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19 学年(2)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红楼梦中的服饰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服饰,但也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 。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 。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 ”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定:“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 ”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红色上。初见黛玉时,服饰以红为主色;群芳夜宴时,枕着红香花
2、枕;祭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 。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红色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产生激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的力量,与他热情奔放的性格暗合。红色也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古代男子常称其女性好友为“红颜知己” 。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红色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红色还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他虽被视为掌上明珠,却处处受羁绊,恨不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的颜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它能使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正是宝
3、玉性格的写照。服饰不但能突现人的外貌和性格,在阶级社会里,更能显示人的地位。贾雨村还是寄住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时,曹雪芹只用“敝巾旧服”四个字就画出了这个落魄文人的潦倒。邢岫烟虽为小姐,无奈家道艰难,只能着“家常旧衣” ,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 。对那些美貌而富贵的人曹雪芹则不惜浓墨重彩。只看看宝玉的佩戴物就知道了。他的帽子是嵌玉紫金冠;颈上挂着饰有“金螭缨络”的项圈;那通灵宝玉,先是用“五彩金丝”系着,后又由莺儿织了一个“梅花络”套上;又有“寄名锁”在神僧面前“寄名”为“弟子” ,再铸一把锁,以示神命锁住;还有道士所画能祛邪的“护身符” 。而地位高至皇妃的元春,曹雪芹又不细写她的服饰了。元春
4、省亲时,我们只看到皇家仪仗队里有人捧着她的“冠袍带履” ,回到家后,也只知道她一次次“更衣” 。到底穿戴如何,没有具体写。这是不写之写之妙。曹雪芹笔下的服饰是在不违背清廷禁律的前提下,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 红楼梦的服饰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摘编自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 ,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虽红楼梦中所涉服饰存在汉族元素,审美价值颇高,但却未触犯清廷禁律。B. 因为红色最符合宝玉个性心理,所以,曹雪芹笔下的宝玉始终全身穿戴红衣红饰。C. 从宝玉身上的各种安全饰物中,我们可看出贾宝玉在贾府中备受呵护、地位至高。
5、D. 服饰描写是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也是促进封建审美规律形成的重要元素。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中援引徐珂、赵振民两人著作中的言论,说明了“褂子”是清人独有的服饰类型。B. 作者由表及里,从宝玉的穿着服饰中,探究出了人物性格的深层内蕴,论解深刻。C. 贾雨村、贾宝玉的服饰比对描写,说明“突显地位”是曹雪芹服饰描写的重要原则。D. 文章以“服饰文化”为主线,串联起了红楼梦人物形象、审美艺术等诸多内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中人物服饰描写手法多样,各具特色,体现出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艺。B. 曹雪芹笔下的服饰受封建社会思想影响,深入
6、品赏时,我们需了解写作时代背景。C. 解读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特点,从服饰入手是解读方法中最为便捷、高效的。D. 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因而,该书是研究清人服饰情况的重要文献。【答案】1. A 2. A 3. C【解析】【1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 项, “曹雪芹
7、笔下的宝玉始终全身穿戴红衣红饰”扩大范围了,按照原文“他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红色上” ,可知选项肢“宝玉始终全身穿戴红衣红饰”表述扩大范围。C 项, “地位至高”过于绝对。宝玉地贾府极爱宠,但不能说地位至高。D 项,结合原文末段“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 ,可知,封建审美规律的形成在前,而选项中“也是促进封建审美规律形成的重要元素”便混淆了先后关系。故选 A 项。【2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
8、些论证方法。A 项, “是清人独有的服饰类型”曲解文意。从徐珂、赵振民两人的相关言论中,并不能得出“独有”之义。故选 A 项。【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 项, “从服饰入手是解读方法中最为便捷、高效的”无中生有。结合原文内容,看不出“从服饰入手是解读方法中最为便捷、高效的”的意思。故选 C 项。【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9、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
10、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 ,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 ”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
11、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4. 选出对黛玉的心
12、理描写和对贾母的第一段语言描写理解正确的一项( )A. 黛玉对王熙凤的放诞无礼不满,贾母此语是为了缓和这种气氛。B. 黛玉对贾府的规矩产生怀疑,贾母此语则充满了对王熙凤的喜爱。C. 黛玉推测出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贾母此语充满了对熙凤的喜爱。D. 黛玉意识到贾母对熙凤的喜爱,贾母此语则是掩盖这种喜爱之情。5. 王熙凤初见黛玉时的表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6. 王熙凤的出场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4. C 5. 喜 悲喜。王熙凤善于逢迎和做作,她的悲喜全是冲着贾母而来,为的是时时处处讨贾母喜欢。 6. 出场的特点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表现出王熙凤在贾府地位之特
13、殊,性格之泼辣。【解析】【4 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具体考查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来理解。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礼教规矩不可逾越,王熙凤的出场,采取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她的放诞无礼与众人的敛声屏气形成鲜明对比,可见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黛玉聪明通透,自然能看出这一点。而贾母作为封建大家长,对王熙凤的行为不但没有责备,反而以戏谑的口气向黛玉介绍,这些看似不合规矩的做法,表现出她对王熙凤的喜爱。故选 C。【5 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来理解,找出文中人物的描写,仔细体会这样
