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3 ,大小:584.50KB ,
资源ID:85017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8501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8年上海市黄浦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8年上海市黄浦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第 2 页(共 23 页)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

2、!微斯人,吾谁与归?(1)上文选自课文     ,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一句,参考资料一般译作: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这样译似乎有点不太确切。首先,岳阳楼当时所处的位置,一面濒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湖,另一面紧靠着“百废具兴”的巴陵郡城。以洞庭湖面积之宽广及岳阳楼与湖对岸山岳距离之遥远,即使那远山的老虎、猿猴的嗓门再大,也是不可能传入“迁客骚人”的耳鼓。当然“虎啸猿啼” ,也不可能来自巴陵郡城内。

3、请问:上述材料的作者认为“虎啸猿啼”应该如何解释呢?4 (12 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蓉 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 日广。每履之,足苦踬 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 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注释】 刘蓉:清朝桐城派古文家,代表作有养晦堂文集等。浸淫:逐渐蔓延、扩展。踬:被东西绊倒。 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思有弗得       命童子取土平

4、之      (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没时间整理自己的屋子,怎会有空闲治理国家呢?B 这件屋子还没整理好,是因为不知如何治理国家?C 连屋子都不能整理好,怎么让天下像家国一样呢?D 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整治,你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君子求学,贵在     A思学并重的正确方法。         B勤奋刻苦的端正态度。第 3 页(共 23 页)C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D学习过程的完整参

5、与。二、现代文(40 分)5 (20 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文学当助人识己古希腊苏格拉底在德尔斐神庙上刻下这一铭语:认识你自己。它成为千百年来人类自我觉醒的警句。现代人的悲剧就在于由于不能认识自己而蹈入盲区,或导致与外部世界的种种冲突,诸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科学的关系等。人类的各种危机根源于人类自身,要克服这种危机,需从人自身入手。这方面文学     ,因为文学是“人学” ,正是追问和塑造人的灵魂的学问。文学要帮助人类认识自己,首先要有自审意识。真正伟大的作家本质上都是思想家,他能在人的灵魂深处发现更隐蔽的东西。鲁迅十分赞赏陀思妥耶夫斯基

6、对人的灵魂“挖掘得深”的本领,说他能在“     ” 。同样,一个“洁白”的人拷问到最后,也可以挖出他的污秽来。卡夫卡在文学上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用怪诞、荒诞、悖谬等非同寻常的手法,有效地揭去长期掩饰在人们身上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让人们进一步认清自己生存的真实境况。其次,文学要有危机意识和大生态意识,以地球为背景建立一种大生命系统,关爱任何一种生命的现状与未来。卡夫卡小说地洞中有这样一句话:“危险迟迟不来,但又时时防备着它来。 ”这句话言简意赅,堪称现代人生存境况的写照。事关人类生存问题,文学可关注的空间很大。优秀的作家不仅是思想家,还是预言家。20 世纪 20 年代

7、,生态问题还没有突显出来的时候,德国表现主义作家德柏林就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山岳、海洋与巨人 ,预言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掠夺带来的后果。与此同时,文学需有大爱意识,文学家应该具有人类良知。例如原子弹问世后,迪伦马特写出了物理学家一剧,追问科学家:你是不顾一切地发明呢,还是以维护人类命运为前提呢?此剧一经问世,一年半之内仅在德语国家就上演了 1500 多场,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还有一种大爱体现于深层的人性关怀,一个在历史学家或法学家笔下的罪人,在文学家笔下,却很可能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文学家有义务写出人的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可以说,人类认识宇宙真理的路有多长,人类认识自我的路就有多长。这一论断的

8、确立当可使经常鼓噪或担心“文学死了”的人们安稳地入睡了。(1)第 段横线里应填入的词语是     第 4 页(共 23 页)A大有可为         B奋发有为          C无所不为           D有所不为(2)填入第段横线里,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灵魂深处挖掘出良知来         B罪恶深处拷问出洁白来C沙漠深处喷涌出清泉来   &nbs

