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6讲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1(2016全国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C)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据材料,汉代崇尚儒学,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儒学注重历史传统,并不“迷信”孔子个人,“五经”也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故C项正确,A项错误;汉代儒学并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而是强调寻根溯源,B项错误;儒学并没有因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它于西汉时重新兴起,故D项错误。2(201
2、8衡水一调)论语载:“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成书于战国末期的管子中写道:“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 (D)A宗族伦理观念B“天人感应”学说C君主专制理论 D“大一统”思想解析材料“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大致意思是: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强调大一统的重要性;材料“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强调的是制度上的大一统,故D项正确;A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B项是西汉董仲舒提出,故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3(2018衡水金卷二调)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据粗略统计,
3、汉书诸帝纪中保存西汉诏书约180篇,这些诏书共征引经文35次;后汉书诸帝纪保存东汉诏书约120篇,征引经文约50次。这说明汉代 (A)A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B君主的政治举措皆发自经典本义C君主施政拘泥于儒学的基本原则D儒学对专制皇权形成了制衡机制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即通过儒学思想巩固君主专制;说明汉代将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D两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4(2017衡水中学期中)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
4、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C)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儒学思想。由材料“臣兼功于君”可知“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民本思想是指重视人民,顺应民心,以民为本,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结合材料“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可知董仲舒的思想具有一定的辩证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君臣、父子、夫妻关系,这不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排除D项。5(2018衡水金卷二调)下表是正史中的孝义传所记载的“义门”(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代表人物粗略统计表。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D)正史名称
5、人数南史13北史12新旧唐书38宋史50A经济发展助推伦理规范 B宗法制度的范围扩大C政治统一促进思想统一 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解析“孝”“义”是儒家思想主张的社会伦理观,从表格反映的“义门”代表人物的增多,反映出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发展情况,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不能反映政治统一与这种现象的关系,排除C项。6儒家在哲学的深度上不及道家,在法理的明确上不如法家,在人类平等相爱的理想上不如墨家,但它却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流。这主要是因为儒家 (D)A以“仁”与“礼”为核心推动了国家的统一B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培养了众多信徒C主张以德治国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D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解析春秋末年孔子就提出了“仁”与“礼”的思想,但当时并没有推动国家统一,故A项错误;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培养了众多信徒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儒家思想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B项错误;秦朝时的治国思想为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西汉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儒措施,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D项正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