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49.42KB ,
资源ID:68967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6896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福建省莆田市第四中学、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为本站会员(可**)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福建省莆田市第四中学、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1、2018-2019 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四、六中联考试卷语 文(必修)注意: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4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 92 万个,并正以每天 1.6 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 10 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 “空心村”现象等。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

2、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 ,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在这里,

3、“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 ,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 700 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

4、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

5、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B. 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保护村落,有助于我们解决“从哪里来” “向何处去”的问题。C. 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D. 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B. 作者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分析了原因及做法。C. 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D. 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见物更要

6、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最主要的缘由是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B. 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C. 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D. 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和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乡村不无关系。【答案】1. A 2. C 3. A【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

7、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B 项, “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保护村落”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根据第三段结尾部分内容“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可知,文章意在强调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我们解决“从哪里来” “向何处去”的问题。C 项, “只要就”关系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原文为“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原文是“唯其如此才能” 。D 项, “不是而是”关系错,相关信息在文章第四段,原文为“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

8、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 。故选 A。【2 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 “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说法错误,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村落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故选 C。【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

9、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 项, “其中最主要的缘由是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中“最主要的缘由”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是说“12 月 10 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 空心村现象等” 。

10、故选 A。【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

11、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 “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

12、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13、 3 小题,1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天湖海桀走进西部,你不可以不去看湖,看那高天大地上独有的液态的翡翠,看那独属于世界第三极的纯粹的原始,看那浑古苍茫中的生命的鲜活。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视觉里,湖天一色,长云横空。倒映在湖中的雪山冰肌玉骨,水面莹波荡漾。满眼都是湿漉漉的清逸,一如天然的水墨。你向她走去。天地安详,净若装饰,却又毫不虚玄,那实实在在的鲜美质感,那青春弥漫的天灵之光,使人在茫茫然然,浩渺无涯的醺然里,充满生命的自豪。心灵里清辉熠熠,通明如澈。恍恍惚惚之间,似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在洒满光斑的湖面上诱惑着、浮迤着它伸向太阳,伸向尽头,伸向谜一般的深处,却又分分明明

14、铺展在脚下地球上的喜马拉雅海消失了。而这片湖水却更加年轻,更加美丽,更加温情,像一位默默无语的仙女,静静偎依在雪山的怀抱;又像是一轮永远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在那幽远而又孤独的清澈里,在那只会消失不会变老的诗意中,守望着那个终极的谶语天湖的独异举世无双。她的周围没有亭台,没有飞檐,没有园艺,没有楼阁;不见帆影,不见闹嚷,不见气象万千的云雾缠绵,连最最普通的一棵小树都不长所有的只是云,只是雪,只是湖,只是草显示出的坦然。所有的只是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仙灵的水。无限静卧于斯。面对这样的境域,你生命的孤独,本能的渴望,会就此蜕变。距离消失了,坦途历历。你只想再看一眼真切的雪山、冰川、草原;你只想再

15、领略一次三伏的清凉,超凡的意味,归宿的自然;你只想在荒野的深处,看着瀚海落日的苍凉,走向真朴,走向纯粹既而,在突如其来的孤寂中,在恍如隔世的空落里,在幽梦般的清逸和爱悦般的境界中,忘记尘世的喧嚣和魅惑,忘记所有的烦闷和苦恼。心啊,如汪洋中的船,高扬着鼓胀的帆,全部的目的和向往都只会是那可以真正落脚的坚实的彼岸火热,温情,弥漫着人烟和爱的祥祺的所在。然而,像日落后星辰的闪耀一样,当你回到都市,回到那个被欲念之力旋转不已的尘世的轨道上。你会在楼群的挤压中、酸雨的雾霭中、烦嚣的昏冥中、应酬的喟叹和无常之苦的缘分中想起这片美如理想的蓝色,想起她乳汁般的纯净;想起她超拔的仙姿,恍然间,别梦依稀心里充满空

16、寥的忧伤。于是,你在自我的影子里结识安慰,在人生的沉浮中呼唤真情,在迷惘的苦痛中虚拟现实,在无序的回味里吟诵自然既而,怀着稽首的肃穆,怀着洗礼的庄严,怀着对阴柔的向往,怀着对挚情的依恋,思念那西部的奇伟浩瀚,思念那独属于荒野的纯净,思念那原始的真实,思念那你曾触摸过的鲜活的梦境。永无宁静的心啊,如婴儿的眼睛,在那片超凡的泰然里,在那摇篮的煦暖里明亮着、闪烁着你或许会说,西部的天湖的确很美,可我更喜欢长江黄河,我赞美大海的瑰丽,我崇拜汪洋的宏伟。我知道,在你心的屏幕上,一旦离开,天湖就正在远去,像退潮的浪花,苍茫在微濛濛的天际一片片鱼鳞状的沙滩裸露出来。一块块赤褐色的废墟袒呈开来。可是我要说,你

