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二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对应学生用书 P211关于运动,马克思有精辟的论述:“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A B C D答案 C解析 “东西由于某种运动得以存在”说明物质是运动,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符合题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观点错误;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观点错误。答案选 C。2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这一观点( )A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B否认了运动的绝
2、对性C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认为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答案 C解析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这一观点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C 正确,D 错误;观点既看到了竹排的运动,又看到了青山的静止,并不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也不否认运动的绝对性,A、B 说法错误。3漫画反映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A固有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B本质的联系而不是现象的联系C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D深层的联系而不是表面的联系答案 B解析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该漫画中说“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到万有引力呢” ,说明规律是看不见
3、的本质,故 B 符合题意,A、C、D 均不符合题意。4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古楼兰神秘消失。考古证实,当时规模稍大的墓穴,要用掉 600 棵树。等到人们认识到破坏环境的恶果,实施“严禁砍伐活动,否则罚马一匹”的措施时,已无力回天。材料启示我们( )A思维能够正确认识事物B规律具有客观性,违背规律必将受到惩罚C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D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答案 B解析 A、C 与材料主旨不符。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 ,D 错误。古楼兰的消失表明,违背自然规律必将受到惩罚,B 符合题意。5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之一。由于不合理的化肥施用等,我国目前处于“亚
4、健康”的土壤面积已经很大,因此,培育健康土壤刻不容缓。培育健康土壤,需要( )树立环保意识,减少污染土壤行为 尊重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从根本上控制自然界的变化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找到解决土壤问题的具体方法A B C D答案 D解析 由于不合理的化肥施用等,我国目前处于“亚健康”的土壤面积已经很大,因此培育健康土壤需要树立环保意识,减少污染土壤行为,遵循客观规律,正确。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排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排除。6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这一观点( )承认了世界是运动的 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 认为物
5、质是运动的载体A B C D答案 A解析 符合题意,材料中提到“自我发展” ,肯定了运动。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运动是绝对观念的运用,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不符合题意,这里没有提到其是否否认静止。不符合题意,材料中认为精神是载体。故选A。7下列观点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致的是(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物方生方死,日方中方睨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A B C D答案 C解析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肯定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坚持了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与
6、题意不符,不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既看到了绝对运动,也看到了相对静止,与题中观点相一致,应选;“物方生方死,日方中方睨”是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与题意不符,不选。8为了不让农作物遭害虫侵害。某市采取“以虫克虫”的办法,即饲养农业害虫的天敌昆虫,在通过生物防治减少因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的同时,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到 2020 年将生产天敌昆虫 5 千万至 1 亿只,可辐射 10 万亩设施农业。 “以虫克虫”的办法( )说明人们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充分利用了害虫和其天敌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是人类创造害虫和其
7、天敌之间的规律以造福人类 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A B C D答案 A解析 害虫和其天敌昆虫之间存在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以虫克虫”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了这种联系为人类造福,正确且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人类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观点错误。 “以虫克虫”的办法是人类利用规律的表现,但其本身并不规律,与题意无关。易错点一 把物质根本属性和物质的唯一特性混为一谈9 “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 ”这一说法表明(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B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任何物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答案 A解析 “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
8、生病” ,强调了运动对事物发展的重要性,说明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A 符合题意,C、D 不符合题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 说法错误。易错警示 本题的易错点是对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区分不清,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指物质的本质,物质除了客观实在性之外,没有别的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么样的,或者说客观实在本身有哪些属性,物质除了这一属性以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诸多属性,运动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易错点二 把认识和利用规律等同于可以改变和创造规律1020 世纪初,美国某森林中狼群和鹿群共同生活。为了鹿的安宁,1906年
9、,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开展一场除狼行动。狼的数量越来越少,导致鹿群疯狂增长,它们吃光野草,毁坏林木。无奈之下,美国政府制定“引狼入室”计划,森林又焕发勃勃生机。 “鹿群成灾”的事例表明(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可以改变和创造的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做事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是否尊重客观规律A B C D答案 C解析 表述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改变和创造。符合题意,尊重规律才使得森林焕发勃勃生机,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符合题意,不尊重规律,导致鹿群疯狂增长,说明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表述错误,做
10、事能否成功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故选 C。易错警示 本题的易错点是把认识和利用规律等同于可以改变和创造规律,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并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消灭或创造仍然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规律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11(上海高考) 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 。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简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A秉承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11、,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D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答案 D解析 材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的结果,D 符合题意;A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唯心主义倾向,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B 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人的实践获得成功,不是强调人们的实践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C 不选。2018 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 40 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必须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在市场经济
12、的背景下,去产能既要有“壮士断腕”的精神,更要遵循市场规律,由市场选择、优胜劣汰、自动出清。当然政府也有责任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遵循市场规律,制定措施推动“去产能” ,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总之,去产能终须“市场主导、政策联动” 。12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科学去产能。答案 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故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科学“去产能”要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决定作用。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因此,科学“去产能”要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解析 本题把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分别从尊重规律、利用规律等方面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