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45.04KB ,
资源ID:68878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688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西省忻州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为本站会员(可**)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西省忻州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1、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上)期中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在唐代,政文俱旺;那么,在宋代,虽非“俱旺” ,却政文贴近。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宋代重视文官当政,比较防范武将。第二个原因,宋代由于文人当政,又由于对手是游牧民族的浩荡铁骑,在军事上屡屡失利,致使朝廷危殆、中原告急。这就激发了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心中的英雄气概、抗敌意志,并在笔下流泻成豪迈诗文。陆游、辛弃疾就是其中最让人难忘的代表,可能还要包括最后写下过零丁洋和正气歌的文天祥。这确实也是中国文脉中最为慷慨激昂的正气所在,具有长久的感染力。但是,我们在钦佩之余也应该明白,一个历时三百余年的重要朝代的文脉,必然是一种多音

2、部的交响。与民族社稷之间的军事征战相比,文化要广泛得多,深厚得多,丰富得多。因此,文脉的首席,让给了苏东坡。苏东坡也曾经与政治有较密切关系,但终于在“乌台诗案”后两相放逐了:政治放逐了他,他也放逐了政治。他的这个转变,使他一下子远远地高过王安石、司马光,当然也高过比他晚得多的陆游、辛弃疾。有了他,宋代文化提升了好几个等级。所以,我以前也写过,在他被贬谪的黄州,在无人理会的彻底寂寞中,在他完全混同于渔夫樵农的时刻,中国文脉聚集到了那里。苏东坡是一个文化全才,诗、词、文、书法、音乐、佛理,都很精通,尤其是词作、散文、书法三项,皆可雄视千年。苏东坡更重要的贡献,是为中国文脉留下了一个快乐而可爱的人格

3、形象。不管是久远的历史、辽阔的天宇、个人的苦恼,到他笔下都有了一种美好的诚实,让读到的每个人都能产生感应。他不仅可爱,而且可亲,成了人人心中的兄长、老友。这种情况,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绝无仅有。因此,苏东坡是珍罕的奇迹。把苏东坡首屈一指的地位安顿妥当之后,宋代文学的排序,第二名是辛弃疾,第三名是陆游,第四名是李清照。 辛弃疾和陆游,除了前面所说的英雄主义气概之外,还表现出了一种品德高尚、怀才不遇、热爱生活的完整生命。这种生命,使兵荒马乱中的人心大抵不致下堕。在孟子之后,他们又一次用自己的一生创建了“大丈夫”的造型。李清照则把东方女性在晚风细雨中的高雅憔悴写到了极致,而且已成为中国文脉中一种特殊格

4、调,无人能敌。因她,中国文学有了一种贵族女性的气息。以前蔡琰也写出过让人动容的女性呼号,但李清照不是呼号,只是气息,因此更有普遍价值。李清照的气息,又具有让中国女性文学扬眉吐气的厚度。在民族灾难的前沿,她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就其金石般的坚硬度而言,我还没有在其他文明的女诗人中找到可以比肩者。这说明,她既是中国文脉中的一种特殊格调,又没有离开基本格调。她离屈原,并不太远。(节选自余秋雨中国文脉 ,有删改)1. 下列各项中,对文中的“最为慷慨激昂的正气”之所指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指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心中的英雄气概、抗敌意志。B. 指一批杰出的文学家笔下流泻成的豪迈诗文。

5、C. 指其中最让人难忘的代表人物陆游、辛弃疾。D. 指文天祥最后写下的过零丁洋和正气歌2.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称苏东坡为宋代“文脉的首席”的原因的一项是( )A. 苏东坡与政治两相放逐,使他远远地高于同时代的王安石、司马光,也高过后来的陆游、辛弃疾。B.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他在无人理会的彻底寂寞中,完全混同于渔夫樵农。C. 苏东坡是一个文化全才,精通诸多文学艺术门类,词作、散文、书法三项更是可以雄视千年。D. 苏东坡快乐、可爱而可亲的人格形象,使他成了人人心中的兄长、老友,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绝无仅有。3. 下列各项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宋朝历时三百余年,其文

