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173KB ,
资源ID:79219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7921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安徽省合肥第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安徽省合肥第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1、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骚”传统,又称“风骚传统”,即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所形成的文学精神的传统。 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是对维系群体利益的“礼” “义” “和” “孝” “敬”“德”等伦常的形象再现,而骚则是对支撑个体存在的理想、信念、情感的浪漫表述。随着全球化引发的本土文化的深刻变化,在当代中国,文学领域内“我(们)是谁”的认同问题被推上了理论前沿,逼迫我们作出回应和解释。 “诗骚传统”所特有的道德承担和哲学品格在当代社会正可以成为医治当下文学疾患的良药,成为正在重建中的具有当代性和民族性的“新文学”的重要基础。首先,弘

2、扬“诗骚”传统关注现实人生的精神,使当代文学重新担负应有的社会责任。由周代礼乐文化孕育而成的诗,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不仅内涵着儒家的礼教、乐教思想,也体现着儒家所提倡的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与贤人政治观念。先秦时期中华人文精神不是空想的,不是神道,而是和理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力求符合实际的、辨证理论观点的结晶。而这一点正是中华人文精神得以“自强不息” 、永不衰竭的主要原因。其次,提倡“诗骚传统”中兼济与独善相结合的人格,使当代文学成为重塑国民灵魂的一个重要途径。 “诗骚传统”形象地展示和诠解了先秦哲人的人生智慧,倡导勤学好问、刚毅自省等优秀品质。历代对诗的阐释发挥构成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

3、派在人生诸观念,比如苦乐观、生死观、穷达观、处世原则等多方面的内在意义。忠信诚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价值系统,成为历代文人在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时的重要思想支撑点。再次,发扬“诗骚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使当代文学成为价值的引领者。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精神在中国古代从来不是借助抽象的概念建构而成的,而是通过诗、骚加以形象的表述,又以“诗骚传统”的延续而代代相传。 诗 骚在被儒家经典化的过程中,其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倾向被逐步地发掘出来。随着历代文人的讽诵,儒家的思想也代代相传。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展示了人在现实中进与退的矛盾冲突和精神层面的取舍与延宕。历代文人在对屈骚的解读中反观自我,在他所

4、处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由此可见,“诗骚传统”实际上就是古典人文精神和中华民族文脉的载体,历代能得此传统之真义的文人,才是中国文脉与人文精神的承担者。立足当下文学时代性、民族性缺乏的现状,借助于对诗骚传统形成历史的梳理及再阐释和再承续,我们便可以找回我们民族精神的源头,找回那使人的信念清澈明晰的真理。(摘编自论“诗骚传统” )1. 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经典化是“诗骚”传统形成的重要环节,二者虽然并称,却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B. “诗骚”传统是诗经 “楚辞”所形成的文学精神的传统,是古典人文精神和中华民族文脉的载体。C. 诗 骚内涵丰富,都涵盖了儒家的礼乐思想、处事

5、原则、人生观念、优秀品质、价值系统等方面。D. 诗骚传统中蕴含人文精神和道德倾向的理性精神,体现了先秦时期强调实际和辩证的理性思维特点。2. 下面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针对新时期当代文学缺少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问题,提出了发扬“诗骚传统”以解决该问题的观点。B. 文章通过“诗” “骚”不同内涵的对比,突出了“诗”中所蕴含的中华人文精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C. 文章从社会责任、重塑国民灵魂、价值引领三个方面阐述了发扬“诗骚传统”对于当代文学的重要意义。D. 文章通过“诗骚传统”的丰富蕴涵对历代文人产生重要影响的阐述,论证了当代文学发扬这一传统的必要性。3. 根据原文内容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当代文学中,有些作品不关注现实人生,不传递社会理想,因而没有承担起文学所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B. 当代文人如果缺少兼济与独善相结合的人格和刚毅自省等品质,就无法成为中国文脉与人文精神的承担者。C. 当代文学如果要成为承续中华文脉的载体,就需要在精神内涵与艺术形式两个方面都传承发扬“诗骚传统” 。D. 随着全球化引发的本土文化的深刻变化,当代文学应致力于“诗骚传统”当代意义的阐释与民族性的重构。【答案】1. B 2. B 3. C【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