14、说这样做的原因。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这些动作、表情及语言,表现出王熙凤的“喜” ;接着“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表现出她的“悲” ;然后“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 ,表现出“喜” 。【6 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情节设置以及人物塑造的手法。解答此类题目,要找出文中相关的描写,判断其特点以及对人物塑造的作用。本题“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
15、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可见王熙凤出场的特点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这“笑”与众人的“敛声屏气”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王熙凤在贾府地位之特殊,性格之泼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2018 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
16、考” )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浙江省外语种目和 3 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 (满分 70 分) ,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 (满分 100 分) , “一考两用” 。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
17、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摘编自边新灿等中国考试:全国 30 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 )材料二:2017 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 1400 所高校里,有 500 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
18、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 3 门的占 33%,2 门的占 8%,1 门的占 5%。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 95%的专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 66%的专业,比现行高考 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各高校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比例 各科目考生选考比例(摘编自“浙江省教育考试网”刊文2017 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考统计 )材料三: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根
19、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 。 “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刊文27 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
20、炉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参考 )材料四: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毕业的 2017 年起,除特殊类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提前录取外,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按专业(类)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各省级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 门对应即可”的机制。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浙江在2014 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 ,实行基于专业的
21、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摘编自“南昌教育信息网”刊文借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B. C. D.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各省施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录取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投档到院校录取变为投档到专业录取,录取批次将逐步取消。B. 改革后,试题命制将实行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各省自主命制选考科目试题。C. 从 2017 届浙江考生选考数据看,考生选考受高校各专业指定的选考科目、科目组合可选考专业比
22、例的影响较大。D. 改革后,考试成绩不再是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从而打破“一考定终生” 。9. 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7. C 8. C 9. 了解本省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规划个人人生及专业发展方向;关注高校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合理选择科目组合;立足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兴趣与特长,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解析】【7 题详解】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考核的方式是用框架图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 C 项,上海市对
23、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有可能出现不同年级学生参加同一次考试的现象。故选 C。【8 题详解】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 A 项,“从投档到院校录取变为投档到专业录取,录取批次将逐步取消”错误,录取方式“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 。B 项, “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错误,必考科目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D 项, “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错误,综合素质评价只
24、是作为录取参考,并非依据, “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属无中生有。故选 C。【9 题详解】此题考核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点,然后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此题要求就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谈自己的看法,文中材料一讲的是各省高考方案的比较,由此可知要了解本省的方案;材料二谈选考和所选专业的,由此可以谈规划自己的未来方向;材料三谈的是录取和个性培养的问题,由此可以谈合理选择科目组合,培养兴趣与特长。总之要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
25、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刘禹锡,字梦得,世为儒。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善五言诗。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田员外郎,兼崇陵使判官。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
26、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 ,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 ”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 ”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 ”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