9、p;     D大海深处探寻出宝藏来(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填空。论点:               文学需有大爱意识(4)下列文学形象可作为第段论据的是     ,理由是      。A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         B鲁迅笔下的孔乙己(5)在什么情况下文学会“真的死了”?请参照本文,选择一种情况简要回答。6 (20 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桥之过柳老师,姓柳爱柳。柳无水不活。她生在柳溪,既有柳又有溪。人生自

10、然一 fn 风shn:小学毕业上初中,初中读完考进师范,毕业后回到柳溪当老师。柳溪在村东头,3 米多宽,溪源在山上,终年溪水潺潺,流向远方。溪水像一把明晃晃的剑,斩断两岸人们相连的纽带。自打柳溪村炊烟初升起,有志之士就欲在溪上架一座桥,把断了纽带连接起来。这是积德之事, “架桥铺路养儿无数” ,造一座桥就是树一尊碑,那些无儿无女的户家更是争先恐后。于是,几乎每年的秋天,溪上总是支起简陋的独木桥。可是,第二年一场暴雨,又被山洪吞噬,溪水依旧是一把剑。人们说造桥者心不诚!造桥者说溪水不义。谁是谁非,无人评说。柳老师任教的柳溪小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溪东,春夏秋冬涉水就读。春夏秋三季溪水像母亲的手揉

11、在孩子的脚上,搓去污垢,搔得脚心痒酥酥的。冬季溪水却似一坛辣椒水,辣得孩子脚掌红红的。柳老师小时候冬天下过水,知道那滋味:开始脚像被狗咬似的,钻心痛,然后就是麻木无知,像绑在身上的两块木头。于是,她郑重宣布:冬季的溪东学生不能脱鞋过溪,全由自己一人背着接送。夏天,山洪滚下来,溪水增宽变深。家长不让孩子上学校,教室里总是空出三分之一。这时柳老师的心房也随之空荡荡的。为了填满教室,也为了填满自己的心,每场大雨之后,柳老师准时淌过溪水,挨家挨户领学生。柳老师背学生过溪的事迹,随着溪水从柳溪漂向天外县里、地区、省里分别表彰她为“优秀教师” 。第 5 页(共 23 页)四季转换,溪水悠悠。获得赞誉的柳老

12、师依旧在冬季和大雨之后背送学生过溪,只是又多了一件分外事带领同学们开荒种地。她打算在溪上造一座桥,预算 1000 块。1000 块钱终于凑够了:勤工俭学收入 500 元,加上柳老师自己的积蓄。承包者被柳老师的精神所感动,夜以继日赶在“教师节”前把桥架通了。断了数百年的纽带终于接上了。桥上没有树碑,也没有剪彩,只有孩子们“咯咯咯”的欢笑声和脚踏桥面发出的“咚咚咚”的响声,但这声音叩击着柳老师的心,不时激起一阵阵欣慰的涟漪寒假到了,又开始一年一度的“优秀教师”评选工作。可是,这次柳溪小学上报的柳老师的先进事迹材料,不几天却被退了回来,上面批着:缺少背送学生过河的典型事迹,材料不过硬。柳老师知道了,

13、找出几年来省地县发给她的奖状,铺在潺潺的溪水上,她想:这荣誉属于溪水,应该归还它。孩子们像约好似的,从家中带来锤子、斧头,狠命地敲打石桥,想砸毁它。因为他们听说:由于有了这座桥,柳老师才没有评上好老师!柳无水不活。柳老师姓柳爱柳,大概也离不开水吧(1)根据拼音写汉字。一 fn     风 shn     (2)读第 段,概括柳老师所做的分外事:                (3)以下对本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把柳溪比喻成剑,形象生动地表

