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济南市(莱芜区、钢城区)2019 年初中学业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四)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第 12 题。“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是一句人们_的民谚。据史料记载,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 307 年),距今已有 1700 多年的历史。也许有人会问:“北京最早的城市是燕国的蓟城,距今至少三千多年,比潭柘寺早了一千多年,不是应该先有北京城吗【甲】其实,那时候的蓟城,只是一个诸侯国小城。北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都市,应该是在元朝。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三年(公元 1276 年)建成元大都,使它初步具有了中国政治中心城市的规模,也奠定了现在北京城的基本格局
2、。而此时已经晚于晋代 800 余年了。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命姚广孝负责迁都事宜。据说姚广孝_潭柘寺设计建造了紫禁城(今“故宫”)。潭柘寺在鼎盛时期有房 999 间半,而故宫则有房 9999 间半。不仅如此,故宫一宫一殿的布局也如同潭柘寺一样【乙】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称,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使整个建筑群显得规矩严整,层次清晰。北京城与潭柘寺的渊源之深可见一(bn)_。1、给加点字注音、对画线字笔画和根据读音写出的汉字作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燕国(yn) “贯”字的第 3 笔是:一 可见一般B、燕国(yn) “贯”字的第 3 笔是:一 可见一斑C、燕国(y
3、n) “贯”字的第 3 笔是:丨 可见一斑D、燕国(yn) “贯”字的第 3 笔是:丨 可见一般2、结合语境,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耳濡目染 仿照 B、耳熟能详 仿照2C、耳熟能详 按照 D、耳濡目染 按照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演员甄子丹凭借电影笑太极 出道,因叶问这部电影而声名鹊起,被圈内人士誉为新一代的“功夫之王”。B、坚持稳中求进的核心是稳政策、稳预期,“稳”是基石,“ 进”是目标,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C、学术不端行为有个人的投机原因,而一些学校和科研团体也是急功近利,默许甚至鼓励科研人员不择手段。D、内地的援藏干部表示,我们一定
4、会对藏区人民鼎力相助,让藏族同胞早日脱贫,圆满完成这次的援藏任务。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自单独两孩政策启动实施以来,在市人民医院出生的新生儿同比增长率有所上升,预计全面两孩政策放开后,80 后和 90 后生育两孩的占比较大,部分 70 后也将受益。B、为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艾山街道办事处加大投入,逐步形成了街道文化站“一室一校一场一中心”的改造提升。C、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列车的悬浮、驱动、导向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D、昨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次震惊世界的爆炸事件都在显要位置作了详细的报道,分析人士认为,这次事件
5、和基地组织有关系。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有感五首(其三)杜甫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3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 年)秋,当时,受粮食和吐蕃进扰等因素影响,因此朝中有迁都之议。天中:指洛阳。翠华:指天子之旗,这里指代皇帝。A、首联从洛阳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写起,正是因地理位置优越,人们才提议迁都洛阳。B、颔联紧承首联,写洛阳百姓等待皇上给他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可见洛阳百姓正翘首企盼迁都洛阳。C、尾联中的“不过”一词,看似轻描淡写,实际更引人注目,突出了“行俭德”的重要性。D、“盗贼”一句
6、,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事实,语言尖锐,感情沉痛。二、积累运用。(共 15 分)6、名著阅读。(4 分)A 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众人看
7、A 时,点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1)填空。(2 分)以上文段选自_,文中的“A”是_。(填人名)(2)简答。(2 分)文段中 A 伸出两个指头的意思是指什么,体现了 A 怎样的形象特征?47、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然而,我们信仰家,信仰我们的出处,又何以如此恒定?在我看来,“叶落归根”说的不仅是过冬的事情,更是回家的事情。有风,有流水,有兽的足踪,有鸟的羽翎它们都会将叶子带到很远的地方使之永不回归。其实,叶落何以就一定归根呢?西山的木石不就被精卫衔去了东海么?地球载着我们每个人,从这个区域漂到那个区域,每一天都面对陌生,永远不会返回初始的道路。A、 B、C、 D、8、国民经济
