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测试题( 二)对应学生用书 P79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第 卷 ( 选择题,共 5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所作的“宇宙起源”的演讲中指出:“我们的宇宙在大爆炸中产生,这个过程不需要上帝帮助。 ”上述论断说明( )神创论对世界本质问题的回答是错误的 世界上的任何物质具体形态都是永恒的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A B C D答案 D解析 霍金的话否定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观点,承认了自然界是按照
2、其固有的规律产生、发展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故当选;错误,任何物质具体形态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不是永恒的;不符合题意。2截止 2018 年 8 月底,全国共有 13 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 7%。有评论指出,最低工资上调应当谨慎,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当地生活水平和企业税负及盈利能力等诸多情况。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看,“上调最低工资需要综合考虑当地诸多情况”是因为( )A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D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客观规律答案 C解析 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看, “上调最低工资需要
3、综合考虑当地诸多情况”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因此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C 项符合题意;A、B、D 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 C。3太极拳是一项身体动静平衡统一的运动,动时存静势,静时寓动机,机中有势,势中成机,机势难分。此太极之妙也。从哲学上看,太极拳运动体现了( )动和静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绝对的运动和绝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 动亦静,静亦动,没有区别 事物存在和发展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A B C D答案 B解析 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绝对的运动是存在的,绝对的静止是不存在的,说法错误;动和静是有区别的,说法错误;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 B。
4、4现行理论认为宇宙从大爆炸中诞生时产生了等量的正物质和反物质,但我们很难在宇宙中找到反物质。近期,欧洲科学家成功制造出多个反氢原子,并使其存在了 0.17 秒,这是物理学界的突破性发现,也是人类首次捕获到反物质。材料表明(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反物质是人类意识的产物C物质是人类创造出来的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可知性答案 A解析 题目表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A 观点符合题意;反物质是客观的,不是意识的产物,B 观点是错误的;物质是客观的,C 观点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 观点错误, 排除。5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提出,无极(无)生太极(有) 。太极动则生阳,静则生阴
5、;动极则静,静极而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本原于无极,无极是宇宙生成的根本。这一观点( )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看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A B C D答案 D解析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错误;“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强调运动和静止相生和统一,没有看到二者的对立,没有正确揭示物质世界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错误;“五行” “阴阳”等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正确;材料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正确切题;故本题选 D。6做好 2019 年经济工作,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
6、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 “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要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 “稳中求进”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C运动的绝对性和永恒性是无条件的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答案 D解析 “稳中求进”蕴含着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物质运动的规律,A 与题意不符 。 “稳中求进”强调的是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不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B 与题意不符。C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7面对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饲料专家认为,养殖业过度依靠生长素、激素,就像运动员依靠兴奋剂,但后者损害的仅仅是体育公平和个体健康,
7、前者危害的却是整个社会。这告诉我们( )A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制约了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D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答案 A解析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故排除 B;题目没有涉及到制约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因素的知识,故排除 C;规律具有客观性,可以被认识和利用,但不能被改造,排除 D。本题主要强调违背规律从而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故答案为A。8在仰韶文化的早期和中期,彩陶上出现了“人面纹” 。其中一例是在鱼头型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个人面。有观点认为这种图案可能是原始人在水中捕鱼的真实描绘:人在水中只露出头部,捕到鱼后或衔于口或系于头
8、,以便再腾出手来继续捕鱼。这种解释体现了( )A意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B客观事物是意识的起源C意识来源于人脑的机能D意识是不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答案 A解析 对“彩陶上出现了人面纹 ”的解释,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说明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对象能动性的反映,A 符合题意;从意识的起源看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 观点错误;从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所以人脑的机能不是意识的来源,C 观点错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能脱离物质存在,D 观点错误。9为什么有人唱歌不着调?研究表明,音调的处理一般由大脑右颞控制的,正常的次级听觉皮层会处理音调的变化并操控正确
