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55KB ,
资源ID:90906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9090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7-2018学年上海市普陀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详细解答)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7-2018学年上海市普陀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详细解答

1、2017-2018学年上海市普陀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一、文言文(27分)1(10分)默写(1)人生自古谁无死, 。 (文天祥过零丁洋)(2) ,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3)不堪盈手赠, 。 (张九龄望月怀远)(4) ,令渠述作与同游。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5)俶尔远逝, 。 (柳宗元小石潭记)2(3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下列各题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1)诗中“万籁”的意思是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出游时间、地点、环境。B颔联营造了禅院幽雅宁静的

2、意境。C颈联抒写了诗人恍若隔世的观感。D尾联寄托了作者追求隐逸的情怀。3(6分)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1)作者是 (朝代)的著名文学家 (人名)(2)文中划线句的意思。以我酌油知之。 (3)下列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B“发矢十中八九”表明陈尧咨箭术高超。C作者用历史事件说明熟能生巧。D作者用生动故事阐释实践出真知的哲理。4(8分)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黄履庄,少聪颖,读书不数过,即能背诵。尤喜出新意,作诸技巧。七八岁时,尝暗取刀锥,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动,观者异以为神。及长,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作木鸟,置竹笼中,能自跳舞飞鸣,鸣如画眉所作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载。 节选自虞初新志 黄履庄传(1)解释下列中加粗的词凿木人长寸许 所作之奇俱如此 (2)对文中画线句“观者异以为神”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观看的人表示怪异以为遇到了神。B周围观看的人奇怪这个神奇之物。C观看的人感到惊讶认为

4、十分神奇。D周围观看的人感到奇怪遇到了神。(3)黄履庄可谓能工巧匠,从文中看,“所作之奇俱如此”的“此”主要指的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二、现代文(27分)5(11分)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

5、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Hn 然入梦了。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

6、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hn然入梦 (2)第段中的“奇观”在文中具体是指 (3)从选文看,老山界难走,表现在 和 两个方面。景物描写,暗示了老山界山路的特点是 ;老山界山势的特点是 。(4)以下对第段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状物写景,让人如临其境。B作者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衬托深夜里雷公岩的寂静。C写出

7、了战士全身心陶醉在夜景的欣赏中,表明红军战胜困难后的喜悦。D表明战士忘记了寒冷危险,体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艰难的大无畏精神。6(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那些我忘了的书很多书我都忘了。有的忘得很干净,连书名带作者,书的内容一概不记得,除非有天这本书再次在我面前呈现,提醒一下记忆,否则我是想不起来曾看过这么一本书。有些遗忘如烟云缭绕,记得一点,忘了一片,似是而非,有一些零零碎碎的记忆,还停在岁月里面。有的书我还记得名字,忘记了情节。那一年我拿着本从图书馆里借出的镜花缘,坐着火车踏上回家的旅途。火车“哐当哐当”,到处挤挤挨挨,等到了中间某站,终于等出了空座。于是坐下,捧着书,但还是没有看。和对座

8、的人聊天,如斯愉快,天南地北,无所不谈,闲闲地聊着,无边夜景在车窗外徐徐掠过,像往事一幕一幕,那些路过的亮着的街灯格外美,一行行地闪耀,以一种挺拔的身姿伫立。我后来还是看完了这本镜花缘,不是在那辆火车上。看完了就忘了,也许还记得几个漂亮的名字。情节故事全部丢到了九霄云外,唯有那天夜晚,我把书展开在火车的小桌上,趴在那里也不读书,只是和对面的人聊天的情景历历在目,清晰如昨。以前翻看今古观,随看随忘,到头来只记得“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篇章。因为这故事太过闻名遐迩,无意间已经听得多,早就熟知,没承想第一次看时,还是那般震撼。那些文字滔滔涌来,某一行,某一句,如利箭疾驰,正中靶心,悄然泪落。有些我以为

