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命题人:高一语文备课组 审核人:注意: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2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如今,一个尚未来得及收入汉语大辞典的新词儿“自媒体”大热,由此产生一大批“自媒体人”。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在汉代,宫廷文学侍从官得到重视,朝廷往往向民间征招“笔杆子”,优秀的还给官当。贾谊、司马相如、杨雄、东方朔、枚皋、张衡、蔡邕这些汉代词赋名家,当初都是这样的“笔杆子”。可是
2、,古代既没有稿费制,更无广告分成一说,玩自媒体靠什么获取报酬?靠“打赏”。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首开打赏先河的是汉代,如汉代四川才子王褒便屡被打赏。据汉书王褒传,王褒文章文采飞扬,汉宣帝刘询听说后,将他征召入京,常将他和张子侨俩带在身边,“所幸宫馆,辄为歌颂”。但文章并不是白写的,汉宣帝会根据文章的质量进行打赏,即所谓“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的渠道。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在唐朝,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如当时文化名人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便可拿到巨额稿费。尤其是韩愈,他最擅长写墓志、碑文,高的话一篇碑文就能
3、拿到“(黄)金数斤”,时人曾讥之为“谀墓金”。看来,为了拿到润笔,韩愈在志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词。其实,“谀墓受金”韩愈并非第一人,这一词最早使用在东汉末文人蔡邕的身上,由此可见,润笔早在汉代即已存在。“写软文”被一些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殊不知古代文人早就开始玩这一套了,到明清时手法已颇老到。 所谓“软文”,就是根据对方需要而创作、发布的形象宣传、广告、美言性质的文章。古代最早最出名的一篇“软文”,是出自汉代才子司马相如之手的长门赋。司马相如本人也没有回避此事,他在序中如实交代:“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
4、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这就是后世文人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 古代文人创收的花样还有很多,除了传统的打赏、稿费,还可以直接“卖文”、代人“捉刀”、“卖版权”等等。(摘编自倪方六古人如何玩“自媒体”)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古代无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如王褒、司马相如等。B. 古人玩自媒体靠“打赏”获得酬劳,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汉宣帝赏赐王褒而来。C. 唐代已很流行稿费制,这样,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润笔”这条创收渠道。D. 人们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说明古代文人“写软文
5、”都是心照不宣的。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打赏”“润笔”“写软文”等为例,介绍了古人玩“自媒体”获取报酬的方法。B. “谀墓受金”一词最早用在东汉蔡邕身上,为汉代已存在润笔的观点提供了例证。C. 唐朝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拿到巨额稿费一例,证明古代文人润笔很高。D. 司马相如在长门赋序中的如实交代,证明了作品是根据陈皇后的需要创作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代的一些词赋名家如贾谊、杨雄、张衡等都是朝廷从民间征招上来的“笔杆子”。B. 如果不是为了拿到高额润笔,韩愈在墓志、碑文中就不会用那么多阿谀奉承之词。C. 汉宣
6、帝“第其高下,以差赐帛”,才子王褒、张子侨便因其文章文采飞扬屡被打赏。D. 古代文人有时还直接“卖文”、代人“捉刀”、“卖版权”,这也是他们创收渠道。【答案】1. A 2. C 3. 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结合文本内容“古代既没有稿费制,更无广告分成一说,玩自媒体靠什么获取报酬?靠打赏。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分析可知,“便因汉宣帝赏赐王褒而来”错误。C项,结合文本内容“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的渠道”分析可知,“很流行”错误。D项,结
7、合文本内容“写软文被一些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司马相如本人也没有回避此事,他在序中如实交代”分析可知,“古代文人写软文都是心照不宣的”于文无据。【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C项,结合文本内容“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在唐朝,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这一词最早使用在东汉末文人蔡邕的身上,由此可见,润笔早在汉代即已存在”分析可知,“证明古代文人润笔很高”分析不当,应该是论证了“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
