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22 ,大小:233.50KB ,
资源ID:9120    下载:注册后免费下载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912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5课《越中览古》ppt课件(4))为本站会员(好样****8)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5课《越中览古》ppt课件(4)

1、越中览古,李白,李白生平,“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15岁,学剑术。20岁前后,在家乡的匡山读书,从友人那里学习纵横术。李白勤奋好学,“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 在 20岁以后,李白游历了蜀中不少名胜古迹。李白有着很强的事业心,希望建功立业;但他受道教和道家思想影响较深,又热切地向往着求仙学道的隐逸生活。这种矛盾的生活理想,在他身上最后形成二者兼顾的愿望,即“功成,名遂,身退”。,一、好任侠, 喜纵横,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正是开元盛世,国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对前途充满信心。那时的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通常是走科举考试的道路。此外,还有一条“终南捷径”

2、,即通过求仙访道的隐居生活,扩大影响,引起朝廷重视,也可能被召去做官。李白豪放不羁,又抱负很大,自视甚高,不愿走科举道路,所以选择了终南捷径。,二、 仗剑远游,公元742年,李白被朝廷征召去长安,李白结识了任太子宾客的老诗人贺知章。贺知章对李白的蜀道难十分赞赏,认为此诗只有神仙才写得出来,因而称李白为“谪仙人”。 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进一步推荐,李白终于受到玄宗皇帝的亲自接见,并以翰林供奉的身份被安置在翰林院。这身份是为迎合皇帝的兴趣,随时写些应景诗文。李白曾利用与玄宗接近的机会,向玄宗申述过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和主张。但当时的皇帝已把“朝事付之宰相”深居官中,沉溺声色。当玄宗觉得李白好言政

3、事,不满足于当驯服的御用文人时,就疏远了他。 从李白方面来说,玄宗之所以疏远他,与他那傲岸性格有关。,三、翰林供奉,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这种无视封建秩序的叛逆精神,显然是统治者所不喜欢的。相传,玄宗在便殿召见李白时,李白曾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是最有权势的一个大宦官,为解“脱靴”之恨,他挑拨杨贵妃说,李白清平调词中的“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二句,“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使杨贵妃由此深恨李白。他们都是玄宗最宠的人,在玄宗面前进谗言,再加上权臣贵戚的谗毁,自然会影响玄宗对李白的看法。,天宝三载春,李白知道自

4、己留在长安已不能再有所作为,于是上疏,“恳求归山”。玄宗没有挽留他,而是“赐金放还”。 李白在长安实际上只有一年半时间。 天宝三载,李白在东都洛阳认识了比他小11岁的诗人杜甫,他们情同手足。 和杜甫分别后,李白又在漫游中度过了1O年。他的漫游,一是求仙访道,欣赏大自然的美。他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此外也是寻求为国效力的机会。 这个时期,他目睹了朝政日加黑暗,李白内心的痛苦也与日俱增。但他决不向权贵屈膝,在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他写道:“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的高尚人格。,四、再次远游,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 天宝十五载,玄宗西逃成都,太子李亨

5、即位。永王经过寻阳,知道李白在庐山隐居,派谋士韦子春三次上山聘请李白参加他的幕府。李白表示要辅佐永王,平定叛乱。但没想到,永王与肃宗发生矛盾,不久,永王即被肃宗的军队所消灭。李白也因此获罪,被捕入狱,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公元759年)二月,在经历15个月的流放,行至巫山时,遇到朝廷大赦,李白才重新获得自由。他随即雇船东归,名作早发白帝城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此诗笔调明朗轻快,反映了李白遇赦获释的欢快情绪。,李白在一生的最后几年中,穷愁潦倒,生活十分凄凉。61岁时,高龄的李白,仍不肯放弃这最后的报国机会,打算赶往临淮,参加李光弼的军

6、队。可惜走到半路就病倒了,未能如愿。第二年,李白在安徽当涂与世长辞。 李白一生政治上不得志,在贫病中死去,但他以杰出的诗歌创作,为自己树起了一座丰碑。其诗气象宏大,格调雄浑,感情豪迈,境界开阔,清新自然,余味无穷。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把中国诗歌艺术推向顶峰,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五、病逝途中,李白的当涂之墓,越中览古写作背景:,诗人游览越中,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而写下这首诗。(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这首诗写

7、的就是这件事。),越中览古 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赏析,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充分烘托出来。越王回国以后,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加上“如花”,描摹了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但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的情形表现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

8、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种场景十分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销。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过去的统治者无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鹧鸪”这个意象在古文中一般有何寓意?,鹧鸪的鸣声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重点鉴赏:,一、诗歌中

9、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说明什么问题?,一、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说明什么问题?,答:镜头一:“战士还家尽锦衣”(衣锦还乡) 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纵情欢乐),这表明越王已经把苦难和屈辱忘记,而完全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二、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与第四句是什么关系?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慨?,答:前三句渲染当时的热闹繁华,第四句写出今日此地的凄凉冷落,“鹧鸪飞”三字饱含无限的惋惜和感慨,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中间蕴涵着作者对人生盛衰无常的感慨。,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

10、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对比阅读,请比较两首诗在主旨、写法上的异同。,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览:观览。旧苑:指苏台。苑:园林。菱歌:东南水乡老百姓采菱时唱的民歌。清唱:形容歌声婉转清亮。 吴王宫里人:指吴王夫差宫廷里的嫔妃。,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题材近似,都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盛衰无常的感慨。但越中一首,着重在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