9、忘了的书,偶然重回眼前时,时光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将曾经深爱的时刻缓缓呈现。原来并没有忘,一字一字还记在心,虽然并不能原篇背诵,但当这些久违的文字回来,看到它们时是如许亲切,带着少年时光的回音,温暖嘹亮。时间愈久,忘了的书也愈多了。也许忘了书名,也许忘了作者,也许忘了的是一段隐隐约约的传奇,然而没有被时间长河洗去的,留下来的,自是刻骨铭心的爱恋。忘了的,是似水因缘;没忘记的,是锦绣华年。(文/黎武静 选自羊城晚报2015年9月13日)(1)细读段,“我”两次阅读镜花缘经历有“忘记”,也有“记住”。请按照阅读,填写下列横线上的内容。第一次,没有看书,记住了 。第二次,看完就忘了,记住了 。(2

10、)第段划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表达了 。(3)对本文主旨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些忘记了的书,其实是读得不深、理解不透的书。B那些忘记了的书,其实是被其他信息干扰而忽略的书。C作者写忘记,其实是写自己记住了与书有关的往事。D作者写忘记,其实是写记住自己读书的经历和感动。(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本文结尾的妙处。三、综合运用(6分)7(6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学校开展“走近母亲河”实践活动,活动小组收集到以下材料,准备在板报上展示: 材料一:苏州河流经上海市区的河道,全长26公里,流经普陀区的河道长达14公里。因此,普陀区段的桥梁特别多,比如长寿路桥、宝成桥、武宁路桥、泸定路桥、

11、昌化路桥、江宁路桥、西康路桥等。 材料二:长寿路桥在普济路桥上游约600米处,是苏州河闸口往上游的第十四座桥。长寿路桥处于苏州河由西南方向转折为东南方向流动的湾口,桥的走向改变了下游绝大部分桥梁南北走向的状况,为东西走向。其右岸接长寿路,左岸通天目西路。 材料三:上海解放初期,虽然当时上海在经济上还十分困难,市政建设资金十分缺乏。但市领导眼见广大工人上下班和北郊农民向市区送菜都要乘坐渡船,既耽误时间又很不安全,常常发生因过于拥挤乘客落水事件,就动手建了一座宽约4米、长50米的7孔木桥,名“归化路桥”,以解燃眉之急。1957年随同原迪化路改名乌鲁木齐一起,归化路改名为昌化路,桥名也改为昌化路桥。

12、(1)根据材料,请将板报的栏目主题补充完整栏目一:普陀区苏州河上的桥梁概况;栏目二:长寿路桥的 和 栏目三:昌化路桥的 和 (2)以下宣传语不合适的一项是 A千姿百态,普陀的桥 B河上彩虹,心中美景C横跨两岸,连通东西 D穿越历史,联结未来。四、写作(40分)8(40分)题目:我发现了一个秘密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得抄袭。2017-2018学年上海市普陀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文言文(27分)1(10分)默写(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13、(3)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望月怀远)(4)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5)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柳宗元小石潭记)【分析】本题为名篇名句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解答】答案为:(1)留取丹心照汗青(重点字:照) (2)山随平野尽 (重点字:尽) (3)还寝梦佳期 (重点字:寝) (4)焉得思如陶谢手(重点字:焉) (5)往来翕忽(重点字:翕)【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学生答题时要正确理解句意,根据上下文进行默写

14、,回忆诗文中与之对应的诗句,注意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2(3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下列各题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1)诗中“万籁”的意思是大自然的一切声音。(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CA首联点明出游时间、地点、环境。B颔联营造了禅院幽雅宁静的意境。C颈联抒写了诗人恍若隔世的观感。D尾联寄托了作者追求隐逸的情怀。【分析】这是一首记游诗。诗人游览的地点是破山寺后禅院,诗人清晨进入古寺游玩,只见寺内小径通幽,花木茂盛,小鸟清鸣,潭水清澈,此时寺中寂静,只有敲钟击磬的声音回响,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游览

15、名胜的喜悦和隐逸山林的志趣。【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分析指定诗句的意思,即可作答。“籁“的意思是声音,“万籁“的意思就是各种各样的声音。(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A正确;B正确;C有误,表现诗人的怡然自乐;D正确。故选:C答案:(1)大自然的一切声音(2)C 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16、。【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以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3(6分)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1)作者是北宋(朝代)的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人名)(2)文中划

17、线句的意思。以我酌油知之。 (3)下列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B“发矢十中八九”表明陈尧咨箭术高超。C作者用历史事件说明熟能生巧。D作者用生动故事阐释实践出真知的哲理。【分析】译文: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有一次)他曾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也不离开。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此)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怎么敢轻