6、脉必然是一种多音部的交响。与民族之间的征战相比,文化的碰撞要更加广泛、深厚和丰富。B. 在宋代文学中,苏东坡的地位首屈一指,然后依次是辛弃疾、陆游、李清照,这与他们所处时代的先后顺序也相一致。C. 辛弃疾和陆游是宋代最能体现英雄主义气概的文学家,他们像孟子那样,用自己的一生创建了“大丈夫”的造型。D. 李清照把东方女性在晚风细雨中的高雅憔悴写到了极致,使中国文学有了一种贵族女性的气息和扬眉吐气的厚度。【答案】1. A 2. B 3. C【解析】【1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从上文看, “最为慷慨

7、激昂的正气”就是指的一种精神:英雄气概、抗敌意志。余项则是与这种精神相关联的诗文风格、作家、作品,特别是正气歌 ,作者仅仅在此顺势借用了一下“正气” ,但其真正所指在上文。故选 A。【2 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 B 项,肢解原文意思。原文“有了他,宋代文化提升了好几个等级。所以,我以前也写过,在他被贬谪的黄州,在无人理会的彻底寂寞中,在他完全混同于渔夫樵农的时刻,中国文脉聚集到了那里” 。故选 B。【3 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

8、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A 项, “文化的碰撞”片面,原文指的还是文化的发展、进步等;B 项, “与他们所处时代的先后顺序也相一致”错,后三者李清照在前;D 项, “扬眉吐气的厚度”不是以“把东方女性在晚风细雨中的高雅憔悴写到了极致”为因,而是以“她在民族灾难前沿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浩叹”为因。故选 C。【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阅读下

9、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生死之间雷抒雁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 ”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离开了。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

10、,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灰尘去封存。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可

11、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我永远不会忘记 2001 年 9 月 6 日下午 5 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快到家时,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 ,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里面的房间,看见妈妈躺在地上呻吟着。我扑过去,一把抱住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她只是含糊不清地说着:“我费尽了力气,可是坐不起来。 ”我看着床上被撕扯过的被单,看着母亲身上揉皱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可是一切挣扎

12、都没有用,母亲左边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变得如此脆弱!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失态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扯着我的心。我的心如紊乱的钟摆,失去了平衡。我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也许,只要她的手抚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会熄灭。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离开了她生活了 81 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随着她走了。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也许很长,它就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失去亲人、失去情感分割,生命最终变得短暂了。医治心灵伤痛

13、的唯一处方就是“忘记” 。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谈何容易!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我想起了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亲,她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希望能救活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给我。那位被痛苦折磨得愚钝了的女人马上去找,可是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带回一粒芥菜籽。因为,世上根本没有没有失去过亲人的家庭。(摘自名家散文集 ,有删改)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叙述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14、三种人称各尽其妙,形成了相互辉映之效。B. 本文以抒情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地刻画了作者失去母亲后备受煎熬、悲伤无法排遣的内心世界。C. 妻子和儿子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并且劝慰“我” ,可见他们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无法切身感受为人子者的丧亲之痛。D. 本文在生存与死亡、疼痛与忘却、焦虑与平静的两极振荡之中,抒发了作者对亲情、死亡等命题深刻而又独特的探讨和领悟。5. 请根据原文内容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6. 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宗教故事”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必不可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 C 5. 先写人会逝去,但记忆不会消失,引出母亲的去世在作者心中

15、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通过追忆母亲病逝,进一步抒发丧母之痛;提出以理性化解丧亲之痛的方法。 6. 示例一:不能删去。用宗教故事作结,表明家家都曾有亲人去世,人人都有可能失去至亲,痛苦是人生常态,难以避免,因此要正视痛苦,用理性化解。主旨与上段作者“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的观点吻合。并且这个故事富含哲理,寄寓深远,能给读者以深刻启示。示例二:可以删去。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已经为自己找到了答案用理性治愈丧亲之痛,宗教故事只是这一观点的一个例证而已。删去此段,文章结尾会显得更加简洁。删去此段,可以使文章主旨更加突出,情感更加鲜明。【解析】【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赏

16、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选项内容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题干要求选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C 项, “可见他们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纯属臆测,无中生有。故选 C。【5 题详解】题干是“请根据原文内容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是考查学生分析梳理文章思路能力。梳理文章思路,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梳理各段之间关系,根据各段之间关系,划分文章结构层次。本题,通读文章,可将本文划分为三个层次:段,母亲已经逝去,作者却不能忘怀;段,追忆怀念母亲;段,找到疗救方法。根据文章的层次结构概括作者的写作思路