8、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结合文本内容“尤其是韩愈,他最擅长写墓志、碑文,高的话一篇碑文就能拿到(黄)金数斤,时人曾讥之为谀墓金。看来,为了拿到润笔,韩愈在志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词”分析可知,假设关系不成立,篡改文意。(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鱼钓郑武文王铮担任住建局长的时候,已经有两任局长从这个职位上落马了。王铮已经58岁了,再干两年,就安全到站,光荣退休。王铮每天如履薄冰,小心翼翼。他定下规矩:无论是谁,都不能到他家里谈公事。双
9、休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熟人骚扰,带一个只有老婆知道号码的手机,自己开车到几十里外的水库去钓鱼。水库里钓鱼的人不少,都互不相识。王铮钓得安然自在。水库很大,库底自然卧了不少大鱼。有一天王铮运气特好,竟然钓到了一条足有几十斤的大鱼,王铮一抬没抬起鱼竿来,又抬还不行,只好带着鱼竿沿岸溜鱼,三溜两溜,脚下一绊,竟被鱼拖进了浅水里。王铮赶紧爬起来,旁边一个钓鱼的老头也过来帮忙。王铮解嘲地说:“呵呵,我钓鱼竟然被鱼钓了。”初春的天气,风还刺骨。老头忙说:“我家就在附近,先到我家换身衣服吧。”王铮开始还推托,禁不住老头一个劲劝说。又一想,不过是一个农家老头,又实在冷,就去了。老头就住在旁边的村子里。老头先拿
10、出自己的衣服给王铮换上,又吩咐老伴把湿衣服烤上。然后拿出一瓶酒,二人推杯换盏,相谈甚欢。当然王铮没说他是干啥的,老头也不问。又一个周末,王铮钓够了鱼,就直接去了老头家。不能白吃人家的不是?王铮带了现成的食品和酒。老头也不推辞,又拉起了家常。一来二往,二人就成了好朋友。有一天喝酒正欢,老头拿出一幅画,说是祖上留下的,让王铮鉴定一下。王铮一看,是一幅秋钓图,画着一个老头在湖边钓鱼,岸上菊黄竹疏,秋风瑟瑟。立意很好,画工也好。只是落款不甚明确。王铮对画本无研究,只是看着顺眼,就连声说:“好,好”老头说:“一张破画子,这么旧了,咱庄户人没用,送给你当个玩意吧。”王铮说:“那不行,说不定挺值钱呢,你先去
11、鉴定一下。”老头说:“鉴定啥,以前就在屋里挂着的,脏成这样了。”王铮一看,不好再推辞,就收下了。回去以后很喜欢,经常拿出来看,后来就直接挂办公室了。后来一段时间,市里要建一个国际会展中心,王铮忙得没时间去钓鱼了。投标那天,办公室进来一个四十来岁中年人。进来就打招呼:“王叔,你好,我是赵强,还认识我吗?”王铮一怔,看着有点面熟,没想起来。赵强一指王铮后面的画,说:“我住在水库边,您跟我爸是好朋友。”王铮的心里就有些不快,说:“你也来投标吗?”赵强说:“是啊,我也干工程。”王铮说:“那下午投标吧,同等条件下我帮你。”赵强说:“谢谢叔,中午一块出去吃饭吧?”王铮说:“那不行,我们有纪律。”赵强就没说
12、什么,出去了。下午投标,赵强中标。王铮也和三个副局长开了碰头会,三个副局意见难得统一,一致拍板让赵强干。王铮总感觉有点不对劲,可也没说什么。过了一段时间,还真出事了。赵强潜逃,三个副局长被双规,王铮党内记过一次。在反贪局,副局长们感到很冤枉,说:“王铮拿了一个郑板桥的秋钓图,价值数百万,为何只记了个过?”反贪局长拿出一幅画,说:“你们说的是这幅吗?王铮拿画以后,做了鉴定。发现是真画,就到反贪局备了案。如果没事,那是正常赠与,退休后还给人家;如果相求,此是贿赂,就交到局里。因为他太喜欢那幅画了,就又求人临摹一幅挂在办公室里”此时的王铮正坐在他的老板桌后面,副局们的落马让他脊背一阵阵发凉。到周末,
13、王铮又去钓鱼,秋风起了,落叶萧萧,到处一片凄肃景象。他感觉自己很像秋钓图里的老叟。鱼漂动了,提上来却没鱼,只是鱼食没了。如此几次,令王铮气恼不已。想一想又笑了,不是吗,人在钓鱼的时候,鱼也在钓人。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铮因贪钓大鱼而被鱼拉下水的故事情节,既照应了题目,又自然引出“老头”。而这“老头”,正是一条伺机钓王铮下水的“大鱼”。情节设计巧妙自然,颇具匠心。B. 这篇小说不仅用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而且还灵活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来正面塑造主人公王铮的形象,使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性格鲜明。C. 王铮因喜欢钓鱼而收了秋钓图,又
14、因怕出事而上交给反贪局,还叫人临摹了一幅挂于办公室内,却让几位副局长误会并受贿落马。这说明他廉洁奉公,深谙做官防“钓”之道。D. 文末写“他感觉自己很像秋钓图里的老叟”,一是因为当时秋风阵阵,落叶萧萧,一叟一竿,独钓寒池,暗合秋钓图的意境;二是因为差点落马的他感受到了画中钓叟远离世俗,超然物外的不易与孤独,揭示了主旨。5. 王铮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本篇小说以“鱼钓”为题,你认为这个题目好在哪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4. C 5. 头脑清醒,谨小慎微,警惕性高:他借钓鱼来躲清静,手机号只让老婆知道,自己开车去水库,不私自与开发商赵强吃饭,收了秋钓图交给反贪局
15、,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因贪“大鱼”却被“鱼”钓等。为人低调:他不向老头透漏自己的身份,不以官位骄人等。有人情味:受了老头的好处,一定要“还礼”;他答应在同等条件下帮老头儿子的忙等。有一定的原则性:老头送他秋钓图,他先问价值,再酌情收下,说明他也珍惜这份友情,但又不想违背组织原则,他拒绝赵强的吃请,上交秋钓图等。想洁身白好却又不能免俗:他身在官场,却向往渔翁的远离是非,逍遥自在的生活。这说明他洁身白好。但他还是拿了秋钓图,只因害怕党纪国法才交到反贪局。这说明他不能免俗。 6. 以“鱼钓”为题好处如下:“鱼钓”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本文以“鱼钓”为暗线,即以不法商人赵强用一幅秋钓图来钓王铮局长下水的过程为
