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20102019年高考全国卷考情一览表,【命题规律】 1.从选材上看,所选诗歌以唐宋诗词为主。名家非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有时也会涉及非名家的名篇作品。2.从题材上看,赠别诗、写景抒情诗、羁旅思乡诗等成为命题首选和考查重点。3.从考点上看,重点考查语言、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形象的考查还是隐含在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考题中,较少直接设题考查。,诗 一、(2019全国卷,1415,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许道宁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下列对
2、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解析C项,从语境和语意看,“向来”,指从来、一向、一贯如此,与“今”相对应;“万里意”指画面包含的丰富内容,突显空间之大,“一窗间”指的应是“这幅画的尺幅和一扇窗差不多大”,强调尺幅之小。据此可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许道宁画作中那种辽阔万里的意境,全在一扇窗这
3、样大的尺幅(空间)中表现出来,流露出诗人的惊讶、佩服之情。可见,C项中的“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的理解有误。,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参考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解析就本题而言,首先,从“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可看出,诗人面对许道宁笔下的佳山好水,怎能不画中寻诗呢?于是他兴致勃勃想吟得佳句,“吟断”,即吟煞、吟尽心中所想,写出来总觉和画“不相关”。“不相关”,即不合画意,即连“我”这个爱好诗歌的人都找不到心中理想的诗句,这里诗人用衬托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对画家所描绘
4、意境的由衷赞叹。,二、(2019全国卷,1415,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
5、恩惠,受恩必报。 解析D项,“受恩必报”的说法属无中生有,原诗中没有依据。,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情感表达方面,可以抓住“渔乡思”“雁夜魂”理解知识分子清高孤傲、遗世独立的形象特点。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舒缓诗歌节奏。,三、(2019全国卷,1415,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
6、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解析B项,“参差”原指长短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暗不定。不是“田埂蜿蜒起伏,时隐时现”,而是“远望田埂笔直如线,一片清水粼粼闪光”。,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
7、同? 参考答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表达了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典精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仗工稳;整篇文章用语雅丽平整。而本诗明白如话,并未用新奇的语句,而是套用田园诗的一贯意象与写法,令人有一种熟悉感。用清新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进活泼的动态: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
8、闪光。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这几句笔墨虽淡,却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四、(2019天津卷,14,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
9、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解析B项,“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不准确,“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的意思是冬天温暖,故尚有蚊蚋聚集,人在远处,因此凫鸭“得恣其乱”(自由自在地游弋、嬉闹)。,2.“山色远寂寞,江光
10、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解析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时,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然后用形容词概括画面的特点。回答本题应抓住“山色”“江光”这两个意象,对“远、夕、寂寞、滋漫”等几个修饰词展开联想,然后用“寥廓壮美”之类的形容词予以概括。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表达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表达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
11、”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五、(2019浙江卷,1920,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造访 。首联中“ 朱门 ”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解析就本题而言,题目的意思是“早秋时节到龙武李将军的书斋去拜访他”,“过”的意思为“拜访”。首联的意思是,蝉声从树梢传来,深巷中的红漆大门前如此的幽静,好像主人在闲居之中。“朱门”红漆的大门,旧时指贵族豪富之家,这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2.全诗是如何
12、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参考答案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解析就本题而言,解答此题,应先判明描写人物使用的技巧手法,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诗歌的前两联为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
13、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以上为侧面描写。诗歌的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出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表现出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可见,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据此整合信息作答即可。,六、(2019江苏卷,910,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
