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30.80KB ,
资源ID:59833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598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1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含答案))为本站会员(可**)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1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含答案)

1、河中石兽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溯流逆上( )据理臆断(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颠乎(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4.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

2、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 (A.水不能冲石;B.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 5.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行为,认为是正确的判断。)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河兵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做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做分析

3、,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二、课内重点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

4、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1)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 (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之”指代: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道理: 句子: 3.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答:4.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答:三、课外提升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

5、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熟为汝多知乎?”1.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1)我 以 日 始 出 时 去 人 近(2)此 不 为 远 者 小 而 近 者 大 乎2.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答:3.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请写出你所得到的一种启示。答:4.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答:5.两小儿能对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答:四、中考链接(2016 年常德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9-23 题。

6、(12 分)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秩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湖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

7、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 分)(1) 山门圮于河( ) (2) 湮于沙上( )(3) 如是再啮( )20. 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2 分)(1) 一老河兵闻 之 ( )(2) 当求 之 于上流( )21.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1 分)众服为确论。22.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3 分)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文: 23. 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 “其二”的具体内容。(3 分)答: 参考答案一、1.p zho y zhng yn ni zh s y2.C(精神失常,后

8、来写作“癫”)3.D(前三者作代词用,最后一项作助词“的”)4.C B5.B6.D(前两者的观点不正确,因为它不符合客观实际)二、1.(1)讲学家所说的话。 (2)二石兽2.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做出判断。句子: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寺僧:不深思熟虑,主观臆断,盲目行动;讲学家: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空谈事理,脱离实际;老河兵:有实际经验,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实事求是。4.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

9、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三、1.(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2.因为判断太阳远近的标准不同。3.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的。4.孔子不能决也。5.表现了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四、19. (3 分)(1)倒塌(2)埋没(3)咬,这里意为冲激。20. (2 分)(1)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2)石兽21. (1 分)众/服为确论。22. (3 分)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采分点:“如”、状语后置句式各 1 分,译出大意 1 分)23. (3 分)“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1 分)“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 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2 分)(照抄 原文,理解正确,可酌情给 1 分)