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3 课 道山亭记1.通假字(1)粤之太末 同“越” ,越国。(2)其城之内外皆涂 同“途” ,路途。2.古今异义(1)列于中国。古义:我国上古华夏族各朝建都于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中心地带,有别于四方蛮夷戎狄。凡华夏族统辖区都称“中国” 。今义:国家名称。(2)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古义:介词代词,在这里。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前一事引起的。3.一词多义(1)盖Error!(2)累Error!(3)尽Error!(4)为Error!(5)者Error!4.词类活用(1)匠多良能:形容词作名词,技艺精湛的人。(2)虽下贫必丰其居:使动用法,使丰。(3)故名之曰:名词作动
2、词,命名。(4)既新其城,又新其学:形容词作动词,改造、革新。5.文言句式(1)其路在闽者:定语后置句。(2)为亭于其处:状语后置句。(3)岂虚也哉:判断句。(4)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省略句。6.翻译下列句子(1)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译文:在闽地的通道,陆路就被阻塞在两山当中,而山相连没有间断。(2)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译文:船逆行而上,善于利用水势,稍微有点差错,就会船破溺水。(3)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译文:程师孟在福州因为治理得好而闻名。一、结构图解道山亭记Error!二、中心主旨本文具体描绘福州的山险水恶、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侃侃道来,写得纡徐和缓
3、,儒雅醇厚,从而形象地表现出了福州特有的险恶地形,曲折地表达了对程师孟治郡政绩的赞美,高度评价了程师孟的旷达脱俗。1.第二段从哪些方面来写福州的?各方面的特点是怎样的?答:_答案 地理位置(位于闽中 );地势(平而广) ;地域风貌( 枕江面海);城市风貌(路多,舟船交通便利);城市建筑(居室巨丽,寺院特盛);整体形象(三山鼎立,山上寺庙众多而奇美) 。2.福州的山水如此险,但是恶吗?这样写有何好处?答:_答案 作者在写福州山水时,虽突出其险,却并不突出其恶;突出其怪,却并不强调其凶,景物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奇、险、美。山是静的,但作者以路衬山,把山写活了;水是动的,作者肆意点染,给水赋予了生命。可
4、以说,作者不仅写出了山水之“形” ,也写出了山水之“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 处:处置B.其途或逆坂如缘 逆:向相反方向活动C.其城之内外皆涂 涂:同“途” ,路途D.人以屋室巨丽相矜 矜:矜持答案 C解析 A 项安置,迁徙。B 项迎着。D 项夸耀。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 )A.开其地,列于中国 B.而长江在其南C.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D.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答案 C解析 A 项古义指华夏族统辖区域。 B 项古义指闽江。D 项古义:于,在;是,这个。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5、A.Error!B.Error!C.Error!D.Error!答案 B解析 B 项介词,由于; 介词,由于。A 项副词,才;副词,竟然、却。C 项代词,这块;代词,那里。D 项却,表转折; 就,表承接。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47 题。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 ,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
6、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多阻,岂虚也哉?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
7、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 。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数驿乃一得平地 累:连续,接连B.非其土人,罕不踬也 踬:跌倒C.岂虚也哉
8、 虚:空虚D.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属:聚集,集中答案 C解析 虚:虚假、不真实,此处指虚言。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答案 C解析 C 项均为介词,拿。A 项动词,成为;介词,替。B 项代词,他的;连词,如果。D 项并且,表递进;却、然而,表转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极力描写闽地山路水道艰险,以体现程师孟入闽任职“忘其远且险” 。B.第一段作者用汉代将闽地的百姓迁徙于江淮之事,来强调这地方险狭多阻。C.第二段写福州的民居、庙观等反映了居民安乐,间接地表
9、现出程师孟的治郡政绩。D.第三段描写程师孟建在城中道山之上的 “道山之亭”的胜景,以表现“其志壮哉” 。答案 D解析 “建在城中道山之上”错,据原文“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可知“道山”是道家之山。7.下列对本文表达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于程师孟治郡的业绩,并不采取单刀直入的写法,而是纡徐和缓,将其政绩曲折地展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曾巩散文的艺术特色。B.作者第一段写闽地“远且险 ”,分别从“陆出”和“溪行”两方面入手,而各又分别从山路与“土人” 、溪流与“生而习水者”两部分落笔,条理清楚。C.文章第二段所介绍的福州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气,为下文程师孟“余功又及于此”建
10、“道山之亭”的介绍做了铺垫,思路缜密。D.文章末段先称赞程师孟的政绩,后介绍其辗转任职的情况,看似闲笔,实则用意深远,以暗示他仕途坎坷,含蓄蕴藉。答案 D解析 无暗示“仕途坎坷”之意。文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 题。杏花书屋记归有光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孺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