7、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 项, “两种完全不同”表述错误,从文中可以看出这两者之间还是有共同之处;C 项,混淆了诗 骚的内涵与“诗骚传统”的内涵两个概念,选项中所列出的是“诗骚传统”的内涵;D 项, “体现了先秦时期强调实际和辩证的理性思维特点”表述错误,体现这一点的是“先秦时期的中华人文精神” 。故选 B。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

8、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 项, “突出了诗中所蕴含的中华人文精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表述错误。文章开篇“诗” “骚”的不同内涵的作用是对“诗骚传统”进行界定。故选 B。【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

9、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 项,结合文本内容“诗骚传统实际上就是古典人文精神和中华民族文脉的载体,历代能得此传统之真义的文人,才是中国文脉与人文精神的承担者”分析可知,文章并没有论述在“艺术形式”方面传承发扬“诗骚传统” 。故选 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目送龙应台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

10、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始。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象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

11、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

12、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

13、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层,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

14、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送儿子上小学时,第一次上课的铃声响起,华安不断地回头,母子视线隔空交会。这一处描写表现了孩子离开母亲时的不安与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与不舍。B. “告别时,照例拥抱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华安到了青春期,逐步自立,需要个人空间,不再像幼小时那么依赖父母。C. “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 ,华安已经成年,拥有自己的世界,他的内心,有些地方不需要父母进入。D. “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含蓄地表示:除了亲人,世上还有其他牵绊

15、,也只能目送,只是这份感情作者也不甚明了,只是“仿佛” 。5. 文章标题叫“目送” 。请分析概括“目送”包含了作者的哪些感情。6. 文中有两处出现同样的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1)文中“小路这一端”和“小路转弯的地方”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 (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中“不必追”的理解。【答案】4. D 5. 一次次地目送儿子的背影离去,因儿子日渐疏离,母亲产生的不舍与失落与父亲的一次次告别

16、,目送父亲远去,感受深沉父爱,表达了对生命枯萎的无奈、感伤。6. (1)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形象地表现了人与人(或亲人之间)之间无形的距离,(2)从儿子角度看,不必追,是因为成长,子女终要长大,脱离父母怀抱;从父亲角度看,不必追,是因为衰老,生命终将枯萎。两个不必追,寄托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成长与衰老,都是必然。表现了作者惆怅、无奈,而又豁达的复杂滋味。【解析】【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要

17、求选出“不正确的” “一项” 。本题中,D 项, “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含蓄地表示:除了亲人,世上还有其他牵绊,也只能目送,只是这份感情作者也不甚明了,只是“仿佛” ”属于曲解文意,结合下文,另一个背影指的是父亲的背影。故选 D。【5 题详解】此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要求探究标题的丰富意蕴,说明题目蕴含的感情。这个题目出题角度新颖,一方面考查考生对题目的作用理解,又巧妙地考查了学生的分析概括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找准区间,然后结合散文的主旨理解题目包含的感情。题目是“目送” ,我们首先锁定区间,找到它在文中出现的位置,第一次是“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

18、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第二次是“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两次分别是与儿子和父亲的告别,其中“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集中写出儿子长大后与自己日渐疏远和隔阂,作者内心既有不舍又有几分落寞;“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写出了父爱的深沉, “火葬场的炉门前,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表现父亲去世,目送父亲火化,感受到生命枯萎,却只能无奈接受,写出了自

19、己的无奈之情。【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修辞手法和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对于修辞手法,需要考生精准理解各种修辞的内涵和特点,并能够准确判断出来;对于重要语句,首先要回到原文语境中去考量,从基本含义入手,进一步思考有无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等深层含义,结合文章主旨和题目要求作答即可。本题中第一问“小路这一端”和“小路转弯的地方”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原文“你和他的缘分。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两次出现,这里说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用“小路”是比喻,形象说明人和人之间的那种隔膜和疏远的关系

