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62.09KB ,
资源ID:81748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8174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苏省扬州市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为本站会员(可**)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苏省扬州市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1、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年级下学期四月月考语文试卷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礼记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 ”与 的人交往,经常是清且淡;如同作画 淡雅,才能耐看。但写文章,却要 ,一波三折;正如人们游览名山,多爱它的嵯峨多姿, 变化莫测。A. 情投意合 清澈 跌宕起伏B. 情投意合 清新 此起彼伏C. 志趣相投 清新 跌宕起伏D. 志趣相投 清澈 此起彼伏【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恰当”或“不恰当”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情投意合” ,形容双方思

2、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志趣相投” ,彼此有着相同的理想和兴趣因此很投缘,很容易成为知己。第一处,此处是写君子的相交,主要是说理想和兴趣相投缘,应使用“志趣相投” 。 “清澈” ,清净而透明, “清新” ,指清爽而新鲜。第二处,是形容作画的画面清爽,应使用“清新” 。 “跌宕起伏” ,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此起彼伏” ,形容一起一伏,接连不断,高潮迭起,从未止息。用来表示频繁地出现或产生。第三处,是说写文章要曲折,后面说“波三折” ,故应使用“跌宕起伏” 。故本题选 C 项。【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

3、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填入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一诗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春入河边草,_。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A. 疏柳映新塘 B. 潮平路带沙 C. 花开水上槎 D. 胡霜拂剑花【答案

4、】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了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这道题要根据律诗的对仗知识来作答,“入”是动词,所以下句相应位置也是动词,故排除 A、D 项;“边”是名词,所以下句相应位置也是名词,故排除 B 项;故选 C点睛: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 8句超过 8 句 ,即 10 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 8 句完篇的律诗,每 2 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 ,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

5、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鲁迅对我们民族来说,不是一个一般的文人,一个简单的作家。 , , , 。 , ,你看英国到现在有什么事,大家还是会读莎士比亚的著作,不断吸取一些新的东西。放眼全世界来看他的思想不但具有原创性比如说英国的莎士比亚而且具有这个民族精神的源泉性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这样极

6、少数的作家莎士比亚是超越一般的戏剧家的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方式,如本题就是有语境的排序题,然后根据语境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并根据前后的语境来确定前后句,再根据句子中的关联词、代词等确定小句子之间的关系。这段文字出自钱理群:鲁迅是具有民族精神源泉性的作家 ,语段主要是说作家对于民族的意义,全语段分两层。是第一层是说鲁迅这样的作家不简单,是第二层说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至今仍受英国人的高度敬仰,这就可以把六个句子分为两个部分;从后面的语境来看, “你看英国到现在有什么事” ,可见前面应是说英国的莎士比亚,这就说明应

7、放在最后,这就排除 BC 两项;再看前面的语境,前面说“鲁迅对我们民族来说,不是一个一般的文人,一个简单的作家” ,这是说鲁迅对我们民族的价值,后面是推及其他的作家,“放眼全世界来看”引领后面的内容,这就确定了第一句,排除 A 项,故选 D 项。【点睛】对于排序题,答题方法如下:首先要感知语意内容,把握文意的连贯性。1.整体把握,了解语段或句子的中心语意,或找中心句(文眼句) ,或归结各句语意,把握整体主题或主旨。2.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然后进行局部调整,最后整体排列,依据语意的连贯性,把握语句的衔接。语言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不仅要表达得清晰准确,更要连贯畅达、连

8、贯,指能够调整语句之间的顺序,注意前后照应和衔接,要求句子条理清晰,主次分明,文气流畅,音调和谐,紧凑严密,逻辑性强。一看话题是否统一;二看表述角度是否一致;三看语境是否和谐一致;四看语句顺序是否合理;五看语言是否衔接呼应。4.下列各诗句中, “霜”字的含义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B. 一朵妖红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C. 西风吹老梧桐树,仍送新霜两鬓来。D.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答案】C【解析】【详解】该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炼字能力。答题时基本思路是:如果该词含义特别,则要单独解释一下;然后考虑其中是否使用某种表达技巧,如有,则点出来,结合诗句

