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第卷 阅读题(71分)一、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10小题,47分)1.根据原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奚以知其然也?_,_: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_,_。(李白蜀道难)(3)登高中,杜甫在描绘了寥廓萧瑟的秋景之后,不禁生发出“_,_”的漂泊他乡、寂寞孤苦之叹。(4)韩愈师说中,引用孔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从而得出“_,_”这一以能者为师的观点。(5)红楼梦中俗谚“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出自阿房宫赋中“_,_”两句。【答案】 (1). 朝菌不知晦朔 (2). 蟪蛄不知春秋
2、(3). 扪参历井仰胁息 (4). 以手抚膺坐长叹 (5). 万里悲秋常作客 (6). 百年多病独登台 (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8). 师不必贤于弟子 (9). 覆压三百余里 (10). 隔离天日【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菌”“晦朔”“蟪蛄”“扪”“仰”“胁息”“抚膺”“坐”“常作客”“覆”,理解字义去记忆
3、。【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的默写,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情景式默写比识记式默写难度大,是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性背诵是基础,背诵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不要死记硬背。要背得认真,记得准确,不要一知半解,似是而非。把握语境审好题是关键。2.阅读下列诗词,完成下列小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南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
4、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醉里”句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读者从中可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B. 三、四两句写八百里连营的将士分吃烤牛肉后,奏起可以搅翻塞外的战斗乐曲,突出表现了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C. 全词结构独特,前九句是一段,表现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D. 词作运用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写出战斗场面的
5、转换,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诗中的意思理解错误,错在“搅翻”。“翻”是“演奏”的意思,“翻塞外声”指演奏塞外的音乐。故选B。【点睛】鉴赏诗歌的选择题,备选答案的内容涉及理解诗的意
6、思、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还有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正确,比如本题中的“翻”是“演奏”的意思。赠卖松人【唐】于武陵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3. 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前两联认为,把长在深山中松树卖与长安翠楼中的富
7、贵人家,虽为求利,但也有一份真意。B. 后两联提醒,松树的“瘦叶”“淡花”是不被欣赏的,因为富贵人家喜欢的是妖艳媚俗的桃李。C. 作者既嘲讽了卖松人的不识时务不合时宜,又批判了长安富贵人家只重桃李不识松树的庸俗。D. 本诗多用对比,如“利”与“真”、“寒涧”与“翠楼”、“瘦叶”“淡花”与“桃李”,暗寓褒贬。4. 有人认这首唐诗“婉而多讽”,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答案】3. C 4. 本诗“婉”体现在巧用比喻手法。用“松树”喻有德有才之人,用“翠楼人”喻朝廷掌权之人,用“桃李”喻趋时媚俗无德之人。言在此而意在彼,用语委婉。本诗的“讽”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讽刺。诗人所讽喻的是:一切像松树一样正直而有
8、才干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绝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之人的重视,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样趋时媚俗之人。【解析】【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C项,曲解诗的意思。错在“嘲讽了卖松人的不识时务不合时宜”。作者并没有嘲讽卖松人,只是进行规劝、晓谕。故选C。【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
9、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已经给出赏析的方向一婉而多讽。“婉”是指委婉,“讽”是指讽刺。“婉而多讽”的意思是用委婉语言来表达讥讽的意思。答题时,通读诗歌,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本诗分别是如何体现“婉”和“讽”的。本诗是一首讽喻诗。本来,松树是耐赛的树木,生长在深山大谷之中,葱郁轮困,气势凌云。人们称赞它有崇高的品德,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卖松人为了求利,才把它送到长安,希望“卖与翠楼人”。这些富贵人家看惯了宠柳娇花,对松树瘦叶“淡花”的外表是不屑一顾的。这样,松树崇高的美学价值在这种场合之中,就不会为人们所认识。翠楼人不爱寒涧松,卖松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的社会需要很不一致。即使松树得