18、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而钱不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罢了。”康肃公笑着让他走了。【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9、重点词语:以,凭借。之,这个道理。句意为: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A正确。B正确。C正确。D有误,作者用生动故事阐释熟能生巧的哲理。故选:D答案:(1)北宋 (宋代) 欧阳修(2分)(2)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酌、之)(2分)(3)D(2分)【点评】文言实词“善”的用法:1美好。如:以咨诹善道出师表2好事,善事。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3友好。如:徐庶元直与友善隆中对4精通,擅长,善于。如: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5好。如:善哉。文言实词“知”的用法:1知道。如: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2明白。如:不可谓之类公输3了解。如:人不知

20、而不愠。4感到。如: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5识得。如:其真不知马也马说4(8分)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黄履庄,少聪颖,读书不数过,即能背诵。尤喜出新意,作诸技巧。七八岁时,尝暗取刀锥,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动,观者异以为神。及长,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作木鸟,置竹笼中,能自跳舞飞鸣,鸣如画眉所作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载。 节选自虞初新志 黄履庄传(1)解释下列中加粗的词凿木人长寸许表约数,上下,光景所作之奇俱如此制作(2)对文中画线句“观者异以为神”翻译正确的一项是CA观看的人表示怪异以为遇到了神。B周围观看的人奇怪这个神奇之物。C观看的人感到惊讶认为十分神奇。D

21、周围观看的人感到奇怪遇到了神。(3)黄履庄可谓能工巧匠,从文中看,“所作之奇俱如此”的“此”主要指的是制作的物件都会动(用自己的话概括)【分析】译文: 黄子履庄,年少时聪明颖悟,读书几遍,就能背诵。特别喜欢自出新意,制作各种机械。七八岁时,曾经背着私塾的老师,暗地拿来工匠的刀锥,雕凿了一寸来高的木人,放在书案上能自动行走,(木人)手脚都能自己活动,观看的人都觉得神奇。他制造的机械很多,我不能全部记得。还记得他制作的一辆双轮小车,长三尺多,大约可以坐一个人,(车子)不须人推就能自己前进。(小车)行走停止了,用手扭动(拉)车轴旁边的弯木棍,那么又能够像原先那样行走。随着车子前进,及时操纵它,一日能

22、走八十里。他制造了木狗,放在门的旁边,像真狗那样圈卧着,只是当人进门,触动机关就马上大叫不止,叫声同真狗没有区别,即使聪明的人也难辨真假。他制作木鸟,放在竹笼中,能自己跳舞飞鸣,像画眉一样鸣叫,凄切清越,声音动听。他制作喷水器,把水装入其中,水从下向上如线一般喷射,有五六尺高,一个时辰不间断。他制作机械的奇特都像这样,我不能全部记载下来。【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句意:雕凿了一寸来高的木人。许:表约数,上下,光景。 句意:他制作机械的奇特都像这样。作:制作。(2)

2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观者异以为神”句意:观看的人都觉得神奇。奇:感到神奇。故选:C。(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所作之奇俱如此”意思是他制作机械的奇特都像这样。“此”这样。代指上文“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动。及长,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作木鸟,置竹笼中,能自跳舞飞鸣,鸣如画眉”,总结“奇”的原因是“制作的物件都会动”,所以“所作之奇俱如此”的“此”主要指的是制作的物件都会动。答案:(1)表约数,上下,光景 制作(

24、2)C (3)制作的物件都会动【点评】古今异义:尝:古义:曾经今义:品尝许:古义:左右今义:答应走:古义:跑今义:慢行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词类活用: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认为奇特二、现代文(27分)5(11分)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在“之”字拐的路上一

25、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Hn酣然入梦了。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

26、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hn然入梦酣(2)第段中的“奇观”在文中具体是指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3)从选文看,老山界难走,表现在行军难和睡觉难两个方面。景物描写,暗示了

27、老山界山路的特点是曲折;老山界山势的特点是陡峭。(4)以下对第段理解不正确的是CA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状物写景,让人如临其境。B作者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衬托深夜里雷公岩的寂静。C写出了战士全身心陶醉在夜景的欣赏中,表明红军战胜困难后的喜悦。D表明战士忘记了寒冷危险,体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艰难的大无畏精神。【分析】本文分为三部分。第段先概括写出自山脚下,抬头望见的红军部队的壮观景象。然后具体描写红军战士爬山的场面,第自然段,同首段呼应,在现部队爬山时候的壮观景象。【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的字音问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

