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 年大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因此,必然要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但是,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观角度来保护为一时一地的人们所拥有的文化成就,这本身就是一件矛盾的事情。当地民众往往希望摆脱传统的“包袱” ,希望谋求本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这种要求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其中的得失和代价也许不是每一个人一开始就能清晰认识到的。有时候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抛弃的东西有何价值,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抛弃会在无意间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无可弥补的遗憾。因此
2、,我们必须寻求一种途径以调和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个人、群体和整个世界一样,对文化的追求都是多样的。当人类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而要求保护多样性文化的时候,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群体和个人,同样应该有对多样性生存方式的选择自由,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他们为了给世界保存一种生存方式,而将他们的生活封闭在固定的时空中,使他们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否则,对文化传承者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我们如果缺乏必要的自省和自律的话,容观上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限制了特定群体或个人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一些技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舍弃了主体,那
3、我们还能面对什么呢?在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它本身也是我们改进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只有当我们在工作中把非物质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也纳入到我们工作的视野中来,把他们的主体性、现实境遇和要求也切实地考虑进来的时候,我们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才可以说真正有了对人的关怀。这个人不仅是抽象的全民族、全人类,而且也是具象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实实在在的人。只有兼备了这两种“人的关怀”之后,我们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的立场才是完整的。处理传统保护与现实追求之间的矛盾,并不是靠单纯的行政命令或法律裁决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传承者同行政部门、学术界、实业界等多方的平等对话,甚至可能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做
4、出道义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从局部的和短暂的利益来看,或许可能出现做出某种牺牲的一方;而从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来看,所有参与者乃至全人类世世代代都是受益者。(摘编自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文化传承者意识不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就会为了本地区发展而抛弃文化遗产。B.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C. 传承者对文化的追求也是多样的,他们不应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D. 我们应该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即我们改进保护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2. 下列对原文论证 的 相关分析,不
5、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矛盾,提出必须寻求调和矛盾的途径。B. 文章第二段深入分析论证了个体文化追求的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前提。C. 文章在论证分析的过程中,着重论述对传承者自由选择意志的尊重和对人的关怀。D. 文章思路清晰,扼要分析之后提出观点,进而分析论证,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观角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必与文化传承者之间构成矛盾。B.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的行事,可能影响或限制传承者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C.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只有兼备两种”人的关怀” ,才有抢救