9、具体分析。如果没有,则把该词放在句中解释内容,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及作用。是否生动形象表现了某人某事某物某现象的特点,是否能烘托某种气氛,是否能传情达意。C 项, “霜”比喻白发,ABD 三项,都是指自然天气现象。故选 C 项 。【点睛】考查诗歌的练字,即赏析某字的妙处。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读懂该句诗写的内容,细细揣摩该字用来表现的对象是什么,该字能表现其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答题步骤: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意境;第三、点出该字有

10、无修辞,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四、点明效果。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西厢记 “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是和美不胜收的绮词丽语,以及意境的创造分不开的。全剧处处有诗的意境,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气氛。B.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之一。剧本中的人物对话,语言优美,音韵和谐,是诗的语言,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C. 茶馆采用了“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不以故事情节为结构线索,而以人物活动为结构要素,体现了西方戏剧结构“三一律”规则。D. 渔父是楚辞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答案

11、】C【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C 项, “体现了西方戏剧结构“三一律”规则”理解错误, 茶馆结构不符合“三一律”要求的“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故选 C。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有人曾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

12、,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此三文遂被并称为抒情佳篇,后世传诵不绝。B. 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借一轩以记三代,睹物怀人,悼亡念存。叙事娓娓而谈,用笔清淡简洁,语言自然本色,不事雕饰,不用奇字险句,力求朴而有致,淡而有味,营造出清疏淡雅的感觉。C. 初唐的早期,诗坛笼罩在南朝糜艳雕琢的宫体诗风之下,南朝的浮艳和北朝的刚劲并未合而为一。但是“初唐四杰”以及一些诗人改变了这种状况,革新了诗风,为五言律诗和七言歌行体的发展作出探索和贡献。D.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巅峰时期,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涌现。盛唐诗人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

13、,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D 项, “盛唐诗人的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理解错误,白居易是中唐诗人,李商隐是晚唐诗人。故选 D。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诲侄等书元稹告仑等:吾谪窜方始,见汝未期,粗以所怀,贻诲于汝。汝等心志未立,

14、冠岁行登,能不自惧?吾不能远谕他人,汝独不见吾兄之奉家法乎?吾家世俭贫,先人遗训,常恐置产怠子孙,故家无樵苏之地 ,尔所详也。吾窃见吾兄,自二十年来,以下士之禄,持窘绝之家,其间半是乞丐羁游,以相给足。然而吾生三十二年矣,知衣食之所自,始东都为御史时。吾常自思,尚不省受吾兄正色之训,而况于鞭笞诘责乎?吾尚有血诚,将告于汝:吾幼乏岐嶷 ,十岁知方,严毅之训不闻,师友之资尽废。忆得初读书时,感慈旨一言之叹,遂志于学。是时尚在凤翔,每借书于齐仓曹家,徒步执卷,就陆姊夫师授,栖栖勤勤其始也。若此至年十五,得明经及第,因捧先人旧书,于西窗下钻仰沉吟,仅于不窥园井矣。如是者十年,然后粗沾一命,粗成一名。及

15、今思之,上不能及乌鸟之报复,下未能减亲戚之饥寒,抱衅终身,偷活今日。故李密云:“生愿为人兄,得奉养之日长。 ”吾每念此言,无不雨涕。汝等又见吾自为御史来,效职无避祸之心,临事有致命之志,尚知之乎?吾此意虽吾兄弟未忍及此,盖以往岁忝职谏官,不忍小见,妄干朝听,谪弃河南,泣血西归,生死无告。不幸余命不殒,重戴冠缨,常誓效死君前,扬名后代,殁有以谢先人于地下耳。呜呼!及其时而不思,既思之而不及,尚何言哉?今汝等父母天地,兄弟成行,不于此时佩服诗 书 ,以求荣达,其为人耶?其曰人耶?汝等出入游从,亦宜切慎。吾生长京城,朋从不少,然而未尝识倡优之门,不曾于喧哗纵观,汝信之乎?吾终鲜姊妹,陆氏诸生,念之倍