9、的语音语调。而最近的研究显示,双颞区和神经运动区的互联缺乏是致使“不着调”的重要原因。这说明( )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物质器官和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A B C D答案 D解析 题目中,经过研究发现,有的人之所以唱歌不着调,这是因为双颞区和神经运动区的互联缺乏导致的,这说明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物质器官和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机能;故入选。表述均与题意不符,排除。10俗话说“眼见为实” ,但生活中我们也时常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错误的判断和感知,使得“眼见不一定为实” 。这表明(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
10、择性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 B C D答案 C解析 因生活中我们也时常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错误的判断和感知,使得“眼见不一定为实” 。这表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符合题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正确选项为 C。11于丹教授在“构建心灵”的讲座中强调,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人自身的和谐,而人自身的和谐关键是心灵的和谐。这说明(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A B C D答案 C解析 “
11、人自身的和谐关键是心灵的和谐”强调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与题意不符。12京剧中用虚拟手法以鞭当马,并运用许多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来表现人物骑马的情景。京剧的表现手法说明(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A B C D答案 C解析 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也可能错误地反映客观存在,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意识的产生,不符合题意。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为C。13在今天,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自然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 )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
12、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答案 D解析 A 说法过于绝对,不选;B 本身说法错误; C 中“消除”说法错误,不选;导致雾霾等污染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违背规律,采用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解决问题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D 入选。14当前房地产行业去库存的速度放缓,库存也在一路走高:为此中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要化解房地产库存,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扩大有效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这体现了(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意识活动具有
13、能动性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物质与意识密不可分A B C D答案 A解析 针对“当前房地产行业去库存的速度放缓” ,中央提出相关政策,体现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题干中“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 ,体现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物质与意识不是密不可分,而是先有物质后有意识,错误。故本题答案选 A。15历经 4 年努力攻关,2018 年 8 月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宣布利用天然复杂的酵母染色体,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这一研究成果颠覆了染色体三维结构决定基因时空表达的传统观念,是继原核细菌“人造生命”之后的
14、一个重大突破,为人类对生命本质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这表明( )人们可以利用生命运动的规律,创建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 原核细菌“人造生命”经不起实践检验,终将被时代所抛弃 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破解“人造生命”奥秘的重要条件 天然复杂的酵母染色体的本质伴随着科学认识的深化而改变A B C D答案 B解析 中,原核细菌“人造生命”经不起实践检验的表述错误。错误,天然复杂的酵母染色体的本质不会因为认识深化而改变。中国科学家团队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该研究是继原核细菌“人造生命”之后的一个重大突破,为人类对生命本质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材料表明人们可以利用生命运动的规律,创建单条染色体的真
15、核细胞,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破解“人造生命”奥秘的主观条件。入选。选 B。16由多国科学家参加的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国际合作小组,利用重离子对撞机使两个接近光速的金原子核对撞,成功探测到迄今为止最重的反物质反氦4。该发现有助于更好地研究宇宙最初形成的详细过程,解开一些不解之谜。上述材料说明( )反物质的属性和运动规律不完全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探测反物质的实验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A B C D答案 C解析 错误,反物质属于物质的范畴,其属性和运动规律是客观的,是完全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16、的。正确,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排除。正确,通过实验解开一些不解之谜,说明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172019 年的元旦假期,贵州铜仁喜降瑞雪。某老师去游铜仁架梁山,在翀凤亭中小憩时即兴仿古诗一首:“凤亭不见凤凰游,船去江空水自流,新亭无人题诗故,雪花落处空悠悠。 ”由此可见,诗歌的创作( )源于创作者对自身生活场景的认识 会受制于客观存在的实践活动 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为原型 能够激励人们改造客观世界A B C D答案 C解析 诗歌的创作会受制于客观存在的实践活动,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为原型,
17、物质决定意识,符合题意;诗歌的创作源于创作者的自身生活场景,而不是源于创作者对自身生活场景的认识,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材料未涉及诗歌创作能够激励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不符合题意。故选 C。182018 年 12 月 8 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国际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其成功必将推进人类对月球环境、地质地貌、物质构成等方面的认识的发展,为人类下一步移民月球和开发月球奠定基础。这说明( )科技的发展扩展了人们实践的对象 人类的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水平制约着人类的认识水平 人类认识的发展是通过科研活动来实现的A B
18、 C D答案 A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我国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这必将推进人类对月球环境、地质地貌、物质构成等方面的认识的发展,为人类下一步移民月球和开发月球奠定基础。这体现了科技的发展扩展了人们实践的对象,人类的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人们的实践推动了认识的发展,体现的是实践制约着人类的认识水平(这说明了认识具有反复性),与题意不符;说法错误,人类认识的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所以本题选 A。19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往往强调“用” ,能管用就好了,没有进一步进行哲学思考,从而使中国古代哲学既不能从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吸取营养,又不能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方法论的指