28、的好习惯。此处“酣”不要写作“翰”。(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文的内容,找出合适的句子即可。联系上下文可知,“奇观”就是指“我”看到的景象,具体指前面所描绘的景象。(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选段可知段写行军难,段写睡觉难。从“之”字形的路线和时间来看这是在夜间行军,并且山路曲折。从“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可以看出山路窄,陡峭,睡觉不易。(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原文,做出选择。A正确;B正确;C有误,文章体现的是行军难和睡觉难,体现的是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以及作

29、者对红军战士的佩服、赞美等复杂的情感。D正确。故选:C。答案:(1)酣 (2)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或者:红军夜间翻越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景象。 (3)行军难(星夜行军) 睡觉难(山上夜宿) 曲折(高大) 陡峭(险峻)(4)C。【点评】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6(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

30、题那些我忘了的书很多书我都忘了。有的忘得很干净,连书名带作者,书的内容一概不记得,除非有天这本书再次在我面前呈现,提醒一下记忆,否则我是想不起来曾看过这么一本书。有些遗忘如烟云缭绕,记得一点,忘了一片,似是而非,有一些零零碎碎的记忆,还停在岁月里面。有的书我还记得名字,忘记了情节。那一年我拿着本从图书馆里借出的镜花缘,坐着火车踏上回家的旅途。火车“哐当哐当”,到处挤挤挨挨,等到了中间某站,终于等出了空座。于是坐下,捧着书,但还是没有看。和对座的人聊天,如斯愉快,天南地北,无所不谈,闲闲地聊着,无边夜景在车窗外徐徐掠过,像往事一幕一幕,那些路过的亮着的街灯格外美,一行行地闪耀,以一种挺拔的身姿伫

31、立。我后来还是看完了这本镜花缘,不是在那辆火车上。看完了就忘了,也许还记得几个漂亮的名字。情节故事全部丢到了九霄云外,唯有那天夜晚,我把书展开在火车的小桌上,趴在那里也不读书,只是和对面的人聊天的情景历历在目,清晰如昨。以前翻看今古观,随看随忘,到头来只记得“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篇章。因为这故事太过闻名遐迩,无意间已经听得多,早就熟知,没承想第一次看时,还是那般震撼。那些文字滔滔涌来,某一行,某一句,如利箭疾驰,正中靶心,悄然泪落。有些我以为忘了的书,偶然重回眼前时,时光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将曾经深爱的时刻缓缓呈现。原来并没有忘,一字一字还记在心,虽然并不能原篇背诵,但当这些久违的文字回来,

32、看到它们时是如许亲切,带着少年时光的回音,温暖嘹亮。时间愈久,忘了的书也愈多了。也许忘了书名,也许忘了作者,也许忘了的是一段隐隐约约的传奇,然而没有被时间长河洗去的,留下来的,自是刻骨铭心的爱恋。忘了的,是似水因缘;没忘记的,是锦绣华年。(文/黎武静 选自羊城晚报2015年9月13日)(1)细读段,“我”两次阅读镜花缘经历有“忘记”,也有“记住”。请按照阅读,填写下列横线上的内容。第一次,没有看书,记住了趴在那里也不读书,只是和对面的人聊天的情景。第二次,看完就忘了,记住了几个漂亮的名字。(2)第段划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阅读经典文字时内心震撼的强烈感受,表达了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文字强烈

33、的感动爱恋之情。(3)对本文主旨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DA那些忘记了的书,其实是读得不深、理解不透的书。B那些忘记了的书,其实是被其他信息干扰而忽略的书。C作者写忘记,其实是写自己记住了与书有关的往事。D作者写忘记,其实是写记住自己读书的经历和感动。(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本文结尾的妙处。【分析】文章讲述了“我”读的书都忘记了,镜花缘第一次没读,第二次读完内容忘记了,只记得几个漂亮的名字。后来读书,也有类似的经历,可是有时自认为已忘记了的东西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自己。作者实际是在写自己读书的经历和收获。【解答】(1)本道题是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对文本信息深入理解分析,从而得出正确