16、汝。汝因便录此书寄之,庶其自发。千万努力,无弃斯须。稹付仑、郑等。(选自元稹集 ,有删节)【注】樵苏之地:指薄田。岐嶷:形容幼年聪慧。7.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汝等心志未立,冠岁行登 登:达到B. 以下士之禄,持窘绝之家 窘:穷困C. 吾幼乏岐嶷,十岁知方 方:正直D. 吾终鲜姊妹 鲜:缺少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元稹感激兄长对家庭的贡献和对自己的爱护,为自己年轻时不谙世事、不理解兄长的教诲而感到愧疚。B. 母亲教诲元稹,要他借书而读,不窥园井,使得他能立志于学业,研读深思,终于获得了官职与名望。C. 元稹任谏官,虽因敢于进谏而遭贬谪,但他

17、仍誓言要效力献身于君主,播扬名声于后代,以告慰祖先。D. 元稹读书得陆姓姐夫传授,对诸外甥情感颇深,他叮嘱侄子将此信抄寄陆氏诸生,亦有 “诲甥”之意。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谪窜方始,见汝未期,粗以所怀,贻诲于汝。(2)效职无避祸之心,临事有致命之志,尚知之乎?(3)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10. 元稹对侄辈主要有哪些教诲?请简要概括。【答案】7. C 8. B 9. (1)我被贬官外放刚刚开始,再见到你们的时间难以预期,我简略地把所想的心思,留给你们作为教诲。(2)效命职守从无躲避灾祸的念头,遇到情况就有舍弃生命的心志,你们还知道吗? (3)希望

18、陛下您怜悯我愚拙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或许刘氏能侥幸地安度残年。10. 爱惜光阴,遵守家训,读书进取,谨慎交际。【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词类活用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 项, “吾幼乏岐嶷,十岁知方”中的“方”是道理的意思,语出论语先进:“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故选 C。【8 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

19、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 “母亲教诲元稹,要他借书而读,不窥园井”无中生有,原文仅仅说“忆得初读书时,感慈旨一言之叹,遂志于学” ,而没有涉及教诲他借书而读,不窥园井。故选 B。【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谪窜”名词,贬官外放;“方”时间副词,刚、正;“期”动词,约

20、定时间;“贻”动词,留。 (2)中的“效”动词,效命;“临”动词,面对;“尚”副词,还、尚且;(3)中“矜”动词,怜悯;“听”动词,听任;“庶”副词,或许。【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以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本题要求简要概括元稹对侄辈主要有哪些教诲。从原文中筛选体现对侄辈教诲的内容概括成现代文即可,关键是要找全面,概括时翻译正确。

21、“汝等心志未立,冠岁行登,能不自惧” ,是告诉侄辈爱惜光阴;“先人遗训,尔所详也” ,是告诉侄辈遵守家训;“汝等父母天地,兄弟成行,不于此时佩服诗 书 ,以求荣达” ,是告诉侄辈读书进取;“汝等出入游从,亦宜切慎”,告诉侄辈交友要谨慎。【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 ,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 “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 “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

22、。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译文:告仑侄等:我被贬官外放刚刚开始,再见到你们的时间难以预期,我简略地把所想到的心思,留给你们作为教诲。你们的志向还没有确立,却将要满二十岁而成年了,你们能不自己警惧吗?我不能远以其他人作比,你们难道没见我兄长是如何奉行家法的吗?我们家世代贫困节俭,先辈传下遗训,常怕广置家产会使子孙懒惰

23、,所以家里没有薄田可种,这是你们清楚地知道的。我私下看到我的兄长,二十年以来,以最低的俸禄来维持穷困至极的家庭生活,其中一半要靠奔波在外,向人乞求,来供给家用的不足。然而我生来已经三十二岁了,懂得衣食的来源,是开始于我在东都洛阳任东台监察御史时。我常常自思,我还不能懂得接受兄长严肃地教训,更何况是用鞭笞惩罚,用恶语责问呢?我还有肺腑之言,将告诉你们:我自幼缺乏聪慧的见识,十岁时才懂得道理,父亲严厉刚毅的训导无由听闻,师友的帮助一概没有。记得刚开始读书时,母亲的一句教诲令我感叹,从此就立志于学业。那时还在凤翔,常常向齐仓曹家去借书,徒步拿着书卷,到姐夫陆翰那里拜师求教,那是我辛勤忙碌读书的开始。