17、。【6 题详解】题干是“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宗教故事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必不可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是考查学生探究能力。题目问的是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答题时,一定要先点名自己的观点,即可以删去,还是不可以删去。然后就要考虑“能删去的原因”“不能删去的原因” 。最后一段一般有收束全文、升华主旨等作用,那么考虑能否删去就要考虑两个问题:删去结构上是否完整;删去内容上是否影响表达,即是否妨碍表达主旨。最后一段讲述了一个宗教故事,表达的是“每个人都曾失去过亲人”的意思;倒数第二段表明理性是医治丧亲之痛的方法。由此即可从结构上和内容上展开探究陈述理由。注意陈述理由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

18、,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点睛】本题考查探究能力。所谓“探究” ,就是有“我”有“思” ,探索追寻。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脱离文本,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视为正确答案。所以,做题时,一定多角度考虑问题,结合文本内容陈述自己的见解。本题要求探究文章的最后一段能否删去。答题可以见仁见智,关键在于言之成理。解答此题,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即可以删去还是不可以删去,然后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从结构和内容连个方面阐释理由。说明理由时,注意不能脱离文本,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阅读下面的片段文料,完成小题。材料一:近日,上海地铁上有一年轻男子以上班太累为由,拒绝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还抢夺乘客

19、拍摄的手机。随后,该男子回应称,原本是想让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责让他很气愤,因此赌气不让。争座事件频发,除了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缺乏,也与一些市民让座的公德意识缺失有关。然而,公交车和地铁均是公共场所,车上的座位当属公共资源,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在照顾老弱病残孕等人群的基础上,一般讲究的是先来后到,顺位而坐,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必须给特殊人群让座,并非是法律规定,而仅是社会公德的一种价值取向。现实情况却是,年轻者给年老者让座,变成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而年老者给年轻者让座,被公认为违反了常规和伦理,这显然是一种道德的“错位” 。从某种程度上讲,发生在公交车和地铁上的“让座风波” ,实际上

20、是整个社会人文关怀的呼唤与诉求。因此,与其道德绑架“让座” ,不如增加公交车、地铁上的老幼病残孕专座。(摘编自让座不如增加专座 ,2017 年 7 月 6 日北京晨报)材料二:越是这种人人自觉、从善如流的时候,也越要防止出现那种过犹不及的“指教心态”-有些人好为人师、越俎代疱地“做人情” 。有道是“让座是情分” ,上海地铁中的“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是因为时下确存这么一种文明的“陋习”:一些人所谓的讲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常常是用作审判他人。这里,还应该批评一下那个拍照的乘客,且不议随意偷拍传播是否有侵权之嫌,而动辄以曝光威胁他人让座,显然已跟文明修为背道而驰。真正的文明引导

21、者,一事当前,只会先想到“我能怎么做” ,而不是手电筒照别人,习惯性地去指教“你该如何来” 。(摘编自多做让座主角少当“让座指导” ,2017 年 7 月 6 日光明网)材料三:在如何对待公交“让座”这类道德行为时,我们常常没有厘清、乃至有意无意问混淆了“道德高线”与“法律底线”之间的区别和界限,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 。很明显, “让座”只是一种“道德高线”而非“法律底线”层面和意义上的行为。只可以在道德上倡导,而不可以在法律上强制,即使“拒不让座” ,也并不违反法律。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 ,强求甚至强制他人“让座” ,势必不仅侵犯他人“不做什么”的法律自由,而且同时也

22、会无形中矮化贬损“让座”等道德行为原本固有的高尚德性。作为一种社会美德, “让座”非常值得提倡、追求,但如何去提倡、追求,显然也应以一种充分合乎道德的方式来进行,要想真正倡导这种美德,更道德的方式方法,显然不是“要求强求他人让座” “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 ,而是“自己主动让座” “检讨自己何以没让座” 。(摘自“让座纠纷”混淆了道德高线与法律底线 ,2017 年 7 月 7 日红网)材料四:“让座”这一行为没有法律的强制,没有硬性的处罚,让不让完全是“靠自觉” 。有一份关于“让座初衷”的调查显示,65.4%的受访者表示是发自内心,23.9%的受访者是受到“道德逼视” ,8.9%的受访者是因站立