8、发展了,人们生活改善了,消费观念变化了,而奢侈浪费的行为也悄然成了一部分人的“时髦”。请你针对这一现象,拟一条公益广告词。要求: 立意明确,能起到警醒或劝诫的作用; 用语文明,措辞得体。(3 分)9、填空。(6 分)(1)_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2)_ ,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3)_ ,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4)李白行路难中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和强烈自信的诗句是:5_,_。(5)同为送别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王勃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用_,_。”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6 )全国中学生
9、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面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大连。”三、文言文阅读。(共 15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0、。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景公之时,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晏子春秋)6【注释】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陛:殿堂的台阶。 涂:通“途”,路上。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
11、以二十五家为里。 士既事者兼月:已有职业的人发给两个月的粮食。兼月:两个月。兼,两倍的。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私:_ (2 )时时而间进 间:_ (3 )公被狐白之裘 被:_ (4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雨:_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闻寡人之耳者 孔子闻之曰 B、时时而间进 立有间C、窥镜而自视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D、上书谏寡人者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 )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13、下列对【甲】【乙】选文的理解,不正
12、确的一项是( )A、【甲】选文齐王下令按上中下等次奖赏进谏的群臣吏民,从“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反响来看,齐王之“蔽”得到了根本整治。B、【乙】选文表现了晏子是一位关心百姓、善于言辞、敢于劝谏的人。C、 【甲】选文写燕、赵、韩、魏皆朝于齐,作者以夸张之语收束全文,意在从正面突出表7现邹忌的治国之才。D、【甲】【乙】选文在语言上运用了众多排比句,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使之朗朗上口,同时给人无可辩驳之感。14、 【甲 】【乙】选文中邹忌和晏子劝谏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四、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522 题。(一)读书应是一种沉静的坚守4 月 23 日已经过去了,“世
13、界读书日”所唤起的全民阅读热潮,依然令人感动着。“世界读书日”相关活动的初衷,以及这些活动所取得的成效,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过,读书毕竟不是一日之功,更应该是一种恒久的坚持和沉静的坚守。读书需要思考一个“静”字。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诗中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诗里提到的,就是一种远离喧嚣和忍受孤独的读书方式。实际上,真正的读书生活,除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切磋,更需要静下心来,耐得寂寞,需要艰苦的跋涉和曲折的探索。读书要守心以纯,要珍惜时光,而最重要的是只有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才能获得丰稔的收获。读书需要思考一个“活”字。李白在嘲鲁儒中
14、说:“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诗人对那些夸夸其谈而没有真才实学的“鲁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这些人谈起五经头头是道,问起经世济民之策却茫然无知。他们拿腔拿调,架子十足,却死于章句,不知时变。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观点,则更加值得那些“鲁叟”们深思。他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写给小儿子的一首绝句,朴素亲切,满含哲理,尤其是诗中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至今犹有现实意义。读书需要思考一个“高”字。书中的鲲鹏志向、报国情怀、浩然正气、丹心赤胆,8对我们的精神是一种砥砺提升,对我们的心灵是一种洗涤净化,对我们的情操是