24、像这样到了十五岁时,我考中了明经科举,于是就捧着先人的旧书,在西窗下研读深思,几乎足不出户,专心苦学。像这样十年,之后才勉强做了一介小官,略有了一点名气,到现在想起这些,上不能像乌鸦反哺一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下不能减少亲戚的饥寒之苦,抱憾终身,苟且偷生到了今日。所以李密说:“生来希望做人的兄长,得以长期奉养长辈。 ”我每想到这句话,莫不泪如雨下。你们又看到我自从做了御史以来,效命职守从无全身避祸的念头,遇到情况就有舍弃生命的心志,你们还知道吗?我的这些想法,即使我们兄弟之间也不忍心谈及,因为往年我愧任谏官之职时,忍不住个人的小小意见,胡乱干涉朝廷的听闻,在河南洛阳遭到贬谪,我泣血洒泪西归,生

25、与死无法向人诉说。不幸的是我残余的性命尚能保全,重新又担任了官职,常常誓言要效力献身于君前,播扬名声于后代,待死后就可以在地下告慰祖先了。唉!到那时而想不到这一切,已经想到而又来不及了,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现在你们父母健在,兄弟成行,不在这时候刻苦钻研诗书,以求得荣宗显达,那还算人吗?那还可以叫人吗?你们与人交往,也应该非常谨慎。我生长在京城,交往的朋友不少,可是我不曾知道歌楼伎馆的所在,不曾在喧哗的闹市里放纵观览,你们相信这些吗?我少有姐妹,姐夫陆家的各位外甥,我牵挂他们要超过你们。你们趁便抄录这封信寄给他们,希望他们自强奋发。你们千万努力,不要抛弃片刻时间。元稹写付于仑、郑等。阅读下面这首唐

26、诗,完成小题。白田 马上闻莺李白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缫丝 。驱马又前去,扪心空自悲。【注】白田:古地名,位于今扬州境内。缫丝: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11. 赏析首联的表达特色。1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1. 选取五月间(夏日)乡村典型景物黄鹂、紫椹、桑枝等;视听结合, “黄鹂啄紫椹”写视觉, “鸣”写听觉;描绘了夏日乡村生机盎然的图景;色彩明丽,富有画面感。 12. (1)对白田夏日美好景象的欣喜之情:黄鹂“啄紫椹” , “鸣桑枝” 。(2)长期漂泊、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蚕老”而“客未归” 。(3)时光流逝、

27、前途迷茫的悲伤之情:“白田已缫丝” , “空自悲” 。【解析】【11 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首先要通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通过景语、情语和注释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然后仔细揣摩研读要求赏析的诗句,主要从形式上看有无修辞等表现手法,刻画形象是否生动传神,写法是否独到有特色等等;内容上主要考虑所写内容是否情景交融,是否含义隽永内涵深刻等等。最后按照题目要求认真作答即可。本题要求赏析首联的表达特色。首联是“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 ,这是一联写景的诗句。从选材上看,作者选取了五月乡村的一些典型景物黄鹂、紫椹、和桑枝等,充满生机活力,富有画面感;从观察角度上采用视听结

28、合的方式, “啄紫椹”是所见景象,“鸣桑枝”是所听景象,观察细腻,层次分明;“黄鹂” “紫椹”等表示色彩的词语,让诗歌色彩鲜明。【12 题详解】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题目明确要求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作者的哪些思想情感。细读诗歌,仔细揣摩可以发现, “蚕老客未归” ,写桑蚕已老,游子尚未还归,

29、表达长期漂泊、对故园的思念之情;“白田已缫丝” “扪心空自悲” ,写白田这地方已开始缫丝,自己抚胸长叹空自悲叹,表现时光流逝、前途迷茫的悲伤之情;“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 ,写出了五月乡村的典型景象,表达作者对白田夏日美好景象的欣喜之情。整理归纳以上就可以得出答案。【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的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

30、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2)门衰祚薄,_。 (李密陈情表 )(3)_?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长亭送别 )(4)_,一鞭残照里。 (王实甫长亭送别 )(5) 诗三百篇,_。 (司马迁报任安书 )(6)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_。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7)不在沉默中爆发,_。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8)_,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1、 )【答案】 (1). (1)茕茕孑立; (2). (2)晚有儿息; (3). (3)晓来谁染霜林醉; (4). (4)四围山色中; (5). (5)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6). (6)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7). (7)就在沉默中灭亡; (8). (8)人生代代无穷已【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茕茕孑、染、大底、发愤、已。【点睛】考

