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演练巩固提升,备考方略突破,板块二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讲古人风云,知人间冷暖 第四讲 细比对,精辨析,解答概括分析题,概括分析是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叙述的事件或所主张的观点归纳概括,理解分析。近年来,高考试卷均把对文意总体把握的考查作为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头戏。概括分析题往往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并考查。,一 明确概括分析题的6大比对角度 (一)比对时间 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搞错。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识破“时间错位”的陷阱。,对点训练 1(2018全国卷)阅读
2、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选项: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答案:本题从时间错位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是“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扰掠夺”,被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参考译文】 曹真去世后,宣帝(司马懿)接替曹真任职,就推举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鲁芝)
3、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与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扰掠夺,人口不断减少,盗贼到处都是,鲁芝竭力镇守防卫,重新创建城邑和街市,几年时间,以前的景象全都恢复了。,(二)比对地点 命题者将原文中的人物的不同活动地点故意混淆,在选项中设置“地点错误”的陷阱。辨析时应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点设置错误。,对点训练 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
4、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选项: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答案:本题从地点错位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错,根据原文可知,作者最初并不知道李台州与其母亲的事,直到李台州死后,才从其他人那里得知他的事迹。,【参考译文】 宗质在乾道庚寅年间做洪倅,我当时是奉新县县令,多次拜见他,不知他们母子之间的这些事情。第二年,我到中都做官,宗质回到朝廷,被授予台州知州。朝中人士说:“李台州,是曾觌(d)的亲家,曾觌没有
5、儿子,把台州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儿子。”我见了一次不敢见第二次,也不曾知道他的孝顺。,十七年后,李台州已经去世,我和丞相京公一同做宰掾,谈话间,京公对我说起李台州母子的事情,我八岁的时候,先太夫人(即母亲)去世,我终身抱憾。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哭泣不能停止,感动并且为他作传。,(三)比对人物 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外,还会写到另一些人物。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在“此”上,张冠李戴。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对点训练 3(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