10、售于翠楼人,这时,它失去了原来生长的土壤,就不能托根了。在委婉的词句中,表明松树是大不该被送到长安来寻求买主。诗人慨叹的是长安只能够欣赏妖艳的桃李,松树的价值当然不被认识。但是卖松人就不卖春花,只卖青松,似乎是认识到松树的美的价值了,可惜他不懂得这个社会。无怪乎所得的结果,只能使寒涧青松徒为六街尘染而已。用意很委婉,诗中松树、翠楼人、桃李都是比喻,用“松树”比喻有德有才之人,用“翠楼人”比喻朝廷掌权之人,用“桃李”比喻趋时媚俗无德之人。诗人所讽喻的是:一切像松树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决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的人的重视,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样趋时媚俗的人。这首诗对当时的社
11、会是讽刺,对卖松人是晓谕,是劝告。而那种不希求荣利的心情,却是诗人的自喻。【点睛】探究本文的语言特色,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赏析语言特色可分三步走:概括内容、分析语言形式、用形容词表达。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具体特点,语言本身的特点。掌握语言特色的词语(形容词)、通过比较选择予以定性,积累常见的语言特色词语。结合具体内容,通过比较,使抽象的语言特色词语与具体内容吻合一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
12、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译,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留岁余,还,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拜骞为太中大夫。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
13、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是后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因言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是断匈奴右臂也。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使,使遗之他旁国。骞跃至乌孙,乌孙国分,王老,其大臣皆畏胡,不欲移徙,王不能专制。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田及诸旁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还到,拜为大行,列于九卿。岁余,卒。其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节选自史记大宛列传)5. 下
14、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汉方欲事灭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 康居传致大月氏/以致天下之士C. 道可使,使遗之他旁国/有狼当道,人立而啼D. 外围由此信之/言必信,行必果6. 下列选项中文言特殊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 张骞,汉中人/刘备天下枭雄B. 若欲何之/沛公安在C. 复为匈奴所得/不足为外人道也D. 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求人可使报秦者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B. 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C. 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
15、胡之心D. 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建元是汉武帝的笫一个年号,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年号是帝王正统的标志,也是古人用来纪年的方式。B. 单于处匈奴人对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C.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官职,一股用于升任高官。古代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还有晋、拔、陟、超擢、左迁等等。D. 持节:节代表皇帝的身份,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文中副使均持节,是为方便派遣出使各国。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
16、骞坚毅守节,主动应募出使联合月氏,遭匈奴拘留十几年,虽受善待,仍坚守汉使职责不肯投降。B. 张骞忠勇机智,不仅抓住机会成功到达月氏,还趁匈奴内乱逃返汉朝,出使百余人仅夫妻二人得还。C. 张骞出使乌孙虽未达成目标,但通过派遣副使顺道出使大宛、康居等国,使西北国开始与汉朝来往。D. 张骞之后前往西域各国的使者都称博望侯,以此取信于外国,可见张骞在西域各国中的巨大影响力。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2)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答案】5. C 6. C 7. B 8. C 9. B 10. (1
17、)月氏在我们北边,汉朝怎能派使者前去呢?我们要想派使者去南越,汉朝能允许我们吗?(2)如今逃出匈奴,希望大王派人引导护送我们去月氏。若真能到达月氏,我们返回汉朝,汉朝赠送给大王的财物是用言语说不尽的。【解析】【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的把握。这道题考的是区别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现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事”:打算,从事/服侍。B项,“致”:送到/招致。C项,“道”:道路。D项,“信”:信任/守信用。故选C。【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辨析。文言句式有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