32、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 ;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 ,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在河之洲陈忠实东过渭河,田堰层迭的渭北高原,被青葱葱的麦子覆盖着,如此博大深沉,又如此舒展柔缦,让人顿然发生对黄土高原深蕴不露的神奇伟力的感动。我的心绪早已舒展欢愉起来,却不完全因为满川满原的绿色的浸染和撩拨,更有潜藏心

33、底的一个极富诱惑的企盼,即将踏访 2000 多年前那位“窈窕淑女”曾经生活和恋爱的“在河之洲”了。确切地说,早在几天之前朋友相约的时候,我的心里就已经在踊跃着期待着了。我是少年时期在初中语文课本上,初读被称为中国第一首爱情诗歌的关雎的,一诵成记,也就终生难忘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哪条河边的哪一块芳草地上,曾经出现过一位窈窕淑女,演绎出千古诵唱不衰的美丽爱情诗篇?神秘而又圣洁的“在河之洲” ,就在我的心底潜存下来。我现在就奔着那方神秘而又圣洁的芳草地来了。远远便瞅见了黄河。它冲出禹门,又冲出晋陕大峡谷,到这里才放松了,温柔了,也需要抒情低吟了,抖落下沉重的泥沙,孕

34、育出渭北高原这方秀美的河洲。这里坦坦荡荡铺展开的绿莹莹的芦苇,在人初见的一瞬便感到巨大的摇撼和震颤。那潜存心底的“在河之洲” ,完全不及现实的洽川之壮美。芦苇正长到和我一般高,齐刷刷,绿莹莹,宽宽的叶子上绣积着一层茸茸白毛,纯净到纤尘不染,我漫步在芦苇荡里青草铺垫的小道上,似可感到正值青春期的芦苇的呼吸,我自然想到那位身姿窈窕的淑女,也许在麦田里锄草,在桑树上采摘桑叶,在芦苇丛里聆听鸟鸣。高原的地脉和洽川芦荡的气颤,孕育出窈窕壮健的身姿和洒脱清爽的质地,才会让那个万众景仰的周文王一见钟情,倾心求爱。我便暗自好笑少年时期自己的无知与轻狂,好逑的君子可是西周的文王啊,那里还有比他更能称得起君子的君

35、子呢!一个君王向一个锄地割麦采桑养蚕的民间女子求爱,就在这莽莽苍苍郁郁葱葱的芦苇荡里,留下诗经开篇的爱情诗篇,萦绕在这个民族每一个子孙的情感之湖里,滋润了 2000 余年,依然在诵着吟着品着咂着,成了一种永恒。雨下起来了。芦苇荡里白茫茫一片铺天盖地的雨雾,腾起排山倒海般雨打苇叶的啸声,一波一波撞击人的胸膛。走到芦苇荡里一处开阔地时,看到一幅奇景,好大的一个水塘里,竟然有几十个人在戏水。这个时月里的渭北高原,又下着大雨,气温不过十度,那些人只穿泳衣在水塘里戏闹着,似乎不可思议。这是一个温泉,大约从文王向民间淑女求爱之前就涌流到今天了。温泉蒸腾着白色的水汽,像一只沸滚的大锅,一团一团温热湿润的水汽

36、向四周的芦苇丛里弥漫,幻如仙境。洽川人得了这一塘好水,各夏都可以尽情洗浴了。温泉自地下冒涌出来,冲起沙粒,对浴者的皮肤冲击搓磨,比现代浴室超豪华设施美妙得远了。在洽川,这样的泉有多起,细如蚁穴,大如车轮。 水经注等多种典籍都有生动具体的描绘。现在成了各地旅客观尝或享受沙浪浴的好去处了。这肯定是我见过的最绝妙的温泉了,也肯定是我观赏到的最壮观最气魄的芦苇荡了,造化给缺雨干旱的渭北高原赐予这样迷人的一方绿地一塘好水,弥足珍贵。我在孙犁的小说散文里领略过荷花淀和芦苇荡的诗意美,前不久从媒体上看到有干涸的危机,不免扼腕;从京剧沙家浜里知道江南有可藏匿新四军的芦苇荡,不知还有芦苇否?芦苇丛生的湿地沙滩,

