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4 ,大小:395.53KB ,
资源ID:96450      下载积分:8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964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用书)为本站会员(可**)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用书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用书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说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二、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单元说明创作诗歌,工夫在诗外;欣赏诗歌,同样工夫在诗外。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从根本上说,最要紧的是从整体上丰富文化素养和生活经验,培养想像、联想能力等,然而这不是语文一门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任务。领悟欣赏诗歌的一些规律,把握欣赏诗歌的一些方法,对于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也有重大的作用,而这是语文课应该而且可以完成的任务。因此,这个单元把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切合实际地定为教学目标。当然,欣赏这

2、个单元的诗歌,可以从多种角度入手,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教学目标中规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只是适应教学需要,无意规定欣赏这个单元诗歌只能用这两种方法。学生完全可以从实际出发,该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以意逆志”中的“意”“志”“逆”三个字十分重要,对它们应有正确理解。“意”,有人认为是作者之“意”,也有人认为是读者之“意”。后者的看法更合理些。“志”,有人认为是作者之“志”,也有人认为是作品之“志”,还有人认为是“记载”的意思。这三种意见并无本质的不同,都可以视为作者或作品所表达的原意。“逆”,有三层意思:迎受、接纳,考证、探究,追溯、反求。总之,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读者以

3、“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既没有完全抛弃自己“现在的视域”,也没有把理解对象“初始的视域”简单地纳入自己“现在的视域”,而是把这两种不同的视域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新的视域,从而得出带有自己个性的对作品的诠释。不难看出,“以意逆志”的欣赏方法,既要尊重读者的主体意识“意”,又不能背离对作者作品之“志”,并把欣赏过程看成读者之“意”与解读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建构新意义的过程。这种欣赏方法是具有科学性的。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可以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

4、,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玉谿生诗年谱会笺本)鲁迅说得更为精辟:“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当然,“知人论世”是围绕着审美来进行的。清人黄子云说:“当于吟咏之时,先揣知作者当日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或得或丧,若存若亡。”(野鸿诗的)推测作者境遇要结合审美吟咏,否则成了堆积材料史实,反而会破坏对诗歌的欣赏。这一单元的“赏析指导”,重点介绍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有关知识和赏析方法,写得有理有

5、据,通俗易懂,有助于学生运用这种赏析方法去欣赏诗歌。在“赏析示例”中,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为例,作了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的示范,供学生参考借鉴。 “自主赏析”是这个单元教学的重点。共包括四首诗歌。这些诗歌都适于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欣赏。屈原一心革新政治,努力使楚国强盛起来,却遭到保守派的打击和迫害,他为追求理想,虽九死而犹未悔。这种人生悲剧,正折射于湘夫人执著、缠绵、哀怨的爱情悲剧之中。鲍照生活于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有一身本事却因出身寒微而郁郁不得志,这促使鲍照把对门阀制度的愤懑不平之气,抒发在拟行路难中。杜甫从年轻时起就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腐败的封建政

6、治,动乱不已的社会现实,却不仅使杜甫的政治理想破灭,而且生活也陷于困顿。杜甫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与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熔铸在一起,表现在蜀相一诗中。陆游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都渴望恢复中原、报国杀敌,对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自己的报国壮志付诸东流充满愤恨。书愤就是抒发这种愤恨感情的作品之一。我国古代理论家说过,“文如其人”“诗品出于人品”,这四首诗便是典型的例证。因此,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可以顺利地探究这些诗的意旨。至于“以意逆志”的方法,适用于一切诗歌,乃至一切文学作品,当然也适用于这四首诗。 “自主赏析”的课文后面,有“探究讨论”题目,这些题目指导学生在欣赏诗歌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在途径、

7、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每篇课文后的最后一道题往往是比较阅读,这对课内外结合,拓宽学生眼界,有一定好处。在“探究讨论”题目之后,还有“相关链接”,进一步提供有关课文的背景资料和信息。这对学生欣赏课文很有帮助。这个单元的“推荐作品”,推荐了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五首诗,供学生课外欣赏。这些都是名家名作,指导学生在课外读读背背,不无裨益。作品欣赏湘夫人整体感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战国中期的楚国。他对内主张举贤任能,改革时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强盛起来。但遭到保守势力的陷害和打击,曾两次被放逐。在第二次被放逐的20年间,他最终修订完成了长期以来收集并整理的民间乐歌九歌。九歌是

