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6讲 苏联的经济改革1(2017威海二模)1955年,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规定,农业发展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这一做法 (B)A恢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B提高了庄员的生产积极性C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恢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据材料“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可知农庄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提高了庄员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赫
2、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最后失败了,“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说法错误,排除D项。2(2017新课标卷34)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D)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解析斯大林格勒是俄罗斯城市名,1925年之前叫察里津,1925年改名为斯大林格勒。材料是关于苏联的漫画,而A项是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时期不符,排除A项;据“又是斯大林格勒”分析可知,图中事件是在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而在帝国主义苏联包围中实现工业化是在二战之前,排除B
3、项;二战中苏联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排除C项;遏制政策应该是指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冷战中遏制苏联,但是图中“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说明战后苏联经济逐渐恢复发展,故D项正确。3(2018衡水金卷)1962年11月,赫鲁晓夫决定在边疆区和州的党组织中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各自成立自己的一套领导机构,以保证对工农业生产的更具体的领导。这一措施 (C)A从根本上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B使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C混淆了党政机关和经济组织的职能D有助于实现扩大企业自主权解析“党组织中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说明赫鲁晓夫运用党政机关直接
4、领导和管理农业生产,严重背离经济组织的功能,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A项错误;这种措施只会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挫伤,不会促使农业形势的好转,故B项错误;材料中明显是遏制了企业生产的自主权,故D项错误。4(2018烟台)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作者通过这段材料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B)A存在就人论事的局限性B实际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D不能正
5、确评价前人的功过得失解析“就人论事”属于材料中赫鲁晓夫的观点,但不是作者主旨所在,故A项错误;“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说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B项正确;“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是材料中赫鲁晓夫的观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评价斯大林功过的信息,故D项错误。5(2017临沂二模)1957年,赫鲁晓夫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所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
6、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D)A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B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C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D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解析从赫鲁晓夫的政策上来看,前期的政策与后期的政策矛盾,而且经常改变,说明他对改革没有明确的方向和思路,所以本题选D项;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改革步子过大的问题,反而是改革不够坚决和彻底;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C项没有明确材料的含义。6某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C)A适应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B能够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解析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到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了经济改革, 主要是调整了苏联经济结构,打破了斯大林模式,故选C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