37、被誉为地球的肺。无需特意强调,谁都知道其对于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功能。在黄河滩的洽川,芦苇在蓬勃着,温泉在涌着冒着,现代淑女和现代君子,在这一方芳草地上,演绎着风流。14. 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 文章第段叙述作者读到关雎时的思想情感,既是承接前文对“在河之洲”的憧憬,也是呼应题目,为后面抒发感情作铺垫。B.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在河之洲”美丽的芦苇荡、在温泉中尽情洗浴的人们,真实地再现了关雎中的社会生活图景。C. 文章结尾内涵丰厚,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自然生态美丽动人,人们尽情享受自然的恩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D. 本文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草一故乡,一土一

38、深情,作者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渭河流域充满了深情。15. 赏析第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16. 请探究文章以“在河之洲”为题的深刻意蕴。【答案】14. B 15. 从视觉和人的内心(心理) 感受角度,运用排比、比拟的修辞手法,又用了虚实相生的写法 以及多组叠词,语言富有韵味,表达了“我”对眼前芦苇的纯净、窈窕壮健的喜爱与赞美。 16. “在河之洲”是窈窕淑女曾经生活、恋爱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神秘的中华远古文明的神往、缅怀。“在河之洲”演绎过周文王与民间淑女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真挚爱情的歌颂、赞美。“在河之洲”有着美丽的芦苇、温泉中有着尽情戏闹的男女,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欣

39、赏、钦慕。“在河之洲”引发了作者对芦苇荡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和谐生态遭到破坏的忧虑以及对人类与大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解析】【14 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 。B 项, “真实地再现了关雎中的社会生活”解读有误,在温泉中尽情洗浴的人们描写的是现实场景。故选 B。【1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

40、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本题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划线的句子。划线句子是“芦苇正长到和我一般高,齐刷刷,绿莹莹,宽宽的叶子上绣积着一层茸茸白毛,纯净到纤尘不染,我漫步在芦苇荡里青草铺垫的小道上,似可感到正值青春期的芦苇的呼吸,我自然想到那位身姿窈窕的淑女,也许在麦田里锄草,在桑树上采摘桑叶,在芦苇丛里聆听鸟鸣” 。首先从修辞角度, “也许在麦田里锄草,在桑树上采摘桑叶,在芦苇丛里聆听鸟鸣” ,这是运用排比;“我漫步在芦苇荡里青草铺垫的小道上,似可感到正值青春期的芦苇的呼吸,我自然想到那位身姿窈窕的淑女”

41、 ,运用比拟手法, “齐刷刷,绿莹莹,宽宽的” ,运用叠词,让语言富有音韵美;从观察角度,这是运用了视觉和人的内心感觉,这段画线的句子描写了“我”看到的芦苇的纯净、窈窕和健壮,表达了我对芦苇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6 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时可从以下五个角度分析:一是思考标题的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二是思考题目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三是思考题目是否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四是思考题目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五是思考题目是不是文章的线索。本题主要是从深层含义的角度来考虑,文中第二、三段说“即将踏访 2000 多年前那位“窈窕淑女”曾经生活和恋爱的“在河之洲”

42、了” ,表达作者对神秘的中华远古文明对的神往和缅怀;第五段怀想“在河之洲”曾演绎过周文王与民间女子的爱情故事,表现作者对美好纯真爱情的赞美和讴歌;第六段写“在河之洲”有着美丽的芦苇、温泉中有嬉戏游玩的游人,表现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喜悦和赞赏;文章最后写由“在河之洲”引发的关于芦苇荡的描写,表达作者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担心生态遭到破坏,并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论老实话朱自清美国前国务卿贝尔纳斯退职后写了一本书,题为老实话 。前不久笔者参加一个宴会,大家谈起这个书名,一个美国客人笑着说, “贝尔纳斯最不会说老实话!”大家也都一笑。贝尔纳斯自题这样一个书名,想来是