6、有误。 原文: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选项: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 答案:本题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对照原文可知,效法嵇康、阮籍的是青州牧,不是太初,太初对这种做法是“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参考译文】 景祐初年,青州牧以荒废政务、逸乐过度、恣意放任为能事,(他)仰慕嵇康、阮籍的为人,当时各地的士大夫喜欢他不受礼教的束缚,一致效仿他,渐渐形成风气。太初厌恶他,认为他是
7、使风俗大乱的根源,作了东州逸党诗来讽刺他。,(四)比对关键词语 命题者对原文关键细节(关键词语)故意错解以迷惑考生。这种曲解文意的方式正成为设题的主要陷阱。因为错误极其细微,故要认真、细心比对。,对点训练 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选项: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答案:本题从关键细节的角度设置选项。原
8、文中说“不好徼名于世”,意思是“王充不图在社会上出名”,选项中说“他追求好名声”,显然是错误的。,【参考译文】 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行事为人和侍奉尊长也是如此。王充不图在社会上出名,不为个人的利害去求见长官。经常说别人的长处,很少说别人的缺点。他能够原谅别人的大错,也惋惜别人细小的过失。他喜欢隐蔽自己的才能,不好自我炫耀。尽力把修养操行作为做人的根本,而羞于靠才能来沽名钓誉。,(五)比对添加内容 “添加”就是通过无中生有的方式,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来。辨析时应将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与原
9、文仔细比对,从而识破“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的陷阱。,对点训练 5(2018全国卷)阅读相关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选项: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 ,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答案: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把握和概括。选项中“仍然忙得无法分身”属无中生有。原文最后说“不得旋踵”的意思是绝不畏避退缩,“
10、而文理不及之”的意思是任峻在断案条理方面比不上王涣,都不能得出“仍然忙得无法分身”的结论。,【参考译文】 自从王涣去世以后,朝廷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选拔洛阳县令,(但挑选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以剧县县令渤海人任峻补任洛阳县令。任峻提拔任用文官武吏,都能竭尽他们的才能,纠察剔除奸盗之人,绝不畏避退缩,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任峻字叔高,最后在太山太守的职位上离世。,(六)比对句间关系 这类干扰项往往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硬说成是因果关系,或者颠倒了“因”和“果”两者之间的关系。辨析时要注意选项中“因此”“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
11、选项时,一定要与原文中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因果关系是否恰当。,对点训练 6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选项: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