16、线索。一线串珠,结构紧凑。以“鱼钓”为题,可以概括整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本文开头写了王铮因钓大鱼而被鱼钓的情节,中间写开发商赵强如何钓王铮下水的过程,结尾写了王铮感受到鱼在钓人的心理活动描写,以“鱼钓”为题,可以概括整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以“鱼钓”为题,能更好地塑造主人公形象。王铮在钓鱼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鱼”给钓了,这就塑造了他头脑冷静,自我克制,警惕性高的性格特点。以“鱼钓”为题,更有利于揭示主旨。平常只听说“人钓鱼”,可作者偏以“鱼钓”为题,意在警示有些“大鱼”会投其所好,时刻试探着把干部拉下水。干部要时刻保持警惕,廉洁白律,警钟长鸣,有力地揭示了主旨。以“鱼钓”为题,可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17、。【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情节的作用,B项考核手法,C项考核情节,D项考核结尾的作用。其中C项,强加因果,由前面的理由不能得出王铮“廉洁奉公”。【5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此题可根据“他借钓鱼来躲清静,手机号只让老婆知道,自己开车去水库,不私自与开发商赵强吃饭,收
18、了秋钓图交给反贪局,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因贪大鱼却被鱼钓”等情节,概括其“头脑清醒,谨小慎微,警惕性高”的性格特征;根据“他不向老头透漏自己的身份,不以官位骄人”等情节,概括其“为人低调”的性格特征;根据 “受了老头的好处,一定要还礼,他答应在同等条件下帮老头儿子的忙”等情节,概括其“有人情味”等性格特征。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
19、的回答性格特征。【6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注意考核标题的作用,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本文从情节安排上看文章以“鱼钓”为暗线展开情节,“鱼钓”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本文开头写了王铮因钓大鱼而被鱼钓的情节,中间写开发商赵强如何钓王铮下水的过
20、程,结尾写了王铮感受到鱼在钓人的心理活动描写,以“鱼钓”为题,可以概括整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从主题的角度看,王铮在钓鱼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鱼”给钓了,这就塑造了他头脑冷静,自我克制,警惕性高的性格特点。以“鱼钓”为题,能更好地塑造主人公形象,更有利于揭示主旨。从表达效果看,以“鱼钓”为题,可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二、古代诗文阅读(5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
21、,无敢为非议者。人号其里曰君子乡。洪武初,修元史,召鲁为总裁官。史成,赐金帛,以鲁居首。乞还山,会编类礼书,复留之。时议礼者蜂起。鲁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说则是,从某说则非。”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鲁让曰:“袭帕误耳,纳贡称籓而不奉正朔,于义何居?”使者谢过,即令易去。安南陈叔明篡立,惧讨,遣使入贡以觇朝廷意。主客曹已受其表,鲁取副封视之,白尚书诘使者曰:“前王日熞,今何骤更名?”使者不敢讳,具言其实。帝曰:“岛夷乃狡狯如此耶!”却其贡。由是器重鲁。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即日超六阶,拜中
22、顺大夫、礼部侍郎。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未几,命主京畿乡试。甘露降钟山,群臣以诗赋献,帝独褒鲁。是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淳安徐尊生尝曰:“南京有博学士二人,以笔为舌者宋景濂,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鲁属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B. 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
23、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C. 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D. 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儒教国家化由此开始。B. 礼:含义丰富,主要有三,一指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二指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三指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
24、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C. 洪武:明朝第一个年号,当时在位皇帝为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击破各路起义军后,于应天府称帝,定都北京,国号大明,年号洪武。D. 京畿:本意即“位于国之中央的都城”,后来指京城及其周边地区。从周代开始,把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称为“王畿”。唐时有京畿道,宋时有京畿路。9.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曾鲁记忆超群,博古通今。他少时就能一字不漏的背诵五经,并通晓漫长历史中国家体制、人才、制度沿革等知识,其文章才学颇为闻名。B. 曾鲁文采出众,常得褒奖。他草拟的诏书以及赋写的诗歌,也深得皇上赞赏,皇上认为他的文章可以反映出文运的昌盛,为此破格提升了他的官