17、还是忘不了天湖啊!那天外世界的干净,那自然原始的真朴,那对生命本质的贴近,多么深孚,多么坦然;多么沉静,多么空灵;多么神秘,多么纯粹。寻阅一次,就会成为生命链条上的一个链扣。无须想起,不会忘记。没有痛苦,不思喜悦;没有哀伤,不求幸福所有的只是那亲爱之中的本真的渴望,所有的只是那深不可测的生命的悲壮和交响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选自经典美文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天湖的特异,主要表现在她生存的环境只有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和仙灵的水上。B. “永无宁静的心啊,如婴儿的眼睛”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抒发了作者离开天湖后对天湖真挚而纯

18、洁的依恋之情。C. 这篇散文以深邃凝重的意蕴、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丰富的精神内涵而独具魅力。D. 本文写出了天湖的独特之美,她美丽迷人的景色比长江黄河还要宏伟瑰丽,让人的心灵为之震撼。5. 文章用“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作为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天湖的美?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4. C 5. 与文章开头部分 “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 ”遥相呼应,使结构更加严密完整。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天湖的深沉怀念,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6. 直接描写,绘形绘色,写出了天湖的清澈、静谧、古朴而神秘之美。运用比喻、比拟手法,将天湖比作“液态的翡翠”

19、“天然的水墨” “静默的仙女” “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天湖纯朴、柔静之美。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天湖的开阔、明净、静谧、安详与都市的拥挤、污染、烦杂、喧嚣对比,更鲜明地突出了天湖迷人的优美景色。【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A天湖的特异主要不是她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的山和水,而是她古朴、安谧、空灵、和谐等优美动人的意境,这些才给作者以深深的生命感悟。B运用比喻手法。D “比长江黄河还要宏伟瑰丽”说法欠妥,于文无据。原文是说有人喜欢长江黄河,这是为了说天湖具有另一种独特的美。【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作答,本题

20、作答为“与文章开头部分“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遥相呼应,使结构更加严密完整。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天湖的深沉怀念,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点睛:散文的结尾在内容上一般有深化或升华主旨的作用,在结构上要注意照应的作用,答题时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即可。【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手法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两方面去找,散文的写作手法一般就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修辞手法涉及的范围就广了,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文句理解和分析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53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邵雍字尧夫。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

21、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 ”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 ”遂不复出。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 ”乃事之才,受河图 、 洛书 、 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及执亲丧,哀毁尽礼。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 ,因自号安乐先生。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

22、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 ”不复称其姓字。或留信宿乃去。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 。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 ”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襮,不设防畛,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熙宁行新法,吏牵迫不可

23、为,或投劾去。雍门生故友居州县者,皆贻书访雍,雍曰:“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嘉祐诏求遗逸,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授将作监主簿,复举逸士,补颍州团练推官,皆固辞乃受命,竟称疾不之官。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祐中赐谥康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 ,有删节)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尝造其庐 造:建造B. 躬樵爨以事父母 樵:砍柴C. 父子昆弟每相饬曰 饬:告诫D. 士之道洛者 道:取道8.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

24、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B. 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C. 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D. 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邵雍少时志向远大,广泛阅读,刻苦磨砺,周游四方。后来拜北海的李之才为师,学习河图 、 洛书 、 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B. 邵雍安贫乐道,司马光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邵雍常到田间耕作,把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 ,自号安乐先生。C.

25、 门生故友因新法过于苛严准备弃官,征询邵雍意见,邵雍认为新法固然苛严,但能够尽己之力宽厚一分,老百姓就会受一分恩赐。弃官没有什么好处。D. 邵雍不求仕达,先后两次被举荐为官,都是在坚决推辞之后接受任命的,但最后还是称病不赴任。去世时,追赠秘书省著作郎,同时赐谥号康节。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2)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答案】7. A 8. B 9. D 10. (1)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退居洛中,他们很敬重邵雍,经常一起交往(随从交往、求学) ,大家为邵雍置办了接近都市的

26、宅院。(2)邵雍与人交谈,乐意说人家的长处而隐讳人家的缺陷。有靠近他向他请教问学的,他总尽力地解答,从不以强迫的方式来告诉别人。【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 项, “尝造其庐”的意思是“曾经到他家拜访” ,所以“造”的意思是“造访、拜访” 。故选 A。【8 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

27、。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人” “贤者” “不贤者” “化(感化力) ”“洛中” “人才” “风” “天下” ,虚词“无”“以” “其” “而” “之” ,标志性词“故” ,一般置于句首,排除 AD 两项;“其德”作“悦”的宾语,意思是“喜欢他的德行” ,为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 项;再结合本句意思:待人不分贵贱,不论年纪大小,一样诚恳地接待。所以,贤良的人喜欢他的德行,不贤良的人也佩服他的感化力。一时间洛阳人才特盛行,忠厚之风传遍天下。句子可以断开为: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故选