27、者五国。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非及天下。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 ”当时不用其言。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 ”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会昌二年
28、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选自新唐书刘禹锡传有删改)注释:太学辟雍:指国家设立的大学。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B. 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C. 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D. 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五言诗,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唐以前的五言诗通称为“五言古诗” ,初唐后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
29、。B. 礼部尚书, “三省六部”中礼部的最高长官,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财政、科举等事务的大臣。C. 秩满指古代官吏的俸禄,也指古代官职级别,如“委之常秩” , “贬秩三等” 。秩满意为古代官吏任期届满。D. 禁中,也作“禁内” ,指帝王、后妃等所居宫内。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叔文得势时,名重一时的刘禹锡受到重用,王叔文失势后,刘禹锡也受到牵连,被连续贬官。B. 刘禹锡的诗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涉嫌讽刺,招致朝廷的不满,最终被贬为播州刺史。C. 刘禹锡认为培养人才不应过分注重祭祀孔庙的形式,应该省出钱来增加
30、教育的投入,但意见没有被采纳。D. 文中交代白居易与刘禹锡在诗歌方面的唱和往来以及白居易为之作序,意在侧面衬托刘禹锡文学成就。13.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2)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刘禹锡因为名气在当时很大, (王叔文)和他交往,叔文经常称赞(刘禹锡)有做宰相的才能。(2)裴度没有话回答了。 (过了一会儿)宪宗改变了(严厉的)脸色说:“我所说的,是责备做儿子的事,但不想伤他母亲的心。 ”【解析】【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
31、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 “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这段话是说“少数民族的风俗喜好巫祝,每次祭祀,敲着鼓跳舞,一定唱俚俗的歌词。刘禹锡有时参与这些活动,于是依据楚辞作家的作品,写了新的歌词来教给巫祝” ,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蛮俗” “巫” “俚辞” “禹锡” “其间” “骚人之作”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好”是动词,意思是“喜好” ,宾语是“巫” ,故应在
32、“巫”后断开,排除 AD 两项;“于其间”是后置状语,与前面的谓语不能断开,这就排除 B 项,故选 C 项。【11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 项, “礼部主管朝廷中的财政”错误, “财政”应该归户部掌管,不是礼部的职权。故选 B 项。【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
33、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 项, “被贬为播州刺史”错误,文中说的是“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可见应是改调去连州,又迁任夔州刺史。故选 B 项。【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 “以” ,因为;“名重一时”省略介词“于” ,应为“名重于一时” ,在当时名声很大;“与之交”省略主语“王叔文”
34、 , “之”代词,代指刘禹锡;“每” ,经常;“器” ,才能。第二句中, “无以” ,没有来;“对” ,回答;“改容” ,改变脸色;“责” ,责备;“然” ,然而;“其” ,代词,他的。【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35、。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 、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 “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
36、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 “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 ,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解答概括归纳文章
37、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
38、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刘禹锡,字梦得,家中世代是儒生。 (刘禹锡在)贞元九年被提拔为进士的等第,荣登博学宏辞科。 (刘禹锡)精通写文章,善于作五言诗。贞元末年,王叔文被太子欣赏任用,刘禹锡因为名气在当时很大, (王叔文)和他交往,叔文经常称赞(刘禹锡)有做宰相的才能。太子继承皇位后,朝廷中的重大议题和秘策多出自王叔文之手。 (王叔文)请刘禹锡和柳宗元在宫
39、中商议(国事) , (刘、柳)所提出的观点都被(王叔文)采纳。 (刘禹锡)被授为屯田员外郎,兼任崇陵使判官。王叔文(的改革)失败后, (刘禹锡)被牵连贬为连州刺史, (还)没到(连州) , (又被再)贬为朗州司马。 (朗州)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风气落后,满眼都是不同(于文明地区)的风俗,没有可以交谈的人。刘禹锡在朗州十年,只能用写文章和吟咏诗文来陶冶性情。少数民族的风俗喜好巫祝,每次祭祀,敲着鼓跳舞,一定唱俚俗的歌词。刘禹锡有时参与这些活动,于是依据楚辞作家的作品,写了新的歌词来教给巫祝。所以武陵溪洞之间的夷人唱的歌,大多是刘禹锡写的歌词。元和十年, (刘禹锡)从武陵被召回(京城) ,
40、宰相又想安排他到郎署(任职) 。但刘禹锡写了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 ,诗中有讥讽之意,执政的人很不高兴,又被贬出(京城)做播州刺史。诏书下达后,御史中丞裴度奏禀(皇帝)说:“播州特别偏远, (是)猿猴居住的地方,刘禹锡母亲八十多岁了,不能(跟着儿子)前去, (就)将与她的儿子死别,(我)担心(这样会)伤害陛下以孝治天下的方针,请求您稍稍往近的地方调动(他) 。 ”宪宗说:“做人儿子的应该谨慎做事,不让父母担忧。像刘禹锡这样有名望的人,更不能饶恕了。 ”裴度没有话回答了。 (过了一会儿)宪宗改变了(严厉的)脸色说:“我所说的,是责备做儿子的事,但不想伤他母亲的心。 ”于是改调(刘禹锡)去连州,又迁
41、任夔州刺史。刘禹锡曾经感慨天下学校荒废,就上书给宰相说:“言官说天下缺少读书人,却不懂得培养人才的方法,不是上天不降生人才,而是(人才被)湮没不能发展的缘故。这就如不耕田而只感叹仓库没有剩余的粮食,可以(这样)吗?贞观的时候, (全国有)学舍一千二百处,学生门徒三千多人,外国派年轻人来跟着学习的有五个国家。现在学校坍塌荒废,学生门徒缺少,不是管教育的官员不努力,问题是没有资金来供给。过去,凡是管教育的官员,在春秋两季向先师(孔子)祭奠,只是在国立大学里这样做,没有遍及天下的学校。现在地方州县一年四季都在孔子庙中祭奠,恐怕这不是孔子的意思。请求废除全国地方州县每年四季祭奠孔子的制度,登记那些(用
42、来祭奠)的资财,把一半给予所隶属的地方州县,让(地方)增设学校,拿另一半给国立大学。 (这些钱)可以营建学舍教室,制备教具,丰富(师生的)饮食,那么古时的风气,明显地可以恢复了。 ”(朝廷)当时没有采用他的主张。刘禹锡晚年和少傅白居易交好,诗词文章, (当时)没有在白居易之上的人。 (白居易)常常和刘禹锡相互和诗酬答,于是(白居易)集录这些诗并为之写序说:“彭城刘梦得是诗人中的豪者。他的(诗)锋芒突出,很少有敢和他对诗的。我自不量力,常常和他对诗。互相呼应的人声气相同,交锋的人力气相当。 (我们两人)一去一回(互相唱和) ,想要停也停不下来。太和三年春天以前,用纸墨记录下来的(诗) ,共一百三
43、十八首。 ”开成初年, (刘禹锡)又做了太子宾客分司,不久授为同州刺史。任期满,做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 (刘禹锡)会昌二年七月去世,去世时七十一岁,被追赠为户部尚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杜 甫力疾坐清晓,来诗悲早春。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注】力疾:病中用力起身。来诗:指杜甫的表丈李都督写给杜甫的诗,杜甫此诗为应和之作风尘:指天下尚处于战乱之中。14. 这首诗的体裁是( )A. 古风 B. 律诗 C. 绝句 D. 乐府15. 首联“悲早春”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全诗是怎样表现“悲”情的?请简析。【答案】14.
