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电磁感应 第1讲 电磁感应现象,高中物理选修1-1人教版,目标定位 1.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发现过程,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知道磁通量,会比较“穿过不同闭合电路磁通量”的大小.3.通过实验,掌握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一、划时代的发现 1奥斯特在1820年发现了 2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 想一想 物理学领域里的每次重大发现,都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最早利用磁场获得电流,使人类得以进入电气化时代的科学家是谁? 答案 法拉第,预习导学,电流磁效应,电磁感应现象,二、电磁感应现象 1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
2、电流物理学中把这类现象叫 做 2感应电流:由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 想一想 如果整个闭合电路都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闭合回路中也一定有感应电流吗? 答案 没有,预习导学,电磁感应,感应电流,三、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 1磁通量:用“穿过一个闭合电路的 的多少”来形象地理解“穿过这个闭合电路的 ” 2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只要穿过 电路的 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预习导学,磁感线,磁通量,闭合,磁通量,想一想 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很大,是否一定产生感应电流? 答案 不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关键在“变化”两字上,这是指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从无变有、从有
3、变无、从小变大、从大变小等等若磁通量很大,但是磁通量不变化,闭合回路中也不会产生感应电流,预习导学,一、磁通量 1定义:物理学中把在磁场中穿过与磁场垂直的某一面积S的磁感线条数定义为穿过该面积的磁通量 2单位:韦伯,符号:Wb. 3意义:表示穿过某一面积的磁感线条数的多少,课堂讲义,【例1】 关于磁通量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磁感应强度越大的地方,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也越大 B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为零,该处的磁感应强度不一定为零 C磁感应强度越大、线圈面积越大,则磁通量越大 D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大小可以用穿过线圈的磁感线条数来衡量 答案 BD 解析 穿过某一线圈的磁通量大小,与磁场强弱、线圈
4、面积大小以及线圈平面与磁场的夹角有关当二者平行时0.故只有B、D正确,课堂讲义,针对训练1 磁通量可以形象地理解为“穿过一个闭合电路的磁感线的条数”在图311所示磁场中,S1、S2、S3为三个面积相同的相互平行的线圈,穿过S1、S2、S3的磁通量分别为1、2、3且都不为0.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课堂讲义,A1最大 B2最大 C3最大 D1、2、3相等,图311,答案 A 解析 磁通量表示穿过一个闭合电路的磁感线条数的多少,从题图中可看出穿过S1的磁感线条数最多,穿过S3的磁感线条数最少,课堂讲义,二、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实验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1)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 在初
5、中学过,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如图312所示 导体棒左右平动、前后平动、上下平动,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1中,课堂讲义,图312,表1,课堂讲义,(2)向线圈中插入磁铁,把磁铁从线圈中拔出 如图313所示,把磁铁的某一个磁极向线圈中插入,从线圈中拔出,或静止地放在线圈中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313中,课堂讲义,图313,表2,课堂讲义,(3)模拟法拉第的实验 如图314所示,线圈A通过变阻器和开关连接到电源上,线圈B的两端与电流表连接,把线圈A装在线圈B的里面观察以下四项操作中线圈B中是否有电流产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
6、在表3中,课堂讲义,图314,表3,课堂讲义,2.结论 不论用什么方法,不论何种原因,只要使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3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闭合电路;(2)磁通量发生变化,课堂讲义,【例2】 关于电磁感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导体相对磁场运动,导体内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 B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导体内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 C闭合电路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电路中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 D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电路中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课堂讲义,答案 D 解析 产生感应电流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闭合电路,二是回路中磁通量发生变化,二者缺一不可导体相对磁场运动或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不一定组成闭合电路,故A、B错误 即使是闭合回路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回路中磁通量也不一定发生变化,如右图所示,闭合导体虽然切割磁感线,但回路中磁通量始终未变,故无感应电流产生,C错误,课堂讲义,针对训练2 (2013江苏省学业水平考试)如图所示的匀强磁场中有一闭合矩形导线框,则在图示时刻能产生感应电流的是 ( ),课堂讲义,答案 B 解析 A、D中各线圈内的磁通量始终不变化,C中的磁通量始终等于零故均没有感应电流,课堂讲义,对点训练,单击此处进入 对点练习,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