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63.45KB ,
资源ID:60927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6092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河中石兽》专项训练(含答案))为本站会员(可**)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河中石兽》专项训练(含答案)

1、6 河中石兽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靠近) B. 二石兽并沉焉(一起)C. 竟不可得(毕竟) D.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一老河兵闻之 求之地中A和相同,和不同 B和相同,和相同C和不同,和相同 D和相同,和不同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渐沉渐深耳 B阅十余岁C僧募金重修 D尔辈不能究物理4请用“/”标出下列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1)二 石 兽 并 沉 焉(2)必

3、 于 石 下 迎 水 处 啮 沙 为 坎 穴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_(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_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_72017成都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

4、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比较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甲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 卖假药尽孝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数年矣。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然如抱深忧。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土,诈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取数文钱供口食耳。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症亦立愈。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竟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盗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方拜谢间,一盗忽擗踊大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

6、。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及不能耶?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语讫,挥手西行。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盖所感者深矣。(选自阅微草堂笔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阅十余岁(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不更颠乎( )(4)虽危症亦立愈( )(5)终不反顾( )2翻译下列句子。(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_(2)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盖所感者深矣。_3甲文中两次写“笑”,试简要分析讲学家和老兵“笑”的意蕴和内涵。_4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_二、2017东营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题目。甲 河中石兽(节选)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

7、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雁奴后说(节选)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 ,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 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缊 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

8、,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 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曰:“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注 瞑:同“眠”。陂薮(bisu):陂,堤岸、湖边。薮,湖泽的通称。缊:乱麻绳。唼(sh):水鸟吞食声。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须其夜艾( )(3)阴布大网( )(4)叹其以诈相笼( )6翻译下面的语句。已而无

9、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_7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_8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_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 遂 定 。 盖 钉 板 上 下 弥 束 , 六 幕 相 联 如 胠 箧 , 人 履 其 板 , 六 幕 相 持 , 自 不 能 动 。 人 皆 伏其 精 练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方

10、两三级( )(2)患其塔动( )(3)乃以瓦布之( )(4)贻以金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未布瓦,上轻,故如此。_(2)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_3“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对喻皓的“笑”,你是如何理解的?_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喻皓解决“塔动”问题所采用的方法。_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纸上谈兵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 ,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 ,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 ,而括易言之 。使 赵 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 军史。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

11、,而绝 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 之。(选自史记)注 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难:驳倒。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使:假使。赵:赵国。易置:撤换。绝:断绝。坑(kng):活埋。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括母问奢其故( )(2)悉更约束( )(3)佯败走( )(4)数十万之众遂降秦(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将白起闻之 一老河兵闻之B然不谓善 其人舍然大喜C以天下莫能当 蒙辞以军中多务D而括易言之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7把下列句子翻译

12、成现代汉语。(1)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_(2)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_8阅读文章,你认为赵奢是一个怎样的人。_9 阅 读 本 文 , 你 认 为 赵 括 的 “谈 兵 ”与 讲 学 者 的 话 有 什 么 相 同 点 ? 从 中 你 受 到 怎 样的 启 发 ?_参考译文与答案详析课内精读1解析 C “竟”的意思为“终了,最后”。2解析 C 句中的“之”指寺僧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句中的“之”指讲学家的话;句中的“之”指石兽。3解析 C A、B、D 三项都是古今异义词,C 项,“募”古今义基本不变,“募集”的意思。4(1)二石兽/并沉焉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3、5(1)(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石兽的)踪迹。(2)(人们)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6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从中得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7 解 析 D D 项 理 解 有 误 , 应 是 寺 僧 不 深 思 熟 虑 而 盲 目 行 动 , 讲 学 家 不 切 实 际 , 认 识 片面 。比较阅读1(1)经过,经历 (2)事物的道理、规律 (3)颠倒,错乱 (4)即使 (5)回头看2(1)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

14、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2)他的同伙呼喊他,请他回家与妻子儿女告别,(他)连头也没回。这是被齐某之子的行为深深感动了啊。3示例:讲学家的“笑”包含了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学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4甲文的启示: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或“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乙文的启示:做人要尽孝道。(或“有志者事竟成”“做好事与尽孝道都能够感染、影响别人”)(意思接近即可)【参考译文】乙 我十一二岁时,听堂

15、叔灿若公说:老家有个姓齐的人,因犯了罪,被罚往黑龙江戍守边关,已经死在那里几年了。他的儿子长大后,想把父亲的遗骨迁回老家,可家境贫寒,不能前去,(为此,他)终日忧愁不已。一天,(他)偶然得到了几升豆子,(他)把豆子研成细末,用水抟成丸,外面挂了一层赭石色,谎称卖药的奔赴黑龙江,一路上,姑且就靠(卖药)骗几文钱糊口。(可也怪了,)沿途凡是吃了他的药的,即使是重病也会立即痊愈。(于是人们)争相转告,(使他的药)卖出了好价,终于(他)靠着卖药的钱到达了戍地,找到了父亲的遗骨,用一个匣子装好,(然后背着匣子)踏上归程。归途中,(他)在丛林里碰上了三个强盗,慌忙之中,丢弃了钱财,只背着骨匣奔逃。强盗(以