6、和保护的完整立场。D.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惠及全人类世世代代的不朽事业,但可能需有做出牺牲的一方。【答案】1. C 2. B 3. A【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 项, “文化传承者意识不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就会为了本地区发展而抛弃文化遗产”与原文意思不符。结合文本内容“有时候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抛弃的东西有何价值,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抛弃会在无意间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无可弥补的遗憾”
7、分析可知,原文意思是文化传承者没有意识到文化遗产的价值可能会为了谋求本地区发展而抛弃文化遗产。B 项, “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错误,与原文“寻求一种途径以调和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的表述不符。D 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错误,原文“它本身也是我们改进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中的“它”应指“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故选C。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
8、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 项, “个体文化追求的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前提”错
9、误。结合文本内容“当人类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而要求保护多样性文化的时候使他们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等分析可知,第二段分析论证了应该尊重文化传承者的自由选择意志。故选 B。【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 项, “势必与文化传承者之间构成矛盾”错误。结合“我们如果缺乏必要的自省和自律的话,容观上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限制了特定群体或个人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
10、一些技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舍弃了主体,那我们还能面对什么呢”“只有当我们在工作中把非物质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也纳入到我们工作的视野中来,把他们的主体性、现实境遇和要求也切实地考虑进来的时候,我们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才可以说真正有了对人的关怀。这个人不仅是抽象的全民族、全人类,而且也是具象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实实在在的人”分析可知,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矛盾的不是“文化传承者” 。故选 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17 年中国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中国出境旅游已呈现出“消费升级、品质旅游”的特征与趋势。中国游客乐于接纳新兴科技,擅长运用
11、科技规划从计划旅程到预订、再到旅游结束后的体验分享等旅游全过程,这已成为全球旅游市场对中国游客的共有印象。出境旅游前,在购物网站上花费 25 元左右订购移动路由器,是如今大多数中国出境游客的选择,以方便他们在旅途中与亲朋好友分享照片或感受。中国游客乐于积极接纳新兴科技创造的全新服务及全新业务模式。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中国游客越来越关注旅游安全、品质和体验,推动着旅游市场更细分,也更理性。这也使得目的地竞争的焦点从过去以拼资源为主,发展到如今把握消费者需求变化,以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上来。日前,第十四届中国出境旅游交易会在京举行,境外旅行商们敏锐地捕捉到了出境游市场的变化。塔苏斯集团项目