8、一组想像力十分丰富、文辞非常优美的抒情诗歌,带有浓厚的楚国民间文学色彩,反映了当地巫风盛行的情况。湘夫人就是九歌中的一篇。第一段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到小洲上,但又倏忽不见,只看到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怅。已经做好了佳人到来的准备,却见到世事颠倒,真担心约会要失期。第二段写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恋人而不见来到,心情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湘 夫 人第三段写湘君又看到事物错位,担心心愿不可能实现。早上驰马于江边高地,傍晚渡过西面水涯,湘君到各处寻找湘夫人。在幻想中,似乎听到佳人召唤,要他吩咐车驾

9、,与她一同前往。于是湘君在水中建造高贵的宫室,打算同湘夫人一起过美满、幸福的生活。从室内到室外,从摆设到器具,新房子都布置得高雅、华贵、精巧,表现出对湘夫人的一片深情。这时,九嶷山的神仙纷纷出动,与湘君一起迎接湘夫人,但湘夫人并没有来。湘君的一切等待和祈盼,一切准备和幻想,全都化成了泡影。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语言品味一、对“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品味。这两句纯属白描

10、,表现出一种广阔而雄浑的景象。诗人捕捉到了一些最富于典型性的事物,用轻灵的笔触写了出来。因此,这两句被广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林庚先生说:“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唐诗综论说木叶)二、对“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的理解。一种理解(郭沫若):九嶷山的诸神都和湘君一起来迎接湘夫人,连绵不断,犹如天上的流云一样,场面十分热闹,可是湘夫人并没有来。又一种理解(胡念贻):九嶷之神纷纷都来迎接,众神像云一样地来到。(我则归九嶷,湘夫人不得见了。)第三种理解(陆侃如、龚克昌):九嶷山上的众神啊都来欢迎,你和侍从们前来

11、啊像流云一样。在这三种理解中,第一、二种理解都把句子中的“灵”解释为九嶷山上的众神,而第三种理解则把“灵”解释为湘夫人及其侍从。与第一、三种理解不同,第二种理解是九嶷山众神把湘君迎走了。关于练习一背诵这篇作品。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背诵。参考答案(略)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打好语言的基本功,首先读懂湘夫人。参考答案1帝子降兮北渚渚:水边的浅滩。2与佳期兮夕张张:张设罗帐。3罾何为兮木上罾:鱼网。4蛟何为兮水裔裔:边。5朝驰余马兮江皋皋:边。6葺之兮何盖葺:编草盖房子。三说说下列诗句的含义。设题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真正读懂古诗,从而欣赏这首诗。参考答案1闻佳人兮

12、召予,将腾驾兮偕逝。听到湘夫人在召唤我,我要驾车和她一同前往。2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用水菖蒲装饰墙壁,用紫贝壳砌成庭坛,用拌着椒草的泥土涂墙,满屋都有芳香。3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把缠绕在树上的薜荔编结为幔帐,把蕙木剖开来制成房中的隔扇,这一切都已经安排妥当。4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时机不可多得,姑且逍遥,舒闲自在。四思考下面的问题,理解作品的主旨。1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参见“相关链接”中王逸、刘勰语)。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

13、由。2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3说说此诗开头所渲染的环境气氛,对于全诗所起的作用。设题意图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进一步探究这首诗的主旨。不仅能更好地鉴赏这首诗,而且从中学会一些鉴赏方法。参考答案1同意。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远多于希望的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哀怨、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

14、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2诗中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这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3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三、四句写沅湘秋景,清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五比兴是诗经等民歌体作品常用的艺术手法,此诗中也用了一些即景起兴的问句,如“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

15、?”“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些问句和此诗要表达的爱情有什么关系?设题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即景起兴的艺术手法,从而进一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参考答案这些问句都是用自然现象的错位、颠倒,比喻诗中主人公的爱情不顺利,愿望得不到实现。有关资料一、关于九歌(过常宝)九歌也是楚辞中重要的作品,其幽微绵缈的情致和优美的诗歌形式深受后人的喜爱。关于九歌和屈原的关系,王逸楚辞章句九歌曰: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