16、为匣子里装有宝物),追上去抓住了他,打开匣子见到骨骸,感到十分奇怪,就问他原因。(他)哭着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强盗听后,)深受感动,不仅退回他的财物,还赠给他一些银钱。(他)正拜谢时,忽然,一个强盗捶胸顿足大哭道:“这人如此孱弱,尚且能(历尽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遗骨。我这个堂堂男子汉,自命英雄豪杰,反而做不到吗?诸位保重,我现在也要到甘肃去(收父亲的遗骨)了。”说完,(他)挥了挥手,奔西方而去。他的同伙呼喊他,请他回家与妻子儿女告别,(他)连头也没回。这是被齐某之子的行为深深感动了啊。5(1)依照 (2)止,尽 (3)暗中,秘密 (4)笼罩,捕捉6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注意“谓

17、”是“认为”的意思,“无验”是“没有根据”的意思。这两个词要翻译准确。答案 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7甲文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断”的现象;乙文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致以怨报德的现象。8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两篇短文,都是先叙述事情的经过,再归纳出道理。记叙的内容能使要说明的道理更加具体、形象,同时也有利于透彻理解所要讲述的道理。答案 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作用: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叙议结合。作用: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18、。【参考译文】乙 雁奴是雁群中最小的一只,天性非常机敏警觉。每到雁群夜里睡觉的时候,唯独雁奴不睡,(它)在为雁群站岗放哨。只要稍微有一点人的声音,(它)必定第一个叫,雁群就互相呼叫逃走。后来乡里的人设下更加巧妙的陷阱,专门用来对付雁奴。于是先找到雁群常栖息的堤岸、湖边,暗中布下大网,并在网的附近挖好洞穴。太阳还没下山的时候,人们就拿着牵网的麻绳藏于洞中,等到天快要亮时,人们就在洞外点火,雁奴最先警觉而鸣叫,(人们)立刻灭掉火。群雁惊醒(却)不见什么动静,就又栖息睡觉。于是(人们)屡次点火灭火,雁奴屡次鸣叫,群雁屡次惊醒;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轮番啄食、攻击它,然后又栖

19、息睡觉了。过了一会儿,(人们)又点火,雁奴害怕群雁再啄击它,不敢鸣叫报警了。乡里的人没有再听到雁奴的叫声,就张开网去捕大雁,十只中大约能捕获五只,很少有逃脱的。冯生工曾写过一篇叫雁奴说的文章,感叹用欺骗的手段捕捉群雁、用嫁祸的方式欺骗群雁,他说:“难道只有雁是这样的吗?人本来也是一样的。李斯是秦国的警戒之雁,赵高就是假装点火的人,胡亥打击李斯,国家进入汉代;陈蕃是汉代的警戒之雁,曹节就是假装点火的人,孝灵帝打击陈蕃,国家被魏统一。由此来看,难道不是莫大的悲哀吗!”课外阅读1(1)才 (2)嫌,担心 (3)于是 (4)赠给2(1)(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2)这很容易,只要逐层

20、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3. 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表明他胸有成竹。4采用“布板”“实钉”的方法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以解决“塔动”这一难题。【参考译文】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俶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匠师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开始一样晃动。没有办法,(匠师)就暗中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匠师遵照他的话(去做),塔身就

21、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约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打开的箱子,人踩在那木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技艺)精熟。5(1)原因 (2)全,都 (3)逃走 (4)于是,就6解析 A A 项,均是代词,代事。B 项,连词,表转折,可是;助词,的样子。C 项,动词,认为;介词,拿,用。D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7 (1)(赵 括 )曾 经 和 他 的 父 亲 赵 奢 谈 论 兵 事 , 赵 奢 不 能 驳 倒 (他 ), 然 而 (赵 奢 )并不 说 (他 )好 。(2)假使一定要他担任将军,使赵军失败的人一定是赵括自

22、己。8赵奢是一个熟知用兵之道,了解儿子并能做出客观评价,有远见的人。9相同点:赵括的“谈兵”与讲学者的话都脱离实际,只知道纸上谈兵。启发:实践出真知。【参考译文】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议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比得上他。(赵括)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用兵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把它说得很轻易。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假使一定要他担任将军,使赵军失败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撤换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这些以后,指挥奇兵,假装打败逃走,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兵有了异心。(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搏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他们活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