12、总监马特汤普森说:“相比以往,中国游客对出境旅游的服务品质有了更高的需求,绝大多数游客希望享受个性、定制化的旅游产品和优质的海外生活服务。麦肯锡最近发布的报告预计,到 2025 年,全球 44的高端定制旅游消费将来自中国。 ”(摘编自尹婕全球关注中国游客新需求 ,2018 年 5 月 2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随着出游频次的增长、旅游经验的丰富、出游人群的年轻化,中国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正由“被动”向“主动”转移。以往会首先考虑距离远近、人均消费水平等客观因素的他们,如今会先参考自己的目的地清单,即那些最想去的地方。几乎人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目的地愿望清单,而亲朋好友、社交网络、影视综艺和明
13、星推荐,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目的地选择。(摘编自全球旅游目的地分析报告 )材料三:旅途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基本都可以靠手机等信息终端解决,这正是智慧旅游所呈现出的场景。一般认为,智慧旅游是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支持下,提供各种旅游信息,以实现旅游资源、社会资源共享及有效利用的高科技集合。智慧旅游的核心仍然是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游客体验。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各地在智慧旅游建设中仍然主要在硬件上做文章,在范围上还仅仅停留在智慧景区上,在深度上仍止步于旅游服务的信息化层面。智慧旅游很多创新型产品的趣味性,在多大程度上来自于旅游本身,在多大程度上是源于技术手段,
14、也是值得分析的问题。手机导游、景区电子地图、网络虚拟旅游等是目前比较常见的智慧旅游项目,而这些项目大多沦为噱头,建设起来花费不菲,实用性却不强。(摘编自陈恒智慧让旅游变得更有趣 ,2017 年 6 月 24 日光明日报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出境游客源国,所以中国游客的喜好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境外旅行商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B. 中国出境游的游客乐于接纳新兴科技,这不仅体现在旅游过程中,甚至在准备阶段多数人就会提前订购移动路由器。C. 旅游市场的细分使中国游客更加关注旅游安全、品质和体验,中国出境游呈现出“消费升级、品质旅游”的特征与趋势。D.
15、 中国出境游客对服务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希望享受好的旅游产品,对全球高端定制旅游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大。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的 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境外旅行商们敏锐地捕捉到了出境游市场的变化,他们认为竞争的焦点已从过去的拼资源转化为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变化。B. 出境游客中,三十五岁以下游客占据了绝大多数,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这也许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中国游客乐于接纳新兴科技的原因。C. 中国旅行者“主动”选择出游目的地时,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旅游杂志、亲朋好友、综艺节目、影视作品以及社交网络五大因素的影响。D. 如果有廉价机票,中国的游客会抓住机会下单,前往愿望清单之外的目的地,并不会在意目
16、的地的情况是否糟糕。6. 根据当前旅游市场呈现的态势,请你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旅游业发展?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并分析。【答案】4. C 5. B 6. (1)根据消费者需求,细分旅游市场,促进其理性发展:关注旅游安全、品质、目的地清单,提供个性、定制化旅游产品等。(2)大力发展智慧旅游,以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游客体验:注重软件研发,扩大使用范围,挖掘使用深度;用技术手段提升创新型产品的趣味性,增强智慧旅游项目的实用性。【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
17、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 项, “旅游市场的细分使中国游客更加关注旅游安全、品质和体验”因果倒置。结合文本内容“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中国游客越来越关注旅游安全、品质和体验,推动着旅游市场更细分,也更理性”分析可知,应是中国游客的关注点推动着“旅游市场的细分” 。故选 C。【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 项, “他们
18、认为竞争的焦点已从过去的拼资源转化为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中国游客越来越关注旅游安全、品质和体验,推动着旅游市场更细分,也更理性。这也使得目的地竞争的焦点从过去以拼资源为主,发展到如今把握消费者需求变化,以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上来”分析可知, “竞争的焦点已从过去的拼资源转化为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并不是境外旅行商们的观点。C 项, “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旅游杂志、亲朋好友、综艺节目、影视作品以及社交网络五大因素的影响”错误。对图表解读错误,根据图表,旅行杂志所占比仅为 4%,不属于大的影响因素。D 项, “并不会在意目的地的情况是否糟糕”错误。结合