25、职。C. 曾鲁谙熟礼法,深得器重。当时议礼者与之有辩诘,他一一列举传记告知对方;高丽的文书、安南陈叔明的上表,均被曾鲁看出礼法细节上的错误,因此,他受到皇帝的器重。D. 曾鲁编撰有功,赐赏丰厚。他担任总裁官负责元史的编撰,书成之后,以他为首功,给予金帛赏赐;他打算辞官归隐,却未得允许,朝廷又留下他负责编类礼书。10.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2)鲁属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答案】7. A 8. C 9. B 10. (1)曾鲁因“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而推辞,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吏部坚持典章制度,不同意
26、他的请求。(2)曾鲁写文章不留稿子,他的门徒里偶有辑录,也没有成书。【解析】【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题中,“历”意思是“逐一,逐个”,是副词,在句中修饰“举”,是“举”的状语,所以二者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鲁”指的是曾鲁,是“索其文视之”的主语,如果“鲁”放在前一句中,那么就变成高丽派遣使者来拜祭曾鲁,这与事实不合,应该是拜祭常遇春,所以“鲁”应放在后一句中,这就排除C项。故选A。【8题
27、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于应天府称帝,定都北京”错误,应该是定都南京应天府。故选C。【9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题中,B项,“他草拟的诏书以及
28、赋写的诗歌,也深得皇上赞赏,皇上认为他的文章可以反映出文运的昌盛,为此破格提升了他的官职”错误,从文中来看,文中说的是“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部侍郎”,由此可知,破格提升官职是后来的事。故选B。【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以”,因为;“犯”,冒犯;“其”,代词,自己的;“讳”,名讳;“辞”,推辞;“就朝”,上朝;
29、“下阶”,降低一个品级;“不之许”,宾语前置句,应为“不许之”,“许”,同意,答应。(2)中,“属”,写;“其”,代词,他的;“徒”,门徒;“间”,偶尔。【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
30、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参考译文:曾鲁,字得之,新淦人。七岁时,能默诵五经,一个字不漏。年岁稍长,博通古今。凡几千年国家体制、人才,制度沿革,没有不能够道出的。依凭文章才学闻名于当时。元朝至正年间,曾鲁率乡里豪杰,召集少壮男子保卫家乡。他多次准备好酒肉,给乡里人讲述顺逆的道理。大家都遵守他的规约,没有人敢做不义的事情。人们称他们乡为君子乡。洪武初年,撰修元史,召曾鲁为总裁官。元史修成,赏赐金银玉帛,以曾鲁居首功。曾鲁请求归乡,适逢编修归类礼书,又留用了他。当时议论礼的人蜂起。曾鲁在众人中扬言道:
31、“某礼应依据某说则对,依从某说则不对。”有与他争辩诘问的,他一定一一举传记来告知。不久曾鲁被授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去世,高丽派遣使者来拜祭。曾鲁索取高丽文书一看,文书外边裹袭金龙黄帕,文书不署洪武年号。曾鲁责备道:“用袭帕是错误的,纳贡称藩却不奉正朔,有何居心?”使者为过错道了歉,马上命令换去。安南陈述明篡位自立,害怕被讨伐,派使者入朝进贡以观测朝廷的意图。主客曹已经接受了安南的进表,曾鲁取其副本审视,告诉尚书,尚书诘问使者道:“安南以前的王名日熞,如今为什么突然改名?”安南使者不敢隐讳,完全道出了其中的事实。皇帝道:“岛夷竟狡狯到如此程度啊!”退回了安南的进贡。从此器重曾鲁。洪武五年二月
32、,皇帝问丞相:“曾鲁是什么官?”丞相答道:“主事罢了。”皇帝当日便破格提升六个品级,拜曾鲁为中顺大夫、礼部侍郎。曾鲁因“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吏部坚持典章制度,不同意他的请求。戍边将领捕获倭人,皇帝命令放归他们。儒臣草拟诏书,皇上看了曾鲁的稿子后大喜道:“不久前陶凯为文已能引起人的感叹,曾鲁又能如此,文运大概昌盛了吧!”不久,被命令主持京畿乡试。甘露降临钟山,群臣用诗赋敬献给皇帝,皇帝只褒奖了曾鲁。这年十二月,曾鲁称病告归,于路途中去世。淳安徐尊生曾说:“南京有博学之士二人,用笔为舌的是宋景濂,用舌为笔的是曾得之。”曾鲁作文不留稿子,他的门徒里偶有辑录,也没有成书。(二
33、)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小题,9分)阅读诗歌,完成各题。公安县怀古杜甫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注】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1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B. 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C. 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
34、出来。D. 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12. 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1. C 12. 借景抒情、用典(借古抒情)。对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解析】【11题详解】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题中,A项,“五言古体诗”错误,这是对诗歌的体裁分析错误,本诗一共八句四联,每