12、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答案:本题从句间关系强加因果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选项强加因果,来护儿被害是因为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而且当时隋炀帝已经被抓。,【参考译文】 大业十二年,炀帝巡幸江都,来护儿劝谏说:“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希望陛下驻圣驾于洛阳,根据时节休养生息。陛下如今巡幸江都,那里是臣衣锦还乡之地,臣深受恩宠,不敢只为自己打算。”炀帝听后,神色严厉地站了起来,好多日子不得相见。后来,炀帝怒气消解,才令人领来护儿入见,说:“公竟然有这样的意
13、思,朕还有什么,指望!”来护儿于是不敢再说话。宇文化及发动叛乱,十分忌恨来护儿。这一天早晨将要朝见时,被抓了起来。来护儿问道:“陛下如今在哪里?”身边的人回答说:“今天被抓了起来。”来护儿叹息说:“我身为大臣,担负着国家的重任,不能够肃清凶恶的叛逆,以至于让王室到了这种地步,只能抱恨于黄泉,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就被杀害了。,二 掌握概括分析的3步答题流程 (一)解答文言文概括分析题“3步法” 第一步:全面理解,整体把握 解答概括和分析内容题需要对全文进行阅读理解和把握,阅读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内容: (1)传主生平主要事迹。严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颠倒或错位,还要严防内容上的断章取义,或者范围、作
14、用、程度等不明确。,(2)传记中的重要人物及其关系。对传记中的人物要有全面的把握,严防人物与事件之间张冠李戴、事件杂糅或无中生有。 (3)人物的对话。严防内容上的主次不分、因果关系不明或文意理解上的错误。 (4)文言现象。对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一定要能做出合理的解释,严防对文中信息的错解或误译。,第二步:关注细节,依文索义 选项对文中信息的描述有两种方式:直述和转述。判断选项正误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原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切记不可凭印象主观臆断。有的选项可能牵涉原文的多处细节,这些都要准确找到,不能想当然,要判之有据。如果说某一分句在文中根本找不到相应的句
15、子,那十有八九是无中生有。,第三步:仔细比对,反复推敲 概括和分析内容题的解题关键是“比对”,就是把每一个选项都与相应的原文做逐字逐句的细致对比,重点关注人物与事件是否一致,时间上有没有颠倒,空间上有没有混淆,用词是否妥当,有没有故意拔高或降低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有没有错误理解某个关键词或关键句。找到某处存疑的地方后,再比对原文中的句子反复阅读,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一般说来,只要能找到,判断出选项是否错误应该是不难的。,速记必备知识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四个选项几乎覆盖了整个材料,且顺序与文本的顺序一致。选项先概括后分析,概括是对传主某一方面做简明扼要的归纳,分析是对概括的陈述、解释,多以事例
16、为主。命题者只要求选错误的一项,设误点大多在“分析”的细节中。,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C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
17、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答题思路 第一步:全面理解,整体把握 这篇传记主要叙述了鲁芝自幼受苦,仕途坎坷的故事,文中写他从政后锐意进取,力主改革,生活中洁身自好,能够做到审时度势,传记高度评价了他忠于职守的品质。,第二步:关注细节,依文索义,第三步:仔细比对,反复推敲 逐项比对,抓住细节,找出选项与原文信息不相符合的地方,进而确定选项。B项,“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是“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扰掠夺”,被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故选项B错误。 