19、文本内容“随着出游频次的增长、旅游经验的丰富、出游人群的年轻化社交网络、影视综艺和明星推荐,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目的地选择”分析可知, “并不会在意目的地的情况是否糟糕”于文无据。故选 B。【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结合“中国游客越来越关注旅游安全、品质和体验,推动着旅游市场更细分,也更理性” “发展到如今把握消费者需
20、求变化,以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上来” “中国游客对出境旅游的服务品质有了更高的需求,绝大多数游客希望享受个性、定制化的旅游产品和优质的海外生活服务”等分析可知,根据消费者需求,细分旅游市场,促进其理性发展;结合“旅途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基本都可以靠手机等信息终端解决,这正是智慧旅游所呈现出的场景” “智慧旅游是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支持下,提供各种旅游信息,以实现旅游资源、社会资源共享及有效利用的高科技集合” “智慧旅游的核心仍然是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游客体验” “智慧旅游很多创新型产品的趣味性,在多大程度上来自于旅游本身,在多大程度上是源于技术手段,也是值
21、得分析的问题。手机导游、景区电子地图、网络虚拟旅游等是目前比较常见的智慧旅游项目”等分析可知,大力发展智慧旅游,以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游客体验。如注重软件研发,用技术手段提升创新型产品的趣味性等。【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22、。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杏花村访酒梁衡(1)一般的可游之处,大约有两类。一是风景
23、特殊的好,悦目赏心,怡人情怀;二是古迹名胜,可惊可叹,长人见识。当我去过我国著名的汾酒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将它归类。(2)说是村,并名以“杏花” ,其实现在这里是一个大型的国家名酒厂。历史上这里确曾杏林千亩,繁花如云的,直到现在也保持着历史古韵及风格,但凡来晋之人,无不尽力设法去游一次。这魅力实在是因为它那骄傲的产品汾酒。游人之意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3)来参观的人,最少安排两个节目,一是喝酒,二是看酒。先品其味,再看它的由来。餐厅是蛮别致的:墙上挂着名人字画,最醒目的是郭沫若手书的那首“杏花村里酒如泉”诗;墙角有一个酒柜,内有两个坛子,分别装着“汾酒”和“竹叶青” 。服务
24、员按照一般酒馆的做法,打开坛盖,将酒灌入瓶,再由瓶斟入杯。当液面停止了波动,你看杯中的汾酒,纯净透明,就像刚才并没有注入什么。竹叶青呢?则呈一点淡淡的黄色,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不觉间,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人们这时并不要靠眼鼻,而是全身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了。主人举杯,我试酌一口,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味柔和隽远。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了这酒厂的恬静。(4)原来我国的名酒有五个香型:浓,酱,清,米,复合。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其他酒如艳
25、丽少妇,浓妆重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梳轻妆。大约正是因为这纯,才使它成为名酒之祖。(5)看酒的制作,是很有趣的。先将高粱等原料粉碎,蒸熟拌上曲,压入一个个大瓮里,这瓮又要深埋入土中。发酵之后,便放在一个大甑中蒸,一会儿便蒸馏出一股清澈的细泉,流入筒中,淙淙有声,这便曰酒。酒泉接着汇入“酒海” 。那是一个三层大厦的酒库,内放着 13000 多只半人高的大缸。酒在这里一直要静静地待上 34 年才能出厂,这叫“熟化” 。这套工艺大约在酿酒之初就如此。这些粗则粗点儿、丑亦够丑的瓮甑,已有 1500 多年历史,其间有什么奥秘,人们一时还难以明晰。另外,更神秘者还有二:一是这地下的水,二是这杏花村
26、上空的空气。这里经年制酒,空气中便生出一种特别的微生物来,于汾酒的发酵特别有利。开始人们不知此道,有的老师傅退休后,身怀绝技,受聘他乡,但使出浑身的解数,那酒终不姓“汾” 。技艺可传,水与气难移。主人每向游人讲到此处,脸上总要漾出一种微笑,神秘、自豪、得意。这汾酒 1915 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一解放又被列为我国的八大名酒之一。以后其他名酒虽各有交替,它却稳坐交椅。当你走完全部生产线,在包装车间里对着透明胶管中那一股股急喷出来的、晶莹的酒泉,看着它迅速注满了一个个透明的玻璃瓶时,你又一次惊异于这酒的纯了,纯得像山泉。这山泉不知来自多么深的地层,经过了多少砂石、岩层的过滤,终于溢出地面,