18、语后置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等。A项,均为判断句。B项,均为宾语前置句。C项,被动句/主动句。D项,均为定语后置句。故选C【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地肥饶”的意思是土地肥沃富饶。句中“地”做主语,“肥饶”作谓语,句意完整,语法正确,所以应在“地肥饶”
19、前后停顿。排除A、C项。“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的意思是自己又认为离汉朝很远,根本没有向匈奴报仇的心意。“殊”作状语,修饰“无”,所以“殊无”之间不能断开。要在“殊”之前断开。排除D项。故选B。【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项,“左迁”指贬官的意思,并不是官职升迁。故选C。【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
20、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项,“出使百余人仅夫妻二人得还”有误。张骞之妻不属出使之人,原文“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说明归汉的使臣应为张骞及堂邑父二人。故选B。【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何以”:“凭什么,怎能”;“使
21、越”:“出使南越”;“听”:“允许”第二句关键点:“亡”:“逃跑,逃亡”;“唯”:“希望”;“诚”:“如果”;“反”通“返”:“返回”;“赂遗”:“赠送给大王的财物”;“胜”:“尽,完”。【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
22、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张骞是汉中人,汉武帝建元年间当过郎官。这时,天子问投降的匈奴人,他们都说匈奴攻打并战胜月氏王,用他的头骨当饮酒的器皿。月氏逃跑了,因而常常怨恨匈奴,只是没有朋友和他们一块去打匈奴。这时汉朝正想攻打匈奴,听到这些说法,因此想派使者去月氏联络。但是去月氏必须经过匈奴,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招,出使月氏,经过匈奴时,被匈奴抓到,又移送给单于。单于留住张骞,说:“月氏在我们北边,汉朝怎能派使者前去呢?我们要想派使者去南越,汉朝能允许我们吗?”扣留张骞十余年,给他
23、娶了妻子生了孩子,但是张骞一直保持着汉朝使者的符节,没有丢失。张骞留居匈奴,匈奴对他的看护渐渐宽松,张骞因而得以同他的随从逃向月氏,向西跑了几十天,到达大宛。大宛王问张骞道:“你想到哪儿去?”张骞说:“我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拦住去路。如今逃出匈奴,希望大王派人引导护送我们去月氏。若真能到达月氏,我们返回汉朝,汉朝赠送给大王的财物是用言语说不尽的。”大宛认为张骞的话是真实的,就让张骞出发,并给他派了向导和翻译,到达康居。康居又把他转送到大月氏。这时,大月氏的国王已经被匈奴杀死,又立了他的太子当国王。这位国王已把大夏征服,并在这里居住下来。这地方土地肥美富饶,很少有敌人侵犯,心情安适快乐。自己
24、又认为离汉朝很远,根本没有向匈奴报仇的心意。张骞在月氏住了一年多,回国而来,却又被匈奴捉到了。他在匈奴住了一年多,单于死了,国内大乱,张骞乘机与胡人妻子和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汉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张骞为人坚强有力量,心胸宽大,诚实可信,蛮夷之人都喜欢他。最初,张骞出使时有一百多随从,离开汉朝十三年,只有他和堂邑父两个人回到汉朝。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去攻打匈奴,因为他知道有水草的地方,所以军队能够不困乏,皇上就封张骞为博望侯。这以后,天子屡次向张骞询问大夏等国的事情。张骞于是建议用丰厚的财物收买乌孙,招引他往东迁移(以威胁匈奴),那么这就是砍断了匈奴的右臂。汉武帝认为张骞说得对,任命他
25、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每人两匹马,牛羊几万只,携带钱财布帛,价值几千万;还配备了好多个持符节的副使,如果道路能打通,就派遣他们到旁边的国家去。张骞已经到了乌孙,这时乌孙国已经分裂,国王年老,大臣们都怕匈奴,不想迁移,国王不能独自决定。张骞于是就分派副使分别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田及旁边的几个国家。乌孙国派出向导和翻译送张骞回国。张骞回到汉朝,被任命为大行,官位排列在九卿之中。过了一年多,他就死了。过了一年多,张骞派出的沟通大夏等国的使者,多半都和所去国家的人一同回到汉朝。于是,西北各国从这时开始和汉朝有了交往。然而这种交往是张骞开创的,所以以后前往西域各国的使者都称博望侯
26、,以此取信于外国,外国也因此而信任汉朝使者。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什么叫做想象呢?它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原来从知觉得来的意象如此,回想起来的意象仍然是如此。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非从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艺术不同哲学,它最忌讳抽象,抽象的概念在艺术家的脑里都要先翻译成具体的意象,然后才表现于作品,具体的意象才能引起深切的情感。比如说“贫富不均”一句话入耳时只是一笔冷冰冰的总账,杜工部的“