形成答案 ( ),B,对点训练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18、俞充字公达,明州鄞人。熙宁中为都水丞,提举沿汴淤泥溉田,为上腴者八万顷。检正中书户房,加集贤校理、淮南转运副使,迁成都路转运使。茂州羌寇边,充上十策御戎。神宗遣内侍王中正同经制,建三堡,复永康为军,因诈杀羌众以为中正功,与深相结,至出妻拜之。中正还阙,举充可任。召判都水监,进直史馆。中书都检正御史彭汝砺论其媚事中正,命遂寝。河决曹村,充往救,护,还,陈河防十余事,概论“水衡【注】之政不修,因循苟且,浸以成习。方曹村决时,兵之在役者仅十余人,有司自取败事,恐未可以罪岁也”。加集贤殿修撰、提举市易,岁登课百四十万。故事当赐钱,充曰:“奏课,职也,愿自今罢赐”。诏听之。擢天章阁待制、知庆州。庆阳兵骄
19、,小绳治辄肆悖,充严约束,斩妄言者五人于军门。闻有病苦则巡抚劳饷,死不能举者出私财以周其丧。以故,莫不畏威而怀惠。环州田与夏境犬牙交错,每获必遭掠,多弃弗理,充檄所部复以时耕植。慕家族山夷叛,,举户亡入西者且三百,充遣将张守约耀兵塞上,夏人亟反之。充之帅边,实王珪荐,欲以遏司马光之入。充亦知帝有用兵意,屡倡请西征,后言:“夏酋秉常为母梁所戕,或云虽存而囚,不得与国政。其母宣淫凶恣,国人怨嗟,实为兴师问罪之秋也。秉常亡,将有桀黠者起,必为吾患。今师出有名,天亡其国,度如破竹之易。愿得乘传入觐,面陈攻讨之略。” (选自宋史俞充列传) 【注】 水衡:官名,掌水军舟船器械。,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
20、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俞充政绩突出。任都水丞时,将淤泥地改造成八万顷良田;任成都路转运使时,解决了羌民寇边的问题,后经王中正举荐得以升迁。 B俞充尽职尽责,能力很强。黄河决堤,他不仅前往救护,后来还就河防之事上书朝廷;在提举市易任上,增加了朝廷的财税收入。,C俞充善于治军,恩威并施。他严格约束庆阳骄兵,对病苦死伤者关怀备至,没有谁不畏惧他的威严而又感念他的恩德。 D俞充帅边有功。他恢复了边境的耕植,设法让举户入西的叛民返回,多次倡请西征,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言。,解析:“后经王中正举荐得以升迁”错,王中正举荐俞充,但中书都检正御史彭汝砺议论说俞充谄媚侍奉王中正,任命就搁置了,俞充并没有得到
21、升迁。 答案:A,【参考译文】 俞充字公达,是明州鄞县人。在熙宁年间被任命为都水丞,提出用汴河沿岸的淤泥来浇灌农田,为皇上改造成了八万顷田。被任命为中书户房的检正官,加为集贤校理、淮南转运副使,又升迁为成都路转运使。茂州一带的羌人侵犯边境,俞充呈上十种方法来抵御他们。宋神宗派遣内侍官王中正同俞充一起管制羌人,他们建了三个城堡,恢复永康作为“军”,趁机用计杀了羌族的许多人并把这些都作为王中正的功劳。他和王中正交情很深,以至于互相,叫出妻子见面。王中正回宫,推举说俞充可委以重任。皇帝下诏让他掌管都水监,进入直史馆管事。但中书都检正御史彭汝砺论说俞充事奉王中正献媚讨好,皇帝的征召便被搁置了。曹村一带
22、黄河决堤,俞充前往营救,回朝后,上陈了关于黄河防守的十多件事情,大概是说“水衡部门管理得不好,因循守旧而且得过且过,相互传染成了习惯。正当曹村决堤时,在服役守卫的士兵只有十多人,这是有关部门自己招致的祸事,恐怕不可以怪罪年岁不好,吧”。后来,他被加封为集贤殿修撰、提举市易,每年上的税有一百四十万贯钱。按照先例应当赐予钱财,俞充说:“上缴赋税,是我们的职责,希望从此取消赏赐。”皇帝下诏,听从了俞充的建议。后来,他被提升为天章阁待制、庆州知州。庆阳的士兵很骄横,稍加约束治理就会放肆悖乱,俞充严格约束他们,在军队的门口斩了五个乱说话的人。(他)听说有生病的贫苦的就巡视安抚慰劳馈赠,有死去无力办理丧事
23、的就拿出自己的钱来接济治丧。,因为这个缘故,没有人不畏惧他的威严而又感念他的恩德的。环州的田地与西夏的边境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在一起,每次收获时必定会遭到掠夺,老百姓大多都把田地丢弃了不再管理,俞充下发公文让他的部下再按时节来耕种。慕家族山里的夷人逃叛了,全家逃入西夏的将近三百户,俞充派遣大将张守约陈兵在边塞上向西夏人炫耀,西夏人害怕,急忙把那些人遣返回来。俞充到边疆做统帅,实际上是王珪所推荐,想用俞充来遏制司马光进入朝廷主事。俞充也知道皇帝有出兵打仗的意愿,多次提倡请求西,征,后来他说:“西夏的酋长秉常,被母亲梁氏所杀,有的人说他虽然活着却被关了起来,不能参加国政。他的母亲淫荡凶残放纵,西夏人