15、一种美好陶冶一位名叫李时可的诗人写的一首舟中夜闻读书中说:“临溪一舍竹疏疏,舟过时闻夜读书。姓字是谁何必问,定应不是俗人居。”诗的意思是说在临近小溪岸边看见一间农舍隐在朦胧的竹林里,乘船走过的时候不时听到琅琅的读书声。诗人说不用打听这是谁的家,通过那琅琅的夜读声,就能猜到这里肯定不是一个鄙俗的人居住的地方。诗人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情节,巧妙地说明了读书使人志存高远、超凡脱俗的道理。读书使人内心清明、目光澄澈、骨骼清奇、脊梁挺直,从中可以识别得失成败,可以感受廉耻是非,可以升华情志操守,也可以友朋孝亲睦邻。读书需要思考一个“勤”字。唐代诗人杜苟鹤说:“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宋代诗人朱熹
16、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些恳切真挚的声声教诲,用意其实都是在劝人加紧学习,勤奋精进,不能放松自我,懈怠光阴。但今天的读书,己不局限于纸质传统载体,阅读途径也已经更加丰富和多元。手机 APP 、电子出版物、微信读书、QQ 阅读等等各种古人没有见过的阅读方式,使我们的读书生活更加便捷轻快。想想孔夫子韦编三绝的劳苦,想想范仲淹饘粥不继的艰辛,现代人的读书条件是多么轻便和舒适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更加珍惜和努力呢?读书热是好事,但也需要一些冷静的思考。今年的“世界读书日”虽然过去了,但是对爱读书的人来说,天天都是读书日啊。(选文有删改)15、第 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 分
17、)16、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4 分)917、下面的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到那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3 分)宋代抗金名臣李纲在读书诗中说:“平生长作蠹书蟑,老去犹资慰我心。每到古人名节处,慨然掩卷一沉吟。”18、作者认为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的诗句满含哲理,至今犹有现实意义。请结合诗句内容与生活实际,谈谈你受到的启发。(4 分)抱抱你,陌生人从湖这边到湖那边,很远,我沿着桥,来来回回走了一遭又一遭。湖水很蓝,是那种幽深的蓝,蓝得让人抑制不住地生出一种想要进一步亲近它的欲望。桥上的人来来往往,但我视若无睹。热闹是他们的,孤寂是我的。对于一个内心一直聚焦于某一事
18、的人来说,世界是空旷的,只有我一个人。不知道是在第几次从桥上走过时,第六感觉告诉我,有人试图闯入到我一个人的世界中来。顺感觉望去,不远处的栏杆旁,有男孩在朝我张望。A 看到我望他,急忙把目光撇到一边去,那神情,仿佛受惊的小鹿。这是个顶多十岁的小男孩。让我一眼记住他的,是他脸上红色的胎记,足足占了脸颊面积的四分之一。我转回脸来,不想让男孩看到我注目于他脸上的胎记而困窘。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之前一直朝我张望。也许,是我长得像他以前熟识的一个亲人?还是,我落寞的神情引起了他的好奇?不管了,就让男孩看吧。我是他眼睛里的一道风景,就像湖边的一棵树一样,就像10湖面上飞的一只鸟一样。在这世界上,有谁不是别人眼
19、里的风景呢?不过是,有的风景是美丽的,有的风景是丑陋的罢了。我还是继续走我的路,想我的事情吧。我在决定某一件事情,这对我来说是件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我不知道,下一步该不该实施。桥上的行人,三三两两地与我擦肩而过。他们是我的过客,而我,也不是他们的归人。我在桥边站住,望着湖水。桥很高,我在湖水里的影子,一定很小,就像天上飞鸟落在湖面上的影子那样。我抓紧了栏杆。这时,我听见身后有急促的脚步声。我感觉这脚步声是冲我来的。于是转回头,是那个男孩!因为刚才的跑,他的脸红彤彤的。在我面前站住,像站在学校里的老师面前一样,两脚并齐,然后张开嘴很努力的样子,仿佛张嘴是很费力气的活儿说,叔叔,我能抱抱您吗?(11
20、)我飞快地掩饰住我的惊讶,俯下身,张开了手臂。B 他笑了,脸上两酒窝,盛着溢出来的笑容,然后张开他稚嫩的手臂,给了我一个大大地拥抱。(12)松开手后,他告诉我,老师布置了个家庭作业,叫“拥抱陌生人”,还让我们根据这个写作文呢,谢谢您,叔叔。摆摆手后,他转身跑开。(13)我望着他的身影。不远处,有对夫妇朝这张望。看到我注意他们后,笑着向我挥手,我也挥手,向他们致意。这一定是孩子的父母。(14)我看得出夫妇俩神情里的谢意。其实,我更想谢谢他们,谢谢他们的孩子。我投资失败,债务缠身,就在我刚才抓紧栏杆,决定翻越下去,与湖水来个拥抱,一了百了之时,孩子来了,给了我一个拥抱。(15)我的想法,在被拥抱住
21、的时候,立刻就改变了。19、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1120、联系上下文,按要求答题。(1 )文中 A 处:看到我望他,急忙把目光撇到一边去,那神情,仿佛受惊的小鹿。(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 )文中 B 处: 他笑了,脸上两酒窝,盛着溢出来的笑容,然后张开他稚嫩的手臂,给了我一个大大地拥抱。(品味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1、本文和鲁迅的故乡、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均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请简析这种写法的好处。22、本文以抱抱你,陌生人为题有什么含义?五、作文。(共 50 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初心,就是自己最初的本性,是仁心、爱心、孝心、忠心;是信心、雄心、痴心
22、;是悲悯之心、感恩之心;也是人生中始终如一的信念、梦想、目标等。漫漫人生路,坎坷泥泞多,纷繁诱惑多,在人生的路上,我们应当不忘初心,不因为别人的风向而改变自己。你的初心是什么?是否动摇或改变自己的初心?是否还在守望自己的初心?12请以“守望初心”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 600 字;(2 )文章可以记叙经历、发表议论、抒发感情,也可以展开想象,编写故事等;(3)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可用字母代替)。济南市(莱芜区、钢城区)2019 年初中学业考试13语文模拟试题(四)参考答案1、 C2、 B3、 DA 项,声名鹊起:形容名声迅速提高。使用正确。B