27、在杂花野树与茂林修竹的覆蔽下静静地流淌。这实在是它的魅力、它的奥秘。(6)喝过酒,我们被让到招待所里小憩。这招待所也别致,是一所中国式的四合院,取名曰“醉仙店” 。院心有古井,有假山。山下有水,有草。草地上有一条汉白玉的黄牛,牛背上牧童横笛,旁边的碑上题着杜牧那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诗。环院,南北为容房,东侧为碑廊,记录着南北朝以来汾酒的历史。西侧为展览馆和历代酒器陈列馆,出出进进的游人无不感受到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馆内也有许多关于汾酒的名人题赠。这时,虽主人已在房中泡好热茶,连声招呼客人休息,但大家却总在院中流连。不错,人们是为访酒而来,但要是这里没有这些酒外之物,那酒何处没
28、有?人们之所以固执地要到杏花村来,实在是要来品味、依恋与凭吊一会儿这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就像在八达岭长城上远眺,在故宫大殿前的柱础旁沉思。(7)杏花村,实在是一个特殊的去处。来游的人,其意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有删改)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1)段作者先概括地写出可游之处大概有两类,而却不知道该将杏花村如何归类,设置悬念,自然引发下文。B. 文章巧妙运用对比,将其他酒的“浓妆重抹”与汾酒的“淡梳轻妆”相较,旨在批评其他酒的浓烈,赞美汾酒的纯真。C. 作者在第(5)段详细描写了酒的制作过程,写出了粗糙丑陋的瓮甑、杏花村地下的水与上空的空气
29、均是汾酒独具魅力的原因。D. 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写了杏花村访酒的所见、所闻、所感,语言平实,自然浑成。8. 文章第(3)段,作者描写“喝酒”这一环节时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文章分析其表达效果。9. 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表述颇具艺术匠心,请结合文本,赏析它们的妙处。【答案】7. B 8. (1)多感官综合运用:视觉 “淡淡的黄色 ”,嗅觉“一阵清香” ,味觉“唇初沾而馨绵” “口将咽又生甜” ,描写细腻生动,令人感同身受。(2)通感:描写竹叶青时,写“一阵清香像薄雾,扑入胸怀,钻进衣袖,全身无处不感受它的美” ,运用视觉、触觉来描写嗅觉,化无形为有形,写出酒香满怀
30、、无处不在。(3)侧面描写(衬托):在品酒后, “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了这酒厂的恬静” ,通过人们的反应侧面写出了汾酒的美味与纯真。(4)联想(类比):描写竹叶青的黄色, “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 ,将读者难以感受到的竹叶青酒的清纯色泽写得具体可感。 9. (1)第一句强调了“酒”对于杏花村意义之大,人们皆慕汾酒之名而来;第二句强调除了“酒”以外,酒中所凝聚 的 民族文化更值得品味、依恋与凭吊。(2)两句话均化自欧阳修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3)结构上前后两句形成语意上的递进,由只谈
31、酒延伸到了酒的文化内涵方面,深化了文章主题,引人深思。【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 项, “旨在批评其他酒的浓烈”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其他酒如艳丽少妇,浓妆重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梳轻妆”分析可知,对其他酒的态度不是批评,对比是为了突出汾酒的纯真、不浓烈。故选 B。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
32、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 (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 (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 (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 的 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明确手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点明效果。结合“你看杯中的汾酒,纯净透明” “一点淡淡的黄色” “一阵清香” “唇初
33、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等分析可知,多感官综合运用;结合“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人们这时并不要靠眼鼻,而是全身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了”分析可知,运用通感手法,运用视觉、触觉来描写嗅觉,写出酒香满怀、无处不在;结合“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了这酒厂的恬静”分析可知,通过人们的反应侧面写出了汾酒的美味与纯真;结合“则呈一点淡淡的黄色,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分析可知,运用联想手法,描写竹叶青的黄色,将读者难以感受到的竹叶青酒的清纯色泽写得具体可感。【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体
