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本14逍遥游(节选)必备知识巩固训练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A.B.C.D.答案B解析A项“冥”同“溟”,海;“反”同“返”,返回。C项“有”同“又”,古代称数往往在两位数之间加“有”字;“反”同“返”,返回;“知”同“智”,智慧。D项“辩”同“变”,变化;“辩”同“辨”,分辨,分别。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负:载B.而后乃今培风 培:凭C.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图:前往D.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劝:勉励答案C解析图:图谋。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B.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C
2、.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D.众人匹之答案B解析A项古义:真正的颜色。今义:纯正的颜色,指青、黄、赤、白、黑等色;指人态度严肃,神色严厉。C项古义:不求声名。今义:没有名称的;姓名不为世人所知的;说不出所以然来的,无缘无故的(多指不愉快的事情或情绪)。D项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相同,相同 B.不同,相同C.相同,不同 D.不同,不同答案C解析都是代词,指大鹏;译为“抑,或许”,用在选择句中,表示选择。5.从句式角度看,下列语句全都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此小大之辩也之二虫又何知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去以六月息者也奚以
3、知其然也而彼且奚适也A.B.C.D.答案B解析判断句,疑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均为宾语前置句。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有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B.庄周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逍遥游是最具代表性的。庄子所向往的逍遥游,是摆脱一切世俗羁绊,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的境界。C.在两汉诸子散文中,庄周的作品想象丰富,言辞瑰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说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D.庄周思想也含有辩证法因素。毛泽东曾指出:“庄子的天下篇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
4、又不动。”答案C解析“两汉诸子散文”错,应为“先秦诸子散文”。7.翻译下列句子。(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译文:_(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译文:_(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译文:_答案(1)大鹏向南海迁移的时候,翅膀拍击水面,激起的水浪达三千里,然后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它是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的啊。(2)天色深蓝,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在天上俯视下面,也像这样(从下面仰视上天)罢了。(3)所以那些才智能够胜任一官的职责
5、,行为能够顺应一乡的风俗人情,品德能够投合一国之君的要求,而取得一国之人的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雀这样(所见甚小)。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逍遥游中,庄子借汤与棘的对话,连用两个比喻句来描述大鹏鸟形体庞大,这两个比喻句是“_,_”。(2)自然界那些极渺小的生命对时间是如何认识的呢?在逍遥游中庄子如是回答:“_,_。”(3)逍遥游中,在写完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之后,作者提出总结性看法的两句是“_,_”。答案(1)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9.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
6、于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蝴蝶很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答:_答案没得到的总比已有的好,拥有了又怀念失去的。关键能力突破训练重点实词、特殊句式一、重点实词(一)名1.说出下列句中“名”的义项(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_(2)圣人无名:_(3)本图宦达,不矜名节:_(4)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_(5)莫名其妙:_(6)名属教坊第一部:_(7)出师一表真名世:_答案(1)名字(2)名声(3)名声(4)命名(5)说出(6)名字(7)闻名点拨“名”的本义是名字、名称,沿其本义,引申为命名、称呼、说,有了名字,自然就有了名声,有了名声,自然称闻名了。2.迁移运用(1)翻
7、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李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译文:_答案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的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解析“名”,声望;“滞于冗官”,介词短语后置,“滞”,停留;“引进”,推荐,古今异义词。(2)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廉吏自古难之。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胜其竞进之心,而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于中,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其幸而恒处于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全节归之。其或权位渐以极,则可慕者既已得之,而无