24、抱怨感叹此事。现在实在是我们兴师问罪的好时候啊!如果秉常死了,将会有残暴狡猾的人来当君主,必定会成为我们的忧患。现在出兵 有名,这是老天要灭亡他们国家,我猜想进兵势如破竹。希望能乘坐官驿的车入朝廷觐见,当面陈说攻打讨伐他们的战略。”,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B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C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D师次左蠡/
25、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解析:此题注意“舟”作后句的主语,“入江”“据敌”是两种做法,中间断开,“彼舟”作后句的主语。 答案:B,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如宋太祖、明太祖等。 B金陵,即现在的南京,曾名“建业”“邺都”,史上曾是东晋、吴、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C“幸其第”中的“幸”特指皇帝亲临某地,“幸其第”的意思就是皇帝到他的宅第去。,D卒,在礼记中指大夫的死;另外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士死称“不禄”。 解析:B项
26、,南京在东吴时曾名“建业”,“邺都”在今邯郸临漳,是三国曹魏的都城。 答案: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俞通海遭逢乱世,结寨自保。他在太祖急需船只时受父命归顺太祖,令太祖喜出望外。 B俞通海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胥口作战中,自己先带头迅速战斗,结果被敌军射伤右眼。 C俞通海忠心耿耿,临危不惧。太祖在康郎山遇险,俞通海奋不顾身,独自营救太祖脱险。,D俞通海治军严明,关爱百姓。在攻克湖州和攻取太仓以后,秋毫无犯,当地百姓十分欢悦。 解析:C项,“独自营救”不符合事实,太祖能够获救,也因为常遇春射中了张定边。 答案:C,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
27、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 (2)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 答案:(1)太祖正在和阳驻军,谋划渡过长江,缺少船只。俞通海来到,太祖非常高兴说:“上天帮助我呀!” (2)(俞通海)跟从徐达平定安丰,又跟从他攻克湖州,攻占了太仓,不侵犯掠夺百姓一丝一毫的财物,百姓欢悦。,【参考译文】俞通海,字碧泉。他的先祖是濠州人。他的父亲俞廷玉搬迁到巢湖。元朝末年,盗匪起于汝州、颍州。俞廷玉父子和赵普胜、廖永安等人在巢湖安营扎寨,拥有千艘战舰兵力的水军部队。他们多次被庐州左君弼困窘,派遣俞通海悄悄地从小道归顺太祖。太祖正在和阳驻军,谋划渡过长江,缺少
28、船只。俞通海来到,太祖非常高兴说:“上天帮助我呀!”太祖亲自前往安抚他们的军队。,俞通海为人沉着刚毅,治军严明而有恩德,士兵乐意为他所用。巢湖各将都擅长水战,而俞通海是最好的。跟从攻克宁国,攻下水阳,乘机用水军平定太湖,在马迹山收降张士诚守将,停船于胥口。吕珍军队突然来到,诸将想退。俞通海说:“不可以后退,敌方多我们少,后退的话,那么我方情况就被暴露了,还不如攻击他们。”于是通海自己先带头迅速战斗,对方箭下如雨,射中他的右眼。不能作战,他命令手下士兵披上自己的盔甲监督指挥作战。敌人把督战的士兵当作通海了,就不敢逼近,慢慢地退兵离开了。俞通海从此一只眼睛失明。,陈友谅大力举兵围攻南昌。俞通海跟从
29、太祖攻击敌人。在康郎山相遇,因为船小不能仰攻大船,太祖军奋力作战差点支持不住。俞通海乘风放火焚烧敌船二十多艘,敌军稍稍受挫。太祖的船搁浅被围困了,陈友谅的骁勇的将领张定边径直向前冲,进犯太祖的船。常遇春射中张定边,俞通海乘飞舸前来援战,船只飞速驶来,带动湖水急涌而至,太祖的船只得以脱险。而俞通海的船又被敌方巨舰压住,兵士都用头抵住敌舰,头盔全裂,才勉强脱险。,第二天再战,俞通海偕同廖永忠等把七艘船装上火药进攻敌舰,焚烧敌船数百艘。过了两天,俞通海又派六艘战船深入敌方。敌方联合大舰船奋力抵抗。太祖登上舵楼远望,很久都没有看到什么,料想俞通海的船只已经沉没了。过了一会儿,六艘船绕过敌方的舰船出现,