14、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1.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出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解析这首诗借咏神话,赞美一种不畏艰险、立志复仇、终生不渝的坚毅精神。作者特别强调精卫的复仇行为,寄托了他自己刚烈无畏的品德。“终年”与“寸诚”对比,体现精卫填海的坚决;“山石细”与“海波平”对比,表现出了“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用“渺渺功难见”与“区区命已轻”这个极大的反差,充分显示精卫鸟填海艰难和命运之悲。,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15、? 参考答案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回答时要根据诗句的表面意义,从作者与别人的态度对比中,表现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从七八两句起,作者抒发议论,“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一句是全诗主旨。“我独”二字,表达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专精”二字是作者赋予精卫鸟的人格化的精神品质;“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表达了对精卫不计后果的无奈;最后两句“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再次表达了对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无意显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七、(2018全国卷,1415,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16、。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解析第五句中的“穷”字应该是与“达”相对的困窘之意,特指不得志,而非指物质生活匮乏的贫穷,所以B项是错误的。,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意为凛冽的寒风终
17、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是诗人的想象,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诗人认为,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柳丝迢迢,迎风招展。联系诗人现在的不得志,可知诗人不甘于沉沦,相信会有属于自己的春天。全诗带有自励自勉之意。,八、(2018全国卷,1415,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
18、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解析五、六句写灯下作书,饱蘸浓墨,纵横挥洒的情景,作者运笔如飞、酣畅淋漓的场景跃然纸上。这里“飞纵横”的无疑是作者手中的巨笔,是对作者挥毫动作的表现,而不是磨墨时从砚台中溅出的墨汁。因此,D项是错误的。,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
19、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两个“酒”字,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复把”时情感已经发生了变化。第一个“酒”如同进军的旗鼓,勇士气吞万里的声势在这里重现;第二个“酒”展现了凯旋庆功的场面,复饮反映了战争胜利、狼烟尽扫后的自豪。,九、(2018全国卷,1415,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精 卫 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
20、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解析这首诗开头表达的是基于同情的疑问,他问精卫:海如何可填?若大海真能枯干,海中鱼龙又将如何?这绝不是对精卫填海动机的不理
21、解,所以A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此外,困惑与采用问句之间也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问句之后,诗歌用四句的篇幅极写精卫的劳瘁,它衔石折木,口为之磨穿;长途飞行,羽折堕水。,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
22、力,侧重考查探究能力。最后两句意思简单明了,答题时可以选择这是精卫的口吻,也可以选择是诗人的口吻,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若同意,可从体现精卫的奋斗到底的毅力这个角度分析;若不同意,可从诗人受到精卫填海不屈精神的感染,愿意帮助精卫的角度分析。,十、(2018天津卷,14,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
23、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评价作者观点的能力。A项,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他将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
24、,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现实却使他望而却步。他很失望,渐渐生出一颗叛逆之心,甘愿“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因此,A项是错误的。,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平畴”,平坦的田野。“远风”,远处吹来阵阵微风。一个“交”字,传神地写出了风吹过广阔的田野、秧苗欣欣向荣的意境。“良苗”,长势良好的秧苗。“怀新”,孕育着新的生机。“良苗亦怀新”是一种拟人手法,写良苗之怀新,正是写诗人看到自己劳动成果时的喜悦。,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25、参考答案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从整体诗歌内容来看,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他将精神寄托在对远古的怀想之中,以古代那些志行高洁的隐士、贫士为楷模,用他们的精神来进行自我鼓励,这使他能够坚持“固穷守节”的生活,不改变“隐居求志”的初衷。 对“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可以这样理解:酒喝好了,客人也送走了,长吟着歌诗掩起柴门,我就暂且安心地做个田野间的农夫吧。一个“聊”字耐人寻味。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人,他虽然隐居了,但并不能全然忘情,没有完全放弃
26、济世弘道的理想,所以说“聊为”。,十一、(2018浙江卷,1920,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久留(逗留) ,体现出诗人 依依不舍 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典诗歌的词语及其所蕴含的情感的能力。单一“淹”字就有“久留”意,如屈原涉江中有“淹回水而凝滞”的句子,柳永八声甘州中的“何事苦淹留”句。“淹留