8、复有惧于罪。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是故其始也,缩腹镂骨以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人见其然,则曰:“若人也,而今乃若是!”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虽然,此犹自其既坏言之也。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节选自唐顺之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译文:_答案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参考译文廉洁的官吏自古难有。虽然如此,当今所
9、谓的廉洁的官吏,是有的。先前渴慕升官而后来畏惧罪罚,因此虽然他嗜好财利的心思比不上他竞逐升官的心思,而他规避罪罚的心思胜于他忧患贫贱的心思,羡慕与畏惧在内心中相持,那么这种情势之下他不得不勉强做到廉洁。(如果)他幸好一直处在有所羡慕、有所畏惧的地位,那么可以凭这一点终其一生而不至于败坏(声名),因而世人就因为他保全大节而称许他。有的人权力、地位逐渐达到顶峰,让人羡慕的(官职)已经得到了,就不再有畏惧罪罚的心理。至于仕途失意、没落(的人),不再自我振作,那么对羡慕的(官职)已经绝无希望了,就将甘愿触犯罪罚而不推辞。因此他们开始(进入仕途)时,缩着肚子(忍受饥饿),铭心刻骨地自甘贫苦;而后来呢,(
10、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做出了超出贪婪残暴之徒都不做的事。世人见到他们那样,就说:“这个人,如今竟然像这样了!”却不知道(他们)自始至终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虽然这样,这还是在他们(声名)已经败坏之后说的。(实际上)正当他们刻意做出廉洁的行为时,他们(贪婪)的萌芽本来就已暴露了。如果舍弃了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千金之类的利益也必定有所割舍;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世人看见他舍弃千金,竟然认为他气节奇伟,却不知算计锥刀尖大的微利,才是他的真正心机,于是就称赞他廉洁。(二)负1.说出下列句中“负”的义项(1)则其负大
11、舟也无力:_(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_(3)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_(4)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_(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_(6)廉颇闻之,肉袒负荆:_(7)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_(8)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_答案(1)动词,载(2)动词,失败(3)动词,支撑(4)动词,依仗,仗恃(5)动词,对不起,辜负(6)动词,背着(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担负(8)动词,背弃,违背点拨可以根据不同词性分类记忆:(1)动词。“负”,会意字,从人,从贝,它的本义是“恃”,即“依恃,凭仗”,小篆的字形是,由字形“人”站在“贝”上,可以联想到“背着”“支撑”“担负”“使担负”,再引
12、申到此项意义的反面意义“背弃,违背”“对不起,辜负”。(2)动词。由“胜负”联想到“失败”。2.迁移运用(1)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邴原旧能饮酒,自行之后,八九年间,酒不向口,单步负笈,苦身持力,至陈留则师韩子助,颍川则宗陈仲弓,汝南则交范孟博,涿郡则亲卢子干。临别,师友以原不饮酒,会米肉送原。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今当远别,因见贶饯,可一饮宴。”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选自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注引)注邴(bn)原:三国时魏国人。自行:此指出门游学。苦身持力:凭体力支撑着疲乏的身体。陈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内。贶(kun):赐与。译文:_答案邴原从前很能喝酒,自从出门游学之
13、后,八九年里,酒不沾口,独自徒步背负着书箱,凭体力支撑实在疲倦的身体,到了陈留以韩子助为师,到了颍川,便拜陈仲弓为师,在汝南则结交了范孟博,在涿郡则亲近卢子干。解析“旧”,原来;“负”,背负;“笈”,书箱;“师”“宗”,意动用法,“以为师”;“交”,结交;“亲”,亲近。参考译文邴原从前很能喝酒,自从出门游学之后,八九年里,酒不沾口,独自徒步背负着书箱,凭体力支撑实在疲倦的身体,到了陈留以韩子助为师,到了颍川,便拜陈仲弓为师,在汝南则结交了范孟博,在涿郡则亲近卢子干。分别的时候,师长朋友以为他不会饮酒,拿了米肉来为邴原送行。邴原说道:“我本来是会饮酒的,但怕耽误了学习,就戒掉了。今天就要远别了,
14、又是饯行,可以喝上一次。”于是和大家一起饮酒,喝了一天都没醉。(2)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节选自谋攻)译文:_答案所以说:了解敌人(并且)了解自己,百次作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利和失败的机会各半;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每次战斗都必然失败。解析“故”,所以;“殆”,危险;“负”,动词,失败;“知”,了解。参考译文兴兵作战是可以预知胜利的,但是必须以熟知下面五种情况为前提:一
15、是敌我情况了如指掌,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具有了这种准确判断力,就会取得胜利;二是既能够指挥大部队作战,也能够指挥小部队作战,具有这种应战能力就会取得胜利;三是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三军上下同仇敌忾,就会取得胜利;四是以有戒备的军队对待防御松弛的军队,具有这样的条件,就会取得胜利;五是将帅具有指挥才能而且国君不干预牵制,就会取得胜利。以上这五条原则就是预测胜利的依据。所以说:了解敌人(并且)了解自己,百次作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利和失败的机会各半;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每次战斗都必然失败。二、特殊句式(一)表反问的固定句式1.翻译下列句子(1)奚以之九万
16、里而南为?(逍遥游)译文:_答案为何要飞至九万里高空而南行呢?(“奚以为”“之”“南”)(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译文:_答案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要告辞呢。(“鱼肉”“辞”“何为”)(3)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译文:_答案一般人跟他(彭祖)相比,不也可悲吗!(“众人”“匹”“不亦乎”)(4)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译文:_答案到了身受鞭杖的时候,才想为守气节而死,这不也太晚了吗!(“至于”“引节”“不亦乎”)点拨“奚(何)以为”“何为”是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可译为“为什么呢?”“还要什么呢?”“不亦乎”也是表示反问的句