14、现了溪水窄和直的特点。B柳溪村的贫穷和落后,使它数百年来都不能建起一座桥。C柳老师背送学生过柳溪的目的是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D没有在建成的桥上树碑,预示着这座桥迟早还会被毁掉。(4)文章首尾都写到了“柳无水不活” 。第段中“柳无水不活”的含义是:     。第段中 “柳无水不活 ”的含义是     。(5)请依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将同学乙的话补充完整。同学甲:文章第段写孩子们砸桥,不太真实这可是一座石桥,光凭几个孩子能砸得了?删去这一段,对理解本文不会有什么影响。第 6 页(共 23 页)同学乙:第段怎么能删呢?它在全文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15、  。三、综合运用(10 分)7 (10 分)阅读下面两张网页截图,完成各题【网页一】【网页二】(1)下列对网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创意广告。B我国的儿童福利体系建设相对滞后。C为儿童福利示范项目进行民意调查。D号召广大青少年帮助困境中的孩子。(2) 【网页一】右下角的两个点击按钮一大一小,这样设计的用意是什么?第 7 页(共 23 页)(3)语言学家对网页中的“有福童享” ,向项目方提出了异议。语言学家认为“有福童享”用语不规范,理由是:     项目方则认为“有福童享”在使用语言上很有创意,理由是: &

16、nbsp;   。四、写作(60 分)8 (60 分)题目:我的动力之源要求:(1)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第 8 页(共 23 页)2018 年上海市黄浦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文言文(40 分)1 (15 分)默写(1)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           (柳宗元小石潭记 )(2) 敏而好学 ,  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孔孟论学 )(3)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  

17、         (陆游诉衷情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欧阳修醉翁亭记 )(5)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写错字、别字、形似字。【解答】默写(15 分。每题 3 分,错一字扣 1 分,扣完为止。 )(1)

18、皆若空游无所依   (重点字:依)         (2)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3)匹马戍梁州(重点字:戍)(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重点字:乐其乐)   (5)草枯鹰眼疾(重点字:疾)【点评】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2 (4 分)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题破山寺后禅

19、院唐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第 9 页(共 23 页)(1)来源于本诗,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的成语是“ 万籁俱寂 ”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A抒发了作者忘却世俗的隐逸胸怀。B表现作者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C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的道理。D表达作者对山中秋色的独特情感。【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首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颔联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

20、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解答】 (1)本题是对诗句的理解以及概括。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的意思是: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写出了环境的安静,从这两句诗提炼出的成语是:万籁俱寂。(2)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意思是: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空”意为:使空,这里一方面

21、写后禅院环境清幽,另一方面主要写诗人内心的空,即诗人消除了私心杂念。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的精神状态。故选:A。答案:(1)万籁俱寂。(2)A。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作者生平简介,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第 10 页(共 23 页)3 (9 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

22、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上文选自课文 岳阳楼记 ,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

23、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一句,参考资料一般译作: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这样译似乎有点不太确切。首先,岳阳楼当时所处的位置,一面濒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湖,另一面紧靠着“百废具兴”的巴陵郡城。以洞庭湖面积之宽广及岳阳楼与湖对岸山岳距离之遥远,即使那远山的老虎、猿猴的嗓门再大,也是不可能传入“迁客骚人”的耳鼓。当然“虎啸猿啼” ,也不可能来自巴陵郡城内。请问:上述材料的作者认为“虎啸猿啼”应该如何解释呢?【分析】译文: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

24、;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 (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第 11 页(共 23 页)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

25、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解答】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选段出自岳阳楼记 ,作者是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

26、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 “删” “调” “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以,因为。注意互文的手法。句意为:(他们)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3)本题考查从材料中得出结论的能力。细读材料可知,材料作者认为“那远山的老虎、猿猴的嗓门再大,也是不可能传入“迁客骚人”的耳鼓“,那么唯一的一个解释就是洞庭湖的波声就像是虎啸猿啼一样,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据此分析可作答。答案:(1)岳阳楼记  范仲淹(2)