16、,托之以风谏。如果不考虑王逸的断语,这一段话大体说明,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从现存的九歌看来,它的民间文化色彩十分浓郁,而屈原的个人身世、思想痕迹倒并不重,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九歌共11篇,与题目所示“九”不同,历代学者对此有多种解释。根据闻一多的观点,九歌首尾两章(即东皇太一和礼魂)分别为迎、送神曲。中间的九章为娱神曲,九歌因中间九章而得名。他又认为九歌所祭的神只有东皇太一,中间九章所写的诸神、鬼皆是陪衬,是“按照各自的身分,分班表演着程度不同的哀艳的,或悲壮的小故事”,以取悦东皇太一。现在看来,礼魂为送神曲可确定无疑,古今学者多有阐述。东皇太一

17、从其神名可知其地位尊于他神,且描述也庄重,当是九歌主祭之神,其他为陪祭。这九篇在形式上不同于东皇太一,更少拘束,它符合上古“索祭”之礼。然而,从文学的角度而言,九歌的精华却在于中间九篇。关于这九篇的具体祭法或情节,朱熹楚辞辩证说:楚俗祠祭之歌,今不可得而闻矣。然计其间,或以阴巫下阳神,以阳主接阴鬼,则其辞之亵慢淫荒,当有不可道者。这就是说,如果是女神,则以男巫招之;如果是男神,则以女巫招之。主要是借男女恋情来吸引神灵,表达对神灵的向往。这样,才有这一首首情致摇曳的歌辞。九歌中,东皇太一为至尊之天神,云中君祭云神丰隆(又名屏翳),湘君湘夫人皆祭湘水之神(楚地以舜妃娥皇、女英附丽在她们身上),大司

18、命祭主寿命之神,少司命祭主子嗣之神,东君祭太阳神,河伯祭河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阵亡将士之魂,属于人鬼。从内容上说,九歌以描写爱情为主,但也表达了对神灵的赞颂和祭者的虔敬之情,还描述了阵亡将士的勇烈悲壮。如东皇太一就完全是一首颂赞之辞,写得庄严富丽,与爱情无涉,显示了主神和陪祭诸神的区别。云中君东君等,虽也有流连哀婉之辞,但较多的是对神迹的颂扬,如“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东君)等,诗中以无限敬仰之情描述了日神普照世界的壮丽气势,还写了它为人类祛除灾难的勇力,表达了祭者的美好愿望。国殇以一场异常惨烈的战争过程,描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以及面对死亡所表现出

19、的凛然气概。全诗节奏紧张,气氛浓烈,化凄凉为悲壮激越。诗云:“带长剑兮挟秦弓,身首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些诗句不仅是对死者的颂扬,同时也是对生者的激励,尤其是在楚国不断兵败地削的情形下,对这种献身精神的歌颂实际是深沉的爱国情绪的自然流露。九歌中最多最动人的还是对人神情感的摹写,除东皇太一国殇礼魂外,其他各篇皆有这一内容。如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被王世贞推许为“千古情语之祖”(艺苑卮言卷二)。湘君和湘夫人描写的都是迎接湘水神的降临,以及巫与神双方复杂的情感状态。“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湘君),“沅有芷兮澧有兰,

20、思公子兮未敢言”(湘夫人),无论是巫还是神,他们都怀有十分真挚的爱情,但是别多聚少的经历又使他们变得很脆弱,所以,在希望和绝望的交织中,爱情表现得如此缠绵哀婉。从那些哀怨而又执著的倾诉之中,我们能深切地体会到人间爱情的种种哀愁和悲伤。山鬼所描述的则更是爱情的绝唱: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貍,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美丽的山鬼披荔带萝,含睇宜笑,只能与赤豹文狸相伴,强烈的孤独感使她的爱情变得