35、句五个字,应为“五言律诗”,属于近体诗。B项,“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错误,从诗中来看,“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前一句说营已不在,只有遗址,所以说是“野旷”;后一句说城在江边,所以说是“江深”,这是写“古”。作者“用笔着力表现”的不应该是“山野”与“江水”,而应该是“营”与“城”,之所以“野旷”“江深”是因为营已不在,城在江边。D项,“次写想象之景”错误,从诗中来看,这是一首怀古诗,前两句描述遗迹,三四句描述时景,后述怀古之意,故诗歌中所写之景应为“眼前实景”。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题干的提问
36、非常直接,“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就要求考生要先分析这首诗歌主要运用的两种手法,然后再分析抒发的情感。对于这两个问题,考生可以借助诗歌的题材、标题、注释、诗中的景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来分析。从标题来看,“公安县怀古”,由“怀古”可知,这首诗歌是怀古诗,这类诗歌常用的手法有借景抒情、用典、今昔对比、虚实结合等,而这类诗歌常见的情感有感怀古事、悲己伤今、感叹自然永恒人世常变等。从诗歌的内容来看,首联“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提出与公安县有历史关系的两个古人吕蒙和刘备,颈联“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承首联,解说这两个典故,上句“洒落君臣契”指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下
37、句“飞腾战伐名”指吕蒙擒关羽的战功,首联说的是“古”,颈联说的是“怀”,由此可知,诗歌使用典故,既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吕蒙、刘备等古人的缅怀、敬仰之情,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再看诗歌中所写的景,怀古诗往往会描写怀古之地的景色,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如首联中的“野旷”“江深”,颔联中的“寒天”“风浪”,作者在这遗迹和时景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属于借景抒情。【点睛】怀古诗一般从标题可以看出,标题是以“咏史”“怀古”“览古”“古”为字眼,以历史地点、历史人物为题,怀古人、怀古事、怀古迹。怀古人目一般是借古人自比,怀古事一般是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怀古迹一般是怀想与该古迹有关的人、事
38、。因此以历史题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期、历史地点)为咏写对象,诗人对历史人物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价,或登临古迹,感慨沧海桑田,喟叹万古悲风,抒发情怀抱负,也有的只是对历史作冷静思考与评价。此类诗歌情感主要有: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诗人不置身其中);将史实与社会现实、个人遭遇结合在一起,借古抒怀、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叹古人缅怀前贤,敬仰英雄,赞颂英雄;叹自己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懑、无奈、忧愁、寂寞;表现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抒发爱国情怀;感叹身世之痛。叹国家感叹国运衰微,抚今追昔,怀念昔日繁华,哀叹今日荒凉,抒发黍离之悲(国家沦亡之痛)。对人生、自
39、然的哲思:感慨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人生多变;慨叹生命短暂、宇宙永恒。(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的句子是:“_,_。 ” (2)蜀道难诗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_,_。”(3)登高直接描述杜甫一生失意流离,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的句子是: “_,_。”(4)秋兴八首虚实结合既写景物也寓时事的句子是:“_, _ 。 ”(5)琵琶行中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_,_ 。”(6)李商隐锦瑟中“_,_”两句,借
40、用“珠”“玉”典故创设出一种对理想可望而不可即的情景,表达了悲哀之情。【答案】 (1). 飞湍瀑流争喧豗 (2). 砯崖转石万壑雷 (3). 连峰去天不盈尺 (4). 枯松倒挂倚绝壁 (5). 万里悲秋常作客 (6). 百年多病独登台 (7). 江间波浪兼天涌 (8). 塞上风云接地阴 (9). 东船西舫悄无言 (10). 唯见江心秋月白 (11). 沧海月明珠有泪 (12). 蓝田日暖玉生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
41、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湍、喧、豗、砯崖、壑、盈、倚、作客、兼、涌、阴、舫、唯、沧海。(四)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约束、制止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打开B. 数罟不入洿池 数:密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C. 他生未卜此生休 卜:预料 却坐促弦弦转急 却:退回D. 可以横绝峨眉巅 横绝:飞越 开国何茫然 茫然:失意的样子【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