19、导。这启示我们( )A自然科学要关注应用B哲学应该关注思考C理论需要指导实践D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答案 D解析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制约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哲学反过来又影响自然科学的发展。这启示我们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故本题答案选 D。A、B、C 均不符合题意。20下列对于认识和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认识是一个过程,而真理是不变的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真理是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A B C D答案 A解析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故错误;真理的内容和认识
20、的内容都是客观的,故错误;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故当选,选A。21爱因斯坦曾说:“在真理的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嬉笑中垮台!”对此句理解正确的是( )人类无法真正掌握真理 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提醒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A B C D答案 C解析 人能够正确认识事物,说法错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表述错误;爱因斯坦的话启示我们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我们要不断追求真理,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入选。故选 C。22有人说:“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因为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宣传,并且不是有个别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反复宣传。 ”这说
21、明( )A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B少数人意见才是真理C真理和谬误是相互融合的关系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答案 A解析 题干充分说明了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故 A 项符合题意,入选;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相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故 C、D 两项表述不科学,不能入选;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故 B 项表述不科学,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 A 项。23 “要清楚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 ”“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 ”对此,下列观点正
22、确的是( )真理具有客观性,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一真理 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改与不改没有明确的界限真理是具体的,改与不改的内容会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真理具有多个,必须理清改与不改的内容A B C D答案 B解析 真理与谬误具有明确的界限,中“改与不改没有明确的界限”的表述错误。表述错误,真理只有一个。题目中, “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 ”这说明了真理具有客观性,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一真理,真理是具体的,改与不改的内容会随社会发展而变化,故入选。选 B。24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与月球自转的周期相同,月球总有一面背对着地球。因此,人类在地球上始终无法
23、看到月球背面。2018 年 12 月,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将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月球背面的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为月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极具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从哲学角度看,这进一步佐证了( )意识活动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自然界 意识作用的发挥是科学探测成功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认识发展的动力 主客体条件的制约决定认识具有反复性A B C D答案 D解析 经过多年的探测,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将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月球背面的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为月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极具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从哲学角度看,这进一步佐证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认识发展的动力,主客体
24、条件的制约决定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意识活动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与题意不符;尊重客观规律是科学探测成功的基础,说法错误;故选 D。25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 。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A B C D答
25、案 B解析 符合题意,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同时,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错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是可以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达到真理性认识的。错误,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不是封闭式循环运动。B 当选 。第 卷 ( 非选择题,共 50 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0 分)26(10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 月 3 日,习近平在 2018 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要打造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习近
26、平强调,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中国愿同非洲一道,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共同保护青山绿水和万物生灵。中国愿同非洲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应用清洁能源、防控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保护野生动植物等生态环保领域交流合作,让中国和非洲都成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美好家园。中国决定为非洲实施 50 个绿色发展和生态环保援助项目,重点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海洋合作、荒漠化防治、野生动物和植物保护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进中非环境合作中心建设,加强环境政策交流对话和环境问题联合研究。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中国愿同非洲一道,共同保护青山绿水和万物生灵”的依据。答案 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