44、B 15. 直接抒情, “愁伴客”写出诗人客居他乡的羁旅之悲; “老随人”写出诗人年老多病的感伤;借景抒情,生机勃发的早春美景与自己的衰老形成强烈对比,乐景写尽哀情;四海战乱,难悲情愈盛。【解析】【14 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常识。具体考查诗歌的体裁。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体裁,特别是绝句、律诗的特点,然后针对选项进行判断。这首诗包含四联、八句,中间两联对仗严谨,二、四、六、八句押韵,符合律诗特点。故选 B。【15 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借助题目、注释、背景及作者的有关情况全面了解诗歌,然后仔细阅读诗歌,抓住关键词句判断用到的手法,理解蕴含的感情。颔联
45、“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因读来诗转添了自己的哀愁,又缘愁而更伤自己的日益衰老。 “愁伴客” “老随人”直接抒情,写出诗人客居他乡的羁旅之悲,年老多病的感伤。颈联“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写实,说在大好的春天里,红色的桃花娇嫩吐艳,青色的杨柳新抽枝叶,借景抒情,生机勃发的早春美景与自己的衰老形成强烈对比,乐景写尽哀情。尾联“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写面对良辰美景遥念故乡从未中断,想到四海之内仍战乱不已,风尘满布,世乱未靖,归期无日,不免于伤春伤老。诗人由眼前春景更触动思乡之情。诗中抒发了诗人伤春、伤老和流落他乡的羁旅之情。【点睛】律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
46、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 ,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本题可根据所给诗歌的形式判断出此诗歌是律诗。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秋兴八首(其一) 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直接抒发作者故园之思的句子是“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多处写到月,如“_”一句借江水寒凉、月色惨白清冷之景色,抒发离别之情;“_”一句通过冷月无声来反衬音乐强大的感染力;“_”一句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凉心情。(3) 蜀道难中,诗人
47、提醒人们因为蜀道地形险要,若被恶人控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要警惕战乱的两句是“_,_” 。(4)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夔州峡口秋江景物特点,映衬诗人心绪起伏、波澜跌宕的两句是“_,_” 。【答案】 (1). (1)丛菊两开他日泪, (2). 孤舟一系故园心。 (3). (2)别时茫茫江浸月 (4). 唯见江心秋月白 (5). 绕船月明江水寒 (6). (3)所守或匪亲 (7). 化为狼与豺 (8). (4)风急天高猿啸哀 (9). 渚清沙白鸟飞回【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48、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1)中的提示语是“双关” “直接抒发” ;(2)中的提示语是“江水寒凉、月色惨白清冷” ,注意“茫” “唯” ;(3)中提示语是“恶人控制” ,注意“匪” “豺”字。 (4)中的提示语是“秋江景物” “心绪起伏” ,注意“啸” “渚”二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2018 年高考全国卷中 3 道有关“知识产权”的语文阅读题刷爆了朋友圈。不妨说,这是“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正在( )。研究与事实告诉我们,知识产权对世界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驱动作用。发达国家关注一直如何抓住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动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进而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新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开放创新 ,知识产权制度何去何从?面对开放创新,知识产权制度不能 。世界迎来了新的科技革命,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速。我们也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战略,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顺应新科技革命的浪潮,赋予知识产权制度时代特征和独特的现实意义,嵌入中国经验和方案,引领全球创新的发展,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知识产权”从 的专业术语,到人们 的媒体热词,进而入选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