27、(他们)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3)洞庭湖的波涛声像虎在咆哮,像猿在哀叫。【点评】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 、 “删” 、 “留” 、 “补”五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情况;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5、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

28、译时必须调整过来。4 (12 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第 12 页(共 23 页)蓉 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 日广。每履之,足苦踬 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 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注释】 刘蓉:清朝桐城派古文家,代表作有养晦堂文集等。浸淫:逐渐蔓延、扩展。踬:被东西绊倒。 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思有弗得   得到,获得 命童子取土平之  填平

29、(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 没时间整理自己的屋子,怎会有空闲治理国家呢?B 这件屋子还没整理好,是因为不知如何治理国家?C 连屋子都不能整理好,怎么让天下像家国一样呢?D 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整治,你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君子求学,贵在 C A思学并重的正确方法。         B勤奋刻苦的端正态度。C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D学习过程的完整参与。【分析】译文: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低下头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

30、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越来越大。每次经过,我都要被绊一下。起初,我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向四周看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我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我很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适应。【解答】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句意为: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得:得到,获得;句意为: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平:填平。

31、(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第 13 页(共 23 页)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词有:一室,一间屋子;治,整理;家国:像家国一样;结合前后文内容,可见句意为: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整治,你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故选 D。(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文章主要写刘蓉少年时读书,父亲命人将地面的坑洼处填平,但他却感觉非常不自然,这说明了他早已习惯了坑洼不平的地面,一进无法适应,由此可见四个选项中最合适的为 C。答案:(1)

32、(4 分,各 2 分)得到,获得    填平(2) (4 分)D   (选 C 得 2 分)(3) (4 分)C【点评】文言词“顾”的不同意思:顾野有麦场(看)无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看望,拜访)二、现代文(40 分)5 (20 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文学当助人识己古希腊苏格拉底在德尔斐神庙上刻下这一铭语:认识你自己。它成为千百年来人类自我觉醒的警句。现代人的悲剧就在于由于不能认识自己而蹈入盲区,或导致与外部世界的种种冲突,诸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科学的关系等。人类的各种危机根源于人类自身,

33、要克服这种危机,需从人自身入手。这方面文学 大有可为 ,因为文学是“人学” ,正是追问和塑造人的灵魂的学问。文学要帮助人类认识自己,首先要有自审意识。真正伟大的作家本质上都是思想家,他能在人的灵魂深处发现更隐蔽的东西。鲁迅十分赞赏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的灵魂“挖掘得深”的本领,说他能在“ 罪恶深处拷问出洁白来 ” 。同样,一个“洁白”的人第 14 页(共 23 页)拷问到最后,也可以挖出他的污秽来。卡夫卡在文学上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用怪诞、荒诞、悖谬等非同寻常的手法,有效地揭去长期掩饰在人们身上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让人们进一步认清自己生存的真实境况。其次,文学要有危机意识和大生态意识,以地球为

34、背景建立一种大生命系统,关爱任何一种生命的现状与未来。卡夫卡小说地洞中有这样一句话:“危险迟迟不来,但又时时防备着它来。 ”这句话言简意赅,堪称现代人生存境况的写照。事关人类生存问题,文学可关注的空间很大。优秀的作家不仅是思想家,还是预言家。20 世纪 20 年代,生态问题还没有突显出来的时候,德国表现主义作家德柏林就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山岳、海洋与巨人 ,预言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掠夺带来的后果。与此同时,文学需有大爱意识,文学家应该具有人类良知。例如原子弹问世后,迪伦马特写出了物理学家一剧,追问科学家:你是不顾一切地发明呢,还是以维护人类命运为前提呢?此剧一经问世,一年半之内仅在德语国家就上演了