34、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结合“历史上这里确曾杏林千亩,繁花如云的,直到现在也保持着历史古韵及风格,但凡来晋之人,无不尽力设法去游一次。这魅力实在是因为它那骄傲的产品汾酒” ,抓住关键词“不在而在”分析可知,主要强调“酒”对于杏花村意义之大。结合“南北为容房,东侧为碑廊,记录着南北朝以来汾酒的历史” “出出进进的游人无不感受到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馆内也有许多关于汾酒的名人题赠” “实在是要来品味、依恋与凭吊
35、一会儿这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就像在八达岭长城上远眺,在故宫大殿前的柱础旁沉思” ,抓住关键词“并不在山水” “但也不全在酒”等分析,除了“酒”以外,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更值得品味、依恋与凭吊。两句话均化自欧阳修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结合“不在而在” “不在也不全在”分析,结构上前后两句形成语意上的递进,深化了文章主题,引人深思。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虞悰,字景豫,会稽余姚人也。父秀之,黄门郎。悰少而谨敕,有至性。秀之于都亡,悰东出奔丧,水浆不入口。初,世祖始从官,家尚贫薄。悰推国士之眷,数相分与;每行,必呼
36、上同载。上甚德之。升明中,世祖为中军,引悰为谘议参军,遣吏部郎江谧持手书谓悰曰:“今因江吏郎有白,以君情顾,意欲相屈。 ”悰治家富殖,奴婢无游手,虽在南土,而会稽海味无不毕致焉。悰善为滋味,和齐皆有方法。豫章王嶷盛馔享宾,谓悰曰:“今日肴羞,宁有所遗不?”悰曰:“恨无黄颔臛,何曾食疏所载也。 ”迁散骑常侍、太子右率。永明八年,大水,百官戎服救太庙,悰朱衣乘车卤簿,于宣阳门外行马。内驱打人,为有司所奏,见原。上以悰布衣之旧,从容谓悰曰:“我当令卿复祖业。 ”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字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與太官鼎味不及也上就悰求诸饮食方,悰秘不肯出。上醉后体不快,悰乃献醒酒
37、鲭鲊一方而已。郁林立,兼大匠卿。起体安陵,于陵所受局下牛酒,坐免官。隆昌元年,以白衣领职。郁林废,悰窃叹曰:“王、徐遂缚袴废天子,天下岂有此理邪?”明帝立,悰称疾不陪位。帝使尚书令王晏赍废立事示悰,以悰旧人,引参佐命。悰谓晏曰:“主上圣明,公卿戮力,宁假朽老以匡赞惟新乎?不敢闻命。 ”朝议欲纠之,仆射徐孝嗣曰:“此亦古之遗直。 ”众议乃止。惊称疾笃还东,诏赐假百日。永元元年,卒。时年六十五。悰性敦实,与人知识,必相存访,亲疏皆有终始,世以此称之。(节选自南齐书虞悰传 )注卤簿: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行马,官府门前阻拦人马通行的木架子。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转侍中
38、/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栅/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B. 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C. 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D. 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吏部郎,古代官职名,东汉时期设置,主管选举,又称吏部郎中,乃吏部最高职位。B. 太子,封建时代被确定继承君位的皇室子孙,通常
39、册立嫡长子,其所居常在东宫。C. 太庙,最早只供奉历代皇帝,后亦供奉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称之为配享太庙。D. 白衣,本指古代平民服,借指平民,亦指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此指受处分官员。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虞悰淳朴至孝,交友不避贫贱。父亲在京城去世,他前去奔丧,连一口水都不喝;世祖家境贫穷,他出自对人才的推崇,多次分与家财,出行必要同乘。B. 虞悰治家有方,精于研制美食。他合理分派任务,使家中奴婢各司其职,无闲人;他擅长烹饪调制各种美味,且在豫章王举办的盛宴中,能够引经据典指出不足。C. 虞悰为人随性,为官行事恣意。世祖索要美食秘方,他拒不献出,只献出
40、一个醒酒方子;因在宣阳门外驱打人及在休安陵接受属下 的 牛和酒,而两次被免官。D. 虞悰深受倚重,不肯趋承逢迎。世祖因与他是平民时的旧友,让他恢复祖上的职务;明帝宣召先朝旧臣辅助自己,他称病不愿就任。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因江吏郎有白,以君情顾,意欲相屈。(2)主上圣明,公卿戮力,宁假朽老以匡赞惟新乎?【答案】10. D 11. A 12. C 13. (1)现在通过江吏郎转告,因为顾念你的情谊,想委屈你担任这一职务。(2)主上圣明,公卿通力合作,难道还要借助老朽来匡正辅佐维新吗?【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
41、,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美”修饰“拜” ,不需要断开,排除 A 项、B 项。 “数十舆”修饰“粣及杂肴” ,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 C 项。句意:于是虞悰转任侍中。朝廷上下都惊讶他能有如此理想的任命。升为祠部尚书。世祖亲临芳林园,到虞悰处要扁米粽子。虞悰献上粽子及各种菜肴几十车,太官烹制的美味菜肴都无法与之相比。故选 D。【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