2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才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图画。思想家往往不是艺术家,就因为不能把抽象的概念翻译为具体的意象。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我们所有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都是嵌在整个经验里面的,都是和许多其他意象固结在一起的。比如我昨天在树林里看见一只鸦,同时还看见许多其他事物,如树林、天空、行人等等。如果这些记忆都全盘复现于意识,我就无法单提鸦的意象来应用。好比你只要用一根丝,它裹在一团丝里,要单抽出它而其他的丝也连带地抽出来一样。“分想作用”就是把某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它来。这种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许多人不能创造艺术就因为没
28、有这副本领。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雕刻家在一块顽石中雕出一座爱神来,画家在一片荒林中描出一幅风景画来,都是在混乱的情境中把用得着的成分单提出来,把用不着的成分丢开,来造成一个完美的形象。诗有时也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作成。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风吹草低见牛羊”诸名句都是从混乱的自然中画出美的意象来,全无机杼的痕迹。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联想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怀古”、“忆旧”的作品大半起于接近联想,例如看到赤壁就想起曹操和苏东坡,看到遗衣挂壁就想到已故的妻子。类似联想在艺术上尤其
29、重要,诗经中“比”、“兴”两体都是根据类似联想。比如关关雎鸠章就是拿雎鸠的挚爱比夫妇的情谊。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可以变成人,人也可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作“拟人”。一切移情作用都起类似联想,都是“拟人”的实例。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一类的诗句都是以物拟人。人变成物通常叫怍“托物”。“托物”者大半不愿直言心事,故婉转以隐语出之。最普通的托物是“寓言”,寓言大半拿动植物的故事来隐射人类的是非善恶。托物是中国文人最欢喜的玩艺儿。庄周、屈原首开端倪。“拟人”和“托物”都属于象征。所谓“象征”,就是以甲为乙的符号。甲可以做乙的符号,大半起于类似联想。象征最大的用处就
30、是把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概念。(选编自朱光潜谈美)1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想象大多是再现的想象,再现的想象分为从知觉得来的意象和回想起来的意象两类。B. 艺术是创造的,单是再现的想象不能创造艺术,必须运用创造的想象才能创造艺术。C. 选择作为分想作用的基础,在创造艺术当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时选择本身就是创造。D. 寓言作为“托物”最普通的形式,都是用讲述动植物的故事来隐射人类的是非善恶。1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选文拿“贫富不均”这句话和杜甫的诗句对比,旨在说明思想家和艺术家的不同。B. 选文通过分析联想、知觉和想象、艺术三者的关系,
31、推理论证艺术离不开联想。C. 选文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说服力和文学性。D. 选文略论再现的想象,详论创造的想象及其两种心理作用,详略得当,结构合理。13.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卫风氓一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两句是根据类似联想创作的。B. 李商隐无题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运用了象征手法。C. 杜牧过华清宫诗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属于接近联想。D.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源自联想作用。【答案】11. B 12. A 13. D【解析】【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
32、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曲解文意。错在“再现的想象分为”。文中“原来从知觉得来的意象如此,回想起来的意象仍然是如此”是对“再现”的解说,而不是分类。C项,混淆关系。“选择作为分想作用的基础”错误,原文是“这种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题干与原文信息颠倒。D项,以偏概全。“都是用讲述动植物故事来隐射人类的是非善恶”错误,原文是“寓言大半拿动植物的故事来隐射人类的是非善恶”,将部分说成了整体。故选B。【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
33、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A项,错在“旨在说明思想家和艺术家的不同”。选项分析选文论据和论点的关系,冷冰冰的“贫富不均”与惊心动魄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句,作为论据论证了“具体的意象才能引起深切的情感”这一论点,而不是说明思想家与艺术家的不同。故选A。【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对选项中的诗句准确理解,然后注意仔细阅读文章,认真对读各选项对诗句的手
34、法的分析是否正确。D项,混淆概念。错在“属于接近联想”。依据选文第三段中说的,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诗有时也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作成,因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应源自分想作用,而不是“源自联想作用”。故选D。【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