27、然界是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5 分) 规律是客观的,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反对掠夺自然、破坏自然,让中国和非洲都成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美好家园。(5 分)解析 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题目限定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答题。针对材料“中国愿同非洲一道,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共同保护青山绿水和万物生灵” ,可从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规律是客观的,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等角度去分析说明。27(10 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18 年
28、10 月 24 日上午 9 时,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该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是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之作,其被英国卫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通车后,香港、澳门和珠海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超级工程”大桥。其中,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尺寸的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可抗 16 级台风、八级地震及三十万吨巨轮撞击。这种支座不但能提供稳定可靠的承载力,还能吸收地震能量,大大降低了地震对大桥的破坏力。港珠澳大桥还是一座有“颜值”的“生态”桥。三座通航斜拉桥“中国结” “海豚” “风帆”各具特色,兼顾了人文与自然的融合。为不影响白海豚的生长环境,施工前就对白海豚做了大量的
29、研究和观测,施工过程中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立于大桥上,可见白海豚水中跃起,白海豚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超级工程”背后有“超级创新” 。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仅申请专利就达 400 项之多,在多个领域填补了空白,造出了世界上最难、最长、最深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世界最大规模钢桥段建造、世界最长海底隧道的生产浮运安装等技术创下多项世界纪录。结合材料,说明港珠澳大桥建设是如何体现意识能动作用的。答案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能够认识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港珠澳大桥的修建,不仅事先充分考虑了对港珠
30、澳三地经济社会的联系,更对超强台风、地震、生态等各方面因素做了前瞻性的设计和规划,充分体现了意识的目的性、选择性和创造性。(5 分)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仅专利就达 400 项之多,通车后,港珠澳将形成“一小时生活圈” ,广阔的伶仃洋,将由天堑变为通途,充分展现了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5 分)解析 从材料可知,港珠澳大桥的修建,不仅事先充分考虑了对港珠澳三地经济社会的联系,更对超强台风、地震、生态等各方面因素做了前瞻性的设计和规划,充分体现了意识的目的性、自觉
31、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仅专利就达 400项之多,通车后,港珠澳将形成“一小时生活圈” ,广阔的伶仃洋,将由天堑变为通途,充分展现了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故本题可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方面,说明港珠澳大桥建设是如何体现意识能动作用的。28(12 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科学家发现经典力学无法解释两类问题:一是怎样认识高速运动的物体,二是怎样认识微观粒子。经典力学对这两个问题无法解释,这表明经典力学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那就是低速运动的客观物体。后来,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正确
32、处理了宏观物体的高速运动问题,使人类获得了新的认识。20 世纪初,普朗克、玻尔等科学家提出了量子力学来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规律性,并得到证实,人类又获得了新的认识。结合材料,说说为什么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不能否认经典力学的真理性?答案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是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的科
33、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作为科学认识,解决的是不同问题,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是不同的。(每点 4 分,共 12 分)解析 本题考查真理的相关知识。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所以不能否认经典力学的真理性,是因为真理是有条件的、是具体的,结合材料从这两个角度分析即可。29(18 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伽利略和牛顿发现惯性定理以前,亚里士多德的“没有力就没有运动”的说法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被认为是“科学”的;在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时候,牛顿力学体系被认为是认识宇宙的“科学” ;“蛙腿论战”是科学发展史上意义重大的一次论战,它推动了电化
34、学、电学、电磁学等科学的发展和生物电的发现及电池的发明。我们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胆识、善纳争论的胸怀。一种观点、理论或者一项决议遭到公开的争论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相反是促进科学进步、决策合理、社会和谐的突破口。(1)简述为什么我们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胆识?(12 分)(2)我们应如何看待人们对同一问题的争论?(6 分)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要求我们不断探求知识,追求真理,所以我们要有实践的胆识。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
35、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所以要允许争论,真理越辩越明。认识具有无限性。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胆识。科学要求求真,即不断通过实践追求真理。我们既要尊重权威,又要不为权威所困,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开拓进取。(每点 3 分,共 12 分)(2)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面对争论,要坚持实践的观点,用实践进行检验,并在实践中深化发展认识。( 每点 3 分,共 6 分)解析 第(1)问 ,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认识论的知识主要包括:实践及其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含义及属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统一。第(2)问,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实际是考查认识的反复性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从认识的反复性方面,可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角度分别作答,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方面,可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角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