23、 项,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使用正确。C 项,急功近利:急于追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使用正确。D 项,鼎力相助:敬辞,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对象用错。4、 AA 项,正确; B 项,“形成了街道文化站一室一校一场一中心的改造提升”搭配不当,改成“完成街道文化站一室一校一场一中心的改造提升”; C 项, “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句式杂糅,改成“列车的悬浮、驱动、导向和制动都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D 项,搭配不当,讲“关于” 改成“对”; 所以 A 选项是正确的。5、 B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24、这是综合题,既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的分析,也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把握。应先浏览选项,看选项涉及哪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结合诗句分析。B 项,“可见洛阳百姓正翘首企盼迁都洛阳”有误;“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红粟腐”用汉书食货志“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腐败而不可食。”“翠华”是天子之旗,这里指代皇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近日常听说,洛阳的国家粮仓里堆满了已经腐败的粮食,贫寒的老百姓正延首等待皇上能给他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呢。”话说得很委婉。实际上杜甫是反对迁都洛阳的,但他一则旁敲侧击,说“天中”只不过提供了苛敛之便;一则反话正说,明言百姓所待以见百姓所怨。当时持迁都之议的人们中,必有以百姓盼皇帝
25、东幸洛阳为辞的,所以诗人含而不露地反唇相讥说:百姓所望的是“翠华春”,可不是盼来一场更大的灾难。“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莫取”,就是“不要只着眼于”的意思。杜甫并不是否认“金汤固”的作用,而是认为,对于巩固封建国家政权来说,根本的凭借是不断革新政治,使人民安居乐14业。两句一反一正,一谆谆告诫,一热情希望,显得特别语重心长。诗写到这里,已经从具体的迁都问题引申开去,提高升华到根本的施政原则,因此下一联就进一步说到怎样才能“长令宇宙新”。6、(1 ) 儒林外史 严监生(2 )他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来的意思是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考查知识点:文学常识思
26、路分析与延伸:(1 )作者介绍:吴敬梓(17011754 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雍正诸生。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2 )作品介绍:儒林外史 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如写周进、范进为考中举人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到胡子花白还没有考中秀才。尽管生活极为困顿,还是念念不忘科举考试。周进路过一处考场,进去观看,触动
27、了一生的辛酸和痛苦,放声大哭,竟然难过得死去活来。后来在一些小商人的帮助下参加了考试,博得了考官的同情,才时来运转。当他考中举人时,以前讥讽挖苦他的那些人,都来奉承他,把他吹捧成最有学问的人。又如范进,中举前家里穷得没有米下锅,抱着一只老母鸡去集市上卖。当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时,竟然喜极而狂,变成了疯子,幸亏岳父胡屠户打了他一巴掌,才使他恢复了清醒。这时候,当地的乡绅等有头脸的人物都对他刮目相看,有送房屋的,有送财产的,范进的生活立刻发生了变化。7、 D解析:句提出观点,放在首位;句紧承句的“落叶归根”;是对问题的回答,顺序应该是由物及人,其顺序为;是引发的感触,且照应句,首尾呼应,放在最后。
28、故正确排序为:8、(示例一)实用是原则,节俭是美德,做文明消费者!(示例二)物质消费的奢侈时髦是精神消费的贫困和落伍!(示例三)经济要发展,生活要改善,消费要理性!(注意符合相关要求)15解析:此题考查语言应用能力,注意公益广告词的要求。9、(1 )受任于败军之际(2 )等闲识得东风面(3 )了却君王天下事(4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5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6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答案:10、( 1)偏爱 (2)间或 (3)通“披”,穿 (4 )下11、 D12、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棠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