42、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题中,D项,“开国何茫然”,该句源自蜀道难,结合诗句可知,这句话是说“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句中是形容蜀国开国的时代,而“失意”是形容人的状态,代入句中显然与语境不合,此处的“茫然”应该是指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渺茫遥远的样子。故选D。15.下列各项加点词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遂命酒B. 填然鼓之C.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D. 王无罪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各项加点词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
43、词的活用类型设题。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画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题中,ABD三项中加点词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遂命酒”中“酒”意思是“布酒”“备酒”;“填然鼓之”中“鼓”意思是“击鼓”;“王无罪岁”中“罪”意思是“归罪”。C项,“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中“生”属于动词活用为名词,生者。故选C。1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44、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 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称为分野。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由秦入蜀,故称 “扪参历井”。B. 白帝城,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城城东十里的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据蜀,自号白帝,曾在白帝山筑城,名白帝城。C. 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D. 青衫,黑色单衣,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也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官职低。【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45、“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借助阅读把握的内容辨析正误。题中,D项,“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官职低”错误,该短语出自琵琶行,诗歌中原句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同情琵琶女的处境而不禁想到自己的处境,衣衫为泪水所湿,极度悲伤,由此可知,“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故选D。三、文学名著阅读(5分)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面问题。一日,甲方梳洗完了,只见乙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甲笑道:“共记得多少首?”乙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甲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乙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甲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乙
46、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甲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乙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17. 请填写出文段中甲、乙的人物姓名。甲: _ 乙: _18. 以上场景最可能出自红楼梦哪个回目?( )A.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院夜拟菊花题B. 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C. 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D.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胡庸医乱用虎狼药【答案】17. (1). 林黛玉 (2). 香菱 18. B【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借助小说内容来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