35、1500 多场,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还有一种大爱体现于深层的人性关怀,一个在历史学家或法学家笔下的罪人,在文学家笔下,却很可能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文学家有义务写出人的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可以说,人类认识宇宙真理的路有多长,人类认识自我的路就有多长。这一论断的确立当可使经常鼓噪或担心“文学死了”的人们安稳地入睡了。(1)第 段横线里应填入的词语是 A A大有可为         B奋发有为          C无所不为           D有所不为(

36、2)填入第段横线里,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B A灵魂深处挖掘出良知来         B罪恶深处拷问出洁白来C沙漠深处喷涌出清泉来         D大海深处探寻出宝藏来(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填空。论点: 文学当助人识己(文学要帮助人类认识自己)  文学要有自审意识  文学要有危机意识和大生态意识 文学需有大爱意识(4)下列文学形象可作为第段论据的是 选 A 示例: ,理由是  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身上“衣正单” ,却“心忧炭贱愿天寒” ,表现了卖炭翁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表达了作

37、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本段的观点一致。 。A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         B鲁迅笔下的孔乙己(5)在什么情况下文学会“真的死了”?请参照本文,选择一种情况简要回答。第 15 页(共 23 页)【分析】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的观点是文学当助人识己(文学要帮助人类认识自己) 文学要有自审意识 文学要有危机意识和大生态意识。文学需有大爱意识【解答】 (1)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大有可为:比喻所做之事很有价值,很有发展前途。而不能指人;奋发有为:指精神振作,有所作为;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泛指什么坏事都干或干尽了坏事;有所不为:意思是

38、人要审时度势,决定取舍,选择重要的事情去做,而不做或暂时不做某些事情。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放弃一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别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成绩。根据语境,这里应选:A。(2)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句子。这是一道选择题,根据文中“同样,一个“洁白”的人拷问到最后,也可以挖出他的污秽来”可以推测应选罪恶深处拷问出洁白来(3)本题是对议论文中论点的考查。学生明确论点的要求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学会在文章中找出和概括符 合观点的句子。从 第段文学要帮助人类认识自己,首先要有自审意识;得出第一个分论点; 从第段得出,其次,文学要有危机意识和大生态意识;从第  段得出,与此

39、同时,文学需有大爱意识,文学家应该具有人类良知。(4)本题考查为观点补充论据的能力。为某个观点补充论据,论据一定要与观点契合,也就是要能证明观点的正确。细读第四段可知,本段所说的与此同时,文学需有大爱意识,文学家应该具有人类良知,所以 A 或 B 均可,只要紧扣“深层的人性关怀” 、 “值得同情的人”或“人的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中的任意一点,再结合具体的人物形象(卖炭翁或孔乙己)阐述理由。(5)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答题时围绕论点“文学当助人识己(帮助人类认识自己) ”进行推测和反思。答案:(1)A(2)B(3) 文学当助人识己(文学要帮助人类认识自己)文学要有自审意识 文学要有危机意

40、识和大生态意识。(4)A 或 B 均可,只要紧扣“深层的人性关怀” 、 “值得同情的人”或“人的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中的任意一点,再结合具体的人物形象(卖炭翁或孔乙己)阐述理由。选 A 示例: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身上 “衣正单” ,却“心忧炭贱愿天寒” ,表现了卖第 16 页(共 23 页)炭翁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本段的观点一致。选 B 示例: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一个贫贱而悲惨的 “多余人” ,鲁迅通过小说孔乙己表现了“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体现了深层的人性关怀,与本段的观点一致。(5)示例一:文学不再关注人性,不再能帮助人类认识自己,文学就“真

41、的死了” 。示例二:人类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如人工智能等)更好地认识自己,不再需要通过文学来认识自己的时候,文学就“真的死了” 。示例三:人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已经不需要再认识自己的时候,文学就“真的死了” 。【点评】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整体感知文本,进行归纳总结。此处在文章的结尾总结出中心论点6 (20 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桥之过柳老师,姓柳爱柳。柳无水不活。她生在柳溪,既有柳又有溪。人生自然一 fn 风shn:小学毕业上初中,初中读完考进师范,