43、表示他在做国务卿时有许多话不便“老实说” ,现在无官一身轻了,不妨“老实说”了。中外古今,大家都要求“老实话” ,可见“老实话”是不易听到的。常听人说“我们要明白事实的真相” ,既说“事实” ,又说“真相” ,叠床架屋,正是强调的表现。说出事实的真相,就是“实话” 。买东西叫卖的人说“实价” ,问口供叫犯人“从实招来” ,都是要求“实话” 。人们为什么不肯说实话呢?归根结底,关键是在利害的冲突上。自己说出实话,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虚实,容易制自己,也容易比自己抢先一着。在这个分配不公平的世界上,生活好像战争,往往是有你无我;因此各人都得藏着点儿,让人莫名其妙。于是乎勾心斗角,捉迷藏,大家在不安中猜

44、疑着。向来有句老话, “知人知面不知心” ,还有“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这些处世格言正是教人别说实话,少说实话,也正是暗示那利害的冲突。老实话自然是有的,人们没有相当限度的互信,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了。但是实话总还太少,谎话总还太多,社会的和谐恐怕还远得很罢。不过谎话虽然多,全然出于捏造的却也少,因为不容易使人信。麻烦的是谎话里掺实话,实话里掺谎话。日常的话多多少少是两掺的,人们的互信就建立在这种两掺的话上,人们的猜疑可也发生在这两掺的话上。即如贝尔纳斯自己标榜的“老实话” ,他的同国的那位客人就怀疑他在用好名字骗人。谁能知道他的话老实或不老实到什么程度呢?人们在情感上要求真诚,要

45、求真心真意,开诚相见。但是“心口如一”向来难得,“口是心非”时有不免。不看什么人就掏出自己心肝来,人家也许还嫌血腥气呢!所谓“推心置腹” 、 “肺腑之谈” ,总得是二三知己才成。若是泛泛之交,只能敷敷衍衍,客客气气,说一些不相干的门面话。这可也未必就是假的,虚伪的,他至少眼中有你。有些人一见面冷冰冰的,拉长了面孔,爱理人不理人的,可以算是“真”透了顶,可是那份儿过了火的“真” ,有几个人受得住!本来彼此既不相知,或不深知,相干的话也无从说起,说了反容易出岔儿,乐得远远儿的,淡淡儿的,慢慢儿的。不过,就是彼此深知,像夫妇之间,也未必处处可以说真话。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一个人总有些不愿意教

46、别人知道的秘密,若是不顾忌着些,也会碰钉子的。真话之难,就在这里。毫无事实的空头宣传没人信,有事实可也掺点儿谎,就有信的人。因为有事实就有自信,有自信就能多多少少说出些真话,所以教人信。自然,事实越多越分明,信的人也就越多。不过正反错综,一般人眼花缭乱,不胜其烦,就索性一句话抹杀,说一切宣传都是谎!可是宣传果然都是谎,宣传也就不会存在了,所以还当分别而论。贝尔纳斯将他的书题为老实话 ,那本书总不能够全是谎罢?一个人也决不能够全靠撒谎而活下去,因为那样他就掉在虚无里了。(选自论雅俗共赏 ,有删改)17. 下列关于两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很多人不肯说实话,是因为担心别人知道自己的

47、虚实,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B. 人们不说实话的关键在于社会的分配不公平,人与人之间存在利害的冲突。C. 生活中有老实话存在,人与人才能互信;老实话的多少,决定社会是否和谐。D. 日常的话是实话和谎话两掺的,在两掺的话基础上建立起互信,也产生猜疑。1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提及贝尔纳斯题为老实话的书,自然地引出本文的论题。B. 第段再以贝尔纳斯为例,揭露其用“老实话”的好名字骗人的本质。C. 结尾又提贝尔纳斯的书名,来作为宣传若都是谎言就没法存在的佐证。D. 三次引用贝尔纳斯的例子,既使例证的运用经济高效,又使文章连贯。19. 作者为何说“心口如一向来难得,

48、口是心非时有不免”?结合第段分析。【答案】17. C 18. B 19. 推心置腹的肺腑之言只能对少数知己说;泛泛之交只能说些不相干的门面话;个人的秘密对最亲密的人也有所顾忌。【解析】【17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两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 C, “老实话的多少,决定社会是否和谐”强加因果关系。原文说的是:“但是实话总还太少,谎话总还太多,社会的和谐恐怕还远得很罢”并不能“决定社会是否和谐” ,故答案选 C。【18 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 B,揭露其用“老实话”的好名字骗人的本质。理解有误。再次引用是为了证明人们对两掺话的猜疑。故答案选 B。【19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