42、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 “乃吏部最高职位”错误。 “吏部郎”不是吏部最高职位。东汉置吏部郎中,主管选举。或称为“吏部郎” 。故选 A。【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 项, “两次都被免官”错。结合“于宣阳门外行马。内驱打人,为有司所奏,见原” “起体安陵,于陵所受局下牛酒,坐免官”分析可知,在宣阳门外驱打人,被皇帝原谅了;在安陵收受下属牛和酒被免官。故选 C。【13 题详解】试题分析:
43、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 “今” ,现在;“因” ,介词,通过;“以” ,介词,因为;“顾” ,顾念;“相” ,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屈” ,委屈,后面需要补充“担任这一职务” 。 (2) “戮力” ,协力、通力合作、合力;“假” ,借助,假借;“以” ,连词,来;“匡” ,匡正辅佐;“惟新” ,更新、维新;“宁乎” ,难道吗。【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
44、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虞悰,字景豫,是会稽余姚人。父亲虞秀之,担任黄门郎。虞悰少年时就谨慎自饬,自身要求严格,天生有卓绝的品性。父亲虞秀之在京城去世,虞悰从东部家里出发,前去奔丧,水浆都不入口。起初,世祖刚刚出来做官,家境还很贫穷,而虞悰出
45、自对国中杰出人才的推崇眷爱,多次分给他家财。每次出行,一定要叫上世祖一同坐在车上,世祖很感激他。升明中期,世祖担任中军,推荐虞悰为谘议参军,派遣吏部郎江谧带着他的亲笔信对虞悰说:“现在通过江吏郎转告,因顾念你的情谊,想委屈你担任这一职务。 ”虞悰管家生财有道,家中奴婢,没有闲人,虽然在南方做官,但会稽的小海鲜,没有不全都弄过去的。虞悰很会烧制美味食品,调配品味很有技巧。豫章王萧嶷,设盛宴款待宾朋,对虞悰说:“今天的美味菜肴,难道还有什么遗漏吗?”虞悰说:“遗憾的是缺了黄颔蛇肉羹这道菜,这是何曾食疏上有记载的。 ”调任散骑常侍、太子右率。永明八年,发大水,所有官员都穿着军服抢救太庙,虞悰身着红色
46、官服乘车带着仪仗队,在宣阳门外的行马内驱打人,被有关官员上弹奏,被皇上原谅了。皇上因为虞悰是平民时的旧友,沉着地对虞悰说:“我要让你重新担任祖上的职务” 。于是虞悰转任侍中。朝廷上下都惊讶他能有如此理想的任命。升为祠部尚书。世祖亲临芳林园,到虞悰处要扁米粽子。虞悰献上粽子及各种菜肴几十车,太官烹制的美味菜肴都无法与之相比。皇上向虞悰要各种饮食制作的配方,虞悰保密不肯献出。皇上醉后身体不舒畅,虞悰才献上醒酒鲭鲊一种配方而已。郁林王被拥立为皇帝,虞悰兼任大匠卿。建造休安陵,在休安陵所在的地方接受局下的牛、酒,因此获罪免官。隆昌元年,以平民的身份,兼任职务。郁林王被废后,虞悰私下感叹说:“王、徐就这
47、样像绑扎裤子一样轻易地把天子废了,天下哪有这种道理?”明帝萧鸾被立为皇帝,虞悰称病不愿在皇帝身边工作。皇帝派尚书令王晏拿着有关废立的文书给虞悰看,因为虞悰是先朝旧臣,想拉拢他来参与辅佐创业。虞悰对王晏说:“主上圣明,公卿通力合作,难道还要借助老朽来匡正辅佐维新吗?不敢接受命令。 ”朝中议政时要处罚他,仆射徐孝嗣说:“这也是有古人遗风的人。 ”众人的责难才停止。虞悰称自己病重想返回老家,皇上下诏答应给他百天假期。永元元年逝世。当时六十五岁。虞悰生性敦厚诚实,与人相知相识,一定会去探望问候,无论是亲近的还是疏远的,都有始有终,当时人们都以此称赞他。(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组金诗,完成下面小题。
48、癸巳五月三日北渡 三首元好问其一 道旁僵卧满累 囚,过去旃车 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其二 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其三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注癸已(公元 1233) ,这一年金都汴京陷落,蒙古大军入城劫掠;作者及其他金朝官员被押送出京,于五月三日被裹挟北渡黄河。累,通“缧” ,捆绑囚犯的绳索。旃车,安有毡蓬的蒙古车。14. 下列对这组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组诗都写蒙古军暴行,但侧重点各异,第一首重在写人,后两首分别重在写物与景。B. 组诗在描绘中运用多种修辞,如第一首诗用借代,后两首均
49、用了夸张、比喻和对比。C. 诗人把直面家国沦丧的沉重情思贯穿于三首诗歌之中,增强了这组诗的整体性。D. 组诗所写乃是诗人亲身经历,与杜甫创作的具有“诗史”性质的一类诗作主题类似。15. 诗人在诗中不作议论,而是借描绘现实中的典型场景自然地流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请选择其中一首,对诗中描绘的典型场景作简要分析。【答案】14. B 15. (1 )第一首诗,诗人于被掳掠的人群中,选取 “红粉”即年轻女子的形象和“哭随” 、 “一步一回头”的动作加以勾勒;流露出对他们苦难命运的同情与悲悯,对蒙古军队野蛮暴行的憎恶与愤怒。(2)第二首诗,诗人选取和描绘了木佛被当做木柴、编钟摆满集市被随意买卖的场景,一艘艘满载的大船似乎运走了整个汴京的情景;流露出对“木佛”被亵渎、 “编钟”被毁弃、京城广遭劫掠的痛心,对蒙古军队无耻与贪婪的鄙视与愤怒。 (对中原文化遭毁灭性摧残的痛心)(3)第三首诗,诗人选取和再现了黄河以北战乱后白骨遍野、土地荒芜、只余几处破屋升起缕缕疏烟的凄惨荒凉景象;流露出对战乱中百姓痛苦的悲慨与深切同情,对蒙古军队残暴行径的愤恨。【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