21、凄艳迷离,希望渺茫;“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描写一种解不开的愁结,使人寄予深切的同情。九歌中所流露出的这种不可抑制的忧愁幽思,显然契合了屈原的心态,所以不妨把九歌中所抒发的贞洁自好、哀怨伤感之情绪,看做是屈原长期放逐生活之心情的自然流露。九歌具有明显的表演性。首先它是歌、乐、舞三者合一的,从九歌中我们能看到不少对舞乐的描述,如东皇太一云:“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即是对当时歌、乐、舞同时表演的记录。其次,九歌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和合唱,如湘君湘夫人,男女双方互表心迹,对唱的痕迹十分明显。无论是歌、乐、舞三者一体,还是巫与神分角色演唱,都

22、具有一定的戏曲因素,是后世戏曲艺术的萌芽。九歌在描写人物心理方面十分细腻深入,除了那些一往情深的倾诉外,还叙写了一些细节,如湘君言:“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由爱之深、思之切,而生焦虑疑惑之心,对痴情心态的描述可谓入木三分。此外,诗人善于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湘夫人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山鬼中众多的景物描写:林深杳冥,白日昏暗,淫雨连绵,猿啾狖鸣,风木悲号,那种压抑低沉的气氛,真切地表现了山鬼的孤独和绝望之情。九

23、歌的语言自然清丽,优美而富有韵味,节奏舒缓深沉,不论是写情还是摹景,都能曲尽其态,有极强的表现力。在传达悲剧性的意境中,尤能低徊婉转,韵致悠长。后人赞之曰:“激楚扬阿,声音凄楚,所以能动人而感神也。”(清陈本礼屈辞精义九歌)(节选自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主编,聂石樵、李炳海本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二、屈原诗歌的绚丽璀璨之美(袁行霈)瑰奇雄伟只是屈原诗歌艺术美的一个方面。与瑰奇雄伟一起呈现出来的,是绚丽璀璨之美。如果没有两者的结合,屈原的诗歌也不可能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试想,寥廓的天宇堪称奇伟了吧?可是在那寥廓的天宇之中,若没有日月之丽、群星之璨、云之悠悠、霞之烂烂,还能吸引人吗

24、?对于屈原,如果只见其瑰奇雄伟,而不见其绚丽璀璨,也不能真正认识他的艺术美。屈原诗歌的绚丽璀璨之美,班固早在离骚序中已经指出,他说:“其文弘博丽雅”,就讲到了“丽”的一面。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篇里也说: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瓌诡而慧巧;招魂招隐,耀艳而采华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屈原诗歌的绚丽璀璨,首先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屈原笔下的形象总是那样富于色彩和光泽,具有震摄人心的艺术美。这在九歌中最明显,特别是其中几个女神的形象,极其绚丽璀璨,宛如玉雕一般。湘君湘夫人所塑造的湘水女神的形象,正可以说是“惊采绝艳”。湘君开头写她乘着芳香的桂舟,在湘水

25、上急驶而过,她的装束和她的意态配合得恰好。她的目光流盼,露出期待的神情,那是在思念她的夫君: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这时湘君也正在等待着湘夫人,他看到湘夫人在一片秋色的衬托下,远远地降临北渚,那情态是真能撩动人的愁思啊。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诗人对湘夫人的描写用笔不多,但因有周围环境的衬托,又着重写她的神情,所以十分鲜明而绚丽。屈原诗歌的绚丽璀璨之美,其次还表现在语言的鲜明色彩上。他的诗几乎没有哪一首是轻描淡写的,总是以浓重的笔墨描绘出鲜明的形象。读他的诗,我常常联想到楚国

26、漆器的图案,它们用黑地朱饰,黑朱两色互相辉映衬托,非常鲜明。屈原的语言也有同样的艺术趣味。诸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美人既醉朱颜酡些”;“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都是富有色彩效果的诗句。屈原笔下的词藻总是那么新鲜,今天读来仍像是才脱笔砚似的。文心雕龙辨骚篇说他“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屈原的确创造了许多新鲜的诗歌语言,有些词语一经他运用之后就诗化了。例如:飒飒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飒飒,风声,是一个象声词。屈原把它和另一个象声词“萧萧”组织在同一句诗里,形容风声、树声,吟诵之际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飒飒”这个词从此也有了浓郁的诗意,常常被后来的诗人采用。如杜甫乾元