35、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周瑞家的在内听说,忙迎了出来,认了半日,方笑道:“刘姥姥,你好呀!你说说,能几年,我就忘了。请家里来坐罢。”刘姥姥笑说道:“你老是贵人多忘事,那里还记得我们了。”来至房中,周瑞家的又问:“今日还是路过,还是特来的?”刘姥姥便说:“原是特来瞧瞧
36、嫂子你,二则也请请姑太太的安。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若不能,便借重嫂子转致意罢了。”周瑞家的听了,便已猜着几分来意。只因昔年他丈夫周瑞争买田地一事,其中多得刘姥姥女婿狗儿之力,今见刘姥姥如此而来,心中难却其意;二则也要显弄自己的体面。便笑说道:“姥姥你放心。大远的诚心诚意来了,岂有个不教你见个真佛去的!但只一件,如今太太竟不大管事了,都是琏二奶奶当家。”刘姥姥听了,罕问道:“这等说来,我今儿还得见她了。”周瑞家的道:“这是自然的。今儿宁可不会太太,倒要见她一面,才不枉这里来一遭。”说着,一齐逶迤往贾琏的住宅来。先到了倒厅,周瑞家的将刘姥姥安插在那里略等一等。自己进了院门,先找着凤姐的一个心腹,
37、名唤平儿的。周瑞家的先将刘姥姥起初来历说明,又说:“今日大远的特来请安。当日太太是常会的,今儿不可不见,所以我带了她进来了。等奶奶下来,我细细回明,奶奶想也不责备我莽撞的。”平儿听了,便作了主意:“叫他们进来,先在这里坐着就是了。”周瑞家的领他两个进入院来。平儿站在炕沿边,打量了刘姥姥两眼,只得问个好,让坐。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便当是凤姐儿了。才要称姑奶奶,忽听周瑞家的称他是平姑娘,又见平儿赶着周瑞家的称周大嫂,方知不过是个有些体面的丫头。于是让刘姥姥和板儿上了炕。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屮想
38、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展眼。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平儿与周瑞家的忙起身,都迎出去了。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她。刘姥姥于是携了板儿下炕,到这边屋内来。只见那凤姐儿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拔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一个小小的填漆茶盘,盘内一小盖钟。凤姐儿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拔手炉内的灰,漫漫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己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了,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
39、”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几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住不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儿,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个姥姥了。”凤姐笑道:“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嫌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刘姥姥忙念佛道:“我们家道艰难,走不起。来了这里,没的给姑奶奶打嘴,就是管家爷们瞧着也不像。”凤姐笑道:“这话叫人没的恶心。不过托赖着祖父虛名,作个穷官儿罢咧,谁家有什么?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俗话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呢,何况你我。”周瑞家的向凤姐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
40、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儿。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的脸。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的,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得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为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凤姐因笑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待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里杂事太烦,太大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
41、是我进来接着管些事,都不大知道这些个亲戚们。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教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作衣裳的二十两银子还没动呢,你们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那刘姥姥喜的浑身发痒起来,说道:“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呢。凭他怎么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在旁听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串钱来,都送至刘姥姥跟前。刘姥姥拿了银子钱,回到周瑞家。坐了片时,刘姥姥便要留下一块银子与周瑞家的儿女买果子吃。周瑞家的如何放在眼里,执意不肯,刘姥姥感谢不尽,仍从后门去了。(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节)14.