17、式,可译为“不也吗?”两者都表示反问,前者语气强烈,后者语气委婉。2.迁移运用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古者常有处橧巢注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
18、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注橧(zn)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译文:_(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译文:_答案(1)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参考译文古代曾有居住在用柴薪搭建巢穴(的君王)不厌恶人,只施惠而不向百姓索取,天下人不朝拜他们的宫室,而是共同归附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庄重恭敬。衣服的轻重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
19、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因此明堂的形制是,(只求)地下的潮湿,不能上来;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绘上纹饰,木建筑物不加镂刻,这是向百姓显示懂得节俭。等到他们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超过足以表示恭敬的限度,宫室的华美已超过避开潮湿的限度,使用人力太多,使用钱财非常浪费,这是与民结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代圣王的服饰,不效法他们服饰宫室的形制,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未必能治理好,或许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而不满足,那么也是与民结为仇敌了。如果按照我的想法,恐怕国家危险,而您也不得安宁呀。
20、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二)宾语前置句1.翻译下列句子,并说出句式特点(1)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译文:_答案这两只飞虫又懂得什么!(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2)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译文:_答案它将要飞到何处呢?(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3)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_答案大王来时拿的什么?(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4)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译文:_答案根据什么知道这些是如此的呢?(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逍遥游)译文:_答案背负着青天无所滞碍。(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译文:_答案这样却不能统治天
21、下,从未有过这种情况。(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点拨判断这两种特殊句式要依据标志。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有两个标志:一是问句,二是疑问代词“何”“安”“恶”“焉”“奚”等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有两个标志:一是否定句,有否定词“未”“莫”“弗”“不”等;二是作宾语的必须是人称代词,如“余”“若”“吾”“之”等。2.迁移运用(1)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谢)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谢)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
22、,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节选自陈书谢贞传)译文:_答案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解析“度”,猜度。“因”,于是,就。“辄辞以疾”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辄以疾辞”,译为“总是称病推辞”。“雅”,一向,向来;非常。这两个义项结合下文语境“弗之罪也”都很合适,故任选其一皆可。“弗之罪也”是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之”作“罪”的宾语,前置,可译为“不怪罪他”。参考译文太清之乱,亲属离散逃亡,谢贞在江陵落入敌手,
23、谢暠逃难到番禺,谢贞的母亲在宣明寺出家。到高祖受禅即位,谢暠回到乡里,供养谢贞的母亲,将近二十年。太建五年,谢贞才回朝。到始兴王叔陵任扬州刺史,推荐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征召谢贞为主簿。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不久高宗驾崩,叔陵横行不法,背叛作乱,官府中许多人都被牵连拘捕,唯独谢贞与阮卓没有获罪。(2)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趍(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
24、,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般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节选自淮南子修务训)译文:_答案果真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参考译文过去楚国想要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很担心这件事。他从鲁国出发赶了十天十夜的路,脚上长了一层层的老茧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包裹双脚向前赶路,终于到达楚都郢城。拜见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要发兵攻打宋国,您是估计一定能攻占宋国,然后才攻打它的吗?使劳苦大众逃亡,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还要进攻它吗?”楚王说:“果真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墨子说:“我看大王您一定有损道义却又得不到宋国。”楚王说:“公输般是天下有名的工匠,制造了云梯这种器械,假设用云梯来攻宋,怎么能不取胜?”墨子回答说:“让公输般设置云梯来攻城,请允许我来防守。”于是公输般设置攻城的器械,墨子设置守城的装备。公输般多次攻城,墨子多次打退他,始终攻不进城内。于是楚王只得收兵,停止对宋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