27、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写不忍离别又不得不别,渲染出空旷苍茫的氛围,强化了友人尚未远去就已有的孤单无依之感。,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参考答案“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点染,本指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后也比喻修饰文字。修饰文字时,“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
28、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柳永雨霖铃下片,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落、凄清之气氛便具体可感了。在本诗中,“送君多暮情”和末两句是“点”的部分,中间部分则是“染”的内容。,十二、(2018江苏卷,1011,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寄和州刘使君 张 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
29、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参考答案(1)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 (2)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在前两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每天的生活情境。“闲”在“向春风倒酒瓶”,与春共饮酒;“闲”在“送客特过沙口堰”,特地绕道送客;“闲”在“看花多上水心亭”,常去湖水中心的亭子里赏花。每天所作“闲事”表现出“闲”的状态,实则因为怀才不遇,得不到升迁,而“无所事事”之“闲”;又因为喜欢自然山水而“心闲”。,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
30、知音之许。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应更远”“高咏”写出了作者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表达了他对刘禹锡有很大的期许,同时,“有谁听”也写出了对他怀才不遇现状的同情与愤愤不平。尾联一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露出他与别人不同,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十三、(2017全国卷,1415,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E ) A.诗的第一句写
31、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时理解诗句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诗的第一联“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由考场的环境入手,直接切入考试主题。为避免考场中因人多而带来的空气混浊,特意焚香以改善气息,香气随着暖暖的轻风弥散,使得肃穆的考场也充满温馨怡人的气氛,考生
32、们在宽阔的考场中按部就班,开始考试。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的心情无疑是愉悦的。接下来作者描写考生们心无旁骛、认真作答的严肃态度:考场中悄无声息,只听到笔与纸接触所发出的沙沙响声。“无哗战士衔枚勇”正是在努力展现考场的寂静,“无哗”直写,“衔枚”巧喻。选项B称此句重点在于表达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无疑是不准确的。第三联表现了作者对考生们的肯定与期许。“乡里献贤先德行”,指出考生们都是经过先期选拔的精英。宋代科举制度已经比较完善,能参加礼部会试,必须先通过地方的乡试,而在这个一直传承以德治国传统的古老国度,德行从来都是衡量人才的首要指标。考试的目的,诗歌鉴赏选择题“三步骤” 步骤一:读懂诗歌。疏通诗
33、意,读懂诗歌,理解了诗歌中的“景”和“情”,是做诗歌选择题的前提。 步骤二:逐一比对。逐项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结合学过的诗歌鉴赏相关知识,聚焦比对,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错误点。 步骤三:综合比较。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根据排除法确定符合要求的答案。,在于为国家选拔人才,发现优秀人才并使之成长为国家栋梁,所以诗中说“朝廷列爵待公卿”。最后一联是诗的收尾,表达作者自谦的态度。作为身负国家选材重任的作者,当然不可能真的“衰病心神耗”,这么说只是对同事们的推重,选项E所说的“事实”并不是事实。,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
34、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紧扣比喻修辞手法和以声衬静分析其中的精妙。“春蚕食叶”与考生书写之间的相似点是鉴赏的关键处。,解答炼句类题目“两步骤”,十四、(2017全国卷,1415,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
35、、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D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
36、诗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在这首以送人出使为主题的诗中,苏轼引用唐代李揆的典故,有多方面的用意。首先,所谓“莫道中朝第一人”,强调的是“莫道”二字,不说,并不等于事实上不是。众所周知,“三苏”的文名早就远被国外,尤其是对于东坡,辽和西夏、朝鲜等国都有专门研究他的诗词文章的学者,而派遣入宋的使节或参观的人,都以能见到苏轼为荣。苏氏文章名满天下,谓为“天下第一人”恰如其分。苏轼如此说,其自负之心不言自明。选项B称苏轼兄弟不敢自居第一,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其次,苏轼提醒弟弟,在契丹国王面前,不要自称自己家世中有第一流人物,以表明中原的豪杰众多,宋朝是不可欺侮的。选项D认为苏轼的意思是
37、不让弟弟以家世傲人,要表现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是不符合苏轼原意的。最后,李揆不在吐蕃君主面前承认自己是中朝第一人,不是为了宣示国威,而是害怕被扣留,这层含义已被苏轼所吸收。苏轼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绝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回答“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所以应具体赏析首联。首联点题,
38、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手足情深,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作答时,须先概括出诗人的性格特点,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十五、(2017全国卷,1415,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 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39、。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CD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诗句的能力。元稹写诗曾受到白居易的启发,李绅、白居易同写乐府,但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后来居上