27、中寓居同谷县作歌:“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江介哀郢:“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江介,江间,本来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味,但经屈原用过以后便成为诗的语言。如曹植杂诗:“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冉冉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冉冉,渐渐也。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冉冉也有了形象色彩。其他,如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的“迟暮”;“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的 “曼曼”。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

28、欸秋冬之绪风”中的“绪风”。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中的“回风”。这些词在后代是诗中惯用的词语,在屈原却是新的创造。它们的色彩浓丽,感情鲜明,带有盎然的诗意。刘勰所谓“惊采绝艳”,恐怕更多地是着眼于语言的色彩情调上。(节选自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三、湘夫人简析(吕晴飞)本篇与湘君是姊妹篇。湘君写湘水女神对男神湘君的迎候,此篇写湘水男神对女神湘夫人的追求,二者都表现了深挚的爱情,又都因爱情受挫而产生种种怨慕和忧思,存在着共同的心理和情感活动模式,所以在写法上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姜亮夫说:“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是对唱的”,“通过对唱

29、来表现相爱之情,这是民歌的一个特色”。他说现在的民歌也有这种情况,“二人对唱的唱词完全相同,或者只改动一两个字”。这里的两个姊妹篇,结尾六句诗基本相同,两篇之中相似而近同的一些情感内容,则可以两相应衬、对照、加深。本篇的侧重点是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深望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幻景、幻象,从而更显其一往情深。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在洞庭之滨迎候湘夫人,等了又等,盼了又盼,于恍惚之中似乎看到这位湘水女神在北渚降临,但是秋水伊人,望眼欲穿,还是看不真切,因而愁绪茫茫,忧从中来,只见得秋风起处洞庭扬波、木叶飘落。写得情景历历,开篇落笔便成千古佳句!

30、湘君恍恍惚惚若有所见者,原不过是一种幻觉,他心上的女神并没有降临。于是他又踏上草,极目远望,切盼佳人前来赴约,因为原来就准备在晚间幽会的。但一等再等,还是不见佳人,就想起自然和人世间的一些乖戾反常的现象,山鸟原不栖,为什么落脚到水草丛中?鱼网原不架树,为什么张挂在树梢头上?“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同上篇“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一样,怀疑自己求爱不得其所,因以为喻,流露出困惑、失望的情绪。于是他在切盼中又想到:沅江有白芷,澧水有木兰,各自散发芬芳,我心中也有一个美好的人,朝思暮想,却不敢对人讲。他极目远望,神思恍惚,不见佳人,但见流水潺湲。朱熹说,“沅有芷兮澧有兰”数句,其起兴之例,

31、正犹越人之歌,所谓“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余谓楚辞九歌最得此诀。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正是写出目眇眇兮愁予来;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正是写出思公子兮未敢言来,具有目击道存,不可容声之意”。庄子田子方引孔子的话说:“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玄英曾加注疏:“夫体悟之人,忘言得理,目裁运动而元道存焉,无劳更事辞费容其声说也。”这里实际说到了意象的运用及其作用问题,尤其是动态性的意象,如秋风、水波、落木、流水等,都是通过意与象、情与景、神与形的相互交融、铸造而成的,其流动的物象、外景正好传达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活动,爱的炽热,

32、盼的焦渴,尽在不言之中。人在失望的时候,总想到转机,外界事物发生小小的变异,都可能引起失意者的幻想。湘君是神,同样具有人的情感,当他看到麋来庭中,蛟出水涯的时候,就认为是一种好的兆头,奇迹是有可能实现的,于是他又朝驰夕济,前迎佳人,在情感作用下,忽听得他的心上人在召唤他,要他驾车,一起隐迹天涯。他不知是幻听幻觉,又怎么能不欣喜若狂呢!旧解“麋何食”二句,以为同“鸟何萃”二句同义,这就不但“复直无味”,而且下起“佳人召予”,也就突兀难解了。清代学者蒋骥指出了这一点,这是有见地的。“麋何食”与“鸟何萃”的句子,作为比兴,所引起的情感走向,是逆反发展的,所以不能按旧解把它们等同起来。既然“佳人召予”