23、者本人的逼视或其他行为。由此可见,只有 65.4%的人是靠自觉的,而 32.8%的人正是受到道德约束才做出了让座行为。(摘自“让座”是道德绑架还是道德约束? ,2017 年 7 月 19 日长江网)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揭示了“让座纠纷”频发是由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缺乏和市民公德意识缺失所致,给老年人让座,是社会提倡的美德,也是年轻人的义务。B. 材料二指出了一些“让座指导员”所讲的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往往是为了审视别人,动辄以曝光相威胁,这些行为与文明的修为背道而驰。C. 材料三指出“让座”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行为, “不让座”也没有触碰到“法律底线”

24、 ,若强制别人让座,势必侵犯了他人的法律自由和人身权益。D. 材料四主要使用数据说话,文中列举了一系到数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够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当今社会让座行为受到道德约束的状况。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每个公民都有平等享受公共资源的权利,而面对抱小孩的妇女不主动让座,年轻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同。B. 让座是一种柔性的社会规范,在当下供不应求的格局下,座位要让给那些更需要的人,前提是让座者愿意“成人之美” 。C. 在“让座”纷争中, “要求强求他人让座” “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是导致中国式“让座”纠纷频繁发生的直接原因。D. 调查结果显示,只

25、有不足七成的受访者让座时是自觉自愿发自内心的,还有近三成的人是受到道德约束才让座的。9. 结合所给材料,谈谈如何解决让座纠纷问题?【答案】7. A 8. B 9. 加大公共交通的投入,增加老幼病残孕专座。设置“博爱座”(井不是某一特定人群的专属座位),面向所有有特殊需要的人开放。多做让座主角,少当“让座指导” 。让与被让者要相互尊重和理解。别人让座,被让者要真心实意去感谢,不让座,也无需计较。旁观者不可用道德绑架别人,树立良好风气,尊老爱幼社会才和谐。【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仔细阅读文章,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比对备选答案。A 项“是年轻人的义务”错

26、,让座不是强制性的法律义务。【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分别带入文本进行比较分析,A 项,材料一中“原本是想让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责让他很气愤,因此赌气不让”表明年轻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同了,D 项,以偏概全,导致“让座”纠纷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E 项, “近三成”错,原文为“32.8%” , 应该是“三成多” 。【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如何解决让座纠纷问题” ,阅读几则材料寻找相关段落进行概括,如材料一揭示了“让座纠纷”频发是由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缺乏和市

27、民公德意识缺失所致,所以加大公共交通的投入,增加老幼病残孕专座,设置“博爱座”(井不是某一特定人群的专属座位),面向所有有特殊需要的人开放;材料二指出了一些“让座指导员”所讲的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往往是为了审视别人,所以要想真正倡导这种美德,更道德的方式方法,显然不是“要求强求他人让座” “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 ,而是“自己主动让座” “检讨自己何以没让座” ,多做让座主角,少当“让座指导” 。旁观者不可用道德绑架别人;材料三指出“让座”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行为, “不让座”也没有触碰到“法律底线” ,所以让与被让者要相互尊重和理解。别人让座,被让者要真心实意去感谢,不让座,也无需计较。点睛

28、:现代文阅读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的解答方法如下: (1)通读原文,获得整体印象,弄清题目要求。认真仔细地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尤其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2) 对题读文,针对问题研究,扣住问题,细心查找筛选信息。粗读全文后,分析题干,明确问题目标(角度);阅读每个选项,理解基本意思。结合粗读印象对应找到原文文字, “专项信息题”的信息通常是“块面型”的,相对集中, “综合信息题”的信息通常是“散点型”的,各自在不同的地方。读文和审题时角度意识强,便于扣住试题目标,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和深入理解;然后根据要求进行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沛公旦日从

29、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项王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日:“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 项王曰: “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1

30、0. 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隔阂,嫌怨B.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翼:翅膀C.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谢:谢罪D.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11. 下列加点词词义和用法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不然,藉何以至此B.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C. 亚父者,范增也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D.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12. 以下文句分编为四组,全部体现项羽胸怀大志的一组( )(1)

31、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2)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3)彼可取而代也 (4)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A. (3)(2) B. (2)(4) C. ( 1)(2) D. (1)(3)13. 翻译下列句子(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答案】10. B 11. B 12. D 13. (1)之所以派军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 (2)干大事不必拘泥小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解析】【10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

32、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选项 B,翼,象鸟张开翅膀一样。故答案选 B。【11 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 18 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