29、暖目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目知道百姓的劳苦13、 C14、邹忌:劝谏齐干广开言路,去除蒙雨,居子:希甲景公关心天下百姓疾苦。解析:10、试题分析:考青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苹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析词空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填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私”偏爱,所以千万不要以今程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的关键。11、试题分析:D 上书速人者乃出英发要与训寒苦两句中的者“都是的人之意,A 前者助词,后者代词,B 前者偶尔、间或”,后者一会儿。C 前者表修饰,后者表转折。点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
30、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而“则作为连词使用,可根据上下文推新它的用法。1612、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宁都要落到实处,不能译的助词等册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分点,翻译时保证航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谤讥“阅逸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评,如能谤于市朝介宾短语后苦句的
31、翻评。13、试题分析:C 项理解不正确空在从正面突出表现邹忌的治国之才错。应该是空在从侧面突出表现邹急的治国之才。14、试题分析:比较阅读题干问选文中邹忌和晏子劝谏的目的。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邹忌劝速的目的可从劝速齐王广开吉路、去除蒙蔽的角度作答。子劝谏的目的可从希望公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角度作答,这需要读在恒文文的情节内容后再作答。(乙)译文:齐景公在位时,雪下了好几天却不转晒,景公穿若用狐狸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子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了!雨雪下了好几天,可天气却不寒冷,吴子回答说:
32、天气不冷吗?层公笑了,吴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目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目知道百姓的劳苦,现在你不知道,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他)于是发令拿出大衣和粮食给饥寒交加的人。命今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已有职业的人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因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明他的您里,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15、( 3 分)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1 分)将读书需要活字的道理阐述得更加清楚,明白,也更有说服力。(2 分)16、( 4 分)开篇提出分论点:读书需要
33、思考一个“勤”字;然后引用诗句阐述读书要勤奋;再从阅读载体阅读途径、阅读方式等方面揭示今天的读书生活更加便捷轻快;最后,对比反问,强调我们要珍惜现在的读书条件努力读书。17、( 4 分)第段。诗句表达了诗人年华老去,但仍耽于读书,对书中涉及名节操守的内容十分看重,与第段阐述的“读书需要思考一个高字”的分论点一致。18、( 4 分)诗句强调从书本得来的知识终究是比较浅薄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因此,我们不仅要认真读书,还应自觉地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统一,让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夯实和进一步升华,从而变成真才实学。(意思对即可)【答案】19、本文叙写了“我”因投资失败欲轻生,被一
34、个陌生孩子拥抱后改变了 “我”轻生的念头,同时也帮助陌生孩子完成了一份特殊的家庭作业. 1720、 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男孩比作受惊的小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男孩因“我”的注视而慌张,困窘的状态。“盛”“溢”这两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酒窝里的笑容之多,充分地表现了小男孩因“我”的回应而无比开心的样于。 21、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情节更具真实性,使读者易干进入情境,感悟人物的情感;使文章行文通顺,故事叙述娓娓道来。 22、 “ 我”对于小男孩来说是陌生人,“我”的拥拖不仅让他完成了老师的作业,更重要的是给予了他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小男孩对“我”来说也是陌生人,他的据抱
