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板块一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人世烟火,述大千世界 第三讲 观点推断准确辨别逻辑关系,合理推断选 项结论,演练巩固提升,备考方略突破,根据文章内容推断出新的结论,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分析,不仅丰富了阅读的内容,也显示了阅读中的能动性创造。推断信息的合理与否,关键看三点:一是作为推断的依据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即是否有依据;二是推断过程是否合理,即看假设推断、条件推断、因果推断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三是推断隐含信息(结论)是否合理。,一、看推断是否有据 首先要把握选项所陈述的现象或事件,分析事件背后隐含的观点与态度。然后再把原文的观点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选项
2、是否与原文的观点或论据同类。同类的选项可以看成文章的补充论据,不同类的选项看是否可以从反角度证明或佐证文内的观点。,典例1请仔细比对原文与选项,看选项的推断是否有依据。 原文信息:在我们看到媒体对朗读者“收视口碑双赢”的一致评价时,我们不要忘记了对朗读者这类人文类文化产品意义的思考。朗读者的董卿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她重新定义了“朗读”,认为“阅读是很私人的事情,但朗读不是,朗读要有对象,它和唱歌一样”,这种朗读“可以传情达意”,“只不过我们很多人没有形成这种习惯,因为它略微有些正式。其实你想想,朗读也就是说话,我甚至觉得它的群众基础更大,因为会说话的人比会唱歌的人还要多”。,选项:从“朗读可以
3、传情达意”这句话可以看出,董卿认为朗读是一种情感交流手段,朗读者的产生和传播可能带动更多人进行这种交流。 比对分析: 答案:正确,对点训练 1根据原文,判断下列选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原文信息: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文”“武”“勇”“仁”“信”,鸡的这些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的。,选项: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等优秀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判断:( ) 判断
4、理由:原文是说“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不比凤凰差”不代表一定“比凤凰高”,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的推断于文无据。,二、看推断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 逻辑推断题的选项用复句表述文本的部分内容,要求考生根据文本内容和复句类型判断选项推断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典例2请仔细比对原文与选项,看选项的推断是否有依据。 原文信息:为此,我认为诗人们有必要清洗自己的诗歌创作观念,清洗自己的诗歌语言。只有当诗人彻底地清洗掉附在头脑中那些空洞无用的思想,清洗掉诗人创作时游荡在心中的杂乱无章的情绪,清洗掉诗人笔尖下多余的不必要的语言修饰和枝蔓,诗歌才会变得越来越让读者感到亲近。,选项
5、:只要诗人头脑中没有空洞无用的思想,创作时无杂乱无章的情绪,笔尖下没有多余的不必要的语言修饰和枝蔓,就会写出内涵丰富、给读者亲近感的诗歌。 比对分析: 答案:不成立 。原文的表达是“只有才”,而选项变成了“只要就”,过于绝对。,2根据原文,判断下列选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原文信息: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来在宋、元时代以及明朝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绸之路也日渐衰落。 选项: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
6、就不会衰落。,判断:( ) 判断理由:由“迁海令”后面的省略号可知,海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不止这两点。,三、看推断出的未知信息(结论)是否合理 合理与否,一要靠对原文宏观大意和隐藏的细节的精准理解与把握,二要依据生活常识、常理。,典例3请仔细比对原文与选项,看选项的推断是否有依据。 原文信息:其实,小说中的叙述者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作者并不是一个人,有时在一个叙事文本中,我们可以同时发现几个叙述者,这几个叙述者的面貌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要确定哪一个是作者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叙述,者的价值观念、情感倾向与我们了解的作者的情形大致相同,我们也不应当贸然把二者等同起来。正如M比尔兹利所说:“文学作
7、品中的说话者不能与作者画等号,说话者的性格和状况只能由作品的内在证据提供,除非作者提供实在的背景或公开发表声明,讲自己与叙述者联系在一起。”,叙述者也不是“隐含作者”。在叙述中,隐含作者的位置可以说介于叙述者和真实的作者之间,如果说现实中的作者是具体的,那么所谓隐含作者就是虚拟的,它的形象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建立起来的,它是文本中作者的形象,它没有任何与读者直接交流的方式,它只能通过作品的整体构思,通过各种叙事策略,通过文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来显示自己的存在。,选项:小说中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形象只能由小说文本的内在证据提供,因此,研究曹雪芹的身世和时代背景对于理解红楼梦并无意义。 比对
8、分析: 答案:不合理。只能推出“研究曹雪芹的身世和时代背景对确定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形象并无显著意义”这一结论。,对点训练 3根据原文,判断下列选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原文信息: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 选项:丝绸之路的衰落,使中国人因之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可见开放、交流非常重要。 判断:( ),对点强化练 根据原文,判断下列选项的推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原文信息:京剧摄影艺术和其他文艺创作相类,虽然工具是相机,是快门,但一样“功夫在画外”。有志于京剧摄影艺术的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需要
9、向京剧演员学习,以他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信念为鞭策,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冲动,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 选项:京剧摄影家需向京剧演员学习,学习他们刚柔相济的表演美,这也是“画外功”。,判断:( ) 判断理由:京剧摄影家并不需要学习京剧刚柔相济的表演美,原文意为京剧摄影家应学习京剧演员刻苦训练之精神,以此鞭策自己。,2原文信息:必须指出,在“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命题中,“一体之仁”无疑是核心概念。其中,“一体”是对“仁”之特质的一种描述。具体而言,“一体”即整体义、全体义,“一体之仁”是强调“仁”,不仅是人心的德性存在心体,更是遍在于万物而与万物融为一体的本体存在仁体,表明宇宙存在