20、,人和人之间有无形的距离;第二问要求结合全文,谈谈对文中“不必追”的理解。结合全文发现, “不必追”的对象有两个:儿子和父亲。进一步就是思考“不必追”的原因, “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从儿子的角度说,是因为儿子长大,要脱离父母的怀抱,从父亲角度看,是因为年老体衰,并且生命要走向尽头。综合起来联系主旨看, “不必追” ,体现了作者对于生命的认识和体察,不必追,是她觉悟到儿子的成长和父亲的衰老都是生命的必然,作者对此虽然有无奈也有感伤,更多的体现了豁达和了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1) ,柩有声如牛。卜偃(2)使大夫拜

21、,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3)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4) ,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 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5) ,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 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选自左传注:(1)绛,晋国国都。 (

22、2)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 (3)管,钥匙。(4)勤:劳苦。所:处所。无所:一无所得。 (5)中寿:次于上寿为中寿,七八十岁上下。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B.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C.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D.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8.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春秋时期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而晋、秦国君的爵位分别是侯、伯。B. “庚”属于天干, “辰”属于地支,干支相配以纪

23、年月日,文中“庚辰”是纪年。C. 卜即预测吉凶,古时用龟甲预测称卜,用蓍草预测称筮,合称卜筮。D. “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文中的“孟子”是对秦将孟明的称谓。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晋文公出殡时,棺中发出牛叫般的声音,掌管卜筮的官员从而解读出他的命令。B. 秦将杞子守卫郑国,却趁着掌握郑国国都北门钥匙的机会,劝秦穆公袭取郑国。C. 蹇叔送秦军出征时,哭师又哭子,是因为他预见到秦军必然失败,再也回不来了。D. 蹇叔不仅预见到秦军必败,而且指出了被攻击的具体地点,所以秦军放弃行动了。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

24、谁不知?(2)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答案】7. C 8. B 9. D 10. (1)劳苦却毫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况且行军千里,难道谁会不知道?(2)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躲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解析】【7 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解答此类题目,考生首先要还原到语境中结合上下文认真揣摩仔细辨别,可以采用排除法或者直

25、选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句中“无乃乎”是固定搭配,排除AD;“劳师”和“袭远”是以“以”连接的顺接动宾结构,不可拆,排除 B。故选 C。【8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考查的主要是官制。B 项, “庚属于天干,辰属于地支,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庚辰是纪年”解释错误。原文“庚辰”用在“冬”后

26、面,很显然是表示某一天。故选 B。【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 “蹇叔不仅预见到秦军必败,而且指出了被攻击的具体地点,所以秦军放弃行动了”解说有误,文章最后说“秦师遂东” ,秦军没有放弃行动。故选 D。【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27、。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无所” ,无所得;“悖”叛逆;“且” , 况且;“其” ,难道。 (2)中的“陵” ,山头;“辟” ,通“避” ,躲避;“是” , 这;“尔” ,你。【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

28、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译文: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

29、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 ”于是秦国军队东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阙题(唐)刘昚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30、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注)阙题:即缺题。 “阙”通“缺” 。因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每:每当。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 “道由白云尽”句云路并写,表明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B. “闲门向山路” ,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C. “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D. 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而来,又随着流水而去,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伤。12. 诗人善于从感官角度表现景物特点,尤其写水的句子堪称精妙。请结合诗歌颔联简要赏析。【答案】11. D 12. “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写出了春花翩然

31、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以春的气息与活力,而且通过这些迷人的景致传达出作者在溪水旁边、柳树掩映、阳光映照的幽雅清寂的书斋中惬意悠闲、怡然自乐、甘于淡泊的生活。【解析】【11 题详解】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D 项, “淡淡的忧伤”错,诗歌表现的是诗人淡泊的情怀。【12 题详解】此题考核赏析诗

32、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写景的方式,答题时注意打出手法,然后分析效果,此题题干中给出“从感官角度表现景物特点” “尤其写水的句子堪称精妙” ,诗句“春与青溪长” “远随流水香” “时有落花至” 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以春的气息与活力,而且通过这些迷人的景致传达出作者在溪水旁边、柳树掩映、阳光映照的幽雅清寂的书斋中惬意悠闲、怡然自乐、甘于淡泊的生活。【点睛】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