40、,令李绅自叹弗如,这都是事实。但诗中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短李”,又故称“偷”“伏”,显系朋友之间的戏辞,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元、李、白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C项称“短李”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是没有任何根据的。第三联是诗人结合自己命运遭际的牢骚话,这里虽然有对自己文学才能的自许,但D项所说的“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属于过度解读。最后一联,诗人更以故作自傲的口气,夸耀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参考答案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
41、自嘲。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读这首诗要注意作者信息: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做此题时要抓住题目所给的注释,注释共有四处,对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极有帮助。首联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推重“风情”“正声”,充满自负态度,并以此态度贯串全篇。颔联由自负开始转而向友人戏谑自夸,“每被老元偷格律”一句“偷”字写自己的作品被朋友暗自拿去模仿,有戏谑的成分;“苦教短李伏歌行”,拿朋友的短处、外号呼之,有开玩笑的意思。颈联由自负、自夸转而预言身后定有诗名。尾联说自己新编成十五卷诗集,却说“莫怪气粗言语大”,即不要怪里面的内容“言词夸
42、张”。,十六、(2017山东卷,14,8分,难度)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43、。“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解答炼字题时可从词语含义、修辞、活用、情感等角度切入。答题时先解释“斗”和“攒”的意思,然后联系“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这两句诗的意思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斗”“攒”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山崖、山峰人格化了。最后指出本联运用这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解答炼字类题目“三步骤”,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 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
44、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中写的是初夏早晨的高山景物,由此可见其行程艰难,然而诗中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愁苦之态。诗中先写初夏早晨五盘岭的高山景物,层峦叠翠,松疏花密,景色优美。诗人沿途欣赏,心情舒畅,就不觉得路途艰难了。最后一联“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意思是说诗人此行是为报知己、平蜀乱,因此不觉得“蜀道难”。,十七、(2017江苏卷,1011,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45、。 注:迮:狭窄。,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参考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诗歌内容要点的能力。诗人在酒后登上高楼,觉得天地变得狭窄,疲病交加,日月迫近深感岁月匆匆,身经百战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深夜响起的号角,让自己徒生忧愁。题干确定了题目的答题区间,因此,要在理解两联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关键词入手分析,如“乾坤迮”“病”“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等。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
46、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明朝”是想象之景,“占”“系”等关键词是人物动作,诗人以此创造意境,表达自己的百般感触。分析效果时,要抓住所使用的手法,分析他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十八、(2017天津卷,14,8分,难度)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欣赏诗的画面美
47、,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答题思路可分为四个部分:分析形象内涵,描摹诗歌图景,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情感。解答本题,应抓住关键词“独立”“相依”及景物“日落断桥”“水涵幽树”,可知作者描绘了一幅人景相融的静态画面。,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参考答案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因此,解答此类试题,可以找出诗人
48、笔下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分析诗人借助某些意象(或画面)表达的感情。本诗第三联通过“清游”“静处”以及“心无累”“世有机”的感觉来表达自己的心态。,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参考答案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 解析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更待”点明是想象之景,是虚写,所以要考虑虚与实的问题;“秋风斜月钓舟归
49、”是景物描写,处于结尾,所以要考虑以景结情的手法;看到景物描写,我们也要考虑情与景的关系问题。,十九、(2017浙江卷,1920,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通“锸”。铁锹。,1.本诗前八句叙写 采地黄 ,后六句叙写 卖地黄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内容的能力。前六句写采地黄的原因,七、八句写采地黄的情况;九至十
50、二句写卖地黄,最后两句写卖后的希望,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的痛恨。,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参考答案叙述: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叙述特点应从人称、顺序、线索等方面考虑。叙事诗多把叙事与抒情、议论相结合,而本诗主要是叙述采地黄和卖地黄的过程,没有景物描写,却能够感人至深。本诗对比手法还是比较明显的,其特点在于:短短十几句,却包含几组对比,这些对比都直接反映和深化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