34、答案。第一次,趴在那里也不读书,只是和对面的人聊天的情景;第二次,看完就忘了内容,只记住了几个漂亮的名字。(2)本题是对比喻修辞作用的考查。按照“修辞方法+表达效果+事物特征+表达感情”的格式,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句子把“某一行,某一句”比作“利箭”,形象写出了阅读经典文字时内心强烈的震撼,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的文字给自己的感动与爱恋。(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概括。小说的主旨是从小说描写的整体生活画面中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把握小说的主旨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主题;从人物塑造看主题;从情节发展看主题;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小说主题有确定性的一面,也有不确定性的一面,需要认真思索,对比借鉴

35、。文章写了自己一些读书的经历和感受,不管是忘记的,还是记住的,都让自己有收获。故选:D。(4)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赏析。此题为开放性赏析题,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结尾方式用作用,然后结合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建议: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的作用进行回答。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忘了的”与“没忘记的”形成对比效果,写出读书经历带给人的不同感受,忘记了读书的具体内容,却记住了读书带给自己的美好感受,引发我们对读书的思考。结尾既总结全文,又深化了主旨。答案:(1)趴在那里也不读书,只是和对面的人聊天的情景 (或:和人聊天的情景,窗外无边的夜景) 几个漂亮的名字。(2)写出了阅读经典文字时内心震撼的强烈感受

36、 (或:景点文字带自己的内心震撼),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文字强烈的感动爱恋之情。(或:美好的文字给自己的感动与爱恋)(3)D。(4)建议: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的作用进行回答。示例:“忘了的”与“没忘记的”形成对比效果(或:对比手法,),写出读书经历带给人的不同感受,忘记了读书的具体内容,却记住了读书带给自己的美好感受(或:突出了读书带给我的美好感受),引发我们对读书的思考。结尾戛然而止,既总结全文,又给人以回味和思考的空间。【点评】本阅读题的第五题是阅读的开放性赏析题,难度较大。小说的结尾方式与作用一般有:再生波澜式:震撼人心,照应前文。留下空白式: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深化主题式:突出人物形象,令

37、人回味。耐人寻味式:给人以喜悦欣慰,表达美好愿望。三、综合运用(6分)7(6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学校开展“走近母亲河”实践活动,活动小组收集到以下材料,准备在板报上展示: 材料一:苏州河流经上海市区的河道,全长26公里,流经普陀区的河道长达14公里。因此,普陀区段的桥梁特别多,比如长寿路桥、宝成桥、武宁路桥、泸定路桥、昌化路桥、江宁路桥、西康路桥等。 材料二:长寿路桥在普济路桥上游约600米处,是苏州河闸口往上游的第十四座桥。长寿路桥处于苏州河由西南方向转折为东南方向流动的湾口,桥的走向改变了下游绝大部分桥梁南北走向的状况,为东西走向。其右岸接长寿路,左岸通天目西路。 材料三:上海解放

38、初期,虽然当时上海在经济上还十分困难,市政建设资金十分缺乏。但市领导眼见广大工人上下班和北郊农民向市区送菜都要乘坐渡船,既耽误时间又很不安全,常常发生因过于拥挤乘客落水事件,就动手建了一座宽约4米、长50米的7孔木桥,名“归化路桥”,以解燃眉之急。1957年随同原迪化路改名乌鲁木齐一起,归化路改名为昌化路,桥名也改为昌化路桥。(1)根据材料,请将板报的栏目主题补充完整栏目一:普陀区苏州河上的桥梁概况;栏目二:长寿路桥的位置和走向栏目三:昌化路桥的来历和得名(2)以下宣传语不合适的一项是CA千姿百态,普陀的桥 B河上彩虹,心中美景C横跨两岸,连通东西 D穿越历史,联结未来。【分析】本题以“走近母

39、亲河”实践活动为背景,给出三则材料,材料一,介绍普陀区苏州河上的桥梁概况;材料二,介绍长寿路桥的位置与走向;材料三,介绍昌化路桥的来历和得名原因。【解答】(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栏目二,介绍的对象是长寿路,“长寿路桥在普济路桥上游约600米处,是苏州河闸口往上游的第十四座桥”交代其所处的位置;“长寿路桥处于苏州河由西南方向转折为东南方向流动的湾口,桥的走向改变了下游绝大部分桥梁南北走向的状况,为东西走向。其右岸接长寿路,左岸通天目西路。”主要介绍的是长寿路桥的走向。栏目三,介绍的对象是昌化路桥,根据内容可见,先介绍的是造这座桥的原因,其原名为“归化路桥”,后改名为昌化路桥。所以材料三主要

