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民为贵释文题“民为贵”语出孟子尽心下,意思是说,老百姓是最尊贵的。这句话极其简洁明了地言明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本课所录五则选文,孟子分别从不同方面,运用不同的方法具体而充分地阐明了这一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话今天听来简单,但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说这话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多么深远的洞察力啊!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超前意识”。齐宣王就“汤放桀,武王伐纣”的事问孟子“臣弑其君,可乎?”,孟子掷地有声地回答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当时能这样一针见血地指出独夫民贼应该杀,是需要有极大的胆识的。孟子坚决反对愚忠,反对盲从。他认为,为
2、臣的态度是由为君的态度决定的。君主并非任何时候都对,臣下也并非都应无条件服从。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对于暴君,他是深恶痛绝的。明主旨本课所录五则选文均是围绕“民为贵”的思想来展开论述的。在这五则选文中,孟子不仅极力宣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民本思想,而且还指明了得民心的根本途径,就是施行仁政,用“仁”“义”治天下,用仁义道德教化百姓。1词语理解(1)通假字为丛驱爵者,鹯也通“_”,_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通“_”,_ 答案雀鸟雀蓄积聚(2)一词多义危相答案危害/高/正、端正/危险相互/表示一方对另一方
3、有所动作,视具体情况译作“我、你、他(她)”等/观察,鉴别/相貌,容貌/辅助,帮助/官名(3)古今异义得乎诸侯为大夫古义:_今义:医生。牺牲既成古义:_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以陷于死亡古义:_今义:失去生命。夫然后之中国古义:_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贼仁者谓之贼古义:_今义:偷东西的人,做大坏事的人。答案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被诛杀或逃亡。古人称中原地区为中国,这里指国都。贼害。 (4)虚词归纳之答案到去/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这/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词类活用(1)诸侯危社稷:_(2)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_(3)虽欲
4、无王,不可得已:_答案(1)形容词作动词,危害(2)形容词作动词,安于(3)名词作动词,成就王业3特殊句式(1)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2)失其民者,失其心也。(3)故为渊驱鱼者,獭也。(4)为丛驱爵者,鹯也。(5)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6)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7)祭祀以时。(8)天子能荐人于天。(9)诸侯能荐人于天子。(10)大夫能荐人于诸侯。(11)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12)天下诸侯朝觐者。答:_答案(1)(6)判断句,(7)(11)介宾短语后置句,(12)定语后置句。4语句翻译(1)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
5、稷。译文:_(2)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译文:_(3)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译文:_(4)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译文:_(5)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译文:_答案(1)用来祭祀社稷的牲畜已经是合格的祭品了,稻粱已经很洁净了,按时祭祀从来没有错过或漏掉,可是国家还是遭受旱灾或水灾,那么就毁掉原来的社稷,重立新的社稷。(2)贼害仁的人叫贼,贼害义的人叫残。贼害仁和义的人叫做独夫。(3)现在诸侯暴虐无道,如果有一位国君喜欢施行仁政的话,那么百姓就会在这些暴君的“驱使”下归附他。(4)打官司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那里去。(5)如果舜强行住进尧的宫室,逼
6、走尧的儿子(把天子之位让给自己),这是篡位。文本名句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3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4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5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6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文外名句1非不能也,是不为也。2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4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1.(孟子尽心下)2.(孟子梁惠王下)3.(孟子离娄上)4.(孟子万章上)5.(孟子尽心上)1本文中,孟子是如何处处体现他的民本思想的?答:_答案第1则选文中,孟子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果国君危害国家,人
7、民就可以推翻他。第2则选文中孟子认为:天子贼害仁义,不过是独夫民贼而已,理应被诛灭。第3则选文更明确地评论夏桀、商纣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与否取决于民心的向背,要想赢得民心,就要民之所欲与之聚之,民之所恶勿施。这样,百姓归附有仁德的国君,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可阻挡。第4则选文,孟子归结了舜得天下的两个条件,最终仍然认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仍然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第5则选文直接点明了对百姓实施教化的重要性得民心。所录五则选文紧紧围绕民本思想阐述,值得细细体味。2如何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答:_答案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社会的稳定、百姓的生产生