30、飘飘扬扬如游龙。军队欢呼,勇气猛增百倍,作战更加奋力。陈友谅的军队大败。太祖军队驻扎在左蠡,俞通海进言说:“湖水很浅,小船很难周旋,不如进入长江,占据敌方的,上游。他们的船进入,就立刻可以擒拿了。”于是就转移军队驶出湖,在水边和陆地构建栅栏。陈友谅不敢出来。在湖中停留了一个月,粮食用完,陈友谅带兵突围逃跑,最终失败死去。这场战役,俞通海军功最多。军队回京,赐予良田金帛。,跟从徐达平定安丰,又跟从攻克湖州,攻取太仓,不侵犯百姓任何的财物,百姓欢悦。围攻平江,大战灭渡桥,直捣桃花坞,中流箭,伤很重,回金陵。太祖驾临他的府第,问道:“平章知道我来探问伤情了吗?”俞通海不能说话。太祖挥泪而出。第二天死
31、,时年三十八岁。太祖哭吊非常悲哀,随从的官员卫士都感动地流泪。,选项:许仲宣处变不惊,颇有器量。在他掌管县印时,发现县印丢失,他从容处置,不仅逮捕县府所有小吏,而且把县令及自己的家人也投入狱中审问,最终找到了县印。 答案:以偏概全。“逮捕县府所有小吏”错,文中只有“逮捕县吏数辈及令、簿家人”的说法。,【参考译文】当初,(许仲宣)任济阴主簿时,县令与主簿轮流掌管县印。县令养宠妾,(宠妾)与妻室争宠,县令不能禁止。宠妾想陷害她的主人,私下盗取他的县印藏起来,封存的标记和原来一样,把它(印匣)交给许仲宣。第二天办理公事,打开印匣,里面没有县印,于是逮捕县府的几个小吏以及县令、主簿的家人,投入监狱审问
32、,果然在县令住房的烟囱中找到。县令听到这件事,仓皇失措,许仲宣处之安然,人们佩服他的器量。,6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孙长卿)通判河南府。秋,大雨,军营坏,或言某众将叛,洛中哗然。长卿驰谕之曰:“天雨败屋庐,未能葺,汝辈岂有欲叛意,得无有乘此动吾军者邪?”推首恶一人诛之,留宿其所,众遂定。知和州,民诉人杀弟,长卿察所言无理,问其资,曰:“上等也。”“家几人?”曰:“惟此弟尔。”曰:“然则汝杀弟也。”鞫之,服,郡人神明之。,选项:孙长卿临危不乱,又善于断案。担任河南府通判期间,孙长卿果断制止了一场兵变,并审理了一桩命案,最终将黑心哥哥捉拿归案,他因此而名响一方。 答案
33、:时序颠倒。审理命案是在担任和州知州时,非任“河南府通判”时。,【参考译文】(孙长卿)担任河南府通判。秋天,下大雨,军营房屋被毁坏,有人说某些士兵要叛乱,洛阳城中一片哗然。孙长卿赶去晓谕他们说:“下雨毁坏房屋,还没有来得及修葺,你们怎么就有想反叛的意思,恐怕是有人想趁机动摇我们的军心吧?”(孙长卿)将一个首恶分子杀了,并且当夜留宿在军营中,众人的心才安定下来。任和州知州(时),有个平民上诉说别人杀了他弟弟,孙长卿考虑这个,人所讲的不合情理,问他家产情况,回答说:“家产属上等。”孙长卿又问:“家中有几人?”回答说:“仅有这个弟弟而已。”孙长卿说:“那么是你杀了弟弟。”经审问,此人服了罪,郡中的人
34、把孙长卿视若神明。,7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高睿幼孤,聪慧夙成,特为神武所爱,养于宫中。睿读孝经,至“资于事父”,辄流涕嘘欷。十岁丧母,神武亲送至领军府。为发哀,举声殒绝,三日水浆不入口。居丧长斋,骨立,杖而后起。神武崩,哭泣呕血。,选项:高睿自幼教人抚养,为人十分孝顺。读孝经思念父亲泪流满面,母亲病逝数次哭晕,为神武帝守孝期间长斋念佛,以致骨瘦如柴。 答案:时序颠倒。“长斋念佛,以致骨瘦如柴”指的是为母亲守孝期间的事。,【参考译文】高睿从小丧父,聪慧早熟,特别受到神武帝的钟爱,将他抚养在后宫中。高睿阅读孝经,每当读到“帮助并侍奉父亲”时,就会流泪感慨。高睿十岁时母
35、亲去世,神武帝亲自把他送到领军府。高睿为母亲去世而深哀痛绝,三天不吃不喝。高睿在居丧期间长期吃素,骨瘦如柴,用拐杖支撑才能起身。神武帝去世后,高睿哭得吐血。,8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李)训一岁至宰相,谓遭时,其志可行。训时时进贤才伟望,以悦士心,人皆惑之。尝建言天下浮屠避徭赋,耗国衣食,请行业不如令者还为民。既执政,自白罢,因以市恩。,选项:李训官至宰相,善于笼络天下人心。他常引荐有声望的贤才来取悦士人,人们都受到迷惑;他曾提议让所有浮屠都还俗为民,执政后又主动请求停息此事。 答案:以偏概全。“提议让所有浮屠都还俗为民”说法错误,由原文“请行业不如令者还为民”可知,不是让所有浮屠还俗,而是让其中操行上不符合规定的浮屠还俗。,【参考译文】李训一年就做到了宰相,认为时机一到,自己的志向就可以付诸行动了。李训常常引进有声望的贤才,取悦于士大夫,人们都被他迷惑了。他曾建议说天下的和尚逃避赋税徭役,耗费国家的衣食,让操行上不符合规定的和尚还俗。做宰相后,自己又禀告停止,借此求取恩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