35、让“我”感受到了温暖,放弃了轻生的念头.作者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爱和拥抱。【解析】19、试题分析: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好以“我”为陈述的主体。概述出与“我”与“陌生孩子”之间发生的事件。20、试题分析: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分别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和品味词语的角度分析作答。(1)“那神情,仿佛受惊的小鹿 ”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物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36、(2 ) “盛”“溢”这两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酒窝里的笑容之多。一定要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心情。21、试题分析:分析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的好处。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易干进入情境,感悟人物的情感;易于抒情,文章让人读起来更加亲切。22、试题分析:考查文题的作用。首先要理解好“抱抱你,陌生人 ”的含意,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来谈文题的作用。要答出谁是“陌生人”,为什么要“抱抱”陌生人。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美好愿望。一定要根据原文的内容解答这些问题。23、参考例文守望初心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题
37、记饶雪漫说:“我还是会相信,星星会说话,石头会开花,穿越夏日的栅栏和冬季的雪花后,你终会到达”。我总是在想,人必于世间,当以何种姿态面对这个世界,叩经问史,朝山竭水,回答的声音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4 月 14 日一大早,“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十个大字,占据了所有网络社交平台。它向魔咒一般,袭击了一大批 90 后的心,18就连零陵这座偏僻宁静的古城也掀起了旅游热潮。这显露出来的是一颗不够坚定、喜欢跟风的心,或许你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或许觉得这个世界还承载着你为完成的梦想,可是你还记得你来这座城市的初心吗?因为压力大,因为想增加人生阅历等等,你有很多你想逃离这座城市的理由。可你为什么没有
38、想到生你养你的家乡呢?也许只有当你回到那里时,才会又燃起“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的热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苏轼曾曰:“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若想有所成就,应当放弃浮华,淡然处世,才能心灯长明。城市的夜晚,灯火阑珊,不禁想到王国维先生的三境界,境界一: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境界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的人憔悴;境界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它说的是人追寻快乐的过程,与众不同过,努力奋斗过,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这是人生必经的的三个阶段,它没有什么捷径可言,只能不断地为之努力,不断的奋斗,不断地探索,
39、最后才能守的云开,见月明。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社会如同一个大剧场,不断的演绎着,但总使我们记起,记起川端康成凌晨四点钟看海棠花未眠的感动,仓央嘉措白庙踏雪和加缪坐山不止的幸福,周国平煮豆撒盐给人吃,爱默生透明眼睛的比喻,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王维的清泉水上流。这些人即使身处功利的尘世,但仍旧不忘初心,不与污水同流,清霭晨流,他们放弃应有的荣华富贵,放弃本应穿着的蝉衣红袖,让我懂得了不忘初心的大气与美丽。星星不畏太阳的不屑,在亘古的夜空中依旧闪耀着那一点微光,指引方向;水滴不畏磐石的阻拦,在时间的长河中执着那一份信念,终于穿石;我们不忘初心,恒定着那一份美丽的梦想,终将梦想花开,尘埃落定。【解析
40、】【详解】作文标题“守望初心”。从所给的材料来看,关键点在于“在人生的路上,我们应当不忘初心,【点睛】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属于“材料+题目”的命题形式。命题作文在写作时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审题。一般说来,只要理解了题目的涵义及出题者的意图就比较容易写作。命题作文的具体写作过程,主要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行文、修改等环节。据此,写作本文,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入手。其一、审题抓“题眼”。所谓“审题”,就是对所给题目中文字所蕴涵的有效写作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把握出题者的出题动机,抓住作文的中心问题。审题的关键是寻找“题眼”,也即寻找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其二、立意明“喻义”。所谓“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主题决定着文章写作的构思、行文及修改活动,文章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选用及语言的遣用等都必须围绕主题的表现进行,都要服从、服务于主题表现的需要。其三、选材重“精神”。所谓“选材”就是指写作者根据写作的需要从生活和学习中选取的一系列事实现象、理19论依据和主观感受方面的信息。以上三个方面是写好本文的关键。至于谋篇布局与行文修改,则是写作方法与技巧方面的问题了,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