33、方式。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商隐夜雨寄北中诗人从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_ ,_ ”的愿望,反衬了诗人此夜的孤寂。(2)屈原离骚中借美女被众女造谣中伤比喻自己才美品高却被诬告的句子是“_ ,_ ”。(3)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回想当年与男子在一起的欢乐场面的两句是:_,_。(4)曹操在短歌行中呼唤老朋友,想象旧友重聚欢宴,想起往日情谊的两句是:_,_。【答案】 (1). (1)何当共剪西窗烛 (2). 却话巴山夜雨时 (3). (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4). 谣诼谓余以善淫 (5). (3)总角之宴 (6). 言笑晏晏 (7). (4)

34、契阔谈 (8). 心念旧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剪、嫉、蛾眉、谣诼、善淫、总角、晏晏、契阔、谈、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 “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

35、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 “翻船” ,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 ,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随着网上购书与数字化阅读越来越方便,实体书店遭遇了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在 中艰难生存着。近年来,火爆的楼市使得房屋租金也 ,实体书店销售面积较大,房租的上涨切实增加了经营成本。在数字化的时代,( ),更多读者成为数字原住民,不仅消费方式数字化,而且阅读方式也数字化,这样的变化

36、对整个图书销售行业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实体书店用什么留住读者?一些书店经营者 ,更新经营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最美书店、尝试24 小时不打烊、开启书店住宿新模式邀你与书同眠一时间,新型书店 。国家也出台了免收营业税等措施,从政策上扶持实体书店。根据全国图书产业监测数据显示,实体书店营业额从 2O15 年开始以每年 7%的速度发展着。转型后的实体书店正在迈进春天。14.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风雨飘摇 水涨船高 改弦易辙 层出不穷B. 朝不保夕 水涨船高 改头换面 层出不穷C. 风雨飘摇 随波逐流 改弦易辙 与时俱进D. 朝不保夕 随波逐流 改头换面 与时俱进15. 文

37、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根据全国图书产业监测数据显示,实体书店营业额从 2015 年开始以每年 7%的速度发展着。B. 根据全国图书产业监测数据显示,实体书店营业额从 2015 年开始以 7%的速度每年增长着。C. 全国图书产业监测数据显示,实体书店营业额从 2O15 年开始以 7%的速度每年发展着。D. 全国图书产业监测数据显示,实体书店营业额从 2015 年开始以每年 7%的速度增长着。16.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过去那种去书店购书、与书相遇的生活方式已改变了读者B. 过去与书相遇、去书店购书的读者的生活方式已发生改变C. 过去读者去书

38、店购书、与书相遇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改变D. 过去那种与书相遇、去书店购书的生活方式已改变了读者【答案】14. A 15. D 16. C【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风雨飘摇:形容局势很不稳定。朝不保夕:形容情况危急。结合“实体书店遭遇了来自多方面的压力” “艰难生存着”分析,选用“风雨飘摇” 。水涨船高: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提高。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没有主见,盲目地随着别人行动。结合“火爆的楼市使得房屋租金”分析,选用“水涨船高” 。改弦易辙:比喻改变计划或

39、做法。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含贬义。结合“更新经营理念,创新发展模式一时间”等分析可知,选用“改弦易辙”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结合“新型书店”及语境内容分析,选用“层出不穷” 。故选 A。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15

4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画线句有“结构混乱”和“搭配不当”两种语病。 “根据数据显示”存在着结构混乱,可改为“根据数据”或“数据显示” ,排除 A 项、B 项。 “营业额”与“发展”无法搭配,排除 C 项。选项设置中,用“以每年 7%的速度增长”的语序,来迷惑考生,选择时,应加以辨析。故选 D。【1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

41、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从语脉来看,所填句子的核心意思应该是“数字化时代,读者购书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改变” ,而非“生活方式改变了读者” ,在“生活方式”前有多重定语,文段强调的是购书方式的变化,所以, “过去读者去书店购书、与书相遇的生活方式”既符合文意,也更连贯。故选 C。17.下面是一封表扬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安排,我社区需在考场外设立“高考服务点”

42、,正当我们为工作人员有一点不够而焦虑时,你们学校中文系 2017 级叶帆同学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他荣幸地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为此我们不得不向叶帆同学说声谢谢!我们还要真诚感谢学校的惠允!【答案】答案示例:“有一点不够”改为“较少”“你们学校”改为“贵校” ; “荣幸”改为“义不容辞” ;“不得不”改为“特” ;“惠允”改为“支持”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