11、嘉靖二十年,孺公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 、芳洲杜若 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
12、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 书之泽也。 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注 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 “采芳洲兮杜若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 /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 /而宣力于无穷也/B.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 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C.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D
13、.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 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 /答案 D解析 原文标点为: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指时间或次序在前的,跟 “后”相对。 “先大夫”指已去世的大夫。如先王、先父。B.“谪”在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远地方; “迁”指职务变动, “左迁”指官员升官。C.“登第”犹登科、及第。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D.“殁”指死。古代人对死的称呼不同:天子曰 “崩” ,诸侯曰“薨” ,大夫曰“卒”
14、,庶人称“死” 。答案 B解析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富贵显赫的人,他们的子孙也跟着富贵显赫;而贫穷之人,其子孙依然贫穷。B.友人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正直的知识分子,他敢于大胆向皇上进言,不怕触怒皇上。C.本文先介绍杏花书屋的由来及其布置,然后用“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引出议论。D.全文围绕书屋的建造和命名,展示友人的父亲的崇高人格,使得本来极为普通的书屋具有了不平凡的意义。答案 A解析 与原文表达的意思相反。由“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几
15、句可知。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译文:如今科考进士,也是在杏花盛开之时,读书人中第,常常把梦见杏花作为考中的前兆。(2)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译文:但以前和他同时中进士做官的人,一时富贵兴盛显赫,可他们的后代就有现在不知沦落到何地的。参考译文杏花书屋,是我的朋友周孺允建造的读书室。孺允自己曾说他的先父玉岩公担任御史,谪戍到沅、湘一带时,曾梦到自己居住在一间房子里,室外杏花烂漫,自己的几个儿子在房子里读书,琅琅的读书声传到户外。嘉靖初年,玉岩公被朝廷起用后升任御史,于是他的家从原先住的地方迁到
16、县的东门,也就是他现在居住的房子。玉岩公曾经指着房子后面的一块空地对孺允说:“他日应当在那里建造一栋房子,命名为杏花书屋,以此来记录我昔日的梦。 ”玉岩公后来升官至南京刑部右侍郎,还没有来得及荣归故里就死在了南京。玉岩公死后,孺允兄弟多次被侵害欺侮,免不了有动荡不安、很不稳定的祸患。像这样好几年,才得以安定地生活。到了嘉靖二十年,孺允修葺玉岩公的居室,趁此机会在园中建造了五间房屋,藏书达万卷,用玉岩公昔日命的名,悬挂在门楣之上,在院落的四周,种植花果竹木。当春天到来时,杏花烂漫,整个院落如玉岩公当年的梦中之境。再回想玉岩公昔日谪戍在沅、湘一带的情景,真可谓是醒来所见的是虚妄的,而梦中所想做的才
17、是真实的。走上这个厅堂,追思玉岩公,怎能不感慨万千!以前唐代人重视进士科,读书人将要登第的时候,正是长安杏花盛开之时,所以人们都把新进士的杏园宴当作一件美事。如今科考进士,也是在杏花盛开之时,读书人中第,常常把梦见杏花作为考中的前兆。这是世俗对荣华不能忘记成为这样的。玉岩公因为向皇帝进谏而触犯了皇帝,(被贬谪 )在岭南地区辗转了十几年的时间,所以他的心肠像铁石般刚强,对于追求富贵的念头已经灰飞烟灭了;但玉岩公仍希望自己的子孙考取功名。大约古代的君子,爱自己的国和自己的家,不仅鞠躬尽瘁,竟至于对他们的后代子孙,仍然希望他们代代享受恩德并且永无止境地为国效力。玉岩公的良苦用心大约就在上述这些吧。如
18、今距离玉岩公去世,还没有多长时间,但以前和他同时中进士做官的人,一时富贵兴盛显赫,可他们的后代就有现在不知沦落到何地的。孺允兄弟虽目前还不得志,但人们正期望他们能被重用;并且玉岩公的本家孙辈都才华出众,散发秀美的神采,可以凭着这知道受到了诗 书传家的影响啊。 诗经中说:“打如今开了头,年年都有好收成,君子有了厚禄就留给子孙。大家都欢乐无比啊!”我在周氏家族看到了诗经所说的情形啊!(2014北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217 题。偃虹堤记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 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
19、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
20、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 虑 熟 谋 审 力 不 劳 而 功 倍 作 事 可 以 为 后 法 一 宜 书 不 苟 一 时 之 誉 思 为 利 于 无 穷 而 告 来 者 不 以 废 二 宜 书
21、 岳 之 民 人 与 湖 中 之 往 来 者 皆 欲 为 滕 侯 纪 三 宜 书 以 三 宜 书 不 可 以 不 书,乃为之书。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取材于 欧阳文忠公集)注 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1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答案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 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 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 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标志性词语先断开容易断的地方,文段中“一宜书” “二宜书” “三宜书”明显