33、,湘君信以为真,而且欣喜若狂,就会有更大的幻想生出。他为了同佳人“偕逝”,就设想把家筑在水底,用荷叶做房顶,香花满壁,紫贝铺地,堂上涂抹香料;桂木作梁,木兰作椽,辛夷作门框,白芷饰洞房;薜荔编成帐,蕙草织帐顶,白玉压床席,石兰作屏风;芳芷造屋荷叶顶,杜衡作绳系得紧;百草满院栽,香花满廊摆。这幻想中的水室,确是芳香、洁净、神奇、美丽,我们不妨对照“桃花源”和“梁祝化蝶”来读它。荷盖、荪壁、椒堂、桂栋、兰橑,这些想像中的物象都是芳洁的,从这许许多多的香洁之物,一连串美丽、洁净的意象,难道不使人想到湘君求爱时如痴若狂的心绪,从而幻化出如此种种的幻影?难道不使人透视到湘君执著地追求理想和爱情的赤诚、美

34、好的心灵?可是,九嶷山的众神纷纷出动,如云之众忽而接走了湘水女神;湘君的一切等待,一切盼望,一切准备,一切幻想,全都落空!正如山带阁注楚辞说的:“佳人至矣,夕张具矣,而九嶷山人纷然迎归,则此恨何极矣!”我们同情湘君,是否同样也同情着同湘君一样执著而受挫于追求理想的人们?诗人屈原自然有他的寄托,他在诗中投射了他自己的心影,那么读者诸君又作何感想呢?刘勰说九歌“绮靡以伤情”,忧伤远远多于欢乐,这原本就是那个悲剧时代的反映。(选自古诗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88年版)四、湘夫人译文(袁梅)湘夫人降临在北面的洲岛,望眼欲穿,不见伊人,使我愁绪如潮。袅袅地、徐徐地吹拂着萧瑟的秋风,洞庭湖扬起微波,万

35、木落叶飘飘。我站在草芊芊的地方纵目遥望,我与佳人约会在黄昏,已及早准备周到。唉!鸟雀为何群集在泽之中?鱼网又为何张挂在高高的树梢?沅水有白芷啊,澧水有幽兰,怀恋湘夫人啊,未敢直言!心思恍惚迷惘啊,放眼远眺,失魂落魄地静观那流水潺湲。麋鹿觅食,为何来到庭院?蛟龙又为何困在水际浅滩?清早,我策马驰骋在江边高地,薄暮,却又渡过西面的水湾。听说佳人召唤我来相聚,我要吩咐车骑,与她同行远去。构筑宫室在那绿水之中,采集荷花覆盖屋顶。编结溪荪装潢室内四壁,粉饰屋墙,用那香椒和泥。木兰作房椽,桂木作正梁,辛夷作门上横框,又用白芷和泥涂墙。编织薜荔作为幔帐,将那蕙草制的隔扇分开安放。白玉作为镇席的宝器,又分散栽

36、植石兰,取其四处播放清香。再把白芷覆盖在荷叶屋顶之上,又将杜衡围绕在屋宇四方。汇集百种芳香,栽满庭院,馨香飘逸远近,洋溢在廊下、门前。九嶷山上的众神,纷纷同来迎接夫人,神灵们一齐降临,多如彩云满天。把您赠我的短袄向大江之中投弃,又向澧水之滨抛下您赠我的单衣我却又到平坦的汀洲采来杜若,且将它珍重地赠给远人,聊表我的柔情蜜意。华年犹如逝水,不能常有良机,万般无奈:我姑且逍遥周游,以抛遣烦苦悲戚!(选自屈原赋译注,齐鲁书社1983年版)拟行路难(其四)整体感知拟行路难(其四)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晋书卷四十五)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

37、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鲍照的拟行路难就是这类作品的一个代表。鲍照出身寒微,“身地孤贱”,空有一身才华,郁郁不得志,至多只做过一些小官。他的诗文与谢灵运一样很有影响,居然史书无传。可见鲍照身前身后的寂寞冷清境况。钟嵘为之叹道:“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诗品)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这样的诗篇。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