4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选文于平儿着墨不多,仅通过对其穿戴及言行举止的简单描述就点出了她在荣国府众丫头中的特殊地位。B. 王熙凤“不接茶”、“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并责怪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显示她事烦心急。C. 刘姥姥自知身份低微,在贾府处处小心翼翼,但又能不卑不亢,随机应变,最终解决了家里的燃眉之急。D. 选文写刘姥姥先见周瑞家的,再见平儿,然后才见到王熙凤,层层蓄势,让读者感受到荣国府的等级森严。15. 选文中的周瑞家的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16. 选文通过刘姥姥这一“府外人”的视角来写贾府,这样的视角选择有何好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43、。【答案】14. B 15. 重情义:帮助刘姥姥虽为还人情但也出于一份热心,刘姥姥要留下银子与周瑞家孩子们买果子吃,周瑞家的执意不肯,这都说明周瑞家的有些人情义气在里面。(或答:知恩图报:帮助刘姥姥是因为“昔年他丈夫周瑞争买田地一事,其中多得狗儿之力”。)虚荣:她没有拒绝刘姥姥的请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要显弄自己的体面”。精明练达:周瑞家的听了刘姥姥的三言两语,便已经猜到来意,可见其精明;周瑞家的层层引见,并给刘姥姥递眼色,可见其能干周全。(答“八面玲珑”、“善于逢迎”、“有办事能力”、“能见机行事”等,理由阐释恰当的也可得分。) 16. 从人物形象塑造来看,以刘姥姥“府外人”的视角来看贾府
44、里的人,可以引出对周瑞家的、平儿等次要人物的介绍,可以完善对王熙风等主要人物的塑造,让读者对贾府有更全面了解;从环境描写的角度来看,以“府外人”的视角来看“府内事”,实现了对贾府的多种角度的观照,交代了贾府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凸现贾府尊卑分明的等级制度,视角更为客观,叙述更为冷静,更容易让人信服;从叙事效果来看,对于刘姥姥这个身份、见识、思想完全不同于贾府的人来说,贾府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奇异的,因此通过刘姥姥的眼睛,什么东西都可以写,包括人物、环境、事件。如选段写刘姥姥将自鸣钟认作匣子、秤砣,就通过刘姥姥的错位造成一定的喜剧效果,显得幽默风趣,也见出贾府之奢华。【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
45、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B项,考查点是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与鉴赏。王熙凤“漫漫的问道”,能见其并不是事烦心急。王熙凤看不起刘姥姥,不大想理会刘姥姥,所以才“漫漫的问道”。故选B。【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
46、,或者作者借小说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然后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说明。此题从“重情义”、“虚荣”、“精明”等角度概括周瑞家的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例如,结合“他丈夫周瑞争买田地一事,其中多得刘姥姥女婿狗儿之力,今见刘姥姥如此而来,心中难却其意”。可知周瑞家的为人热心、知恩图报。结合“今见刘姥姥如此而来,心中难却其意;二则也要显弄自己的体面。”周瑞家的听了刘姥姥的三言两语,便已经猜到来意,可知她精明、虚荣、显摆自己。结合“一面说,一面递眼色儿。”可知周瑞家的层层引见,并给刘姥姥递眼色,可见其见机行事的能力。结合“周瑞家的在旁听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
47、止他。”可知她做事能干、周全。结合“刘姥姥便要留下一块银子与周瑞家的儿女买果子吃。周瑞家的如何放在眼里,执意不肯”。可知周瑞家的义气、重人情。【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叙事手法的作用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分析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视角大致可以分为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一般来说,用第一人称“我”来写的,就是主观视角,也叫有限视角。这类视角有代入感,但是局限性较强。以第三人称“他”来写的就是客观视角,又叫全知视角。本小说通过刘姥姥这一乡下人的视角来写贾府,是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叙事的,其好处可以从人物形象塑造、环境描写、叙事效果这三方面分析。首先,小说对周瑞家的、平儿等次要人物的介绍,对王熙风等主要人物的塑造,是刘姥姥“府外人”的视角完成的。如,“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便当是凤姐儿了。” “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再者,刘姥姥是个“府外人”,通过她的眼睛,能更客观清楚地看到贾府内的事情,贾府之奢华,凸现贾府尊卑分明的等级制度。如,“方知不过是个有些体面的丫头。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晃正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展眼。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平儿与周瑞家的忙起身,都迎出去了。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