10、一种基本的精神特质。我们关注“一体之仁”而非单独的“仁”字,目的在于揭,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思想精髓。唯有用“一体之仁”的观念才能充分展现,同时也可以借由“一体之仁”来表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特质有别于历史上其他形态的万物一体论,我们称之为“仁学一体论”,即仁学形态的万物一体论。,选项:只要关注“一体之仁”中的“仁”字,就能够揭示阳明仁学万物一体论的思想精髓。 判断:( ) 判断理由:“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是说“唯有用一体之仁的观念才能充分展现”“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思想精髓”,因此只关注“仁”是不够的。,3原文信息: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
11、出盛唐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而抑大令,但他提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驰骛沿革,物理常然”,以历史变化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李白诗的无拘无束而皆中绳墨一样,他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
12、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韩愈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不只是张旭的狂草,这是当时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宣和书谱说贺,知章“草隶佳处,机会与造化争衡,非人工可到”。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的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么?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选项1:孙过庭与陈子昂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使得盛唐书法都有强大的历史责任感。 选项
13、2:盛唐诗歌和书法的艺术核心都具有音乐美,可见张旭与李白艺术特点是一样的。 判断:( ) 判断理由:两个选项的结论均不能由原文推导出来。,综合提能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现在世界上汉文化正热,但是西方人普遍认为汉语难学,包括华人后代。尤其语法这块,目前的汉语语法实际上是通过西学框架加大量特殊句式来描述的,没有一个本质贴切的原理可以指导实践。这些都促使我们去深入思考:汉语有没有自己土生土长的语法?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是什么样的关系?,孟昭连教授的之乎者也非口语论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他描述了文言文形成、成熟的整个过程,揭示了文言文不是口语的简单记录,更从文言文法重要方面的“辞”说清了文言文区
14、别于口语的具体方式,也就为我们解构文言、读懂古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之乎者也非口语”结论虽小,但折射了语言、文字、文学、历史文明等方方面面,书中详尽的考证展示了独到的见解和合理的推论,虽有个别值得商榷之处,但仍是引人深思。,孟教授在书中阐述的主线之一是传统文字“意内而言外”的概念,以及作为具体体现的“之乎者也”之类“辞”的运用。语言和文字的作用都是要表达“意”,但是文字和语言特点不同,有很多场景下的对话不仅仅有吐字发音,更有声音的长短徐疾、停顿等以体现出的当事人心态、话外之音、逻辑意向,等等,文字记录时不仅要记下具体声音所对应的字,还要加进去“辞”来足意,“之乎者也”就是典型的“辞”,是口
15、语中没有但文字里面非常必要的部分。,到了清末民初时期,文言区别于口语的理念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的西方语言学观点冲击下渐渐模糊,尤其是马氏文通出版后,一系列混淆概念的虚实字分类,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文字的认识,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的研究中。孟教授在书中详尽剖析了马氏对后人的误导。,孟教授还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古代文章、文法这么发达,为什么没有产生像西方那样发达的语法学?也就是说,我们现今的汉语语法研究,是不是在填补古人的空白?这是发人深思的问题,其回答促使我们更好地审视语言实践的方方面面,包括上溯汉语的渊源、发现汉语本质,甚至汉语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等等。,孟教授的这本书破开了“西学中用”造成
16、的百年误区,剥离着西学强加给汉语的框框。更重要的是,我们去哪里寻找华文的根?去哪里寻找汉语的本质?孟教授给我们做了示范,那就是,在传统语言文字中找,在古典文学中找,这一切巨大的财富,是汉语乃至华夏文化回归的希望所在。 (摘编自子明跳出西学框框回归汉语本质评 孟昭连教授之乎者也非口语论),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西学框架并结合特殊句式所描述的当下汉语语法,不是土生土长出来的,因为缺少本质贴切的原理,所以不能指导实践。 B“之乎者也非口语”结论虽小,但涉猎极广,全书既有独到见解,引人深思,又能指导实践,提供途径,值得全面学习。,C与“语言”不同的是,文字除了记下应有
17、的字外,还要加上各种“辞”,以弥补文字因脱离具体场景对话而导致的诸多不足。 D文章和文法即使很发达,也未必能使语法学很发达,孟昭连教授对此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语言实践方面找到答案。,解析:A项,原文只是说“没有一个本质贴切的原理可以指导实践”,但并不意味着当下的语法不能指导实践;B项,“全面学习”不合文义,有个别值得商榷;D项,原文是“其回答促使我们更好地审视语言实践的方方面面”,而不是“可以从语言实践方面找到答案”。,答案:C,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汉文化”这一热点现象引出评论的著作,评论背景交代得自然而巧妙,其目的在于把书推送给读者。 B文章重点评论
18、了之乎者也非口语论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主要观点和文化意义,内容精要,层次清晰。 C文章提到马氏文通,彰显了之乎者也非口语论一书的传统汉语研究立场,突出该书见解的独到。 D本文在摘引原书许多观点外,作者还加入很多自己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书评的思想性和学术性。,解析:从文中看,“其目的在于把书推送给读者”并非评论背景的作用。,答案:A,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把文章写好,中国古人在书面表达中应该很讲究修“辞”,而一般的口语表达,则不讲究修“辞”。 B马氏文通应该是在“西学中用”背景下,诞生的一部关于汉语语法的著作,在今天已缺乏学术价值。 C在孟昭连教授看来,现今的汉语语法研究,其实并没有填补古人的空白,是西学强加给汉语的框框。 D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各阶段的教育应该加大文言文经典篇目学习,积极传播古代优秀文学作品。,解析:“在今天已缺乏学术价值”推理缺乏依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