42、毕业后回到柳溪当老师。柳溪在村东头,3 米多宽,溪源在山上,终年溪水潺潺,流向远方。溪水像一把明晃晃的剑,斩断两岸人们相连的纽带。自打柳溪村炊烟初升起,有志之士就欲在溪上架一座桥,把断了纽带连接起来。这是积德之事, “架桥铺路养儿无数” ,造一座桥就是树一尊碑,那些无儿无女的户家更是争先恐后。于是,几乎每年的秋天,溪上总是支起简陋的独木桥。可是,第二年一场暴雨,又被山洪吞噬,溪水依旧是一把剑。人们说造桥者心不诚!造桥者说溪水不义。谁是谁非,无人评说。柳老师任教的柳溪小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溪东,春夏秋冬涉水就读。春夏秋三季溪水像母亲的手揉在孩子的脚上,搓去污垢,搔得脚心痒酥酥的。冬季溪水却似一

43、坛辣椒水,辣得孩子脚掌红红的。柳老师小时候冬天下过水,知道那滋味:开始脚像被狗咬似的,钻心痛,然后就是麻木无知,像绑在身上的两块木头。于是,她郑重宣布:冬季的溪东学生不能脱鞋过溪,全由自己一人背着接送。第 17 页(共 23 页)夏天,山洪滚下来,溪水增宽变深。家长不让孩子上学校,教室里总是空出三分之一。这时柳老师的心房也随之空荡荡的。为了填满教室,也为了填满自己的心,每场大雨之后,柳老师准时淌过溪水,挨家挨户领学生。柳老师背学生过溪的事迹,随着溪水从柳溪漂向天外县里、地区、省里分别表彰她为“优秀教师” 。四季转换,溪水悠悠。获得赞誉的柳老师依旧在冬季和大雨之后背送学生过溪,只是又多了一件分外

44、事带领同学们开荒种地。她打算在溪上造一座桥,预算 1000 块。1000 块钱终于凑够了:勤工俭学收入 500 元,加上柳老师自己的积蓄。承包者被柳老师的精神所感动,夜以继日赶在“教师节”前把桥架通了。断了数百年的纽带终于接上了。桥上没有树碑,也没有剪彩,只有孩子们“咯咯咯”的欢笑声和脚踏桥面发出的“咚咚咚”的响声,但这声音叩击着柳老师的心,不时激起一阵阵欣慰的涟漪寒假到了,又开始一年一度的“优秀教师”评选工作。可是,这次柳溪小学上报的柳老师的先进事迹材料,不几天却被退了回来,上面批着:缺少背送学生过河的典型事迹,材料不过硬。柳老师知道了,找出几年来省地县发给她的奖状,铺在潺潺的溪水上,她想:

45、这荣誉属于溪水,应该归还它。孩子们像约好似的,从家中带来锤子、斧头,狠命地敲打石桥,想砸毁它。因为他们听说:由于有了这座桥,柳老师才没有评上好老师!柳无水不活。柳老师姓柳爱柳,大概也离不开水吧(1)根据拼音写汉字。一 fn 帆 风 shn 顺 (2)读第 段,概括柳老师所做的分外事: 柳老师背学生过溪上学  柳老师带领同学们开荒种地  柳老师拿出自己的积蓄用来造桥 (3)以下对本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C A把柳溪比喻成剑,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溪水窄和直的特点。B柳溪村的贫穷和落后,使它数百年来都不能建起一座桥。C柳老师背送学生过柳溪的目的是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D没有在