22、可断,其他地方再根据语意推敲。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有所记 愿:希望B.覆溺之虞 虞:料想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 使:假如D.常显用之 常:曾经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B 项“覆溺之虞”根据文意推断, “虞”是“忧虑”的意思。1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予发书按图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各级官员) 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C 项“易”的
23、意思是“改变” ,不是“轻视” 。1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B.古代不少利国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维护,往往成了废弃的遗迹,令人遗憾。C.滕子京请欧阳修作偃虹堤记 ,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D.偃虹堤记是一篇应邀之作,欧阳修在文中借赞美滕侯表达了心中理想的为官之道。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 项表述不当。原文中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欲有纪于后也” ,可见请欧阳修作本文不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而是希望继承者能明白他建造偃虹堤的良苦用
24、心,使其不致被废弃。16.偃虹堤记写到“(滕侯 )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 ”。请在横线上填写岳阳楼记中内容与之相关的文句。答:_答案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俱) 兴。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题要求准确理解句子中滕侯的做法,重点在“功未及就,退守一州”和“略施其余”的理解,还要熟练地背诵岳阳楼记 ,并能够理解该文中句子的意思。17.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谈谈你从两篇记所抒发的为官情怀中获得的感悟。(200 字左右)答:_答案 感悟角度:(1)以天下为己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
25、)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上,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 。(3)即使自己身处逆境,也要为百姓谋利,有所作为。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两篇记抒发的为官情怀大致是一样的,内容上相得益彰,主要内容突出“民为上” ,为百姓着想。参考译文有一个从岳阳来的客人,拿着滕子京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希望您写篇文章记载(偃虹堤 )。 ”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湖的地图,看到从岳阳门往西到金鸡的右边,其外面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筑,叫作偃虹堤。问建造此堤和为其命名的人是谁,来人说:“这都是我们滕侯做的。 ”又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回答说:“洞庭湖是天下非常险要的地方,岳阳又是荆州、潭州、黔州、
26、蜀州四个地方交会的要冲。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也没有停泊的地方,只能停泊在南边的渡口,那些需要到岳阳办事的人又远又累,而又常常有遭遇风浪、船翻淹死的恐惧和忧虑。现在船到了这儿全部停泊在堤下。到州里办事的人又近又不必担心。 ”我问这个堤规模的大小和用了多少人力,回答说:“全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越往下就加上二尺,需要用一万五千五百个人工,没有超过限定的日期就完成了。 ”我问他建筑之初是如何谋划的,回答说:“州里把这个事上报给转运使,转运使选择那些有能力的官吏视察是否可行,反复了多次,最后上报朝廷,由三司来决定,三司决定说可行,他们都不能改变滕侯的具体策划。 ”我说:“这是君子的作为,可以
27、为此写篇文章。 ”深深考虑百姓的人,在当初谋划一些事情时就考虑精到,所以能用人力少而取得的功效多。凭借那百步远的湖堤,可以抵挡天下非常危险而不可预测的忧患,让当地百姓受益并惠及荆州、潭州、黔州、蜀州,凡是往来于洞庭湖的人,不论是远近都蒙受这个堤的利益。而且岳阳又是四个地方交会的要冲,往来的船只在此停泊的,一天要有多少呢!假使堤的土石有幸长久不坏,那么滕侯对人或物的恩惠,能用数来计算吗?事情不怕干不成,怕就怕容易败坏。建造的人开始并非不想让它长久完好,可是继承者常常懈怠,废弃了它。自古以来有才德智慧的人,为了百姓兴利除弊,他们的遗迹到处都有。如果他们的继承者都像开始建造者那样用心,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惠,天下哪还有丢掉的利益?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滕侯志向远大、才华超人,在当世很有名望。当朝廷正用兵急需人才的时候,曾经重用他。但功业未来得及完成,就退下来当一州的太守,不必太费心思,只是稍稍发挥,就能利及外物。他深思熟虑,策划周密,事半功倍,这种做事的方法可以作为后世人的法则,这是我第一个应该写此记的理由。不只是想着被当世的人赞誉,而是想着为千秋万代的利益而告诉后代不要废弃,这是我第二个写此记的理由。岳阳的百姓与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想为滕侯写这个记,这是我第三个写此记的理由。因为有三个应当写记的理由而不可以不写,于是就写下了此篇文章。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