38、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语言品味一、对这首

39、诗前四句的理解。表面上,诗人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在说人们应该像接受泻地之水一样,接受“人生亦有命”的现实,不必“行叹复坐愁”。实际上,在诗人故作恬淡的语言中蕴含着忿懑不平之气。既然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动,那么人的贵贱不是被家世门第决定的吗?因此,诗人声称安于命运,其实是满腔愁苦。二、对“举杯断绝歌路难”一句,有两种理解。一说“断绝”指歌断绝,一说“断绝”指断绝愁思。一般多采用前一种说法,如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中说:“拟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韦凤娟却认为“后者更为贴切,意境更为完整”。行路难是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语言以悲愤为主,声调以悲凉为主。“举杯断绝歌

40、路难”一句,正刻画了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拟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倒出来。这种景况何等悲烈!关于练习一背诵这篇作品。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设题意图引导学生诵读这首诗,在诵读中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 “安能行叹复坐愁”一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

41、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二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开头的几句。参考答案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三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参见“相关链接”)有哪些影响。设题意图引导学生粗知我国古

42、代诗歌史上的某些传统、某些一脉相承的现象。参考答案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很有影响。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全诗气势连贯,笔力酣畅淋漓、跳荡雄肆。有关资料一、鲍照简介(曹道衡)鲍照,南朝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

43、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濬的侍郎,在刘濬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彧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彧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

44、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十八首。这十八首诗,不是同时所作,所咏的内容亦非一事,但在艺术风格上比较一致,具有“文甚遒丽”(宋书鲍照传)的特点,即感情强烈,很有气势,辞藻华美,在锻炼字句上很见功夫。其中如第四首(“泻水置平地”)和第六首(“对案不能食”),抒发了寒门出身的正直之士在仕途中备遭压抑的痛苦。第四首比较偏于哀怨,“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沈德潜古诗源)。第六首则较激愤,一开始就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最后归结为“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几乎近于控诉。这两首诗都是作者在

45、仕途中经历了许多挫折以后的心声,感染力很强。另外有一些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的诗,写得也很细致动人。如第十二首(“今年阳初花满林”)写思妇想念游子:“朝悲惨惨遂成滴,暮思最伤心,膏沐芳余久不御,蓬首乱鬓不设簪”。第十三首(“春禽喈喈旦暮鸣”)写征夫想念妻子:“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复已盈”,都能抓住最富特征的现象,刻画他们的心理。第二首(“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第九首(“剉檗染黄丝”)都是描写弃妇的诗。也很凄婉动人。此外,拟行路难中还有几首写人生无常和提倡及时行乐的诗,情绪比较消极,这恐怕是由作者的坎坷经历所造成的。除了拟行路难

46、外,梅花落也是鲍照乐府诗的一首名作。这首诗在乐府诗集中属“汉横吹曲”,其内容是咏梅“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然而不免“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显然是用比兴手法借物喻人,曲折地流露对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不满。拟行路难和梅花落都是杂言诗,在五言、七言句中,有时还夹杂着九言句。在南朝以前,虽然汉魏乐府民歌中有一些杂言诗,傅玄等文人也写过一些,但都不像鲍照的这些诗显得那么光气煜耀、活泼自然。而鲍照以后一些齐梁文人拟作的这种诗,笔力又远不如鲍照雄健。直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等人,才运用杂言诗体写出了传诵名作。(节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标题是编者加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二、鲍照诗歌

47、的艺术风格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但在当时却被视为“险俗”或“险急”。首先,从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情调来看,鲍照以寒士的身份抒发了贫寒之士的强烈呼声,表现为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他描写边塞战争、征夫戍卒以及游子、思妇和弃妇的生活,反映普通百姓及不幸家庭的悲哀;同情百姓的疾苦,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和官僚政治的腐朽等,都是很有特色的。其次,从诗歌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风格特征等方面来看,鲍照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诗,多得益于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的艺术经验。他现存的200首诗中乐府占八十多首,其中有三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有的是学习汉魏乐府,这些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有的是学习南朝民歌,如吴歌三首、采菱歌七首、幽兰五首、中兴歌十首等。学习民歌,在当时曾被文坛盟主颜延之等人轻视,鲍诗也被视为“俗”。鲍照在这些俗体调的诗中,又以跳荡雄肆、酣畅淋漓的笔力,“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刘熙载艺概诗概),尽情发泄孤寒之士慷慨不平的激愤之情,因而被视为“险”或“险急”。然而文学史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