33、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选项 B,趁着;A,介词,用来/介词,因为;选项 C,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选项 D,为寿,祝酒/为所,表被动。故答案选 B。【12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还有是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分析分析,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本题题干全部体现项羽胸怀大志的一组:(1)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3)彼可取而代也。能力

34、表现其胸怀大志。 (2)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说的是秦始皇。 (4)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说的是项羽的才气。故答案选 D。【13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 “所以”之所以,表原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式;“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 (2) “顾”拘泥“细谨”小节“不辞”不必计较“让”谦让。【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

35、补、换、调、变, “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 ,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 ,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 。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 ,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答案: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

36、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

37、法刺杀。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小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14. 对下列沁园春长沙一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由虚到实,描绘了诗人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B. 红枫、碧水、雄鹰、鱼儿这些客观物象,一经融入作者的主观情趣,就成了种种美的意象,作者借此抒发了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感受和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C. 作者在意象的选取和描写角度方面匠心独运,既有远眺,又有近观;既有仰望,又有俯视。而且动静结合,红绿相衬,真可谓“远近高低各不同” 。D. 最后一句哲理性的概括,点明了作者咏秋的旨意所在:要生存,要发展

38、,就要“竞” ,从而突出了作者强烈的革命精神。15. 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答案】14. A 15. 山峦、树林、江河、船只、雄鹰、游鱼。 万类霜天竞自由。【解析】【14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沁园春长沙一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选项 A,一个“看”字总领七句,由虚到实,应为“由实到虚”先写自然景物,最后虚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季节变化将来的景物。故答案选 A。【15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

39、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情况要因题而异,例如本题从题干上看: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概括诗歌的景物,考生在概括的时候不要遗落信息。第二问是要求考生把握所给诗句,进一步进行中心主题的总结和分析。【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

40、句中的空缺部分。(1)满载一船星辉,_。 再别康桥 。(2)_,不仁;_,不知;烛之武退秦师(3)大行不顾细谨,_。 鸿门宴(4)真的猛士,_,_。 记念刘和珍君【答案】 (1). (1)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2). (2)因人之力而敝之 (3). 失其所与 (4). (3)大礼不辞小让 (5). (4)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6).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

41、写不要出现错别字。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考生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斑斓” “敝” “淋漓”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

42、动物也有着自己_ _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_ _。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 ,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 ( )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

43、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_ _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_ _的故事出现。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波澜壮阔 随波逐流 宵衣旰食 引人入胜B. 波澜壮阔 随遇而安 全力以赴 引人入胜C. 声势浩大 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 娓娓动听D. 声势浩大 随波逐流 全力以赴 娓娓动听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B. 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C. 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D. 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

44、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迁徒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B. 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C. 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D. 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答案】17. B 18. B 19. C【解析】【1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波澜壮阔” ,比喻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声势浩大” ,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第一处是形容动物迁徙的盛大场面,应使用“波澜壮阔” 。 “随波逐流” ,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

45、坚定的立场,没有主见,盲目地随着别人行动;“随遇而安” ,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也有拘守陈规,不敢变易之意。第二处,是说动物对驻地的坚守和执着,应使用“随遇而安” 。 “宵衣旰食”意思是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全力以赴” ,指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第三处,是说科学家全力探究动物迁徙路线问题,应使用“全力以赴” 。 “引人入胜” ,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娓娓动听” ,话说得婉转生动,使人喜欢听。第四处是形容“故事” ,应使用“引人入胜”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

46、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1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

47、向” , “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属于句式杂糅,该句把“通过等参照”和“以作为参照”两句杂糅,可以改为“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 ,排除 AB 两项;“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 , “获得方向”搭配不当,从语境来看,应是说动物迁徙辨别方向,与“方向”搭配的动词一般是“辨别” 。排除 C 项,故选 D 项。【19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 ,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也就是说”说明括号中的内容其实是对前面句子的另一种说法,而括号前面说“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

48、进行迁徙” ,括号后面说“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 , “它们”指代的内容应在前一句中,且从语言表达连贯的角度来看,BC 两项都以“方向感”收尾,这与后一句中“它们”不太连贯,故排除这两项;AD 两项的主要区别是被动句和主动句,从语境来看,此处使用主动句语义更连贯,故排除 A 项,应选择 D项。20.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 50 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_【答案】 (1). “教书 ”改为“从教” ; (2). “光临”改为“前往”或“参加” ; (3). “惠赠” 改为“奉上” “奉送” 或“敬赠”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