43、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 “有一点不够” ,口语化,不合表扬信要求,改为“较少” ;尊称别人的学校,应该用“贵校” ;“荣幸” ,荣耀而幸运,一般是表现自己谦虚的意思,改为“义不容辞” ;“不得不” ,作为义务或必要做的,不符合语境,改为“特” ;“惠允” ,敬辞,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改为“支持” 。【点睛】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第,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

44、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把敬辞用在自己身上就很可笑;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18.下面是某校图书馆办理借阅证的工作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100 个字。【答案】初次办理借阅证,学生需按要求提交信息,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办理:教工则持工作证或报到手续办理。如果借阅证丢失需补办,个人先在网上挂失,挂失两周后持个人工作证或学生证到图书馆办

45、理补办手续。【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此类试题解答时,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某校图书馆办理借阅证的工作流程图” ,答题时注意搞清图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需要注意要素“初次办理” “补办”的并列关系;结合“学生” “教工”等要素,结合箭头指向,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表述即可;需要注意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结束】对于流程图图文转换解题时:解题时应先认真阅读图片及说明,对考题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1)解读时先确定叙述顺序,(2)方框

46、里的词语不能被遗漏; (3)注意箭头走向,不能违背这一顺序;(4) 若横线上出现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不能遗漏;(5)适当增补字词以便衔接连贯。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子路救起落入井里的牛,牛的主人答以谢礼,子路接受了。子贡为一位在异国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赎身,依照鲁国法律,政府予以酬金,子贡却拒绝了。孔子表扬了子路,批评了子贡。因为子路接受酬报,会鼓励更多的人行善。而子贡拒绝酬报,只成就了个人名节,却可能令其他无力承担相应成本的人为难,而放弃行善。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答案】规则更重要

47、!子路救牛受礼物,子贡赎人拒酬金,孔子表扬了子路,批评了子贡。因为孔子认为:子路受人以劝德,子贡谦让而止善。在孔子看来子路接受酬报,会鼓励更多的人行善。而子贡拒绝酬报,只成就个人名节,却可能令其他无力承担相应成本的人为难,而放弃行善。同样是做了好事,却因为对待物质与金钱的态度不同而得到了孔子不同的评价。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 人们普遍认为,好事不能和“利”挂钩,或者不能“受人之大礼” 。在国人的心中,中国一向是礼仪之邦,只有谦虚和无私奉献才是好人。子路就没有做到这一点。送去礼物,子路就那么轻易地接受了;看看人家子贡,花自己的钱为公家做贡献,不计较不抱怨,那才是真正的有义之人啊!而孔子则认为,“

48、利”和“礼”都不重要,只有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情才是好事。他并不以是否收受奖赏和个人的无偿付出来评价“善”行,而是以其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为标准去评价。这就是孔子表扬子路而批评子贡的原因。我们钦佩孔子这种思之深而虑之远!是阿,国人眼中,利与义,犹如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受“利”而无“义”; 得“义”而失“利”,这就是人们的价值观。这种观念统治中国 2000 多年,“做好事不留姓名”几乎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觉的行为,直到现在,我们在做了好事之后,不但不敢、不会甚至不想接受别人的奖赏,甚至在被别人夸赞的时候还会脸红。这真的是正常的吗? 是时候改变了,那么改变的方向是什么呢?这里有一件事情可以参照。中国青年杨立在德国把捡到的装有钱和信用卡的皮夹交到市政厅,这在中国实在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情了,可是克里斯托小镇的镇长为了让杨立领回一枚奖章和 500 欧元的奖金,竟然发动了百余名警察进行寻找,并严肃地批评杨立。因为他们有规则制度在遵循着。克里斯托小镇的镇长还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他说:“施恩不图报,并不是你们中国人眼中简单的个人问题,你拒绝我们的请求,已经相当于在破坏我们的价值规则。那些奖励你可以不在乎,但你必须接受,因为那不仅仅是对你个人的认可,也是整个社会对每个善举的尊重;对善举的尊重,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也让我们有资格去劝勉更多的人施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