8、活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他看到了百姓的力量,敬畏并尊重这种力量,他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先进的。但是孟子又是站在当时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必然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他所理解的“民”不是享有人生权利的民,而仅仅只是一个国家的“子民”。他的思想的根本宗旨是使君“得民”,使民“拥君”,而依据民本思想提出的“仁政”“王道”等德治主张,也只是对君主政治统治的稳定在以前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改的方案,告诉君主如何才能更好地管辖、统治自己的子民。他的真正意图并不是废除君主,而是站在君主的立场上,希望君主可以明白,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为了统治阶级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他们必须“视民如子”,必须以“民为中心”。这样不仅
9、符合了当时政治上的需求,也符合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标准。3怎样理解“仁言不如仁声”这一则?答:_答案“仁言”即宣扬仁的言论,“仁声”却是具备仁德而产生的声望。“仁言”,爱民的语言可以说得天花乱坠;“仁声”却是对爱民者的称颂,是非常实际的。所以,爱民的言说不如爱民的称颂那样深入人心。完善的政治制度是霸者之道,如齐国的管仲所推行的治国方略,确实能强国富民,但是他不得民心,只能得到统治者的欢心,因为他是牺牲别国人民的利益而富强的。完善的教育制度却能够普遍提高人民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知识。完善的政治措施能够搜刮和聚敛人民的财富,使国家更强大,但它却不如完善的教育制度能获得民心。这是孟子对当时社会状况和人民意愿
10、的分析。所以,分清这两者的不同,我们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是行霸道政治呢,还是行王道政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王道思想还是民本思想?答:_答案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但是比起孔子来,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分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人民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他所倡导的政府
11、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综上所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从“民为贵”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是提倡“以民为本”,从“君为轻”可以看出是与王道思想完全相反的观点。孟庙的树远远地,一片浓重的黛色镶在楼群中,像汪在大地上的苔壁深
12、厚的潭,那就是孟庙了。孟庙位于孟子故里山东省邹城市城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庙内现有各种古树名木近500株,主要树种为柏、松,还有些古槐、银杏、紫藤、梓树等。这些古树多栽种于宋、元时期,虽经数百年风雨,至今依然参天挺拔、青翠蓊郁、森然茂盛,在国内也属罕见。古人对孟庙的树木多有赞颂,诸如“满目松柏带苍烟”“云烟松柏不胜情”等诗句,读来生动传神。更有明代书法家董其昌题孟庙古桧诗:“爱此孟祠树,森然见典型。沃根洙水润,含气峄山灵。阅世磨秦籀,参天接鲁青。方知樗散寿,只入列仙经。”形象地描绘出了孟庙古树名木的特点。得了一圈红墙的荫护,孟庙的树生长得恣意
13、盎然,而且出现了许多罕见的自然奇观。“古柏抱槐”“藤系银杏”“洞槐望月”“桧寓枸杞”作为孟庙古树名木中的四大自然奇观,至今让人津津乐道。“古柏抱槐”位于孟庙东侧“知言门”外,树干周径4.6米,高13.8米,树冠直径12.3米。其外为古柏树,一株古槐生长在柏树干中,两树已长为一体,紧紧相抱如母子情深、似夫妻意长,情趣盎然,耐人寻味。据植物专家考证:这株古柏抱槐栽种于元代,已有700余年的历史,至今枝叶繁茂,是国内罕见的双树寄生的一大奇特景观。孟庙斋戒门内、致严堂前,一雌一雄两株古老巨大的银杏树参天而立,一株古老紫藤旋转曲折缠绕银杏树干,一直伸展到树顶,此为“藤系银杏”。但见古藤苍劲盘曲的枝干如虬
14、龙百折,相互缠绕着银杏树,逶迤起伏,腾空而起,煞有气势。每年春季,紫藤花开,如串串玉坠,别有情趣;秋冬时节,银杏果实累累,米黄色的扇形树叶随风起舞,装扮得孟庙更加古朴典雅。在孟庙西侧焚锦池院内,有一株古槐树斜倚在红墙之上,树干已枯朽,但又有新枝发出,并长势旺盛。裂开的树皮顶端与树干相接处,形成一直径1米的圆洞。明朝时,孟子五十六代孙孟希文,在某年中秋节前夕,无意中从树洞里看到了天上的月亮,倍感有趣,回书房写下了“洞槐望月”四个大字。从此,孟庙古树奇景又添一处。在孟庙寝殿前甬道露台上有3株古桧柏,距今已有870余年的历史,是孟庙内最古老的树木之一。其中寝殿前一株古桧树,造型奇特,树顶干枝造型好似
15、“鹿回头”。在树干洞穴内常年寄生有数株枸杞,枝繁叶茂。夏秋之际红果累累,迎风摇曳,妙趣横生。孟庙里最多的就是松桧和侧柏。这些柏和桧遍植孟庙的各个角落,给孟庙带来一派森然气象。这些老树有的枝柯干朽,只有顶梢一片苍绿,像擎着一面旗。有的枝叶繁茂,而树顶却枯干了,像舞着一杆戈。再看树身,周身的裂螺旋状盘绕而上,可是它猛然用力留下的创伤?这些树的树龄大都在八九百年以上,年岁远远大于孟庙内的一些建筑物。因为孟庙据有史可查的记载,已修缮了38次之多,而这些树却多为宋元时期栽植。有的系建庙时栽植,还有的早于建庙时间。孟庙中的另一大景观就是这些树上居住着三四千只灰鹭。这些灰鹭在这儿不知生活多少年了。它们专吃活
16、物,以微山湖中的鱼虾为食。灰鹭每日往返庙与湖之间,衔鱼叼虾,哺育幼雏,繁衍生息。夏日,游客会不时在柏树下发现一些从树上掉下来的鱼虾,那是灰鹭在饲喂幼鹭时不慎落下的。当地有一位摄影家曾专门拍摄过灰鹭的专题照片,还在国外办过影展。到了冬季的时候,这些灰鹭就都飞到南方越冬去了。在这片树林的中央,端坐着孟子。孟子彩塑安放在亚圣殿内,神态轩昂,双目如炬。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飘动的须间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这时,这片古树就好像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了。其实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独木成林,荫庇天下。赏析本文先总写孟庙中古树的特点,行文中引用古代大家的诗文作注,既有内涵,又增添了诗情画意。接着具体写“古柏抱槐”“藤系银杏”“洞槐望月”“桧寓枸杞”四大奇观。文章又由形转神,引用孟子的名言体现孟子的精神,可谓形散神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