你离开时的小巷,立在你走过的路的一头。这条巷好深,深得令我心中略显凄凉;这条路好长,长得令我看不到另一头。我有些胆怯,有些犹豫,更有些徘徊。 我不清楚,是否因为你曾经走过,所以才有了这巷中的深路;也可能因为我的到来,这条曾经的路又重现。我决定为自己、也为你走下去,踏上这条寻梦路。(高考作文人与路), 读素材 善积累,“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卓嘎和央宗:乡心正无限 凤德咏馀芬 玉麦乡地

18、处祖国西南边陲,1964年至1996年的33年间,桑杰曲巴家是这片土地上仅有的一户人家。一个爸爸,两个女儿,一栋房子,既是乡政府,也是他们的家。 父亲桑杰曲巴是个老民兵,放牧守边三十多年,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卓嘎、央宗姐妹俩在父亲的带领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来,父女三人以放牧为生,守护着祖国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父亲桑杰曲巴常对卓嘎和央宗说:“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国土上就没有人了!”这句话,两个女儿记了一辈子。她们知道,守护土地,就是守护国家。,2.课外素材,颁奖辞:日出高原,牛满山坡。家在玉麦,国是中国。中国是老阿爸手中缝过的五星红旗,中国是姐妹俩脚下离不开的土地。高原隔不断深情,冰雪

19、锁不住春风,河的源头在北方,心之所向是祖国。 【选材感言】 只有一户人的家乡,是美丽的;雪山阻隔的生活,是艰苦的;放牧守边的日子,是寂寞的。究竟需要多么坚定的信念,才能直面咄咄逼人的边境蚕食?究竟需要多么无畏的勇气,才能应付危机四伏的原始丛林?究竟需要多么强大的毅力,才能度过孤独寂寞的艰苦岁月?没人知道,或许连他们也不知道。但这片丰饶的土地从此便以“家”的名义,永远留在祖国版图。一个家,两代人,用半个世纪的坚守,告诉后来者:家在玉麦,国是中国,祖国的土地,一寸也不能少。,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地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

20、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地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读美文 会赏析,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21、。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其是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情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

22、个动荡年代的悲伤,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縢酒”,将寂寞定格在唐琬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和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

23、,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读后启悟】 立意深刻、条理清晰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文章开篇点题,由诗句感叹寂寞,把“细雨闲花”的“迷蒙”“柔美”拓深为情感的滂沱壮烈,即“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处花冢”,“而这座花冢,

24、被寂寞上了一道锁”。接着以纳兰性德和李煜为例,来阐释寂寞为何,即“寂寞的意义”。然后列举陆游、王维、元稹,将寂寞升华为“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和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最后一段内容上又进了一层,由“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拓展为林则徐、韩愈式“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关系之五自由 1.名句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译文任凭自己的心意行动,却不超出一定界限。 解读孔子将自己一生归纳为六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5、不逾矩。”从早年孜孜求学,到壮年立身,到中年有所成就,到晚年感悟哲理,既是不同阶段,也是递进层次。最终的人生境界就是既得到了生命的自由,又遵循准则与标准,实现了自我与外界、主观与客观的高度融合统一。这一至高的修为,是古往今来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明朝大臣张居正给万历皇帝讲论语时,就解释道:“无所持循而自然不越于规矩法度之外,盖庶几乎浑化而无迹者矣。”认为孔子此言,实现了自我与社会的合拍、齐一,外在的秩序已经完全内化为内心的信念,达到了自由的境界。, 读国学 厚素养,2.名句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北宋苏轼答谢民师书 译文就像云的飘浮变幻、水的不羁流动一样,最

26、开始没有固定的形态,但往往都在应当顺畅发展的时候顺畅发展,在必须停止的时候就自然停止。 解读苏轼此语本意是指写文章在该铺陈的地方就应浓墨重彩、大笔挥洒,在该简略的地方就应惜墨如金、适可而止;后人将之引申为事物应当顺应本性、自由自在、不受拘束、遵循本身的规律而发展。文学创作需要自由,这样才能充分展现作家不同的个性,使作品呈现多姿多彩的面貌;人的发展同样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间,若处处加以限制,无异于揠苗助长,反而会对其造成不必要的干扰,产生反效果。把握规律,尊重规律,事物才能获得良好发展。,3.名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南宋朱熹观书有感(其二) 译文早先水浅时想尽办法来推船,实在白费力气,而

27、水涨之后,船便自然跟随水流自由自在地航行了。 解读观书有感(其二)全诗为:“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从读书中感悟哲理,认为读书好比行船,在没有想通时感到苦恼,一旦顿悟就豁然开朗。庄子在逍遥游中曾将自由的最高境界形容为不需有所凭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但在现实生活中,自由需要一定的前提,若缺乏前提,往往只能是白费力气,一事无成;只有当万事俱备、条件成熟时,事物的发展才能乘风破浪、一帆风顺,到那时,方可言“自在天地”。因此,实现自由并非异想天开、随心所欲,一切的努力与准备都是必要的基础。,4.名句人得自由,而以他人之

28、自由为界。清严复群己权界论 译文一个人追求自由,应当以不妨碍别人的自由为界限。 解读近代大学者严复是第一位将现代文明“自由”概念引入中国的人。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由一般指自然的哲学状态,但现代文明的“自由”概念多为政治学的专用名词,指人所享有的权利。严复认为,自由是“生人所不可不由之公理”,即“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但同时也强调,个人自由不得侵犯其他个人与群体的自由。人们对自由的最大误解,往往正在于以为自由就是不受任何限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严复阐释的这一定义,正是对现实中自由权利最准确的界定。1789年法国大革命制定的人权宣言就指出:“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否则,以他人的不自由来换取自我自由,也就彻底地背离了自由的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版 > 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