28、B。【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D 项, “同时赐谥号康节”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原文为“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祐中赐谥康节” ,意思是“熙宁十年,去世,终年六十七岁,追赠他秘书省著作郎。元祐时又赐予他谥号康节。 ”故选 D。【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29、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诸贤” ,各位贤才;“雅” ,表示程度,相当于“很” 、 “极” ;“敬” ,敬重;“恒” ,经常;“相从” ,跟随,在一起;“相从游” ,一起交往,随从交往、求学;“为” ,介词,替,给;“市” ,买,置办;“为市园宅” ,即“(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为(之)市园宅” ,大家(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为邵雍置办了接近都市的宅院。 (2)中的“与人言”省略主语“邵雍” ,翻译时补齐;“言” ,说,交谈;“乐道” ,乐意说;“其” ,代词,别人的,人家的;“善” ,长处,优点;

30、“隐” ,隐讳;“恶” ,名词,指缺陷,缺点;“就” ,靠近;“有就问学则答之” ,即“有就之问学之则答之” ,有靠近他向他请教问学的;“未尝” ,从来不;“强” ,强迫,这里指用强迫的方式;“以” ,连词,表目的,来;“语” ;动词,告诉;“语人” ,告诉别人。【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

31、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邵雍,字尧夫。邵雍年少的时期,也是自称有雄才大志的人,慷慨激扬的欲求取功名。凡是书籍他都要去认真的去读。开始为学就是艰苦而勤奋的。冬天不生炉子,夏天不打扇子,夜里不睡觉地刻苦学习好几年。在苦读中他叹息道:“过去的古人们,为求学尚好访友拜师的,但唯有我自己没有去四方走走学学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就越过黄河、汾河、徒涉江淮、汉江平原。考察了西周的那些分封国的齐、鲁、宋、郑遗址,游历了很长时间,然后幡然归来感叹地说道:“道就在这啊!”于是不再出行远游。当时北海李之才担任共城县令,听说邵雍好学,便亲自造访其庐。问邵雍说:“你知

32、道万物中的道理和性质、性命的学说吗?”邵雍回答道:“如果我有那个幸运的话,愿意接受先生的传授教育。 ”于是侍奉于李之才左右,系统学习了河图 、 洛书 ,伏羲氏八卦六十四图像。邵雍初到洛阳的时候,所居住的房屋四面用蓬草做成的,不能挡风避雨。邵雍亲自打柴、烧火做饭来侍奉自己的父母。虽然总是很穷苦,什么也没有,但他很安然自得其乐的样子,周围的人不能理解。 (人们不知道这样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就这样的安然生活的原因何在。 )到了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为尽孝道,他倾其所有安葬了母亲,成为一贫如洗的人了。当时的前宰相富弼、做过高官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大学问家、著名诗词家吕公着等退居洛中,敬重邵雍的儒雅高深

33、的学问,为大家在一起交谈的方便就集资为邵雍置办了接近都市的宅院。从此,邵雍依据时节耕种收获,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为自己的宅院起名叫“安乐窝” ,于是自己起个道号叫“安乐先生” 。 邵雍时常早上就焚香安适地坐着(思考问题) ,到吃晚饭时总要喝三四瓯酒,微醉就不再喝了,常常不至于大醉,兴起的时候就自己吟咏作诗。春秋农闲时节,常出入城乡游历、风雨天常不出门,出门就乘坐小车,一个人推着,随意所行。当官的人家听到他那独特熟悉的车音,争相迎候,连小孩子和老夫人和那些仆人、衙役们都会欢愉的说“我家先生来到了。 ”不再直呼他姓名的。有时候留下连宿两夜才离开。有好事者在洛阳周边建有别致的小屋,如同是邵雍的小歇

34、的居所,以方便他的到来时居住。名字叫“行窝” 。司马光以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邵雍。它们二人的纯正品行成为四周乡里所仰慕学习楷模。父亲训斥儿子,哥哥教育弟弟都会说:“不要做不好得事,恐怕司马端明、邵先生知道。 ”有读书的士子取道洛阳,有不去官府,但必到邵雍处拜望的。邵雍德行气质纯粹,看上去就知道他的贤良,但邵雍自己从来不表露自己。不设置什么界限。和大家在一起谈笑风生的,没有区别于他人。与人交谈,乐意说人家的长处而隐讳人家的缺陷。有靠近他向他请教问学的,他总尽力地解答,从不以强迫的方式来告诉别人。待人不分贵贱,不论年纪大小,一样诚恳地接待。所以,贤良的人喜欢他的德行,不贤良的人也佩服他的感化力。一时