46、建成的桥上树碑,预示着这座桥迟早还会被毁掉。第 18 页(共 23 页)(4)文章首尾都写到了“柳无水不活” 。第段中“柳无水不活”的含义是: 。第段中 “柳无水不活 ”的含义是  。(5)请依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将同学乙的话补充完整。同学甲:文章第段写孩子们砸桥,不太真实这可是一座石桥,光凭几个孩子能砸得了?删去这一段,对理解本文不会有什么影响。同学乙:第段怎么能删呢?它在全文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孩子们用行动为柳老师抱不平,表现了孩子的单纯和对柳老师的真挚感情。从孩子的视角点明题旨,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含蓄地批评只看材料不重实绩的形式主义工作作风(或社会风气) 。【分析】这是一个让

47、人读后辛酸不已的故事。文章记述了来柳溪村任教的柳老师,她看到孩子们一年四季从溪涉水到校,心里无比的难受,她知道冬天淌水的苦滋味,于是冬天她不让孩子们淌水过溪,自己负责背送他们。柳老师的事迹传得越来越远,她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彰,终于柳老师也筹够了钱修桥。可是桥修好了,柳老师再也评不上优秀教师,只因为她没有了背孩子过河上学的优秀事迹,孩子们决定砸毁这座让老师无法评上优秀的桥。小说引人深思,含蓄地批评只看材料不重实绩的形式主义工作作风。【解答】 (1)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根据平时的积累,正确拼读音节,即可写出汉字,这里填写的字分别为:“帆” “顺” 。(2)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根据题意

48、,从文中找准事件,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文中的柳老师本职工作是教书,但她在工作之余,还背学生过溪上学,并“带领同学们开荒种地” ,最后又拿出自己的积蓄用来造桥,可见一共是三件分外的事。(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错误;把柳溪比喻成剑,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溪水的力度,以及独木桥的简陋,不堪一击。B错误;柳溪村每年修建的都是木质的独木桥,无法承载洪水的冲击,所以使它数百年来都不能建起一座桥。C正确;D错误;因为柳老师他们造桥的目的是为了方便通行,不在于留下美名,也没有多余的钱来树碑。故选 C。第 19 页(共 23 页)(4)本题考查根据语境理解句子。结合句子所处的语境,可见第处引用“柳无水不

49、活”的俗语,是为了生动地表现柳老师生在柳溪,自然要回到柳溪当老师;第处引用这句话,是在结束部分,这里有两种理解。一种可理解为有暗讽之意,柳老师如果没有了“水”的故事,就无法评上老师,讽刺现在只重视形式不注重实质的工作作风;另一种理解为, “水”指学生,柳老师离不开学生,表现了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5)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可围绕本段所表现的孩子们的情感,结合题旨和写作意图进行阐述。孩子们确实力气很小,但是他们砸桥的行为却表现了他们为老师鸣不平,明明是一个为学生、爱学生的好老师,为什么无法评上优秀呢?以这样的不满行为与上级领导人员的工作作风形成鲜明的对比,从面表现小说的主旨,引人深思。

50、据此来整理作答即可。答案:(1) (2 分,各 1 分)帆  顺(2) (6 分,各 2 分)柳老师背学生过溪上学; 柳老师带领同学们开荒种地;柳老师拿出自己的积蓄用来造桥。(3) (3 分)C(4) (4 分)柳老师生在柳溪,师范毕业后回柳溪当老师(体现刘老师对家乡的热爱)(2 分)柳老师爱自己的学生,爱家乡的教育事业,体现柳老师淡泊名利的志趣和境界。 (2分)(5) (5 分)评分说明:围绕本段所表现的孩子们的情感,结合题旨和写作意图进行阐述。示例:孩子们用行动为柳老师抱不平(1 分) ,表现了孩子的单纯和对柳老师的真挚感情(1 分) 从孩子的视角点明题旨,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含蓄地批评只看材料不重实绩的形式主义工作作风(或社会风气) (3 分) 。【点评】事件的归纳与概括,答题方法: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1、理清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恰当连接,语义通顺。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陈述格式为:何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何事+结果如何。公式中的“何人” ,如果是第一人称的文章,可以用“我” ,也可用主人公;如果是第三人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