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1课,在实际的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这门学科的实际情况,在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我对各个活动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处理。形成的教学设计增加了2个活动,删除了一个活动。增加的第一个活动是:认识什么是占据空间,增加这一个活动的目的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本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占据空间”这个概念,而本课又是紧紧围绕“占据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新课之前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占据空间”。增加的第二个活动是:乒乓球能停在矿泉水瓶内的任意位置。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空气被密封在一个空间里,占据着空间,空气不流出,乒
2、乓球就不会上升。删除的一个活动是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变化吗。【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操作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老师细致的指导。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那些平时动手能力比较弱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动手,勤于思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探究活动中,而对那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则要引导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首先创设情景,聚焦本课探究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通过两个简单的活动引入,让三年级的学生理解“占据”和“占据空间”的意思。在杯子里装满沙子,帮助学生理解沙子占据了杯子的空间。即思维可视化,然后进行小组交流,看看我们小组知道占据空间的事情,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我们设计了比较完整的导学支架“
3、气泡网状图”,让学生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进行梳理,形成一种比较系统科学的认识。最后展示各学习共同体的梳理成果,并在交流中产生更多的问题,尤其是新的探究问题,从而引入下一个探究活动。【支架设计】【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空气占据了空间。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观察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探究空气占据空间【教学难点】 探究空气占据空间【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1个矿泉水瓶、2根吸管、1块橡皮泥、1个水槽、1个塑料一次性水杯、1 张 报纸、1个去底的带盖矿泉水瓶。 演示材料:1个装满水
4、的矿泉水瓶、1个装满沙子的水杯、1个乒乓球1个去底的带盖 矿泉水瓶。【教学过程】(一) 导入活动1教师出示装满水的矿泉水瓶,问学生瓶里有什么?(生答是水)引出科学概念,用科学的话说,应该是:水占据瓶子的空间。(板书:占据)教师再出示装满沙子的杯子,问学生,学生很快答出:沙子占据杯子的空间。2活动引出探究的问题。出示乒乓球和去底的矿泉水瓶问学生:如果我把乒乓球放在水面上再用这个去底的矿泉水把它罩住后再往下按会发生什么情况?为什么?学生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乒乓球会上来(大多数),一种是乒乓球不会上来。再分别请两种观点的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想。在学生猜想和期待中老师演示实验结果。学生看到结果后可能会说出
5、原因:因为空气占据了空间。于是我接着问,空气真的能占据空间吗?想不想亲自探究一下?引出本节课探究的内容,并板书:空气占据空间吗?(二) 合作探究第一个活动:乒乓球能停在矿泉水瓶内的任意位置吗? 教师实验,乒乓球沉在瓶底。现在老师有个任务,你们如何使这个乒乓球从瓶底慢慢浮上来,停留在瓶下、瓶中、瓶上,并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探究活动。学生以小组带着任务,进行探究,教师个别指导。 首先让学生再说说水为什么不能流进瓶子里 (解释原因)。有部分学生能够猜测,在密封的瓶子里,水是流不进去的。然后教师让学生讨论怎样让乒乓球停在瓶里的不同高度。学生讨论教师个性化指导。最终让学生知道:只有让空气出来,水
6、才能进去了,把瓶盖慢慢打开,控制空气的流出量,从而控制乒乓球在瓶子里的高度。第二个活动:杯底的报纸会湿吗? 首先出示水槽、报纸、一次性塑料纸杯,分小组讨论,用现有的材料怎样才能证明空气占据空间,然后教师归纳学生的方法。学生根据各小组自己讨论的方案进行实验,结果纸巾没湿。这个实验就证明了:空气占据空间。 交流研讨:怎么才能让杯子里的空气出来呢?学生探讨出方案,然后进行试验验证。(学生可能会提出2种方法:一种是杯子倾斜;一种是在杯底打个小洞。)(三) 提升延伸 矿泉水瓶里的水会流出来吗? 在这个活动中,用乌鸦喝水的多媒体动画引入,让学生明白乌鸦用石子占据水的空间,所以能将水挤出来。那么,如果,现在旁边没有石子,只有2根吸管、一块橡皮泥,你们能不能利用空气,将水从瓶子里挤出来呢?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遇到困难,可以提示学生结合平时喝盒装饮料的经验进行思考。再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归纳出实验步骤。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四) 小结拓展首先,让学生畅谈收获,然后,拓展教学:请同学们利用空气占据空间的知识设计一个“水火相容”的实验。 【板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 乒乓球能停在矿泉水瓶内的任意位置吗? 杯底的报纸会湿吗? 矿泉水瓶里的水会流出来吗? 设计“水火相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