40、介绍昌化路桥的来历和得名原因。(2)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宣传标语主要起到宣传的作用,但内容要与事实相符,不可浮夸或是无中生有。“普陀区段的桥梁特别多”,它们各不相同,所以A恰当;这些桥立于河面,如彩虹,不仅在交通上起到作用,还能美化城市风景,所以B也恰当;上海市区的这些桥梁不一定是一个走向,沟通的也就未必是“东西”,且大多是连通“南北”,所以C过于偏颇,不恰当;D项则指出了这些桥在城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恰当。故选C。答案:(1)位置(地理位置) 走向 来历(历史) 得名(桥名)(每空(1分),共4分)(2)C (不一定是一个走向,沟通的也就未必是“东西”,且大多是连通“南北”,2分)【点评

41、】概括材料内容及提取材料主要信息答题要点:组合要点法。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语段中每层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整体归纳法。提炼出所有信息,再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加以概括。进行推论法。寻找文段中的关键句子,综合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进行推论。提取中心法。提取最能体现材料信息的中心句或关键语句。分层归并法。针对有两层或两层以上意思的文段,先划分层次,然后再把各层次的内容概括组合。比较分析法。对相应材料进行比较分析而得出相应结论。四、写作(40分)8(40分)题目:我发现了一个秘密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得抄袭。【分析】【审题立意】题目中的关键字有两个,一是“

42、发现”,体现了过程性。二是“秘密”,体现了故事的中心,也就是本文应围绕发现某个秘密的过程展开,从中得出一些道理来。这个秘密可以自然界中的秘密,也可是人的秘密,还可以是书中的秘密等。【思路点拨】本文应以记事为主,以秘密为线索,采承生活中的一件自己发现了某个秘密的小事,来表现一个比较大的主题,这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的写法。【文体选择】记叙文。【写作误区】在创作时,一定要注意题目中的“一件“,也就是本文只能写一个秘密,如果为了凑字数写了若干个秘密,那就跑题了,不可能得到一个理想的分数。【解答】【示例】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去年暑假,我去二姨家作客。在那段时间里,我发现了一个有关花的秘密。那天,我写完了作业,就

43、到外面去溜达溜达。外面空气真清新,伴随着阵阵凉风,小路旁的花朵仿佛在向我点头微笑呢。瞧,她们的脸蛋儿多诱人:有黄色的,有红色的,有紫色的,有白色的,有蓝色的咦?这么多花,怎么就没有一朵是黑色的?找来找去,就是没有。我疑惑了,莫非没有黑色的花儿?我心里直打疙瘩。这一整天,我像丢了什么一样,闷闷不乐。第二天,我去小河边继续找,仍然失望而归。突然,我眼睛一亮,对!问问二姨,她读的书多,知识丰富,也许她知道其中的奥秘。我来劲了,兴冲冲地来到二姨房间。“二姨,二姨”我的呼喊声惊醒了正在午睡的二姨。二姨问我什么事,我连忙把事情的原委说了出来。二姨顿了顿,笑着说:“奥,我还以为什么事呢。”然后认真地解释道:

44、科学家发现,花的颜色和花里含的花青素有直接关系。当花青素和植物中的铜、铁、钴、钼等不同的金属元素结合后,就像经过调色板调了色一样,花瓣就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不过呢,很遗憾,它们调不出纯黑的颜色,所以没有纯黑色的花。“啊!我终于解开了这个秘密。”我高兴极了。二姨说:“你把我叫醒就是为了这事?”我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听了二姨的夸奖,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孔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要不是观察、思考、不懂就问,我又怎能发现这个秘密?【点评】从选材上来看,本文选取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围绕为什么没有黑色的花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要善于观察的主旨。以小见大。从结构上来看,第一段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最后一段引用孔子的话作结,显示了作者的日常积累的深厚。从描写上来看,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少年情趣。总体来看,不失为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