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 ,大小:40.50KB ,
资源ID:6644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66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案(系列五))为本站会员(好样****8)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案(系列五)

1、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导入:有一部曾获得多项奥斯卡奖的电影叫辛得勒的名单 ,真实地再现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我们共同看其中一段(多媒体) 。最终这些人被送往一个地方奥斯维辛集中营,我们要学习另一篇新闻,题目就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大家知道奥斯威辛是什么地方吗?(学生概述。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简要介绍: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 年 4 月) 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 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每天都有许多人(以犹太人居多)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1945 年 1 月,苏

2、联红军解放了这里,当时获救的人只有 7000 多人,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 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 年 7 月 2 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 年 4 月 27 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 40 平方公里。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 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 1 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 28 个民族的400 万人死

3、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 250 万。1947 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 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新闻结构划分: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语:13 段 现在的布热金卡背景材料:46 段 奥斯维辛的地理位置和作为杀人工厂的历史,作者的写作目的主体:715 段 参观奥斯维辛的所见所感结语:16 段 现在的奥斯维辛这篇新闻的标题很奇怪,作者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如果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又会写下这篇新闻?(1)从原文中可以找到的“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2)引申没有新鲜的东西,说明什么?说明奥斯维辛作为杀人工厂残

4、害了很多人的生命是广为人知的,在奥斯维辛人们看到的、感受到的会是一样的震惊和窒息。既然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呢?“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这里遇难的人们。 ”到底是什么所见所感,令作者产生了“不安的心情”,我们还需要跟随罗森塔尔的脚步,去看一看奥斯维辛。我们学的上一篇新闻的主体部分是用时间顺序来写作的,那这一篇新闻的主体,用什么顺序来写的呢?空间顺序作者跟随导游和参观者先后经过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有哪些反应?经过的地方 看到的东西 反应1、毒气室和

5、焚尸炉废墟 雏菊怒放、 恐怖、终生难忘2、毒气室、焚尸炉 头发、婴儿的鞋子、牢房 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3、女牢房 “盒子” 惊惧万分,长大了嘴,想叫,但是叫不出来4、灰砖建筑 庆幸5、长廊 照片 引人注目、发人深思6、地下室 祷告其中,着重体会2、看到婴儿的鞋子 化用鲁迅的话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纳粹分子的,然而我还不料竟会残忍凶残到这地步”3、塞字 非人的对待4、为什么会庆幸?参观者并没有进去过,为什么知道里面的景象会让人羞红了脸?因为“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化用鲁迅的话就是“传言

6、已使人耳不忍闻,惨象尤使人目不忍视”。在所到、所见、反应中,作者的观察重点放在了什么上面?反应记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写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有什么样的好处?明确:更具广泛性,这当中自然也就包含了作者的感受和反应,说明奥斯威辛集中营遗迹召唤起所有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同时,这比直接描写作者所见所感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在此时不仅仅是一个参观者,他也是一个记录者,他忠实地记录下自己和参观者的主观感受,突破了新闻写作“ 客观叙述” 、 “零度写作”的传统。通过作者融入了情感的记录,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恐怖、压抑、窒息、绝望、暴力、

7、残忍但是,在这种黑色的氛围中,文章中却有三段与这种氛围形成强烈反差的描写,像黑暗底色中的突然冒出来的色彩一样刺痛我们的双眼。请找出这三段描写,并分析这种反差的作用和蕴含的作者的情感。(1) “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如此美好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为什么是“可怕的”?明确: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现在的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恐怖的历史不相配,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 不该” 。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进集中

8、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景象的变化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随着惨象被美景代替,人们忘记对这段惨痛历史的记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对纳粹惨无人道的行径的无声控诉和对人们忘记历史的担忧。在文章结语也有类似的话,它的作用是什么?内容:进一步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事结构:首尾呼应,显得文章首尾连贯,浑然一体。(2)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象征了过去纳粹对无辜的人的迫害,生命被摧残的悲剧雏菊花在怒放:象征了生命力的顽强与阳光

9、明媚、绿树成荫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附近一样,如果人们不去了解和铭记雏菊花背后这片废墟的故事,这片代表着纳粹分子犯下罪行的证据将会被掩盖真相的美景所覆盖。(3)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对摧残鲜活美丽的生命的纳粹的控诉,对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梦想和美好的追求的赞美。普利策奖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结束语:余秋雨说过:“人类是需要废墟的,没有皱纹的老祖母是可怕的。 ”我们不需要战争去营造另一座废墟,但是,我们需要奥斯维辛这样已有的废墟来提醒我们人类不要让历史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