35、间洛阳人才特盛行,忠厚之风传遍天下。熙宁时颁行新法,官吏受胁迫难以推行,有的就递上引咎辞职的呈文,想要离开。邵雍居住在州县的门生旧友都带着书信造访邵雍,邵雍说:“这是有才德的人应当尽力的时候,新法固然苛严,能尽己之力宽厚一分,老百姓就会受一分恩赐。弃官有什么好处呢?”嘉祐时,皇帝下诏求散失的贤才,西京留守王拱辰把邵雍上荐应诏,任命他为将作监主簿,下诏再推举有杰出才能的人,补任颍州团练推官,都坚决推辞之后才接受任命,最后还是称病不赴任。熙宁十年,去世,终年六十七岁,追赠他秘书省著作郎。元祐时又赐予他谥号康节。(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古风(其二十六)李

36、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1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 “鲜” ,然后分写“花” “叶” “色” “香” ,并用“幽泉” “朝日” “绿水” “青烟”加以衬托。B. 三、四两句中的“冒” “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 “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C. 诗中“秋花”对“密叶” , “绿水”对“青烟” ,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而这一点正与近体诗中的律诗对对仗的要求相反。D

37、.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但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12. 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1. C 12. (1 )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 (2)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所得” ,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的感慨。 (3)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以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来表达自己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的重用。【解析】【1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

38、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 项, “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相反”说法错误,古体诗在对仗上没有严格要求,而近体诗中的律诗关于对仗则有严格要求。故选 C。【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赏析诗歌情感,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

39、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感情。本诗属咏物诗,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碧池芙蓉之“艳” 、 “鲜” ,暗示自己的才高道洁;用“秀色空绝世”的“空” 、 “凋此红芳年”的凋,写荷花之不遇,暗示自己的怀才不遇;另可参照注解,并结合“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来理解全诗的主旨,即表达了诗人积极入世的意愿。具体作答时,先指出表达的情感,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作答即可。【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

40、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9 分)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兰亭集序中表明作者生死观的两句是:“_,_。 ”(2) 赤

41、壁赋中,苏轼用“_,_。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3) 赤壁赋中用比喻的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的短暂和渺小的句子是:“_,_。 ”(4) 游褒禅山记中说道,只要“尽吾志” ,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诲的句子是:“_ ,_,_?”【答案】 (1).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2). 齐彭殇为妄作 (3). 舳舻千里 (4). 旌旗蔽空 (5). 寄蜉蝣于天地 (6). 渺沧海之一粟 (7).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8). 可以无悔矣 (9). 其孰能讥之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

42、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虚诞、彭殇、妄作、舳舻、旌、蔽、蜉蝣、渺、沧、粟、孰。【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 “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 “翻船” ,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

43、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 ,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四)课内文言文阅读(18 分)14.下列句子活用类型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侣鱼虾而友麋鹿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火尚足以明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活用类型分类恰当的一项” ,这是考查词类活用的现象。首先应明确词语的词性,然后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或担当的成分来辨析活用类型。“侣鱼虾而友麋鹿” ,

44、 “侣” “友”都是名词,但后面都跟了宾语,活用为意动词, “以伴侣”“以为朋友” ,属于名词意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舞” “泣”都是动词,但在句中,该动作是宾语发出来的,故为使动用法, “使起舞” “使哭泣” ,属于动词使动用法。“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舍”本是名词,此处因前面有了副词“始” ,后面有介宾短语,故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筑舍定居” ,属于名词用作动词。“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 , “深”本是形容词,在句中做了宾语,应活用为名词,意思是“深度” ,属于形容词用作名词。“火尚足以明” , “明”本为形容词,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应活用为动词,意思是

45、“照明” ,属于形容词用作动词。“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见”本是动词,在句中处于主语的位置,应活用为名词,意思是“见到的景象” ,属于动词用作名词。“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险远”本是形容词,在句中做了“在于”的宾语,应活用为名词,意思是“险要偏远的地方” ,属于形容词用作名词。15.对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引以为流觞曲水 作师说以贻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A. 和相同,和也相同B. 和相同,和不同C. 和不同,和相同D. 和不同,和也不同【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

46、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 “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 “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以:介词,把;以:连词,表目的,来;以:介词,表原因,因为;以:介词,表原因,因为。故选 C。【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

47、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1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以游目骋怀(放开) 极视听之娱(穷尽)B. 不知东方之既白(已经) 方其破荆州(正当)C.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 七月既望(农历十六)D.

48、有怠而欲出者(懈怠) 无物以相之(辅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C 项, “七月既望”的意思是“农历每月十六” ,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 ,十六日为“既望” ,所以“望”的意思是“农历每月十五” 。故选 C。17.下列各句的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死生亦大矣凌万顷之茫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月出于东山之上客有吹洞箫者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然力足以至焉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